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2 23:03:20
文档

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学生用书P140]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点M,N分别为A1C1,A1B的中点.设平面MNB1与平面BCC1B1的交线为l,求证:MN∥l.【证明】法一:(线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方法)连接BC1,在△A1BC1中,点M,N分别为A1C1,A1B的中点,所以MN∥C1B,又MN⊄平面BCC1B1,C1B⊂平面BCC1B1,所以MN∥平面BCC1B1,又因为MN⊂平面MNB1,平面MNB1∩平面BCC1B1=l,所以MN∥l.法
推荐度:
导读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学生用书P140]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点M,N分别为A1C1,A1B的中点.设平面MNB1与平面BCC1B1的交线为l,求证:MN∥l.【证明】法一:(线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方法)连接BC1,在△A1BC1中,点M,N分别为A1C1,A1B的中点,所以MN∥C1B,又MN⊄平面BCC1B1,C1B⊂平面BCC1B1,所以MN∥平面BCC1B1,又因为MN⊂平面MNB1,平面MNB1∩平面BCC1B1=l,所以MN∥l.法
           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学生用书P140]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点M,N分别为A1C1,A1B的中点.设平面MNB1与平面BCC1B1的交线为l,求证:MN∥l.

【证明】 法一:(线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方法)连接BC1,在△A1BC1中,点M,N分别为A1C1,A1B的中点,

所以MN∥C1B,

又MN⊄平面BCC1B1,C1B⊂平面BCC1B1,

所以MN∥平面BCC1B1,

又因为MN⊂平面MNB1,

平面MNB1∩平面BCC1B1=l,

所以MN∥l.

法二:(面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方法)取A1B1的中点P,连接MP,NP.

在△A1B1C1中,点M,P分别为A1C1,A1B1的中点,

所以MP∥C1B1,

又因为MP⊄平面BCC1B1,C1B1⊂平面BCC1B1,

所以MP∥平面BCC1B1,

同理可证NP∥平面BCC1B1,

又因为MP∩NP=P,MP⊂平面MNP,

NP⊂平面MNP,

所以平面MNP∥平面BCC1B1,

又因为MN⊂平面MNP

所以MN∥平面BCC1B1.

又因为MN⊂平面MNB1,

平面MNB1∩平面BCC1B1=l,

所以MN∥l.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立体几何中证明线线平行最常用的一个定理,通过找中点,连接中点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线,达到证明线线平行的目的,进一步实现证明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目的.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性质的应用

 如图,在三棱台DEF­ABC中,AB=2DE,点G,H分别为AC,BC的中点.求证:BD∥平面FGH.

【证明】 如图,连接DG,CD,设CD∩FG=O,连接OH.

在三棱台DEF­ABC中,

AB=2DE,点G为AC的中点,

可得DF∥GC,DF=GC,

所以四边形DFCG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点O为CD的中点.又因为点H为BC的中点,

所以OH∥BD.又因为OH⊂平面FGH,BD⊄平面FGH,

所以BD∥平面FGH.

立体几何中通常是先证明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判定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则该四边形的另一组对边平行,也经常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判定线段的中点.  

 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2017·高考全国卷Ⅲ)如图,四面体ABCD中,△ABC是正三角形,AD=CD.

(1)证明:AC⊥BD;

(2)已知△ACD是直角三角形,AB=BD.若E为棱BD上与D不重合的点,且AE⊥EC,求四面体ABCE与四面体ACDE的体积比.

【解】 

(1)证明:取AC的中点O,连接DO,BO.

因为AD=CD,所以AC⊥DO.

又由于△ABC是正三角形,所以AC⊥BO.

从而AC⊥平面DOB,故AC⊥BD.

(2)连接EO.

由(1)及题设知∠ADC=90°,所以DO=AO.

在Rt△AOB中,BO2+AO2=AB2.又AB=BD,所以

BO2+DO2=BO2+AO2=AB2=BD2,故∠DOB=90°.

由题设知△AEC为直角三角形,所以EO=AC.

又△ABC是正三角形,且AB=BD,所以EO=BD.

故E为BD的中点,从而E到平面ABC的距离为D到平面ABC的距离的,四面体ABCE的体积为四面体ABCD的体积的,即四面体ABCE与四面体ACDE的体积之比为1∶1.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垂直底边,在立体几何中常用该结论得出线线垂直.  

 菱形性质的应用

 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侧面BB1C1C为菱形,B1C的中点为O,且AO⊥平面BB1C1C.

(1)证明:B1C⊥AB;

(2)若AC⊥AB1,∠CBB1=60°,BC=1,求三棱柱ABC­A1B1C1的高.

【解】 (1)

证明:连接BC1,则O为B1C与BC1的交点.因为侧面BB1C1C为菱形,所以B1C⊥BC1.又AO⊥平面BB1C1C,

所以B1C⊥AO,故B1C⊥平面ABO.

由于AB⊂平面ABO,故B1C⊥AB.

(2)作OD⊥BC,垂足为D,连接AD.作OH⊥AD,垂足为H.由于BC⊥AO,BC⊥OD,故BC⊥平面AOD,

所以OH⊥BC.

又OH⊥AD,所以OH⊥平面ABC.

因为∠CBB1=60°,所以△CBB1为等边三角形.

又BC=1,可得OD=.

由于AC⊥AB1,

所以OA=B1C=.

由OH·AD=OD·OA,且AD==,得

OH=.

又O为B1C的中点,所以点B1到平面ABC的距离为,故三棱柱ABC­A1B1C1的高为.

 矩形、正方形性质的应用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侧面PAD⊥底面ABCD,且PA=PD=AD,E,F分别为PC,BD的中点.

(1)求证:EF∥平面PAD;

(2)求证:平面PAB⊥平面PDC.

【证明】 (1)连接AC∩BD=F,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F为AC中点,E为PC中点.

所以在△CPA中,EF∥PA,

且PA⊂平面PAD,EF⊄平面PAD,

所以EF∥平面PAD.

(2)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

ABCD为正方形,CD⊥AD,

CD⊂平面ABCD,

所以CD⊥平面PAD.

所以CD⊥PA.

又PA=PD=AD,

所以△PA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PD=,

即PA⊥PD,CD∩PD=D,

且CD,PD⊂平面PDC,

所以PA⊥平面PDC,

又PA⊂平面PAB,

所以平面PAB⊥平面PDC.

矩形的四个内角均为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对角线互相平分,在正方形中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利用这些性质可以得出垂直关系、平行关系、中点等需要的结论.  

 梯形性质的应用

 如图,正方形ADEF与梯形ABCD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AD⊥CD,AB∥CD,AB=AD=2,CD=4,M为CE的中点.

(1)求证:BM∥平面ADEF;

(2)求证:平面BDE⊥平面BEC.

【证明】 (1)取DE中点N,连接MN,AN.

在△EDC中,M,N分别为EC,ED的中点,

所以MN∥CD,且MN=CD.

由已知AB∥CD,AB=CD,

所以MN∥AB,且MN=AB.

所以四边形ABMN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BM∥AN.

又因为AN⊂平面ADEF,且BM⊄平面ADEF,

所以BM∥平面ADEF.

(2)在正方形ADEF中,ED⊥AD.

又因为平面ADEF⊥平面ABCD,

且平面ADEF∩平面ABCD=AD,

所以ED⊥平面ABCD,

所以ED⊥BC.

在直角梯形ABCD中,AB=AD=2,CD=4,可得BC=2.

在△BCD中,BD=BC=2,CD=4,所以BC⊥BD.

所以BC⊥平面BDE,又因为BC⊂平面BCE,

所以平面BDE⊥平面BEC.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立体几何中经常出现两个特殊的梯形.(1)直角梯形,其中梯形的上底等于直角腰长,等于下底长度的二分之一,该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垂直非直角腰;(2)等腰梯形,上底等于下底的二分之一,底角等于60°,该类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垂直对应的腰.  

 相似(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如图,在三棱锥S­ABC中,SA⊥底面ABC,AC=AB=SA=2,AC⊥AB,E是BC的中点,F在SE上,且SF=2FE.求证:AF⊥平面SBC.

【证明】 由AC=AB=SA=2,AC⊥AB,E是BC的中点,得AE=.

因为SA⊥底面ABC,所以SA⊥AE.

在Rt△SAE中,SE=,所以EF=SE=.

因此AE2=EF·SE,又因为∠AEF=∠AES,

所以△EFA∽△EAS,

则∠AFE=∠SAE=90°,即AF⊥SE.

因为SA⊥底面ABC,

所以SA⊥BC,又BC⊥AE,所以BC⊥SAE,则BC⊥AF.

又SE∩BC=E,所以AF⊥平面SBC.

利用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证明角的相等,求出线段长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等.  

 圆的性质的应用

 如图,E是以AB为直径的半圆上异于A,B的一点,矩形ABCD所在平面垂直于该半圆所在的平面,且AB=2AD=2.

(1)求证:EA⊥EC;

(2)设平面ECD与半圆弧的另一个交点为F,EF=1,求三棱锥E­ADF的体积.

【解】 (1)证明:因为矩形ABCD⊥平面ABE,CB⊂平面ABCD且CB⊥AB,

所以CB⊥平面ABE,从而AE⊥BC,①

又因为在半圆ABE中,AB为直径,

所以∠AEB=90°,即AE⊥BE,②

由①②知AE⊥平面BCE,

故有EA⊥EC.

(2)因为AB∥CD,所以AB∥平面DCE.

又因为平面DCE∩平面ABE=EF,

所以AB∥EF,

在等腰梯形ABEF中,EF=1,AF=1,∠AFE=120°,

所以S△AEF=×EF×AF×sin 120°=,

VE­ADF=VD­AEF=×S△AEF×AD=××1=.

在与圆柱、圆锥、球等旋转有关的问题中经常用到圆的知识,主要有:(1)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2)同弧上的圆心角为圆周角的二倍.  

 勾股定理的应用

 (2016·高考全国卷Ⅱ)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点E,F分别在AD,CD上,AE=CF,EF交BD于点H.将△DEF沿EF折到△D′EF的位置.

(1)证明:AC⊥HD′;

(2)若AB=5,AC=6,AE=,OD′=2,求五棱锥D′­ABCFE的体积.

【解】 (1)证明:由已知得AC⊥BD,AD=CD.

又由AE=CF得=,故AC∥EF.

由此得EF⊥HD,EF⊥HD′,所以AC⊥HD′.

(2)由EF∥AC得==.

由AB=5,AC=6得DO=BO==4.

所以OH=1,D′H=DH=3.

于是OD′2+OH2=(2)2+12=9=D′H2,故OD′⊥OH.

由(1)知,AC⊥HD′,又AC⊥BD,BD∩HD′=H,

所以AC⊥平面BHD′,于是AC⊥OD′.

又由OD′⊥OH,AC∩OH=O,

所以OD′⊥平面ABC.又由=得EF=.

五边形ABCFE的面积S=×6×8-××3=.

所以五棱锥D′­ABCFE的体积V=××2=.

文档

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学生用书P140]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点M,N分别为A1C1,A1B的中点.设平面MNB1与平面BCC1B1的交线为l,求证:MN∥l.【证明】法一:(线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方法)连接BC1,在△A1BC1中,点M,N分别为A1C1,A1B的中点,所以MN∥C1B,又MN⊄平面BCC1B1,C1B⊂平面BCC1B1,所以MN∥平面BCC1B1,又因为MN⊂平面MNB1,平面MNB1∩平面BCC1B1=l,所以MN∥l.法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