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生于德国的贝多芬是举世闻名的作曲家,他以极其敏锐的视觉听觉而又深刻的眼光,牢牢的把握住了当时社会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本质,他用高超的作曲技巧,富有创造性的思想,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伟大的作品。他的精神无时无刻都感染着人民,他的作品也流传一代又一代。他所创作的这首f 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是献给他曾经的老师约瑟夫海顿的三首奏鸣曲之一。属于他早期的创作作品,也是他奏鸣曲集中的第一首作品。虽然这首作品中有很多海顿作品风格的元素,但是他也体现出了伴随贝多芬一生的冲突性,抗争性,哲理性。这显然不完全与古典主义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完全相同。然而就是这一点点个性和性格,伴随了贝多芬音乐生涯的一生。也成就了他的伟大。他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在世界音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钢琴艺术的高峰。其中表现的作曲技法和精神思想,体现出了对古典主义的传承,对浪漫主义的开拓,对于我们学习演奏,分析,创作等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这首作品为奏鸣曲式,共由三个部分组成。呈示部为1-48小节,展开部49-100小节,再现部101-152小节。其中呈示部包含主部1-8小节,为f小调。连接部9-20小节,为c小调。副部21-41小节,为降A大调。结束部42-48小节,为降A 大调。展开部包含引入49-55小节,为降A大调中心部分56-81小节,为降b小调。过渡82-100小节,为降A大调。再现部回到主调f小调。包含主部82-100小节,连接部109-119小节,副部120-140小节,结束部141-152小节。在呈示部中,主部f小调为一个分解和弦式的充分表现出动力性的主题,他坚定而又富有冲击力的出现,正是贝多芬坚毅,抗争性格的最佳体现。整个主部都是用了主部主题进行缩小,裁截,向其属功能组进行模进等手法进行发展。伴奏织体为柱式和弦,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和爆发力。接下来的连接部c小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运动了主部主题的三连音素材。经过了一系列的模进,使音乐进入到降A大调。副部主题为降a大调,两个主题性格不同,旋律不同,调性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又不脱离主题与整体。副部是一个展开性的乐段,它具有连贯不可分割的特点,贝多芬通过了模进,一方声部平稳进行,一方进行不断地扩大,渐行渐远。伴奏织体由开始的分解八度音行渐渐过渡到了分解和弦式的音型,层层叠进,和声不断变化,使音乐有着源源不断的动力来发展。旋律的逐渐,节拍节奏由疏渐密,一步步的把音乐推入到了高潮。在一个下行的音节模式的进行中,高潮喷薄而出,并且贝多芬运用了一个不完满的终止进行了扩展,经过了不断地发展,完满的结束到了f小调的关系大调降A大调上。如此剧烈的变化发展,正是贯穿贝多芬创简要分析贝多芬f小调
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摘 要:在西方音乐历史中,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所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更是学习钢琴,音乐创作,音乐研究等学科的学生所必须要了解的,因此本文将从一名学习作曲技术理论的学生的角度,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借鉴研究过的书籍资料,简要的分析这首f 小调钢琴奏鸣曲。试图让演奏和研究这首钢琴奏鸣曲的人,能够清楚的理解和欣赏这首奏鸣曲。
【关 键 词】贝多芬;织体;写作手法;奏鸣曲
【作者简介】刘达威(19~),男,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作经历一生的一个缩影。副部主题有着明显的古典奏鸣曲特点。主题具有动力性和歌唱性,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有不同和对比,又有一些联系。他们的基础与根源都来自于分解和弦这一核心材料,在节奏节拍上又基本上保持一致。展开部首先是一个七小节的引入部分,使用了主部的元素,但与主部主题不同的是这里很巧妙的重复了一次主题的第二小节的素材,给人以新鲜感。但是他的调性确是副部的降A大调,经过了一次模进重复之后。停留在了一个增六和弦上。在这里,贝多芬一反传统古典奏鸣曲的写法。展开部里呈现的主部和副部素材和调性的结合并不是两个主题之间冲突的解决,而与之相反的是,这样的结合则展示出主部副部的冲突直接对话,造成了激烈的碰撞和矛盾的开始。这样就给音乐带来了发展的动力,推动了接下来中心部分的发展。贝多芬通过呈示部中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材料和调性上的对比展示矛盾的对立冲突,频繁的转调,调性的来回变化,副部主题材料的模进展开,调性的剧烈变换给音乐带来了巨大的展开性动力。左手旋律的进入,模进,上下的跳跃,转换到右手不断向上的动力推进。这还不够,贝多芬又加入了两组八度重复之后瞬间变成了加入了装饰音的重复,之后连续的八度重复终于再次出现。调式上,也为重新回到f小调进行准备。这里运用的一个很弱的音色,持续了八小节,看似安分,但是右手主题素材中三连音的音型则上下浮动着,虽然弱,但是听起来紧张感毫不逊色于大开大合的中心部分。这里也预示着主题的再次出现。可见,无论从调性,和声,织体和旋律,都为再现部做好了充分准备。 再现部是呈示部的主部和副部的依次再现,主部与副部的素材几乎都出现了。但是明显是与呈示部有区别的。首先就是调式上,这里与展开部不同的是主部与副部在调性上得到统一,即副部回到主调上,体现全曲在调性布局中调性矛盾得到解决。为了使再现部也能像呈示部中同样具有一种新鲜的感觉,主部主题的和弦部分地从弱拍改到强拍,节奏感变强了,通过转调的方式,使副部主题有一种向上挺进的感觉。在这第一乐章中,贯穿贝多芬一生的创作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最后结束时激昂的柱式和弦和休止符的结合,更加的扣人心弦,给人以力量他高超的创作技巧,激情澎湃的风格特点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本能的表现出他的英勇气派。【参考书目】罗曼罗兰《贝多芬传》高佳佳、赵冬梅《音乐作品分析教程》蔡良玉《外国音乐欣赏小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