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硅 B.氧 C.铁 D.铝
2、森林火灾现场救援的方法有:飞机投水、砍出隔离带、人工扑打等,其中“砍出隔离带”采用的灭火原理是( )
A.隔绝氧气 B.降低着火点
C.隔离可燃物 D.降低至着火点以下
3、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当2.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3.6gD,则C的质量为( )
A.6.8g B.9.6g C.8.8g D.4.4g
4、中国对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研制取得了世界嘱目的成绩,实现了我国挺进深蓝的宏伟目标,乘蛟龙号下潜的科研人员,他们的呼吸环境必须注意调节的是( )
A.O2和H2O的含量 B.O2和N2的含量
C.O2和H2的含量 D.O2和CO2的含量
5、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戚的“纳米车”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杀死癌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 D.分子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6、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不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
A.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 B.高压锅因为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C.车胎因为暴晒而发生爆炸 D.气球因为充气过多而引起爆炸
7、我国的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铕(Eu)是一种稀土元素,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铕属于非金属元素 B.铕的原子序数是63
C.铕原子中的质子数为63 D.铕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52.0
8、正确的实验操作对人身安全和实验结果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量取液体 B.加热液体
C.闻气体气味 D.连接仪器
9、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刚刚削了皮的青苹果果肉略显浅绿色,当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果肉的颜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这与空气中的哪一种物质有关(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10、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增加 B.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减少
C.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11、下列仪器在实验时,不宜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
A.烧杯 B.烧瓶 C.试管 D.量筒
12、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是今年我市化学实验操作考查的题目之一,下列有关pH试纸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
A.把pH试纸浸入待测液 B.用湿润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
C.把显色的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数 D.测出石灰水的pH为12.4
13、在实验室中某同学把澄清石灰水滴加至盛有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振荡。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一重要环节( )
A.提出假设 B.进行实验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14、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过程放在X处不合理的是( )
A.人和动物的呼吸 B.植物的呼吸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利用太阳能发电
15、某纯净物3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纯净物中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B.该反应中和的质量比为14:11
C.该反应中和的分子数之比为7:6
D.该纯净物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1:4
16、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
A.O2 B.H2O2 C.H2CO3 D.SO2
17、对资料或实验证据的分析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科学探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下图为实验室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另加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下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氯酸钾
B.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
C.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使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增加
D.反应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
18、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到许多含氮的物质,如:N2、NO2、NH3、NO、N2O3、N2O4、NaNO2、NH4NO3,则这八种物质中氮元素显示的化合价共有( )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19、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0、一位学生要用托盘天平称量2.5g药品,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他应该( )
A.减少药品 B.向右盘中加砝码
C.移动游码 D.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
1、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阳离子、阴离子这些微粒中:
(1)显电中性的微粒有_____。
(2)带正电的微粒有_____。
(3)同位素的氕、氘和氚原子具有不同的_____。
(4)质量最小的微粒是_____。
(5)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有_____。
(6)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_____。
2、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变化: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氢气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已经学习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的细铁丝应先用砂纸打磨干净,这个变化属于_____变化.
(2)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
(3)集气瓶内要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目的_____.
(4)火柴的目的是为了_____.
(5)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请分析此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写两条即可).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两锥形瓶中均装有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___________(同上);此时可观察到左面锥形瓶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_______,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2、下图是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1)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一氧化碳,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事实填写下表
| 实验现象 |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A处(CuO处) | ____ | _____ |
| B处(石灰水中) | ____ | _____ |
| C处 | _____ | _____ |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
1、尿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化肥,尿素化学式为CO(NH2)2,试根据化学式进行有关的试验。
(1)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
(2)尿素中碳氧氢氮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
(3)纯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4)_______克氯化铵与30克尿素所含氮元素质量相等。
2、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测定当地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来了一些矿石样品,并取稀盐酸200 g,平均分成4份,进行实验。
| 实验 | 1 | 2 | 3 | 4 |
| 加入样品的质量/g | 5 | 10 | 15 | 20 |
| 生成CO2的质量/g | 1.76 | 3.52 | 4.4 | M |
(2)上表中M的数值是_________。
(3)试计算这种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参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B
2、C
3、C
4、D
5、D
6、A
7、A
8、C
9、B
10、D
11、D
12、C
13、B
14、D
15、D
16、A
17、B
18、C
19、A
20、A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
1、分子、原子、中子 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中子 电子 分子 质子和电子
2、4P+5O22P2O5 2KMnO4K2MnO4+MnO2+O2↑ 2H2+O22H2O
3、物理变化. 增大铁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铁丝燃烧. 防止生成的四氧化三铁溅落把集气瓶炸裂. 给铁丝加热,使温度达到铁的着火点; 铁丝上有铁锈; 氧气的浓度太低等;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打开 关闭 液面下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或不浑浊) 关闭 打开 液面下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排净装置内空气,防止爆炸 黑色固体变红色 变浑浊 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尾气处理、燃烧掉一氧化碳防止污染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
1、(1)根据尿素的化学式可知,它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4×2+1×4=60;
(2)尿素中碳、氧、氢、氮四种元素的质量比12:16:(1×2×2):(14×2)=3:4:1:7;
(3)纯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设需要氯化铵的质量为x,则
x=53.5g。
2、(1)第3次;(2)4.4;(3)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