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理想
理想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 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 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
……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揄扬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乙】在山的那边
——在山的那边, 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 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 那个海呢?
……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1. 对上面的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理想如珍珠”一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
B.甲诗作者说“理想是历史的脊梁骨”,这是因为一代一代人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C.乙诗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D.“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说“我”的幻想不符合实际,所以只得了“零分”。
2.分别摘出两首诗中能表明主旨的诗句。
甲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试仿照《理想》中“理想是……”的比喻句式,写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理想的名言很多,试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指出下面比喻句的喻体。
①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好像日本看护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段文字描写景物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______。这属于从____到______的_____顺序。
3.①段是围绕“____”字写景的,观察的角度是 ______。
4.这三段文字作者是从哪三方面描写雪后的山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征(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各项,与选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①段加横线的句子描写了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
B、②“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的“卧”字既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又巧妙地照应了前文“暖和安适地睡着”,有一字传神之效。
C、③段“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中的“绿的精神”指的是“天儿越晴,水藻越绿”。
D、济南的水冬天不结冰,是因为它有温情。
7.作者写第③段表现了济南冬天怎样的天气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那最轻盈、站得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
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选文分别说明了什么?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的结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采用了什么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
1.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展开。
2.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___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__________”是诗人由衷的赞叹。
4.诗中称化石为“你”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鲁迅生活片断
2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 ]。正是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字用的。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来有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我说:“随便。”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皇帝老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烙烙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1.文中方括号内应填入最恰当的词是 ( )
A、情绪 B、感情 C、激情 D、热情
2.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
3.为每一部分选择一个最合文意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是( )
A、教育 B、教诲 C、拨亮火花 D、为大众服务 E、听鲁迅讲课
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 )
A、夹铅笔 B、免得误学生 C、改正 D、讲义错字多 E、不拘小节的先生
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 )
A、早来晚走 B、吃饭 C、鲁迅请我吃饭 D、津津有味 E、小饭摊
4.本文写的几件小事表现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 D 2.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揄扬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 天上太阳正晴。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五)
2、喻体: “一髻儿白花”比喻矮松树尖上的雪 / “ 看护妇”比喻树尖上顶着雪的矮松 3、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上-下 空间 4、妙 远眺 5、雪光 雪色 雪态 6、绿、清、不结冰 7、答:C(把终年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8、答:温情 喜爱和赞美
(六) 1、卷云:高 卷积云:薄 积云:一朵朵分散 高积云:排列均匀 共同特点:轻、薄、高、美 2、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3、分类别、打比方 4、分总式 5、逻辑(从现象到本质) 6、① “一般”“不会带来”,排除了特殊情况 ②“常”“在”,排除了特殊情况
(七)
9.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10.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意思接近即可 11.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 12.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写真。 13.四;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14.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十六)
1.D
2.第一部分:开头……“抨击时弊”。第二部分:“那时先生上课……免得误了学生。”第三部分:“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点头。”
3.第一部分小标题是:拨亮火花;第二部分小标题是:“不拘小节的先生;第三部分小标题是:早来晚走。
4.本文通过三件小事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青年的谆谆教诲。
5.本文是以事情的性质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