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代码: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文化”一词中,“文”的本义是( )
A.文学 B.错画
C.文章 D.图画
2.价值观、审美观属于( )
A.文化思潮 B.文化产品
C.文化 D.文化观念
3.在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这个寒暖交错期中,西周前期为( )
A.寒冷期 B.干旱期
C.温暖期 D.寒暖交错期
4.我国夏、商、周三代“诸侯”众多。这些所谓的“诸侯”实际上都是大大小小的( )
A.方国首领 B.部落族长
C.村落首领 D.封国首领
5.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 )
A.北移 B.东移
C.南移 D.西移
6.《五帝本纪》载于(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三国志》
7.儒家的思想核心是( )
A.“义” B.“礼”
C.“仁” D.“信”
8.名家又称刑名家,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 )
A.子产 B.邓析
C.公孙龙 D.惠施
9.下列选项中,反映唐代农政思想的文献是( )
A.《四民月令》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开元占经》
10.神话传说认为,桑蚕业起源于( )
A.神农 B.嫘祖
C.伏羲 D.后稷
11.下列各项中,对“朔”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日、月经度相同的时刻 B.日、月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
C.日、月黄道纬度相同的时刻 D.日、月纬度相同的时刻
12.我国针灸学的第一部专著《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
A.皇甫谧 B.王叔和
C.孙思邈 D.李时珍
13.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正确说法是( )
A.它是人们创制出来的一种无序化体系
B.它在文化体系中稳定性不强
C.它不具有协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社会关系的效用
D.它是保障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传统力量
14.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将郡县制度推向全国的是( )
A.西周 B.东周
C.秦朝 D.汉朝
15.“天下一家,何非君土;中外之财,皆陛下府库”一语反映的是皇帝的( )
A.行政权 B.财经权
C.司法权 D.军事权
16.五服制度中最重的丧服是( )
A.齐衰 B.缌麻
C.大功 D.斩衰
17.思维模式、哲学观念、宗教信仰等属于( )
A.物质文化 B.生产生活文化
C.精神文化 D.制度文化
18.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的是( )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上下与天地同流。”
D.“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19.下列有关“中庸之道”的正确说法是( )
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
B.“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C.“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20.周代,人们按四时祭祀祖先,春祭叫( )
A.礿 B.禘C.尝 D.烝
21.“五斗米道”的创始人是( )
A.葛洪 B.张道陵C.寇谦之 D.丘处机
22.语言崇拜源于( )
A.礼仪 B.医术C.巫术 D.传说
23.有意识地利用汉语中词的重叠形式而形成的一种修辞格是( )
A.复叠 B.顶真C.回文 D.析字
24.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大规模交流与融合的( )
A.第一次 B.第二次C.第三次 D.第四次
25.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提出于20世纪的( )
A.40年代 B.50年代C.60年代 D.70年代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事象的有( )
A.原始巫术 B.行业禁忌C.建安风骨 D.捕鱼方法E.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
27.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包括( )
A.甲骨文的发掘出土 B.石鼓文的发掘出土C.青铜器的发掘出土 D.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
E.大溪文化遗址的发现
28.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古代医学“四诊”技术的有( )
A.望 B.查C.问 D.闻E.切
29.秦朝官吏系统为三公九卿,其“三公”包括( )
A.太宰 B.太尉C.丞相 D.御史大夫E.中书舍人
30.中国制度文化中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主要有( )
A.文官制度 B.武官制度C.监察制度 D.科举制度E.审计制度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文化产品32.庄子哲学33.蔡伦34.《唐律疏议》35.天人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唐、五代时期,黄河作为母亲河而变成灾难河的原因是什么?
37.简述周人对农业重视的表现。
38.简述火药的发明、运用及传播历史。
39.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40.避讳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宗法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影响。
42.试析“中和之美”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 )
A.化学 B.文学C.化解 D.改易
2.宫廷文化属于( )
A.上层文化 B.底层文化C.市民文化 D.中层文化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进入了(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4.古代的云贵高原作为民族杂居地区,曾被称作( )
A.“南夷” B.“南蛮”C.“西南蛮” D.“西南夷”
5.南北朝时期,北方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 )
A.农业及牧业经济 B.农业及狩猎经济C.牧业及狩猎经济 D.农业经济
6.《尧典》载于( )
A.《春秋经》 B.《竹书纪年》C.《古石经》 D.《尚书》
7.老子认为,取法“自然”,就需要( )
A.“治身” B.“治人”C.“治心” D.“治学”
8.名家公孙龙及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 )
A.“人’’与“物”的关系问题 B.“虚”与“实”的关系问题
C.“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D.“主”与“客”的关系问题
9.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 )
A.《淮南子》 B.《开元占经》
C.《四时纂要》 D.《四民月令》
10.传说车的发明者是( )
A.高车部 B.黄帝C.鲁班 D.伏羲
11.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 )
A.预测天气 B.研究天体运行C.研究太阳 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
12.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 )
A.唐 B.宋C.元 D.明
13.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 )
A.井田制 B.宗法制C.分封制 D.昭穆制
14.在君主制度之下,君王的首要职责是( )
A.树立权威 B.军事征伐C.休养生息 D.沟通天神
15.春秋时期,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是( )
A.齐国 B.鲁国C.晋国 D.秦国
16.《礼记•曲礼》说:“天子死曰崩,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古代丧葬礼仪的( )
A.规范性 B.调和性C.等级性 D.延续性
17.哲学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属于( )
A.物质文化 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 D.精神文化
18.《老子•五十八章》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 )
A.整体思维 B.类比思维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19.下列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B.“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C.“中和”意为“除掉两端只取中间”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20.周代,人们按四时祭祀祖先,夏祭叫( )
A.礿 B.禘C.尝 D.烝
21.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著名道士是( )
A.寇谦之 B.陶弘景C.孙思邈 D.葛洪
22.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或不能直呼其名的文化事象称作( )
A.语系 B.语音C.避讳 D.崇拜
2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运用的汉语汉字修辞格是( )
A.回文 B.顶真C.对偶 D.析字
24.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发生在( )
A.秦汉时期 B.汉唐时期C.宋明时期 D.明清时期
25.提出“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之预言的是( )
A.孙中山 B.蔡元培C.李大钊 D.章太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下列选项中属于广义文化产品的有( )
A.农具 B.陶器C.雕塑 D.绘画E.典籍
27.后期法家的主张有( )
A.以杀去杀 B.以乐去乐C.以仁去仁 D.以刑去刑E.以礼去礼
28.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居住用房的主要方式的有( )
A.半穴式 B.干栏式
C.塔楼式 D.井干式
E.哥特式
29.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三省”包括( )
A.中书 B.门下C.尚书 D.内阁E.枢密院
30.20世纪30、4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有( )
A.贺麟 B.冯友兰C. D.刘述先E.胡适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文化思潮32.墨家学派33.毕昇34.《法经》35.知行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37.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
38.简述印刷术发明及传播的历史。39.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40.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论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42.试述儒家的义利观。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 )
A.文学 B.文章C.文化 D.精神文明
2.“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 )
A.《说苑•指武》 B.《礼记•中庸》C.《论语•雍也》 D.《荀子•不苟》
3.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 )
A.气候条件 B.经济条件C.地理条件 D.国际条件
4.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 )
A.温带气候 B.亚热带气候C.高原气候 D.海洋气候
5.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已经十分清晰的相关观念则是( )
A.“天” B.“地”C.“天下” D.“地上”
6.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是( )
A.捕涝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B.采集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C.手工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D.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7.司马迁的《史记》中,“五帝”的谱系是( )
A.神农氏、有巢氏、黄帝、高辛和尧 B.有巢氏、黄帝、高辛、尧和舜
C.黄帝、颛顼、高辛、尧和舜 D.黄帝、高辛、神农、尧和禹
8.周幽王被犬戎所杀的年份是( )
A.公元前717年 B.公元前727年C.公元前737年 D.公元前771年
9.我国先民发明观察星象物候的方法是在( )
A.夏代 B.殷商C.秦代 D.汉代
10.徽商和晋商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他们贸易的方式属于( )
A.农商经营 B.行商经营C.坐商经营 D.官商经营
11.使用狗拉爬犁的民族是( )
A.汉族 B.回族C.傣族 D.赫哲族
12.北魏设在洛阳宣阳门外、用于接待外国客商的地方名叫( )
A.四夷馆 B.十三行C.国宾馆 D.迎宾楼
13.中国开始用人痘接种的方法预防天花,至少是在( )
A.15世纪 B.16世纪C.17世纪 D.18世纪
14.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B.它在文化体系中稳定性不强
C.它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 D.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15.古代“朝赏暮戮,忽罪忽赦”的情形时有发生,这反映的是皇帝的( )
A.行政权 B.财经权C.司法权 D.军政权
16.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行文的格式称为( )
A.行卷 B.公卷C.投献 D.八股文
17.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分封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8.《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 )
A.整体思维 B.类比思维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19.提出“天人之分”观点的人是( )
A.战国荀子 B.唐代刘禹锡C.唐代柳宗元 D.宋代张载
20.原始道教最初称为“五斗米道”,又叫( )
A.天师道 B.正一道C.全真道 D.一贯道
21.唐代最有名的大型舞蹈是( )
A.《胡旋》 B.《凉州》C.《绿腰》 D.《霓裳羽衣舞》
22.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提出“五伦十教”的是( )
A.周公 B.孔子C.孟子 D.董仲舒
23.秦代统一的文字是( )
A.大篆 B.金文C.隶书 D.小篆
24.首次提出“六书”的著作是( )
A.《史籀篇》 B.《仓颉篇》C.《说文解字》 D.《急就章》
25.提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是( )
A.陈独秀 B.孙中山C.章太炎 D.胡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
A.生产工具 B.雕塑C.书籍 D.筷子E.衣物
27.“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的提出者或出处各是( )
A.《管子》 B.管仲C.《齐民要术》 D.贾思勰E.《绎史》
28.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高潮除了春秋战国时期之外,还有( )
A.秦朝 B.魏晋南北朝C.唐宋之际 D.明朝E.清朝
29.下列人物中,以治水闻名的有( )
A.大禹 B.神农C.李冰 D.崔寔E.李斯
30.下列选项中,属于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有( )
A.信仰标志 B.仪礼标志C.体型标志 D.职业标志E.情感标志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32.儒家33.中和之美34.谚文35.“返本开新”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五帝至商的宗教崇拜分野。37.我国历史传说中解释的工匠有哪三个特点?
38.秦汉以后,集权的君主制度有哪些特点?39.简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
40.简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42.试述中国古代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规范功能。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 )
A.化学 B.文学C.化解 D.改易
2.宫廷文化属于( )
A.上层文化 B.底层文化C.市民文化 D.中层文化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进入了(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4.古代的云贵高原作为民族杂居地区,曾被称作( )
A.“南夷” B.“南蛮”C.“西南蛮” D.“西南夷”
5.南北朝时期,北方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 )
A.农业及牧业经济 B.农业及狩猎经济C.牧业及狩猎经济 D.农业经济
6.《尧典》载于( )
A.《春秋经》 B.《竹书纪年》C.《古石经》 D.《尚书》
7.老子认为,取法“自然”,就需要( )
A.“治身” B.“治人”C.“治心” D.“治学”
8.名家公孙龙及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 )
A.“人’’与“物”的关系问题 B.“虚”与“实”的关系问题C.“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D.“主”与“客”的关系问题
9.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 )
A.《淮南子》 B.《开元占经》C.《四时纂要》 D.《四民月令》
10.传说车的发明者是( )
A.高车部 B.黄帝C.鲁班 D.伏羲
11.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 )
A.预测天气 B.研究天体运行C.研究太阳 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
12.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 )
A.唐 B.宋C.元 D.明
13.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 )
A.井田制 B.宗法制C.分封制 D.昭穆制
14.在君主制度之下,君王的首要职责是( )
A.树立权威 B.军事征伐C.休养生息 D.沟通天神
15.春秋时期,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是( )
A.齐国 B.鲁国C.晋国 D.秦国
16.《礼记•曲礼》说:“天子死曰崩,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古代丧葬礼仪的( )
A.规范性 B.调和性C.等级性 D.延续性
17.哲学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属于( )
A.物质文化 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 D.精神文化
18.《老子•五十八章》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 )
A.整体思维 B.类比思维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19.下列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B.“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C.“中和”意为“除掉两端只取中间”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20.周代,人们按四时祭祀祖先,夏祭叫( )
A.礿 B.禘C.尝 D.烝
21.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著名道士是( )
A.寇谦之 B.陶弘景C.孙思邈 D.葛洪
22.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或不能直呼其名的文化事象称作( )
A.语系 B.语音C.避讳 D.崇拜
2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运用的汉语汉字修辞格是( )
A.回文 B.顶真C.对偶 D.析字
24.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发生在( )
A.秦汉时期 B.汉唐时期C.宋明时期 D.明清时期
25.提出“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之预言的是( )
A.孙中山 B.蔡元培C.李大钊 D.章太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下列选项中属于广义文化产品的有( )
A.农具 B.陶器C.雕塑 D.绘画E.典籍
27.后期法家的主张有( )
A.以杀去杀 B.以乐去乐C.以仁去仁 D.以刑去刑E.以礼去礼
28.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居住用房的主要方式的有( )
A.半穴式 B.干栏式C.塔楼式 D.井干式E.哥特式
29.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三省”包括( )
A.中书 B.门下C.尚书 D.内阁E.枢密院
30.20世纪30、4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有( )
A.贺麟 B.冯友兰C. D.刘述先E.胡适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文化思潮32.墨家学派33.毕昇34.《法经》35.知行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
37.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
38.简述印刷术发明及传播的历史。
39.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40.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论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42.试述儒家的义利观。
2006年10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D 2.A 3.B 4.D 5。C
6.D 7.C 8.C 9.A 10。B
11.D 12.B 13.C 14.D 15。A
16.C 17.D 18.C 19.B 20。B
21.C 22.C 23.A 24.B 25。C
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A B C D E 27.A D 28.A B D 29。A B C 30。A B
三、名词解释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在—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32.该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是墨翟。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到了战国时期,该学派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的发明创造。
33.毕异,宋仁宗时期(11世纪中叶)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节省工料,又提高了效率,加速了我国印刷业发展。
34.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在各国成文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35.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古代哲学家主张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1)岭南籼稻自然生长,四季不缺;
(2)岭南原始居民没有改良籼稻品种之必要;
(3)与上述两点相反的长江中下游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籼稻才得以改良,从而形成了中国稻作农业。
37.(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于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从而引发了各国的变法大思考,构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部分。
(2)民力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经济。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38.早在唐代初年,我国已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宋仁宗时期(公元11世纪中叶),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公元8世纪时雕版印刷术传人日本;14—15世纪,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术并行欧洲。
39.(1)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2)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
(3)与诗、书、印密切配合。
40.(1)特别重视言辞的内容,提出言辞应该诚信;
(2)特别注重语言的传达效果;
(3)特别重视说话的场合、对象、时机和分寸;
(4)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与华美这一矛盾。
五、论述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1)正面影响: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第二,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2)负面影响: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王权的维护。
42.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儒家学者对“义”进 行评价时,往往把“利”作为它的对立面,在义利之辨中反映出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利”就是物质利益,“义”是行为原则,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必须以义为前提。孔、孟、荀、董等都主此,体现了儒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观念。
当然,儒家在强调义的重要性时,过分地抑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倾向曾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中国新文化概论复习重点(1)
绪论:
1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第一章:
1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三是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四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注意:这一条很可能考简答题,简记:为人类决定一切生物能量守恒一切活动)
第二章:
1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一是循环往复,长期延续;二是多元成份结构,既有国家土地,又有农民和地主的私人土地;三是既早熟又不成熟。(简记:复多熟)
2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有三: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二是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三是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简记:早熟失调束缚)
3 ,中国农耕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国早熟的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是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二是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三是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五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对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
4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简记:延续力包容力凝重性)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1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简记:家族国构)
2 ,中国君主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者的统治;三是君主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简记:武控长经基固专极端人控严)
3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三: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三是宗法与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简记:伦理型政治型两个化)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一是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土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度中出来,产生了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文化创造的阶层。二是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规模日盛,多因素交织,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三是竞相争霸的诸候列国,沿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为多种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四是周天子共主地位丧失后,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下次向下层,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
2 ,明清文化的特点:一是空前严厉的文化;二是早期的启蒙思潮;三是古典文化的大总结;四是西学东渐。
3 ,玄学对魏晋文化思深潮的影响:一是玄学的思维特点是超脱多样化的现世实物而直接诉诸本体,因此使魏晋学术富于谈玄析理。二是玄学与美系在一起,成为魏晋美学的精魂,促成了重神理而遗形骸,重自然而轻雕饰的美学观念;三是玄学的现实意蕴对魏晋人的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上的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