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的数学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和获取新知的机会。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提高小组合作研究的实效。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认识和经验。
一、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为了建立合作研究的基础,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研究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因素,将学生分成异质研究小组,每组四至六人。这样可以缩小小组之间的差异,真正体现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同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研究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适当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更加默契,活动更加有共同目标,从而提高小组合作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研究贯串教学始终
1)复中创设情境
在复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全体的讨论参与,了解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复解题方法和思路,另一方面也为新课的研究打下基础,让学生逐渐解决新课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2)新授中启发心智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适时引用小组合作研究模式,让师生和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1.思考: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在小组合作前,学生需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以感知新知识并在原有知识水平和能力上进行思考,而不仅仅是作为小组中的听众。特别是对于能力中等和较弱的学生,教师需要引导其观察和审题,以提高其思考的能力。
2.组内讨论:小组内各成员需要交流各自的思考成果,并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形成初步共识并得出结论。
3.小组间交流:各个小组之间需要进行交流,发表各组的意见,并将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的共同认知成果,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互相启发,开拓思维,并纠正小组全局性的错误。
4.引导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议,从而对例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进行概括、小结。小组合作研究中,同样需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思考,讨论交流,而后因适当的“收”,集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小结,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质疑问题,以求开拓创新。
精讲多练”一直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的教学形式。在小组合作研究中,不仅要注重练的数量,更要注重练的质量。小组合作研究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参与率,同时也是实施分层教学思想的有效形式,从而保证了练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选择和设计能激起学生参与研究认知功能的思考题和讨论题,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例如,教学“长方体有几个面”,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进行合作数,讨论出不数漏、不易数错的方法。由于数法有多种,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数法,同时在小组讨论中,还能互相启发与提示,增强学生的研究信心与积极性。
拓展合作研究形式的方法包括适时进行多样化交流和灵活运用多种合作形式。适时交流可以给予不同能力的学生展示自己发现的机会,每个人还将会得到来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信息。交流时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开放性,能包容多种答案,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并遵守“有相同意见可不重复”的规则。交流中有述说、补充、倾听和启发,可以实现有效合作。灵活运用多种合作形式也是重要的,例如,小组竞赛、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运用先进理念,如“做数学,活动中学数学,合作研究也是教学目标之一”,来丰富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例如,在研究“角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操作,画角、剪角、折角,并交流每个人的发现,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了解角的基本特征。在研究“人民币”时,可以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购物,并在购物过程中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或简单计算。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同桌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形式。
在评价小组合作研究时,我们应该重视合作研究评价,因为恰当、有效地评价可以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从而激起学生参与合作的愿望。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的想法真了不起”、“这个小组办法多,合作好”等。有些教师还会采取比赛和记分等方式来激励学生。此外,我们还可以定期进行“个人与小组”评价活动,让学生互相评价并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惯。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研究的实效性,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影响数学课堂学生合作研究的有效因素,并在教学中加以探讨。同时,我们还应该进行合作研究的反思和总结,以不断提升小组合作研究的有效性,从而彰显学生发展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