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2 23:05:53
文档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2013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中心发言人:肖俊单元主题:中华民风民俗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2、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单元教学的重难点:1、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2、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单元训练点:1、让
推荐度:
导读2013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中心发言人:肖俊单元主题:中华民风民俗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2、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单元教学的重难点:1、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2、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单元训练点:1、让
2013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中心发言人:肖俊

单元主题:中华民风民俗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1、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2、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单元训练点:

1、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感受民风民俗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6、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训练点:⑴ 训练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⑵ 掌握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感受年的味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课件)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说说文章主要内容以及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3、检查生字词并理解相关词语。(正音、注意难写易错的字,提醒三个多音字:“正”“铺”“更”)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快速浏览课文把握重点)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思考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都写了哪些天的事情?在这些时间里,具体写到了哪些风俗习惯?分别用“△”和“     ”划出来。

3、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投影出示: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传统习俗与文化

时   间风      俗     习      惯详写略写  
 腊   八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二十三

买杂拌、爆竹、玩意、年货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 、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准备充足食物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

 初六

 铺户开门

 元宵

 看花灯、吃元宵

 正月十九

 结束

4、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呢?(表达特点 :  以时间为序   有详有略)这样表达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

(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

(1)自由读。

(2)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品读句子: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读出过年的喜庆、热闹、祥和和希望)

3、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哪些习俗?

4、你发现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五 、拓展  

1、拓展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2、仿照“除夕真热闹”这一自然段的结构进行仿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了解元宵风俗以及学习本课的表达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学习生字词

学生读生词,老师重点指导难读字“逛、筝”是后鼻音,指导难写字“鞭”、醋、榛”。

三、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4、完成填空:老舍:现代(      )家、(      )家。原名(      ),字(      ),北京人。老舍先生的著作非常丰富,有(      )、(      )、(      )、(      )等。新中国成立后,他用文艺作品歌颂新社会,被誉为“(      )”。

5、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这(    )粥,(    )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北京(    )是城市,(    )它也跟着农村一起过年,(    )过得分外热闹。

(3)这些比赛并(    )为争第一谁第二,(    )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四、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五、总结,布置作业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请同学们也来写一写我们从化人的春节。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7﹡  藏  戏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1课时

训练点:⑴ 积累好词佳句 例1

⑵ 复习体会优美句子的表达方法 (比喻、排比、象征、夸张等)

  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

  2、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研读主题:①()的面具;②()的舞台;③()的演唱风格;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①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

   3、引导学生结合交流的成果,以导游的身份为大家介绍藏戏。

4、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组织集体反馈搜集到的资料,对其感兴趣的地方作补充介绍。

5、欣赏藏戏《诺桑王子》。

五、总计全文。

藏戏历史悠久,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犹如一朵盛开在高原的雪莲花,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藏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

六、课堂练习。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中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2、世界上还有几个剧中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中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训练点:找说明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2、师小结,揭示课题:因为我国幅员辽阔,56个民族的风格与传统各异,各区域的民居自然有所不同。(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去参观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3、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板书: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同学们,既然导读中告诉我们,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都有各自的特点。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通过对比的方法,来体会它们的异同。

2、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小组对比读,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内涵
3、集体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抓住重点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分别从民居的位置、作用、建筑材料、文化内涵等方面为我们具体描绘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这两处民居一定有不少让你感兴趣的地方。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些地方。

5、指名反馈读,说说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这个环节删去)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3、布置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世界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   绿色之家

9﹡  和田的维吾尔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好地方》

训练点:1、体会拟人、比喻等表达方法。2、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们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

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板书:苦  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 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3)爱美的维吾尔族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五、作业:仿照倒数第二段的写法,介绍你感兴趣的一个民族的特点。

  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课文中所介绍的只是民俗文化中的小部分。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了解到的其他民风民俗。

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

(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四、布置作业。

把你从今天的课堂上了解到的民风民俗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读题,明确习作要求。

1、学生自由读题,想一想这次的习作有什么要求。

2、指名反馈,进行归纳。

(1)写某一民风民俗。

(2)突出这一民风民俗的特点。

(3)表达清楚。

(4)自行修改习作。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课文,想一想每一篇课文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

 (1)指名反馈,教师引导。

(2)你准备写什么?准备怎样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3)小结:写好一篇习作,谋局部篇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介绍,这样才能使文章主题鲜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出示本组单元中文法运用成功的例子,再次品读,让学生深刻感受文法合理运用的神奇作用。

5、建议学生选取自己熟悉的风俗习惯来写,重点写人们的活动。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讲评

教学过程:

一、佳文点播台

  1、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其中较好的8—10篇,将习作题目和作者罗列出来,供学生自由点播。

  2、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习作的优点。

  3、师生互动评议。

  二、病文会诊室

  1、根据本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选择病文例子供同学阅读,找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2、集体修改,体会修改方法。

  三、自主空间

  根据老师的批语,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汇编民俗作品集

  1、为自己的习作配画,全班汇总。

  2、根据全班的习作题目,讨论作品集的分类内容和编排顺序。

  3、讨论作品集的题目。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2、积累《元日》。

3、通过阅读趣味语文,休会标点符号的魅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请学生自由朗读,看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交流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地方饮食;民族服饰、工艺品等。

 (2)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如《北京的春节》详略得当的写法;《藏戏》问与答相呼应,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等。

   二、日积月累

  1、古诗出示,正确朗读。

  2、积累《元日》。

 (1)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2)再读古诗,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读了古诗,你的脑海中呈现出哪些画面?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春节习俗?

 (4)正确流利朗读后背诵。

  3、积累《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好题目。

(2)指名从题目中了解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皮日休的资料。

(4)学生自由读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三、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

  2、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

  3、试着给下面的句子在不同的地方加上标点,看能表达几种不同的意思。

上海队打败广东队得了冠军

文档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2013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中心发言人:肖俊单元主题:中华民风民俗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2、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单元教学的重难点:1、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2、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单元训练点:1、让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