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假在家过得平淡又惬意。回想我写大一总结的时候,对比了高中与大学的许多不同,展望美好的未来,开头是光阴似箭的感慨,结尾是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如今,心里已经不再是那种盲目积极的状态了,变得沉稳了一些、现实了一些,目标清晰了一些。唯一没变的应该还是那种不满于现状,想要改变的心情。这半个学期,我感觉自己和大一有许多不同,貌似明白了一些道理。
大二,学习任务更艰巨。在学习上,感觉自己比以前自觉了一些。过去的这个学期课程很紧,知识内容也深入了许多,我也逐步重视各重要课程,多投入了时间和精力,不论结果怎样,尽力而为。本学期参加了几场考试,计算机二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自己很不争气地没能通过,但一点也不灰心,明白失败是另一次机会,依然干劲十足。
生活上已经足够适应,所有事情按部就班地来。金钱和时间的管理与分配方面还有很大不足,慢慢改正。本学期去了上海,去了浙江西塘,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景。在上海看世博,感受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外面的世界很奇妙很精彩很复杂很多变。在西塘随大流看风景吃小吃,虽并没有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但也算是开阔了眼界,感受了一番古镇文明吧。
在自己心里,依然认定知识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不断充实自己依然是万年不变的道路,但同时又觉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应该是做了那些之后的思考,大学并不只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李开复老师曾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那么对于受教育者的我们来说,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学习这一过程最终追求到的目标吧。以我目前的理解能力,觉得最后剩下的东西,是我们看了那么多,听了那么多,经历了那么多,思考了那么多之后形成和保持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其他类型的能力;最后剩下的东西也是保留在我们自己心里的那些小原则、小道理、小真理;最后剩下的东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大二了,一些同学、朋友开始考虑以后了。考研、出国、就业、创业等等。一种声音说:要有目标,要早做准备;一种声音说:把握当下,做好现在,过远的目标会徒增不必要的压力。我觉得这四年不可多得的宝贵时光,我们确实应该在居安思危的同时给生活以温度,不让太多不必要的压力逼迫自己,但如果已经想到了这些问题,就没必要刻意回避了,早作打算终归也是好的。像某文写的那样,我们都“行走在消逝中”,理应“且行且珍惜”。
大学正在进行中,自己那么不安于现状,那么希望改变,那么渴求成功,未来,任重道远。相信明天会更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