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山东省内抗战烈士陵园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2 22:52:40
文档

山东省内抗战烈士陵园研究

摘要关键词:ABSTRACTKeyWords:目录绪论0.1选题意义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情况下,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后一个月,平、津失陷,日军沿津浦路南下,侵占山东。由于韩复榘的不战而逃,致使济南于1937年12月沦陷。到1938年,山东各主要城市被日军占领。但日军占领的只是山东省内的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没有实现对山东的全面控制。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鲁西、鲁南地区,范筑先、于学忠部先后坚持敌后抗战
推荐度:
导读摘要关键词:ABSTRACTKeyWords:目录绪论0.1选题意义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情况下,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后一个月,平、津失陷,日军沿津浦路南下,侵占山东。由于韩复榘的不战而逃,致使济南于1937年12月沦陷。到1938年,山东各主要城市被日军占领。但日军占领的只是山东省内的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没有实现对山东的全面控制。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鲁西、鲁南地区,范筑先、于学忠部先后坚持敌后抗战
摘    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目   录

绪 论

0.1选题意义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情况下,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后一个月,平、津失陷,日军沿津浦路南下,侵占山东。由于韩复榘的不战而逃,致使济南于1937年12月沦陷。到1938年,山东各主要城市被日军占领。但日军占领的只是山东省内的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没有实现对山东的全面控制。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鲁西、鲁南地区,范筑先、于学忠部先后坚持敌后抗战。令黎玉、林浩组成新的山东领导山东人民进行抗战,新山东成立后,在敌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并组建抗日游击队,团结地方武装力量,在山东与共同抵抗日军,给日军以沉重打击。随着八路军115师罗荣桓部来到山东,在山东开辟了冀鲁边、湖西、泰西、鲁南抗日根据地。由于山东省北接京津、南邻江苏的重要地理位置,山东省的抗战有力地牵制了日军的侵略,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山东抗战始于1937年10月,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根据查阅的山东省部分县志,有名字可考的烈士牺牲人数分别为:郯城县3人、聊城市592名、临沭县298人、曲阜市65人、蓬莱县884名、广饶县1561名、淄博市5071人、禹城县431人、诸城市141人、日照市744人、文登县2003人、枣庄市1001人、藤县371名、牟平县865名、栖霞县192名、海阳县1235名、平邑县419名。为缅怀先烈,在抗战时期和战后修建了一系列纪念设施。本文即选取山东省内的抗战烈士纪念设施作为研究对象。文中的“抗日纪念设施包括:纪念抗日烈士的碑、纪念塔、墓、烈士林以及为纪念抗日烈士所修建的烈士陵园、烈士雕像、烈士祠、烈士亭、纪念馆等抗日纪念设施,不包括抗日战场遗址、重大会议遗址、以及由此而延伸的在山东省日军中国抗日军、民而形成的万人坑遗址及所立碑、墓等设施。

0.2研究现状

关于抗战纪念设施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代表性论述有:

龙建新《江西抗战遗产地的保护和利用研究》该文从保护江西丰富的抗战遗产与开发旅游的视角,对江西抗战遗产地进行了调查分类,主张对抗战遗产地进行利用性保护。

蔡锦堂《‘国殇圣域’忠烈祠建立的历史沿革》对忠烈祠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考证,并对抗战时期修建的忠烈祠进行了调查研究。

耿德铭《抗日战争滇西遗迹及其是学价值》,从史料学为研究视角,将抗日纪念设施放在抗战遗迹、遗址中去考察、研究,并以保护和利用抗战遗迹、遗址为研究目的。

马纯立《西安烈士陵园总体规划与纪念性建筑设计研究》以西安烈士陵园实际工程为典型案例,从建筑学角度总结了从规划设计到建筑设计等各方面经验,并对烈士陵园与纪念建筑的设计原则、设计程序、功能建构、意境塑造等诸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从时间上对我国烈士陵园修建划分了三个阶段,对当代烈士陵园与纪念建筑的发展趋势出了自己的见解。

朱鹏《加强陵园管理 守护烈士丰碑——对当前部分烈士陵园管理情况的调查与思》,该文通过实地调查对烈士陵园管理不足状况进行反思,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求更大程度上保护烈士陵园。

张剑辉、黎志涛的《遗址纪念空间的保护与整治——以南京大正觉寺遗址空间设计为例》,介绍了南京大遗址提因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而丧失了有效性,使得遗址的空间游离于城市的空间和人们的视野之外,所以作者认为应遵循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原真性和可持续性等理念,从整体上对遗址进行保护和整合。

吴晓莉的《佳木斯市抗日战争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利用》,认为佳木斯市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存在滞后,并且分析了滞后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杜春兰的《重庆抗战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从抗战遗址保护角度提出对遗址进行有效的经济利用和开发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抗日纪念设施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高力强、唐建军、武勇的《以旧修旧 修旧如旧——华北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的修缮设计》,对华北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的设计原则、功能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

王洪海的《双塔寺烈士陵园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从建筑学和红色旅游角度,以双塔寺烈士陵园为例对纪念性建筑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总体规划以达到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创建红色旅游基地的目标。

关于山东省抗战纪念设施的研究较少,涉及纪念设施的书目有:

《徂徕山抗日武装纪念碑碑文》,由山东徂徕山抗日武装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此书对徂徕山武装中牺牲烈士纪念碑文进行了汇总分析。

《中华现代英烈丰碑大典》,该书以省为单位对全国范围内烈士进行了介绍,对山东省各个历史时期牺牲的著名英烈进行了汇总,并简要介绍了烈士概况。因为该书从全国的大视角展现烈士,所以对各省来说收入烈士名单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影响力较大的著名烈士,且没有突出抗战英烈的民族色彩。

《山东红色之旅》,于冲主编,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年版。该书从对读者进行教育红色旅游的角度,对山东省内大型纪念设施进行了简介,着重于旅游线路与红色景区的介绍,对山东省内纪念设施仅是粗略简介,缺乏学术性研究。此外,该书收入的纪念设施更是很少。

《永恒的纪念 山东省纪念馆、遗址、烈士陵园介绍》,由山东省民政厅编著。该书介绍了单独抗战纪念馆(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烈士陵园(如东营黄河口烈士陵园、牟平烈士陵园、大青山烈士陵园)以及综合性的烈士陵园,包括抗日战争、战争或建国后烈士的陵园(如淄博市烈士陵园、沂源烈士陵园、莱阳红土崖烈士陵园、蓬莱烈士陵园等。)该书着力于大型烈士陵园介绍,缺乏专业性的研究,更没有结合时代社会背景来分析比较。此外,所收录陵园、纪念设施不是很完整。该书只是对山东省内有影响力的纪念设施的大概介绍,没有突出抗战英烈的民族色彩,没有将抗战英烈和其他时期牺牲烈士区分开来。

0.3研究不足之处

以上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研究只是对烈士陵园图解式的大概介绍,缺少对陵园沿革、烈士遗骨迁葬等的具体介绍与相关的研究。第二,更多关注于陵园景观、纪年设施的相关介绍,对烈士陵园安葬烈士缺乏系统性分类,尤其对抗战牺牲的烈士与中国其他历史时期牺牲烈士没有区分,对安葬抗战烈士数目与身份更缺乏细致考察。第三,对抗战烈士陵园研究仅局限于几十个大型陵园,忽略了许多小型烈士陵园尤其单个烈士墓研究,对山东抗战烈士安葬情况缺乏整体性、广泛性、细致性地研究。第四,对抗日烈士纪念设施的研究还有许多问题远没有解决,如纪念设施修建的背景、过程、不同时期纪念设施的不同修建特点等。

0.4研究方法及预期效果

本文以山东省内修建的有关抗日烈士纪念设施为研究线索,以实地考察和档案调查为依据,参阅县志,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山东省内抗日烈士纪念设施的修建扩建及抗日烈士纪念设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第二,抗日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的历史沿革,各个时期的修建情况与面临的问题;第三,研究抗日烈士纪念设施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山东省内的阵亡烈士纪念设施从其修建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时期,分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建国后年至、期间、改革开放后至今。山东省在各个时期修建的烈士陵园、纪念馆、纪念碑、烈士亭、烈士林、公墓等详情,可参见山东省内抗日烈士纪念设施统计表(见附表)。

1  抗战时期阵亡将士与纪念设施的修建

1.1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山东省内抗日力量

七七事变后,日军沿津浦线南侵,于1937年12月占领济南。至1938年底,山东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被日军控制。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鲁西、鲁南地区,范筑先、于学忠部先后坚持敌后抗战。其中范筑先与1937年底拒绝执行韩复榘南撤命令,并向全国发出了“誓死不渡黄河南”的通电,在鲁西北地区联合,建立了鲁西北根据地,与日军进行了梁水镇战斗、济南战役、聊城战役等,沉重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在1938年11月保卫聊城的战斗中范筑先英勇殉国。于学忠与1939年春入鲁,鲁中南山区坚持抗战,在甲子山战役、南墙峪反“扫荡”战役中重创日军。令黎玉、林浩组成新的山东领导山东人民进行抗战,在敌后发动了一系列组建抗日游击队进行抗战。领导的抗日武装主要有张家庄、堂邑、天福山、黑铁山抗日武装、潍县抗日武装、徂徕山武装、泰西武装、藤县、掖县抗日武装等。

一些地方武装力量也自发坚持抗战,地方武装的兴起于国民撤退后行政组织的混乱和日军占领力量有限有关,地方领袖自发扩充武装,坚持抗战。地方武装力量主要有原山东专员张里原组建的第8游击队、平度中学校长张金铭的第16支队、朱良耕、陈万林组建的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土匪刘景良部等。 以上三种主要抗日力量,支撑起了沦陷后山东的抗战活动,他们在敌后极端艰苦状况下坚持抗战,有效支援了正面战场。

1.2 阵亡将士的悼念活动与遗属救济

抗战期间,无论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由于受战争准备、后勤保障、武器装备、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将士牺牲人数众多。烈士牺牲后本应该对其安葬并安慰家属,但是在战争环境中,对烈士安葬工作做的并不到位。

对于这一问题,当局在当时已有清楚地意识。在1938年11月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上,各战场主官在汇报各该战场战况时几乎都谈到阵亡官兵多“暴尸战场”不能掩埋这样一个痛心的事实。随后蒋介石在会上致训词:“其中就‘暴尸’一事强调指出,我军过去最遭敌人轻视的一点,就是我们阵亡官兵的忠骸,有许多不能抬回安葬,而且任其遗弃阵地,暴尸战场。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亦就是我们最大的耻辱!我们忠勇将士为国捐躯,竟至死不得收骨,我们后死者如何能对得起已死的官兵!还有什么面目见人!”为了解决对阵亡将士们的安葬工作,会后,当局安排陈诚、薛岳修建烈士公墓。1940年10月,国民行政院颁布《抗敌殉难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纪念坊碑办法大纲》及《忠烈祠设立及保管办法》,为各地修建烈士纪念设施提供了文件依据。安葬众多将领的衡阳忠烈祠就是于这个时期开始修建的。

与此同时,在安抚烈士方面也作出了努力。在纪念全面抗战开始两周年时,中国党就发表宣言,表达对战斗在抗战第一线将士的敬意和牺牲的民族英烈的慰问缅怀。抗战时期为鼓励战士奋勇杀敌,免除后顾之忧,八路军在山东下发了《抚恤阵亡将士、荣誉军人暂行条例》对抗日阵亡将士给予荣誉和对其家属予以抚恤。其中第二条规定凡抗日阵亡将士及荣誉军人,不论其属予任何,均依本条例抚恤之。。。第四条规定凡抗日军人阵亡或因伤死亡,除埋葬费照前条之规定外,并发给抚恤金五百元,由其直系亲属(祖父母、父母、子女)、配偶或依其为生之旁系亲属具领之。根据此条例抗日军人阵亡遗体安葬一般由其主管或地方办理,且在战争环境下,经济困难,依据从简原则对烈士进行了安葬,并对烈士家属发放抚恤金。

1942年6月,《关于纪念“七七”抗战五周年的决定》指出“我们纪念“七七”五周年,应对抗战死难将士举行追悼大会,以尉死者,以励士气。”

1943年发布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修正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暂行条例》,根据此条例,对抗战家属在社会地位、物质生活、职业介绍等方面进行了优待,并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参军热潮,巩固了力量。

1.3阵亡将士纪念设施的修建

为了纪念在抗战中阵亡的烈士,我国在抗战时期和建国后修建了很多抗日烈士纪念设施,“凡属为国家、民族建有卓越功勋,造福一方,身存浩然正气者,均将受到后人的纪念、缅怀和学习”本文所叙述的抗战烈士概念,根据一九五一年内务部对烈士及烈士家属概念的解释,即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因参加抗日战争牺牲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官兵。军官兵(包括空军)确因抗日阵亡者也包括在内,但在此期间因参加内战而死者不在内。

1945年6月17日,渤海行署发布修建烈士祠募捐的指示,其内容如下:“渤

海区党政军民各界为了纪念与表扬本区八年来抗战牺牲的烈士,共同发起了建立烈士祠,惟需求浩大,非少数人力物力所能办到,且在政治意义上说,有了这些烈士的奋斗牺牲,才有今天渤海抗日根据地和大家永久幸福自由的生活。建祠纪念烈士是渤海区全体人民的责任,在经费负担上,应该力求广泛普遍,已解决经费困难,扩大政治意义。渤海区开会并特别为建祠而开展普遍募捐运动的号召。各级工作同志,都应立即按号召所指示办法协同党政军民各界组织募捐委员会,广泛进行募捐教育,把建祠募捐和拥军工作结合起来,掀起普遍热潮,胜利完成任务。”

根据史料记载和笔者调查,抗战时期山东境内共修建烈士纪念设施46处。

具体分布为东营2座,临沂12座,烟台4座,菏泽4座,聊城2座,淄6座,德州2座,日照2座,威海3座,滨州4座,济南2座,潍坊4座。综合性烈士陵园共18座,分别为大青山烈士陵园、利津烈士陵园、胶东烈士陵园、鲁中烈士陵园(原称万松山烈士陵园)、鲁南烈士陵园、、鲁西南烈士陵园、徐庙烈士陵园(全部为抗战烈士)、沂东烈士陵园(全部为抗战烈士)贯庄烈士陵园、郑城烈士陵园、松崮烈士陵园、古庙烈士陵园、蟠龙山烈士陵园、柘杨山抗日烈士陵园、鲁南烈士陵园、缁角镇烈士陵园、苏村阻击战陵园、鲁南烈士陵园。集体烈士墓共6座,分别为铜井“八角”烈士公墓、英雄山抗日烈士公墓、李庄镇归仁烈士墓、黄堆烈士墓、归化烈士墓、白颜烈士林。集体烈士纪念碑共10座,分别为花园头抗日烈士纪念碑、民兵烈士纪念碑、河滩东山烈士纪念碑、西董东峪村烈士纪念碑、银厂惨案烈士纪念碑、老庙顶烈士碑、雷山烈士碑、70烈士纪念碑、南邢家抗日烈士纪念碑、老泉崖抗日烈士纪念碑。烈士祠3座,分别为下庄烈士祠、南博山烈士祠池、上乡李家烈士祠。纪念塔9座,分别为英雄岭抗日烈士纪念塔、万松山抗日烈士纪念塔、渊子崖烈士纪念塔、抗日烈士纪念塔、栖霞县抗日烈士纪念塔、葛家烈士塔、三家庄烈士塔、抗日殉国烈士纪念塔、莒南抗日烈士纪念塔。

1.3.1具有的代表性的纪念设施

莒县蟠龙山烈士陵园。建于1944年9月,陵园南北长267米,东西宽107米,面积42亩。周砌砖石围墙,大门朝南,拱形门楣上,镶嵌着“莒县蟠龙山烈士陵园”9个大字。烈士祠朴素典雅,75位烈士骨灰和40位烈士遗像安放在这里,正面墙壁上悬有烈士谱,书载抗日战争和战争中为国捐躯的2040名烈士英名。北院是陵园中心,山之顶峰,矗立着1945年5月建立的烈士纪念塔。塔高8.5米,灰瓦覆顶,上立一全副武装的八路军战士塑像,塔之正面楷书“抗日烈士纪念塔”,4条石质塔柱上刻有长42厘米,宽21厘米的烈士画像。

苏村阻击战陵园。位于聊城莘县马集乡苏村。1941年1月18日为掩护鲁西党、政、军机关转移,鲁西军区第三营第九、十两个连,在营长钟铭新带领下在苏村阻击追赶之日军,最后123名指战员全部牺牲,烈士遗体被安葬在村东北约一公里处。

禹城烈士纪念亭。于1945年春建于五龙寺,碑上刻有尉景平、于曼青、王克寇等378位烈士的英名,建成时召开了隆重的万人缅怀先烈大会,但该亭在当年秋被伪军李连祥部破坏。

柘杨山抗日烈士陵园。1938年春夏之间,石岛盐井王兴仁部,在城南20公里柘杨山南麓偏东,为本部抗日阵亡官兵建陵园,东西呈长方形,四周石柱插桩,用铁蒺藜连结,前门树两根磨光的柱石,代赵泮鑫题词“气吞山河”、“功绩无疆”。陵园北面山崖上阴刻“成仁取义”4个大字。顺地势由南向北,第一排十余座为士兵墓,二排为6名班长墓,三排为3个排长墓,高层为一营长墓。陵园一侧立高碑,刻威海黑石山(今荣成境)与日军作战始末。50年代末损毁。

烟台英灵山烈士陵园。建于抗战即将胜利的1945年春,陵园选址于牙山前面,胶东人民为安葬抗战牺牲烈士忠骨而建。陵园坐北朝南占地700余亩,内有烈士纪念堂、纪念塔及烈士墓、纪念亭等。烈士纪念堂后有烈士名录塔,该塔高21米,矗立山顶,塔身刻有各个历史时期牺牲的5716位烈士英名。

1.3.2这一时期修建的纪念设施的特点:

第一,纪念设施所建地点为烈士牺牲地,烈士陵园规模较小,以安葬烈士遗

体为主要目的,纪念建筑表现出强烈的简朴特征。

第二,受战争敌我势力范围影响,纪念设施一般建在我军控制范围的偏远乡村,筹建时间比较短。战争影响,很多纪念设施遭到了日伪军破坏,抗战胜利后重建。例如鲁中烈士陵园。(原称万松山烈士陵园)1945年5月,侵华日军扫荡沂蒙山时墓园惨遭破坏,纪念碑被炸。1965年3月纪念碑仿原来形制重建。1991年4月27日改称鲁中烈士陵园

第三,从建成时间看,这一时期修建的纪念设施大多修建于1944年,即抗战胜利前夕,而在此之前大多没有修建纪念设施。

第四,纪念设施对烈士英名与事迹的记载大多模糊,个别甚至没有记载,无法确定烈士的英名与人数。

二 光复后的抗战阵亡将士的纪念活动与纪念设施

2.1光复后的阵亡将士纪念设施的修建(太少,补充)

抗战胜利后,举国为之欢庆,这是中国人民自九一八事变以来长期抗争的结果,为了这一胜利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纪念抗战为国家民族牺牲的烈士,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此外国内出现的短暂和平局面,也为烈士纪念设施的修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早在七大会议上就提出在抗战胜利后修建烈士陵园,抗战胜利后这一提议在短暂的和平中得以付诸实施。

在山东地区,渤海行署发布了《关于建筑烈士祠等问题的指示》,要求“各县建筑烈士祠一座,要在政治文化交通重地,或选择名胜古迹附近之地,或以公地换取适宜之民地,建筑要力求庄严宏大 □□□ 以壮观瞻,凡大战斗中的战场或个别烈士塔小型烈士祠,亦立公墓籍以旌表□□(2)、指示到后各县立即组织建祠委员会,由党政军民主持并聘请当地公正绅士名流、抗烈属组织之 (3)、建祠用之一切材料,尽先由当地古公共建筑上择选实用材料,另外根据需要定购。二、安排烈士家属迎灵送葬”

2.2阵亡将士的统计与遗属的抚恤

抗战胜利后,山东响应七大会议上提出在抗战胜利后修建烈士陵园、安葬英烈的号召,积极部署阵亡将士的善后工作。渤海行署发布了《关于建筑烈士祠等问题的指示》,提出要安葬烈士、妥善安排外地烈士起运遗体回乡等活动,“在八年抗战中殉国烈士一律注册,保证无一遗漏,无一错误,在当地牺牲之外籍烈士,要填好殉国烈士家属通知书,寄回烈士原籍,原籍见其新属□□   慰安(2)、凡在战地牺牲掩埋,尚未□□ ,协同动员当地群众,按时修筑坟墓,并立牌记,按照普通祭期上坟追悼,如烈士失考者不知名字,无原籍者可在战地公墓或烈士祠附近公地立祠,有显著功绩者立碑。三、烈士亲属来起灵时,除安慰帮助计划起运,解决沿途食宿外,□□    捐助其丧费,当地派员参加祭祀,安慰家属,解决家属困难。”

通过以上指示可以看出,抗战胜利后山东省对殉国烈士登记,并安排了省内外烈士家属起运遗体回乡安葬活动。修筑坟墓,刻碑以示纪念,功绩显著者立碑纪念。对烈士遗属进行安慰。

2.3目前现存纪念设施的调查

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山东省在此期间修建了26座纪念设施(详见附表)。具体分布地区有烟台境内5座,威海境内3座,淄博境内5座,聊城境内3座,日照3座,枣庄2座,滨州4座。

其中集体纪念碑有9座,分别为岱墅抗日烈士碑、王桥战斗纪念碑、龙口抗日烈士纪念碑、抗日烈士纪念碑、北杨集烈士碑亭来泉庄烈士纪念碑、“杀敌报国”碑、八年抗日战争民兵烈士纪念碑、民族志士纪念碑。

纪念塔有4座,分别为萌山区殉国烈士塔、陈户战斗烈士纪念塔、海阳县抗日烈士纪念塔、日照抗日烈士纪念塔。

综合性烈士陵园6座,包括宁津镇烈士陵园、周村烈士陵园、端午山烈士陵园、宁津县烈士陵园、周村烈士陵园、鲁西北烈士陵园。

纪念亭3座,为王文战斗烈士纪念亭、裴袁战役烈士纪念亭、利津县烈士纪念亭。

烈士祠5座,为莒北县烈士祠、聊城市烈士祠、李家烈士祠、郭庄烈士祠、柏村烈士祠。

2.2.1代表性的纪念设施

这一时期修建的具有代表性的纪念设施有:

日照抗日烈士纪念塔。1945年冬,全县各界捐款70余万元,在城西岭修建日照抗日烈士纪念塔。塔以白石为座,青石为体,白石为柱。塔高11.17米,在顶端石制模型上挺立一尊1.86米高的八路军战士戎装石雕像。塔四面的石匾上刻有陈毅等领导人的题词,陈毅的题词是:“民主已经实现,鲜血不曾白流”;黎玉的题词是“要同山东人民在一起,为完成战友们遗志而奋斗到底”。塔的正面刻着“日照县辛明、县委牟景途撰写的碑文《悼日照抗日烈士》。塔与1946年6月落成,1947年进犯日照,烈士塔遭劫,致使塔体和石雕像满布弹痕。为恢复其原貌,县与1954年鸠工重修,弥补了残缺,添筑了水溜、花墙、石柱和栏杆。并刻文纪念:“流血换得今日,一切为了人民”。

王文战斗烈士纪念亭:系1946年县为纪念王文战役牺牲的烈士而建。位于东王文村北300米处,坐东向西,高5米,底面积9平方米,攒尖顶式,砖木结构,四壁砌石碑,西面镌“精神不死”四字,余三面分别刻有战役经过、烈士姓名和立亭时间,周围砌花墙12米见方,高1.8米,占地144平方米。亭址原在王文村南,1976年重修于此地。1982年县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文战斗烈士纪念亭碑文:一九四零年三月三日,敌伪约计两千余人,在敌指挥官糟谷指挥之下,将我驻王文之团团包围。该村我仅有两排之兵力,约七十人,切武器低劣,弹药缺乏,但为保卫人民利益与敌伪血战昼夜。该日拂晓,,何逆思源,周逆胜芳于外线;敌伪分四路与内线,向我合击。至清晨,即将王文包围得风雨不透。一日中,敌伪以猛烈炮火组织冲锋十余次,均被我以手榴弹击退,予敌以重大杀伤。黄昏,敌人冲入街内,与我展开逐屋战。我英勇同志在弹尽援绝与大部受伤的情况下,仍以土块瓦片与敌厮杀,予敌狂妄企图以致命打击。当夜,敌遂即狼狈窜去,是役,我有二十一名战士光荣殉国。抗战已获胜利了,让我们向诸位殉国的战士致沉痛的哀悼,并向诸位宣誓:我们永远踏着你们的血迹,为你们的未竟事业而奋斗不懈。

利津烈士亭。位于今利津县体育场西侧,其前身系中山亭,1945年底开始筹建,1946年6月落成。烈士祠大门向南,四周建有砖墙。烈士祠南端设有烈士亭,共三层,高约15米。一层正中放置着烈士碑,碑正面刻有“为国捐躯”4个大字,其余三面刻着李竹如等33名抗日烈士的简历。四墙刻满颂扬烈士的壁画。第三层亭子正中是一位持骑马英姿豪放的战士塑像,造型壮观,栩栩如生。塑像后上方悬挂牌匾,上面雕刻着“烈士亭”3个黑底金字。烈士亭北300米处,建有烈士祠堂和管理人员工作室。1969年7月,渤海湾发生地震时,烈士亭倒塌。翌年,县委员会在城西新建烈士陵园。

周村烈士陵园。位于淄博周村公园东侧,1948年3月筹建,竣工于1949年初,后来又经历几次扩建,占地面积251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南大门、战士塑像、烈士纪念碑、烈士事迹陈列室、骨灰堂等。南大门高10米,气势宏伟,战士塑像为铜制,高3.5米,烈士纪念碑高2.3米,正面楷书“浩气长存”四个字。烈士碑后面为著名烈士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三兄弟烈士墓。幕后安葬有从周村各个地区迁葬过来的376位烈士遗骨,骨灰堂存放烈士骨灰盒43个。烈士事迹陈列室陈列着烈士事迹丛书和烈士英名录,墙上书写着1052位烈士的英名。二楼展览室内陈放烈士照片等文物。

2.2.2修建特点

第一,从数量上看,这一时期修建的抗战纪念设施较抗日战争时期减少将近半数。

第二,从修建时间上看,这一时期抗战纪念设施大多修建于1945、1946两年时间内,基于1946年后全面内战爆发,抗战纪念设施的建设工作,暂停了一段时间,直到建国后,在稳定的政治局面下开始新一轮的建设。

第三,这一时期修建的抗战纪念设施大多镌刻详细的烈士英名,及烈士牺牲情况等,纪念馆内藏有烈士英名录、烈士遗物等,相对于抗战时期,这段时间修建的烈士纪念设施更加完善。

第四,受国共内战影响,意识形态的对立,建立的抗战烈士纪念设施很多遭到了破坏,建国后又重新进行了修葺。

三、新中国成立前山东省抗战纪念设施

3.1建国后的陵园建设热

后,为纪念烈士,山东省成立了烈士纪念建筑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有张云逸、康生、许世友、袁也烈、郭子化、彭康、王集成、王子光、方毅、孟东波、耿光波、马宝三、刘民生、王哲、张伯秋、周光春、辛葭舟、李乐平、刘坦、姚仲明、张北华。《山东省关于成立山东省烈士纪念塔建筑委员会推定委员》的公函中作出决定:“接受华东局广大会议关于纪念烈士筹建纪念塔的决定,即日成立山东省烈士纪念塔建筑委员会,按指定济南、徐州、临沂、烟台等地建烈士纪念塔、纪念室、计划编纂烈士传,并发动群众于各地建立烈士碑。当推定委员二十一人,张云逸为主任委员,郭子化为副主任委员,孟东波、耿光波兼秘书。”

建国后,大规模的烈士陵园得以修建。但战争年代散葬的零星烈士墓,由于各级主管部门重视不够、部分群众的烈士观念淡薄等原因,烈士墓特别是外地籍贯和籍贯不明的烈士墓遭到人为和自然地破坏。各地有很多烈士墓都没有了标志,有些烈士墓被水冲平、浸塌或被平毁;更严重的是,长期无人过问的坟墓被群众夷为平地,耕起种了麦子。有的烈士墓因填埋时较浅,出现了烈士遗骨露到于地上的情况。各地还出现了一些烈士坟墓被水冲平、浸塌,有的遗骨被浸出棺木。。1953年,山东省民政的通报就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指示,“迅速派员检查,弄清情况,对故意破坏烈士坟墓者,按照情节轻重进行处理及时发现问题,确保烈士墓不被破坏。并指示各地可根据其具体情况结合中心工作,进行一次普遍检查,发现有被平毁破坏者,按照情节轻重及时处理。被水冲平、浸塌者随时添土修筑,更重要的是今后应发动教育广大群众作好烈士墓保护的工作,经常给与添土修筑和检查,对好的积极分子应及时予以表扬,藉以教育其他。”由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了保护措施,散葬的烈士墓得以保全。后来各地陆续将散葬烈士遗骸迁葬烈士陵园,有效地避免了烈士墓再次遭受自然和人为地破坏。

1956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开始后,提出了“丧葬从简”。此后,内务部提出了“墓葬改革”的要求。具体做法主要有平毁坟墓、迁移坟墓、规划并建立公用墓地等。在此背景下,惠民县烈士陵园将战争中分散埋葬的全县各区烈士集中安葬,共有遗骨374具。

1958年,受到“大跃进”的影响,烈士纪念设施的修建大范围展开。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为贯彻全国文物、博物馆工作会议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省要多多举办小型多样的纪念馆或其他纪念馆,以纪念烈士,振奋民众精神。1958年以后至“”前,山东省新建了12座大型抗战烈士纪念设施,其中1959年一年新建了4座抗战纪念设施。(沂水烈士陵园寿光烈士陵园茶山烈士林郓城县烈士陵园补充具体名称)为了消除大跃进时期各省大量修建烈士纪念设施造成的不良影响,1961年3月4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指示》,文件指出对于纪念建筑和古建筑,主要保护原装,防止破坏,除少数即将倒塌的需要加以保固修缮以外,一般以维持不塌不漏为原则,一切从简,不要大兴土木。为此,山东贯彻精神作出了暂停筹建烈士纪念碑决定。1961年3月12日,在给省人委党组的批复中说:“根据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和停止非生产性建设的指示,为了集中一切可能集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灾荒,争取农业丰收,决定暂停筹建烈士纪念碑。”

在全国人民共同度过难关后,山东省烈士纪念碑的筹建工作再次提上日程。为此,于1963年派办公室的同志,专门去徐州参观访问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工程的筹建情况,以供借鉴。建碑委员会向白如冰副提出了以下建议:“1、组织足够力量专门从事设计,并须在完成全部设计后,再进行施工。2、按照实际尺寸造纪念碑模型,进行观察定案。烈士纪念碑的体型,要做到高宽比例适当,与环境相衬,并达到宏伟、庄严、朴素,3、三大主要材料(钢筋、水泥、木材)由建碑办公室负责筹备和管理。其好处是:可以节省很多手续费;可以保证材料的规格质量和用料不乱;可以避免浪费和减少物料的损耗。4、烈士纪念堂的建筑,最好根据陈列的资料进行设计,已使工程的数量、质量、造价更恰当一些。因此提前征集陈列材料是十分必要的。考虑到这项工作面广、量大、任务比较繁重,需省人委作统一布置,责成各级和发动广大群众进行收集,并组织一定力量加以整理。已利纪念堂的建筑设计。5、鉴于建碑工作的繁重,建议省人委分工一位负责具体领导。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我厅可直接请示批准执行。建碑办公室原批准六名专职干部,根据情况不能适应任务的需要,要求再增加专职人员六人,共十二人,其中需配备工程师一人,技术人员五人。”

1963年12月,内务部向提交《关于烈士纪念建筑物修建和管理工作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了修建抗战纪念设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首先,铺张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地区已经修建了许多烈士纪念建筑物,仍不断要求兴建或扩建。有些已经建成的烈士纪念建筑物,规模过大,造价很高,还修建了一些不必要的附属建筑物。其次,修建烈士修建陵园或公墓,引起一些纠纷。烈士陵园和烈士公墓,只能埋葬烈士。有些参加时间较长的同志,病故以后,因为不能在烈士陵园和烈士公墓埋葬,他们的家属或原在单位很有意见。有些专为个别知名烈士修建的陵园,不准归葬其他烈士,也引起一些人有意见。第三,有些地方对于烈士纪念建筑物的维护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有些烈士纪念建筑物,已经遭到毁坏。有些烈士纪念馆,没有陈列烈士斗争史料,被做了工厂、仓库、办公室或者娱乐场所。有的在烈士陵园内养猪、养羊。这些情况,也在群众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有些烈士陵园,规定只在节日、假日开放,并规定了一些不必要的手续,了群众瞻仰凭吊。有些烈士陵园的管理机构大,人员多,也不符合精简节约的精神。

针对上述问题,内务部提出了整改意见。第一,改陵园为公墓。今后不在修建烈士陵园有些烈士陵园,实际上是公墓形式的,也不要再叫陵园,在适当的时机,可以改成以地名命名的公墓。第二,工作人员和官兵病故或牺牲之后,可以在现有的公墓内归葬。对牺牲的烈士可在墓前设立标志,以资识别。在烈士个人的墓碑上,一般不要撰刻传记。烈士事迹可以编入烈士史册。已经散葬的烈士坟墓,今后一般不在迁葬。第三,严加控制烈士纪念碑、塔等其它烈士纪念建筑物的修建。凡是已经修建了的地区,今后不要在扩建,邻近有关的地方,也不要在修建。遭灾地区,目前一律不要再修建,已经批准修建的,也要推迟待生产恢复以后再行修建。却有必要修建烈士纪念建筑物而还没有修建的地区,可以考虑修建,但必须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经过调查研究,做出规划,经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在当地年景丰收的情况下,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修建。不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批准,专、县(市)不得修建烈士纪念建筑物。第四,今后修建烈士纪念建筑物的时候,应当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建筑规模不宜大,建筑项目不要多,修了塔或碑的,一般就不要修堂、馆,更不要修建其他不必要的附属建筑物。修建烈士纪念碑、塔,一般的不搞浮雕和镏金。第五,烈士纪念建筑物,应当尽可能席间在公园、广场、车站等公共场所或者风景区域。这样,既便于群众参谒凭吊,也不单独占用公地。第五,加强烈士纪念建筑物的维护管理,充分发挥教育人民群众的作用。对于现有的烈士纪念建筑物,必须妥善维护管理,严防人畜破坏。已经毁坏了的,要及时修整。要教育群众自觉地保护烈士纪念建筑物。一般的小型烈士纪念建筑物,可以委托当地人民公社、机关、团体或适当的人员代为管理维护。大型的烈士纪念建筑,可以设置专人管理,但管理人员要尽量少设,已经配备多了的,应当适当精简。管理费用的开支,要注意节约。烈士陵园、纪念馆、公墓等不得开支招待费。有果园等收入的烈士陵园或烈士公墓,收入应当作为烈士纪念建筑物的维修、管理费用,防止铺张浪费。 

原则上同意了这份报告,并转发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该报告发出后,山东省抗战纪念设施的修建数量较大跃进时期明显下降,1963年以后到“”前仅新建4座抗战纪念设施。

根据文献资料的记载和笔者的实地调查,山东省在此期间修建了25座纪念设施(详见附表),这一时期新建抗战纪念设施具体分布为 东营1座,枣庄3座,滨州2座,临沂4座,潍坊4座,烟台1座,淄博2座,济宁2座,泰安3座,菏泽1座.。其中综合性烈士陵园21座,具体为藤县烈士陵园、广饶烈士陵园、沂水烈士陵园、潍城区烈士陵园、青州烈士陵园、寿光烈士陵园、蓬莱县烈士陵园、郯城烈士陵园、南麻烈士陵园、淄川烈士陵园、惠民县烈士陵园、台儿庄烈士陵园、兖州烈士陵园、、西山烈士陵园、埠西头烈士陵园、刘家井烈士陵园、安丘县烈士陵园、楼德烈士陵园、谷里烈士陵园、法云山烈士陵园、郓城县烈士陵园。个人烈士墓1座,为刘景镇、烈士墓。集体烈士墓3座,包括北张烈士公墓、武台烈士林、茶山烈士林。

3.1.1表性的纪念设施

这一时期修建的具有代表性抗战烈士纪念设施有:

蓬莱县烈士陵园。1954年5月,蓬莱县委、蓬莱县于庙山北坡修建烈士陵园,面积400亩,梯堰14层,当年移葬散葬全县各地的烈士遗骼513具。1955年4月浆砌提堰,重修墓丘。1968年,于陵园最高处修建烈士纪念塔,塔高13米,上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1980年3月重建,塔体为花岗岩质地,由塔基、塔底、塔身、塔冠4部分组成,高20米。塔基高3米,周长40米,四周用花岗岩砌筑14级阶梯,周立28根石栏杆,分四组拱卫侍立。塔身呈四棱梯形,高12.1米,四面皆有“烈士纪念塔”7个大字,系模仿为华东烈士纪念塔题字,字体突出塔身5厘米,字大逾米;塔冠高3.4米。1991年,全县人民捐资74万元,于陵园内兴建烈士纪念馆,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建93级每级长100米的花岗岩台阶,辟陵园广场6000平方米。1991年,蓬莱县烈士陵园共安葬烈士569名,其中无名烈士329名。

海阳县烈士陵园。1956年建成,座落于东村墅儿山,面积1.68万平方米。建园时候,将1946年所建的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碑迁入陵园。同时将安葬在全县各地的842名烈士遗骨(大部分是1941年榆山大会战牺牲的烈士)迁入陵园。烈士主墓为榆山大会战牺牲的营长李锦堂,陵园内建有烈士纪念堂。

华东烈士陵园。华东烈士陵园座落在临沂市东南部沂河西岸金雀、银雀二山之间的平地上。1949年由华东局提议,山东省为纪念在人民民主中牺牲的华东区烈士而建,名临沂烈士陵园。1950年,主体工程烈士纪念塔、纪念堂相继落成,后陆续修葺增建。1977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经民政部批准改为华东烈士陵园,并列为全国第一批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陵园坐北朝南,南北长65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19万平方米(290亩),有塔、堂、亭、馆、墓、坊等15处,规模宏大。陵园南大门为坊式建筑。面宽36米,高12.8米。前并立4根朱漆明柱,横枋彩绘,蓝色斗拱,顶覆黄色琉璃瓦。大门上中红色横额题为“华东烈士陵园”,系著名书法家舒同手书。门前左为广场,右为桐树林,中有弧形单孔石桥跨青龙河与陵园前街相通。

烈士纪念塔。位于陵园中心,高47.5米,全石结构,五角灯塔式建筑。由塔台、塔身、塔顶3部分构成。基部塔台为五面体石质平台,高2.5米,外接园直径31米,周围绕以石榄,四周有5条13级台阶通下。基台上为亭式塔墩,周围环接铜质栏杆。五角各立有两条花岗石柱,石柱顶端镶有表现战争年代工、农、青、妇、兵战斗、生产和放哨等内容的浮雕。亭内5面塔壁上部各有1幅大型浅浮雕,题材均为反映军民英勇战斗、取得胜利的事迹。浮雕下部亭壁上,嵌有大小石碑8块,分别镌刻有华东局、华东军政委员会的题词,山东省题写的建塔碑文,鲁中南区、行署、军区、军区司令部和政治部及刘少奇、朱德、刘伯承、陈毅老一辈家的题词。塔身正面,镶有同志亲笔题写的“烈士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每字平均高1.5米。塔上部为攒尖亭式建筑,顶端嵌1立体大型景泰蓝质五角红星。

烈士纪念塔座落于陵园北部,烈士塔北100米处。传统宫殿式建筑。阔45米,进深19.6米,高21.4米。两层飞檐,斗拱交错,顶覆黑色琉璃甬瓦。正面廊檐下悬一巨匾,上提“烈士纪念堂”。堂四周,环以回廊,正面并立14根明柱。堂内以钢筋水泥作栋梁,穹窿顶,顶棚饰以彩塑。迎门中堂影壁石碑正面镌刻着周恩来同志的题词“人民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碑阴为任弼时同志的题词:“你们的功绩永垂不朽!”。碑前两侧,陈列着王麓水、刘炎、张元寿、赵鎛4位烈士的半身石质浮雕像。堂内东西两面正中各陈放1块巨大的联碑,碑上共镌刻着62576名烈士的英名,其中县团级以上的烈士372名。他们都是大时期至战争时期,在沂蒙山为主的山东以至华东各地英勇捐躯或积劳成疾逝世的,其中有3万多是沂蒙山区人,其余的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有的是来自外国的国际主义战士。

战史陈列馆。位于纪念堂东侧。1980年建成,馆为“回”字型平房建筑,风格小巧别致。正厅宽4米,进深3.5米。馆内以大量的文字、图片、图表、照片、雕塑和实物,介绍了30年代日照、苍山、沂水的概况;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地方党组织、八路军一一五师英勇作战,创建根据地的辉煌业绩;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鲁南、莱芜、孟良崮进行的3次著名战役的概况等。

烈士事迹陈列馆。位于纪念堂西侧,与陈列馆对称布列。馆内通过大量文字说明、图片、文物等资料,介绍了王尽美、刘之言、罗炳辉、赵鎛、王麓水、王吉文、陈若克及国际主义战士汉斯·希伯等32位烈士和战斗英雄的事迹。

(哪个陵园?)

陵园内东西两侧,还建有罗炳辉、王麓水、汉斯·希伯、张元寿、刘炎、常恩多及陈明、辛锐夫妇8位烈士的7座风格各异的烈士墓,又立有罗炳辉将军石像亭一座。

3.1.2这一时期抗战烈士纪念设施修建的特点

第一,从修建规模方面看,1963年以前修建的抗战纪念设施规模宏大,多有老一辈家和领导人的题词。1963年以后修建的纪念设施较少,且风格简朴。

第二,从修建时间和数量方面看,建国后到1963年山东省修建了21座,1963年以后到“”前修建了4座。

第三,从安葬人员方面看,这一时期出现了抗战中牺牲的英烈与其他战役中牺牲的英烈合葬的现象。

第四,除新建纪念设施外,还出现了将原有分散的纪念设施合并的现象。如蓬莱县烈士陵园(补充具体怎么合并的)

3.2期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修建

3.2.1修建抗战烈士纪念设施的相关

“”是一场政治浩劫,这场浩劫也波及到烈士纪念设施上。由于对历史人物的路线批判、人物翻案等等,许多烈士被错误的划为敌对分子。于是一些已经修建的纪念设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安葬众多抗战烈士遗骸的南岳忠烈祠造到红卫兵严重破坏。等待修建的项目也面临极大困难。特别破四旧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掘坟、砸碑运动,使许多有纪念意义的烈士坟墓被夷为平地,甚至连烈士尸骨被挖出丢弃,烈士纪念碑被折断,大型的纪念设施则被炸药炸毁,烈士纪念馆也遭到破坏,馆藏文献被烧毁烈士遗物被丢弃等。山东境内的抗战纪念设施也遭到了重大破坏,例如范筑先墓就被挖开,文登柘杨山抗日烈士陵园葬有王兴仁部烈士20余名的陵园被夷为平地,北张烈士公墓墓碑被砸毁等。针对这一情况在1967年5月14日颁布了《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中保护文物图书的几点意见(节录)》中提出“全国各地遗址及纪念建筑物必须坚决保护,并且应当保持原装,目前不要进行大拆大改”。

1974年8月8日,发布《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文物是发扬传统,进行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教育的重要武器。纪念建筑,必须妥善保护,严禁乱拆乱改。修缮时,要严格主义保持原有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征集,要采取严肃的科学态度,切实做好详细的原始记录。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在斗争中遗留下来的丰富文物。‘有比较有才能鉴别’,对于反应错误路线的文物资料,也要进行必要的征集和研究,可起反面教员作用,但不可过多,过多起副作用”。由于当时处于批林批孔的极左政治氛围中,这些文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在政局混乱、抗战纪念设施遭受破坏的不利局势下,山东省革委会还是尽力保护烈士纪念设施,倡导人们发扬传统,缅怀先烈。1970年3月26日,山东省委员会生产办公室发布《关于在清明节期间开展纪念烈士和抚慰烈属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广大干部、人民群众、红卫兵祭扫烈士墓,瞻仰烈士碑或纪念堂,请老同志、烈士家属作传统报告等等。通过清明节祭扫烈士,慰问烈属等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

1972年3月20日,山东省委员会生产办公室发布《关于在清明节期间开展纪念烈士活动的通知》要求(跟上面的重复??)

各地要根据全省烈士陵园工作会议精神,对烈士陵园散葬烈士坟墓和烈士纪念建筑物,在清明节前普遍进行一些检查、整理。发动群众为烈士墓添土,给陵园植树,整理园容,绿化陵园,管好陵园。烈士陵园对前来瞻仰悼念的群众、人民和干部、学生,要热情接待,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要求,积极进行宣传,真正发挥教育阵地的作用。并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改进陵园工作。

根据笔者查录的相关资料显示,时期共修建抗战烈士纪念设施13座,其具体分布为枣庄1座,淄博1座,临沂1座,东营1座,济宁1座,菏泽2座,威海4座,潍坊2座。

这一时期新建的纪念设施综合性烈士陵园共计12座,分别为藤县烈士陵园、桓台烈士陵园、临沭烈士陵园、垦利县烈士陵园、曲阜烈士陵园、巨野烈士陵园、天福山烈士陵园、昌乐县烈士陵园、五莲县烈士陵园、靖海镇烈士陵园、青山烈士陵园、埠柳镇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塔一座,即

人和烈士塔。

3.2.2具有代表性的纪念设施

这一时期修建的具有代表性的抗战烈士纪念设施有:

荣成烈士陵园。位于荣成市北面青山脚下,建于1968年。主要建筑纪念广场、纪念堂、烈士墓地。烈士遗物室中陈列了180份烈士史料和216件烈士遗物。纪念堂北墙瓷砖上烧制了6578名烈士英名。纪念堂后面的烈士墓地,葬有32位烈士忠骨。山顶烈士纪念塔高11米,刻有题写的“烈士纪念塔”。

利津烈士陵园。始建于1970年,面积1495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烈士纪念塔、烈士纪念碑、烈士灵堂和职工灵堂等。烈士纪念塔高18.75米,建在正方形平台上,台高3米,边长18米,塔身两面刻有烈士纪念塔7个大字。烈士纪念堂正面墙壁两旁挂着312位烈士的灵牌,并有烈士简历。烈士灵堂安放着23位烈士的骨灰盒,灵堂东侧为李竹如烈士墓。

乳山马石山烈士陵园。建于1971年,为纪念在马石山惨案中牺牲的抗日军民。乳山马石山烈士陵园占地约5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烈士纪念塔、抗日烈士纪念堂、纪念碑、烈士陵墓等。其中烈士纪念塔高16米,位于马石山主峰。墓地葬有马石山惨案牺牲的96名烈士,墓前有1943年立的马石山殉难军民纪念碑。

邹平烈士陵园。坐落于黄山北麓,始建于1971年,1976年竣工,占地4万平方米。陵园按山势分为五级,左右对称,中间有石阶迭次向上。第一级为陵园大门,坐南朝北的牌坊式门楼,上书“烈士陵园”鎏金大字。门两侧对联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第二级为绿化区,遍植苍松翠柏。第三级东为烈士纪念堂,西为烈士纪念馆。第四级为两座烈士六角纪念亭,东面的是忆英亭,西面的为怀烈亭,凉亭相互对应,亭里各立有一座石碑,碑文镌刻有邹平烈士在历次斗争中光辉业绩。最高一级为烈士墓地,墓地中间立有写有“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的白色纪念碑,两侧有144座烈士墓。

巨野烈士陵园。建于1972年春,占地22.07亩,大门两侧楹联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园内有烈士纪念塔一座,塔的第一层左右两面,镌刻着烈士英名,纪念塔北边有五间纪念堂,内有著名烈士事迹介绍。

五莲县烈士陵园。位于五莲县城东幸福路南端,建成于1972年,占地7616平方米,主要建筑英雄纪念碑、烈士纪念堂、五莲斗争展览室,原位于五莲县于里镇管帅村吕北县烈士祠也迁入。纪念堂东侧的墙壁上雕刻着1440名烈士的姓名,四周安放着60名烈士的骨灰。

此时期山东省修建的烈士纪念设施遭到了重创,虽然也新建了一些设施,但大都是为了响应文化大的需要而建的,所建建筑大多规模较大,但没有明确纪念意义。                                

3.2.3修建特点

第一,受“”政治运动的影响,纪念设施修建数量明显减少。新建的烈士纪念设施规模较大,普遍存在夸大历史人物形象以突出其政治意义的弊端,其政治目的大于对烈士的缅怀,原有烈士纪念设施破坏严重。

第二,所建陵园中抗战中牺牲的英烈人数不明,没有作烈士籍贯考察、牺牲地等细致性具体工作,多存在陵园建成后将原来纪念设施整体移入情况。

3.31978年以来抗战阵亡将士纪念设施的修复与纪念活动

3.3.1“”后山东省修建抗日烈士纪念设施修建的相关

“”结束后,各项工作走上正轨,烈士褒扬和陵园管理工作提上日程。1980年3月,山东省民政厅向各地、市、县民政局及各地烈士陵园下达了《关于做好烈士褒扬和加强陵园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各地、市、民政局应根据鲁政发(1980)20号文件精神,请求配专人(列入事业编制)搜集、编纂本地区的烈士事迹。(2)各地抓紧做好著名烈士事迹、遗物的搜集整理和陈列展出工作,这是烈士陵园工作的重点。(3)要加强对烈士陵园的维护管理工作,要根据陵园规模的大小和坐落地点,逐步实行由地(市)、县(市)、乡(镇)分级管理。(4)要勤俭办园,开源节流。(5)要加强领导,进行检查评比通过检查评比,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奖励先进,推动后进,把烈士褒扬工作和陵园管理工作进一步搞好。”根据此通知,各地烈士陵园管理部门开始重视烈士事迹、遗物的搜集整理工作,并与民政部合作查明烈属具体人数,各县市都组织编写了烈士英名录。并且山东省民政厅编辑出版了怀念烈士事迹的《光照千秋》文集。

由于时期各省修建烈士纪念设多带有的情况,而且一些纪念设施也带有夸张的性质,严重违背了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于1980年7月30日颁布了《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该指示规定:“要多歌颂工农兵群众,多歌颂党和老一辈家,少宣传个人,从现在起,除非有专门决定,一律不得新建关于老一代家的纪念堂、纪念馆、纪念亭、纪念碑等建筑。正在建设的和虽已建成的尚可改造的,应尽可能改建为其他社会经济文化福利设施。”该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了对领导人修建个人纪念设施,转向了对普通战士及抗日忠烈的纪念。

1984年1月5日,山东民政厅发布《关于做好烈士褒扬和加强陵园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认为我省烈士褒扬和陵园管理工作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有些地方的领导对如烈士褒扬和陵园管理工作何充分利用和发挥烈士陵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把这个重要阵地利用起来;陵园管理不善,有些陵园长久失修,杂草丛生、破烂不堪,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有的虽然建了纪念堂和展室,但长期不对外开放,甚至有的把纪念堂和展室作了仓库、木工房。

为此通知提出了以下意见:第一,省厅设立“山东省烈士事迹编纂办公室”。各地、市、民政局应配专人搜集、编纂本地区的烈士事迹。第二,各地要根据《烈士褒扬条例》第七条“各级应当搜集、整理、陈列著名烈士的遗物和斗争史料,编印《烈士英明录》,大力宣传烈士的高尚品质”的规定,抓紧做好著名烈士事迹、遗物的搜集整理和陈列展出工作。第三,要加强对烈士陵园的维护管理工作,具体要求为,对烈士陵园的管理,要根据陵园规模的大小和坐落地点,逐步实行由地(市)、县(市)、乡(镇)分级管理。由地(市)、县(市)民政局管理的烈士陵园,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试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实行超额提成的办法,以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由乡镇管理的列式建筑纪念建筑物,除规模较大的应安排专人管理外,一般可承包给村民委员会或群众管理,并签订承包合同。对已遭受破坏或年久失修的烈士纪念建筑物,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当地民政部门请示有计划地分批地拨款进行维修。各地烈士陵园要加强绿化、美化工作,多种植一些象征烈士万古流芳的常青花草树木,使烈士陵园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

为了使人们了解抗战历史、缅怀先烈,1984年3月17日,宣传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传统教育的意见》的通知。通知规定:“有计划有重点地在各地陆续建立进行传统教育的设施和基地。大中城市和各主要纪念地,应按历史意义、教育意义的大小和经济条件的可能,经过和批准,有步骤地建设或充实博物馆、纪念馆,建立或修葺烈士纪念碑(亭、碑)、历史人物故居或活动遗址”。根据这项通知,省内很多烈士陵园进行了陵园修葺工作,并根据教育意义与经济条件在陵园内新建纪念设施。例如郯城烈士陵园新建了烈士纪念碑、马本斋烈士陵园进行了扩建活动、青山烈士陵园筑成500米长的入园花岗石砌甬路、北杨集烈士亭得以修葺等等。

此后,烈士陵园建设出现一些困境。表现为中被破坏的陵园修复工作比较困难,原来位于市郊的陵园由于城市的扩大面临迁移问题,还有的个别部门侵占陵园用地。为此,1985年1月18日,山东省民政厅、山东省城乡建设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烈士陵园建设的通知》,通知认为部分烈士陵园在“十年内乱”期间被蚕食侵占,面积越来越小;有的地方缺乏整体建设规划,在陵园附近建立高层建筑或工厂,污染了环境,妨碍了观瞻,造成了不良的政治影响。根据《烈士褒扬条例》和12号文《关于加强传统教育的意见》提出以下整改意见:第一,要求各地要对烈士陵园的范围界限划分明确,树立永久标志,禁止任何单位蚕食侵占;对已被侵占的地方,应当报告当地决定收回。对坐落在城市又没有围墙的陵园,可以设立铁栅栏墙或篱笆墙加以防护。对污染陵园环境的工厂,要限期治理或搬迁。今后不准在陵园附近新建污染环境的工厂和有碍陵园观瞻的建筑物。第二,加强烈士陵园的建设,建立进行传统教育的基地。要求县、市以上民政部门管理的陵园内没有陈列室的,可以自筹资金修建一座适当规模的烈士纪念馆,陈列烈士事迹、遗物和当地斗争史料。对坐落在城市的陵园进行整修、扩建或新建陵园,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安排。整修、搬迁、新建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建筑物,是一项十分严肃的政治工作,一定要首先选好地点,周密进行规划和设计,使之布局的当,坐落适宜,然后分期实施,不可马虎从事。  根据这个通知各烈士陵园加强了保护工作,具体表现为陵园界限模糊的开始划定界限(藤县烈士陵园),没有围墙的砌上围墙(青山烈士陵园),靠近市区的陵园进行了搬迁(郯城烈士陵园)等等。

1986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布《 关于对全国烈士纪念建筑物加强管理保护的通知》该通知对烈士纪念设施实行分级管理的办法,其具体要求是对现有和今后新建的烈士纪念建筑物,根据其纪念意义及规模大小,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保护单位和县(市)保护单位。规定烈士纪念设施经费来源为:全国重点保护的烈士纪念设施由拨付,列为地方保护的由各地民政部门拨付。根据新形势需要决定对新建扩建烈士陵园实行严格控制,新建扩建陵园必须由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报批准。

将烈士纪念设施进行分类有利于加强对设施的管理修缮,也为发展红色旅游项目提供了旅游的载体,同时也有利于各省加强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一批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的共三十二处,山东省华东烈士陵园被列入首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名单。

综上所述,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还是山东省内颁发的各项法规,不仅从各个方面加强了对纪念设施的重新整理、维修,还重建了一批在时期被破坏的抗日烈士纪念设施,如马石山烈士陵园的烈士碑、蟠龙山烈士陵园的烈士塔等。无论是对烈士纪念设施的修葺,还是重建烈士纪念设施,都说明了国家对抗日烈士功勋的肯定。

这一时期新建的抗战纪念设施有石岛镇烈士纪念塔、日照烈士纪念馆、高唐县烈士陵园、齐河县烈士陵园、崂山烈士塔、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梁山烈士陵园。

3.3.2代表性的纪念设施

    这一时期建成的烈士纪念设施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临淄烈士陵园。位于辛店镇北郊,1978年建成,占地2997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烈士纪念塔、纪念堂。烈士纪念塔位于陵园,高11米,正面书“烈士纪念塔”金色大字。塔后面为烈士纪念堂5间,两侧悬挂着烈士谱,记载着1671位烈士的生平。两间右厅挂有胡春梅、李人凤、陈大学等烈士的画像及英雄事迹,左厅安放着30位烈士的骨灰盒。纪念堂后为烈士公墓,安葬着37位外籍无名烈士。

高唐县烈士陵园。高唐县烈士陵园坐落于县城金城路西首路北,1979年修建,占地15亩。同年,将修建于1951年的烈士祠内的灵牌及纪念碑迁入。陵园四周砖砌围墙。园内北首建有死难烈士纪念堂,堂前有烈士祠纪念碑两座。烈士陵园坐北朝南,门前有一座拱式桥,陵园大门为玻璃砖瓦牌坊式建筑,飞檐走壁,金碧辉煌。门楣正中雕刻着“烈士陵园”4个金色大字,门楣背面嵌有“浩气长存”4个贴金大字,铁制大门两扇,焊有“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铁制楹联。从大门到烈士纪念堂的通道上皆为红砖铺地,通道两旁的松柏、冬青、垂柳郁郁葱葱、四季常绿。西边碑正面镌刻“为我牺牲”4个刚劲有力大字,背面碑文是“高唐县兴修烈士祠筹备经过”;东边碑体正面镌刻着“高唐县烈士纪念碑”十个大字,落款是平原省高唐县陈光汉;背面镌刻着1951年4月为修建烈士祠各界、各单位捐米、捐款数字名册。烈士纪念堂平顶重檐,朴素雅致,工11间,内分3个展厅,门楣横额镌刻着“烈士纪念堂”5个凸金大字。纪念堂内上方悬挂着“名垂青史”匾额,楹联书“血沃中华苍松青,气贯九天五州红”两排大字。正中有仿“人民英雄纪念塔”的装饰塔,塔两边陈列着全县870余名烈士的英灵牌位。东厅为烈士骨灰室,安放着50余位烈士的骨灰盒和部分烈士遗像、史料,其中有金谷兰、王玉堂、刘美泉等知名烈士的遗像、遗物。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该馆是为纪念阵亡的3万余人将士而建,建于1992年。位于台儿庄古运河畔,占地34000多平方米。其中馆前面38级台阶意味着战场大战发生于1938年,24根立柱象征着中华民族顶天立地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馆内陈列着大战时中日双方资料、文物等600余件。

梁山烈士陵园。位于梁山县青龙山西端,由梁山县建于1995年占地41亩,安葬着468名烈士。烈士纪念馆建成于1997年,馆内陈列12名烈士英名录。民族之光纪念碑为纪念抗战牺牲的师安宗、师兴美、李士明、郑化明四位烈士而立。

张秋县死难烈士纪念碑。建于1945年4月,原张秋县抗日为纪念抗战死难烈士而建。杨静斋纪念碑,高6.3米,建于1946年,当时晋冀鲁豫编曲为纪念抗日英雄杨静斋而建。

3.3.3这一时期抗战烈士纪念设施修建的特点

第一,在《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的规定下,新建烈士纪念设施数量减少,更侧重于对原有纪念设施的修葺与管理,规范与补充,(如日照烈士陵园于1980年新建烈士纪念馆等)借鉴以前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经验,建设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第二,由于城市规划,新建陵园多将以前城内的纪念设施移入,陵园更具有综合性,将抗战英烈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烈士合为一体,此时期的抗日烈士纪念设施更多的注重对纪念、教育等深层思想内容的表达。

四、结论

山东省内自抗战至90年代所建设的抗日纪念设施以烈士陵园为主,陵园内包括了纪念烈士的陈列馆、烈士塔、纪念碑等附属设施。山东省内抗战纪念设施发展沿革了,从最初以安葬抗战牺牲烈士入土为主,并建碑加以纪念的集体公墓,到发展为建有纪念塔、纪念亭、纪念馆、广场等多种建筑的烈士林园。其中烈士陵园已发展为集历史见证、抒发情感、教育后人等功能于一身。

山东省内抗战烈士陵园以结束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陵园修建以质朴为主要特征,为表达纪念性,多借用古代帝王陵墓特征,南北走向,采取轴对称方式,一般由大门、入口、纪念性建筑(烈士塔、纪念碑、亭等)、陈列烈士遗物的纪念堂、直至墓冢,植被以松柏、冬青等常绿乔木和灌木为主,追求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烈士墓冢为其主体所在,陵园更多注重对烈士的纪念与缅怀。

后新建的烈士陵园在格局与构造上不在拘泥一格,多根据实际地势,将整体布置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营造一种整体,纪念建筑与山丘、河堤等自然空间相吻合,顺势求自然,努力使陵园富有纪念的美感。在其功能上,陵园不再是单一清明祭祀的去所,为丰富其功能,大大加强了园区建设,打破了以往封闭式布置和单一庄严、肃穆氛围,将园区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建以健身广场、台阶,石柱、雕塑等,成为以进行纪念教育为目的的广泛的群众活动的场地。后区为庄严肃穆的烈士墓区,这样将陵园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活动,更能起到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在抗战期间山东省内纪念设施的修建达到了顶峰,纪念设施的数量达到了45座,之后,纪念设施的数量逐渐减少。新中国成立前修建抗战纪念设施的数量远远超过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数量。新中国成立后,依照保护原有设施和节俭的原则,在没有修建纪念设施的地方新建纪念设施,已有纪念设施的地方新建纪念设施,加强对纪念设施的管理、利用以及维护。新中国成立前修建的抗战纪念设施可以很明显的找到,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并葬的原因,许多抗战烈士纪念设施与其他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的纪念设施合并在一起修建,造成了许多纪念设施中无法确定抗战中英烈的人数。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山东省抗战中牺牲的英烈的真实情况。

参 考 文 献

▲  刊物上的论文类: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物名称,年,卷号(期号):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示例:

[8]李里特,侯文义.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的几个关键问题[J].科技导报,2002(1):36-39

▲  著作类

[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示例:

[1]郭健.哈佛大学发展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3

▲  论文集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A](或编者,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示例:

[18]江举谦.中国传统士道与从政观念[A](刘小枫.中国文化的特质[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0:251-263 

[19]刘小枫.中国文化的特质[C]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0:251-263

▲  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D].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授予年

示例:

[28]陈华森.模块化专业课程计划的研究与开发[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19

▲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示例:

[9]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01].http://www.   cajed.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类型专著论文集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报告标准
标识码MCNJDRS
类型专利析出文献其他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电子公告
标识码PAZDBCPEB
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载体类型纸张磁带磁盘光盘联机网络
类型标识MTDKCDOL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英文参考文献,也按照上述规则写

作者姓名必须是“姓在前,名在后;姓不缩写,名缩写”。例如,论文类的标列方式是“姓,名.文章题目[J].刊物名称,年,卷号(期号):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示例:

[1] Jones, T.& Kirby, S. L.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work force diversity programs[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1999, 14(1): 109-118

致  谢

附录

表目录

表一   抗战时期修建的烈士纪念设施

表二   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时期山东省内建成的烈士纪念设施

表三   建国后至时期修建的烈士纪念设施

表四   时期修建的烈士纪念设施

表五   后修建的抗战烈士纪念设施

表一:抗战时期修建的烈士纪念设施

序号纪念设施名称地址修建日期设施情况
1大青山烈士陵园沂南县双堠乡东梭庄建于1944年

内有311座烈士墓

2利津烈士陵园山东利津县

建于1945年

3胶东烈士陵园烟台栖霞市英灵山建于1945年

占地44万平方米,陵园有烈士墓297座,3座烈士纪念塔

4鲁中烈士陵园

(原称万松山烈士陵园)

沂南县万松山建于1943年7月

5鲁南烈士陵园苍山县城西北文峰山1944年

葬有烈士12名

6滨海烈士陵园临沭县城北5公里

1943年

7鲁西南烈士陵园曹县西北安陵固堆1945年1月

8徐庙烈士陵园

(全部为抗战烈士)

高唐县琉璃寺乡徐庙村1939年

有48座土墓,群众掩埋八路军尸体,烈士籍贯姓名不详

9沂东烈士陵园

(全部为抗战烈士)

沂南县大王庄乡陡沟村1944年

安葬有葛家庄牺牲21名烈士和抗战牺牲本籍与客籍烈士39名遗骨

10铜井“八角”烈士公墓

(全部为抗战烈士)

沂南县铜井镇1944年

葬有1940年9月12日八路军,攻打铜井牺牲的烈士91名

11贯庄烈士陵园平邑县柏林乡前贯庄1945年

葬有抗战英烈253名(

12郑城烈士陵园平邑县郑城1944年

安葬有抗战殉国烈士118位,纪念碑1965年被雷击毁,1966年重修

13松崮烈士陵园沂源县张庄乡松崮村1945年

葬有155名抗战英烈

14古庙烈士陵园齐河县表白寺镇古庙村1945年4月

安葬抗战英烈7名

15蟠龙山烈士陵园莒县小店村蟠龙山1944年9月

共葬有各时期烈士406名,抗战烈士数目不详

16柘杨山抗日烈士陵园文登柘杨山1938年

王兴仁部葬有烈士20名,50年代末损毁

17花园头抗日烈士纪念碑莱西县院上镇花园头村1938年

刻有66位抗战牺牲烈士姓名

18苏村阻击战陵园莘县马集乡苏村1941年

葬有此次战斗中牺牲的123名指战员

19鲁南烈士陵园苍山县文峰山1944年5月

葬有烈士12位,抗战烈士数目待考查

20英雄岭抗日烈士纪念塔莒南县大店东岭(后几经迁移)1944年四月

塔高8米,刻有44位抗战烈士英名

21万松山抗日烈士纪念塔莒南县坊前乡万松山1944年3月

塔上铭刻73位抗战烈士英名及事迹

22渊子崖烈士纪念塔莒南县刘家庄乡1944年5月

塔上刻有242位烈士英明

23英雄山抗日烈士公墓莒南县朱芦乡刘家东山村1942年

八路军一一五师建,墓内集体葬有抗日烈士遗体30

24李庄镇归仁烈士墓惠民县李庄镇归仁村1944年

八路军济阳县大队在归仁与敌激战牺牲十名战士,当地群众掩埋
25黄堆烈士墓单县黄堆乡1945年

安葬八路军115师抗战牺牲烈士100多位,1946年墓遭破坏,1948年修复

26民兵烈士纪念碑蓬莱县李家村1944年4月

纪念抗击日伪军牺牲民兵14名

27河滩东山烈士纪念碑邹平县由家河滩村纪念抗战牺牲400多名烈士,1946年冬被破坏,1972年修复

28缁角镇烈士陵园惠民县缁角镇1945年底

葬有抗战英烈90名

29归化烈士墓惠民县归化村1941年

葬有就地掩埋烈士遗体48具

30下庄烈士祠博山区下庄乡下庄西1944年3月

镌刻烈士英名85位

31南博山烈士祠博山区南博山镇毛架山三圣宫1945年秋

烈士英名400余人

32池上乡李家烈士祠博山区吕祖庙旧址1945年清明节

烈士英名117人

33西董东峪村烈士纪念碑邹平西董东峪村1944年5月

纪念抗战牺牲的马耀南及400名烈士

34抗日烈士纪念塔诸城马庄乡锡山子山顶1945年春

塔高4.17米,呈六角形,正面刻有“滨海诸莒县抗日烈士纪念塔”

35银厂惨案烈士纪念碑苍山县文峰山1944年10月

碑体呈四角塔式,高7.5米,刻有惨案中牺牲烈士33名

36老庙顶烈士碑栖霞县大庄头乡新庄村1943年

碑高1.8米,纪念大扫荡时牺牲的31名烈士

37雷山烈士碑小庄乡上马家村西口1945年7月

碑高2.7米,纪念雷山战斗和雷山惨

38栖霞县抗日烈士纪念塔郭格村雀儿崖1945年秋

烈士塔高13层11.7米

39葛家烈士塔威海文登葛家村1945年

葛家区人民为纪念抗日先烈捐资修建,塔高15.5米,9层,呈阁楼式,刻有烈士英名

40三家庄烈士塔文登三家庄1945塔呈六边形,8层,高14.5米,砖石结构,踏上刻有烈士英名

4170烈士纪念碑

垦利三里庄1944碑高1.28米,宽0.6米,厚0.2米,碑文为“忠勇壮烈”,刻有70烈士英名

42南邢家抗日烈士纪念碑龙口下丁家镇1944年

纪念反扫荡牺牲的50余名烈士

43抗日殉国烈士纪念塔招远齐山山巅1945年7月

塔分五层,高15米,刻有烈士姓名386人

44莒南抗日烈士纪念塔莒南县城东1944年8月

塔高8米,塔基周长20米,铭刻100余位烈士英名

45老泉崖抗日烈士纪念碑平邑唐村岭乡老泉崖村1944年9月

为纪念1941年老泉崖战斗殉国烈士而建

46白颜烈士林平邑白颜河东小营村1944年2月

为纪念太皇崮战斗殉国烈士而建
表二: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时期山东省内建成的烈士纪念设施

序号抗日纪念设施名称地址修建日期简介
1岱墅抗日烈士碑莱西县院里乡岱墅村1947年1月1日

碑高1.32米、宽0.54米,刻有“烈士王洪斌、张忠卿、王洪玉为人民而死”题词

2萌山区殉国烈士塔莱西县北泊村1945年冬

塔高13.4米共五层,呈六边形,为纪念61位抗战英烈而建

3宁津镇烈士陵园荣成宁津镇宁津村1946年

共有烈士陵墓41座其中抗战英烈17名

4周村烈士陵园淄博周村1949年初

有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三兄弟烈士墓
5端午山烈士陵园牟平县端午山1946年

里面烈士塔刻有抗日烈士英名355名

6王文战斗烈士纪念亭博兴县1946年

纪念王文战斗中牺牲的21名烈士

7王桥战斗纪念碑亭博兴县王桥村1946年

纪念王桥战斗中牺牲的烈士
8陈户战斗烈士纪念塔博兴县陈户村1946年

塔身系青石砖结构,五层八角,攒尖顶式,高15米纪念战斗中牺牲烈士

9裴袁战役烈士纪念亭博兴县袁家村1946年

纪念战斗中牺牲的20名烈士

10宁津县烈士陵园宁津县1946年

无名烈士墓群共187座,抗战牺牲烈士数目不详

11莒北县烈士祠莒北县管帅村1946年8月

祠堂内陈列着莒北县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116名烈士灵位

12利津县烈士亭利津县城体育场南侧1945年底

烈士亭正面刻有“为国捐躯”四个大字,其余三面刻有33名抗战烈士简历

13聊城市烈士祠聊城堂邑镇1946年

纪念碑刻有“王晋亭、解占柏、齐南峰等百八十烈士纪念碑”
14北杨集烈士碑亭聊城北杨集村1947年

为纪念赵春华、赵明湖等烈士而建
15来泉庄烈士纪念碑枣庄薛城区来泉庄1946年

占地面积100平方米,碑身通高5米,纪念抗战英烈宋褔伦等8人

16周村烈士陵园淄博周村1948年

安葬有著名抗战烈士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
17李家烈士祠博山区杨家庄福山庙旧址1946年春

镌刻烈士英名38人

18郭庄烈士祠博山区郭庄乡“膏腴寺”1946年清明节

镌刻烈士英名180位

19柏村烈士祠淄川区峨乡柏树村小学院内1946年冬

镌刻烈士英名150多

20鲁西北烈士陵园莘县大王寨乡1946年

墓区有24座烈士墓,其中三位烈士遗骨1953年迁往邯郸烈士陵园

21抗日烈士纪念碑蓬莱阁天后宫山1945年底

纪念抗战烈士盛易三、郝斌等,碑高1.2米,黑色大理石质地

22“杀敌报国”碑枣庄涧头集镇1946年6月

碑高2米宽0.7米,纪念褚思惠烈士

23龙口抗日烈士纪念碑龙口振兴路1945年12月

碑高10米,大理石砌成,纪念历次抗日战争牺牲烈士

24海阳县抗日烈士纪念塔海阳1946年11月

塔高3.5米,镌刻585名烈士英名

25八年抗日战争民兵烈士纪念碑海阳1946年

铭刻1名民兵烈士英名

26海阳抗日工作人员、民族志士纪念碑海阳1946年

铭刻69名抗日工作人员、80名民族志士英名

表三:建国后至时期修建的烈士纪念设施

序号名称修建地址修建时间简介
1北张烈士公墓利津县明集乡北张村1963年(1974年县革委重建)

葬有八路军垦区军分区72烈士

2藤县烈士陵园枣庄藤县始建于60年代初,71年建成

烈士英明录陈列抗战牺牲烈士370名

3广饶烈士陵园广饶县城东南1954年

纪念堂悬挂载有2884位烈士英名的烈士谱,陵园葬有各个时期烈士396位

4沂水烈士陵园沂水跋山1959年

因修建跋山水库,将220名烈士遗骸迁葬于此

5潍城区烈士陵园潍坊市1951年

占地120亩,安葬有各个历史时期牺牲的1442名英烈忠骨

6青州烈士陵园青州市益都镇王桑行村北1956年

占地200亩,安葬451名烈士遗骨

7寿光烈士陵园寿光县城西北1959年

占地86亩,葬有各个历史时期烈士遗骨1736名

8蓬莱县烈士陵园蓬莱庙山北坡1954年

迁葬散葬在县里的烈士遗骸513具

9郯城烈士陵园郯城团结路西端1955年

占地27.6亩,葬有烈士遗骨372位(抗战牺牲不详)

10南麻烈士陵园胜利山南面1952年

占地50余亩,园内葬有各个历史时期牺牲烈士1844名

11淄川烈士陵园三里沟村北1952年

1962迁往杜坡山,占地128亩,葬有烈士6位(抗战牺牲不详)

12惠民县烈士陵园惠民1956年

将战争中分散埋葬的全县各区烈士集中安葬,共有遗骨374具。

13台儿庄烈士陵园台儿庄镇西北一华里1951年

占地100余亩,烈士林掩埋各个时期牺牲烈士1325名,抗战牺牲不详

14兖州烈士陵园兖州西南环城路北1953年

15刘景镇、烈士墓枣庄薛城区小屯村1966年4月

墓区面积300平方米,墓为圆形封土堆

16西山烈士陵园招远初家山1960年春

主墓为1940年灵山战役牺牲的胶东五旅政委张咨明,共葬烈士957人,抗战英烈数目不详

17埠西头烈士陵园烟台牟平埠西头镇1965年

占地8亩,安葬抗战和战争烈士213名

18武台烈士林平邑武台乡1961年

占地4亩,有1943年所立“黑山战斗殉国烈士纪念碑”一座

19茶山烈士林临沂半程镇茶山英雄岭1959年

烈士林呈长方形南北长238米,东西宽70米,掩埋烈士214位,大部分烈士佚名

20刘家井烈士陵园邹平里八田乡刘家井村东1963年

占地五亩,葬有烈士73位

21安丘县烈士陵园安丘19年

占地1.86万平方米,烈士墓223座(抗战英烈不详)

22楼德烈士陵园新泰楼德南泉村西1951年

占地714平方米,葬有烈士23名(抗战牺牲不详)

23谷里烈士陵园新泰谷里村1956年

占地2257.8平方米,葬有烈士92名(抗战牺牲不详)

24法云山烈士陵园新泰法云山1966年4月

墓地东西长40米,南北30米,葬有烈士28名(抗战牺牲不详)

25郓城县烈士陵园郓城坝头村1959年

坐北朝南,占地44亩

表四:时期修建的烈士纪念设施

序号名称地址时间简介
1藤县烈士陵园藤县东北侉庄东面1972年

烈士英名录载有藤县籍抗战牺牲烈士371名

2桓台烈士陵园索镇北郊1972年

列食谱载有烈士姓名997名,烈士墓地葬有烈士123位,目前各立石碑1幢

3临沭烈士陵园临沭苍山1968年

安葬烈士376名,(抗战烈士数目不详)

4垦利县烈士陵园垦利1970年

内有13米高的“烈士纪念塔”一座,烈士遗骨数目不详

5曲阜烈士陵园曲阜沂河岸边1970年

老八路军烈士墓两座
6巨野烈士陵园巨野1972年

占地22.07亩,80年代建立纪念塔

7天福山烈士陵园文登天福山1971年

占地2.8万平方米,有烈士墓278座,纪念馆呈有张连珠等烈士遗物70余件

8昌乐县烈士陵园昌乐王维公路北侧1973年

占地56亩,葬有800余位烈士(抗战牺牲不详)

9五莲县烈士陵园五莲县城东南1973年

正厅陈列13名烈士名录(抗战牺牲不详)

10靖海镇烈士陵园荣成靖海镇1967年

葬有烈士20余名(抗战牺牲不详)

11青山烈士陵园荣成东青山1968年

占地300亩,烈士堂墙壁刻有各个历史时期牺牲烈士6577名

12埠柳镇烈士陵园埠柳镇凤山1976年

占地6666平方米,山顶树烈士碑200多座

13人和镇烈士塔荣成人和镇1968年

塔高10米,石岛红理石结构

表五:后修建的抗战烈士纪念设施

序号名称地址修建时间简介
1石岛镇烈士纪念塔烟台荣成县石岛风景区1991年

塔基周长48米,石栏环围,塔高11米,红理石结构,刻着“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

2日照烈士纪念馆日照城西1983年

建筑面积720平方米,二楼烈士事迹陈列室,介绍25位烈士事迹

3高唐县烈士陵园高唐金城路1979年

占地15亩,烈士塔陈列870余名烈士牌位,(抗战牺牲数目不详)

4齐河县烈士陵园齐河县城北1980年

占地12亩,陵园正中建有宫殿式烈士纪念馆

5崂山烈士塔崂山镇1988年

塔高10米,砖石水泥结构,碑上刻有140位烈士英名(抗战牺牲数目不详)

6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台儿庄1992年

占地34000多平方米,馆内陈列着大战时中日双方资料、文物等

7梁山烈士陵园梁山县青龙山西端

1995年

由梁山县建于1995年占地41亩,安葬着468名烈士。烈士纪念馆建成于1997年,馆内陈列12名烈士英名录。(抗战牺牲数目不详)

文档

山东省内抗战烈士陵园研究

摘要关键词:ABSTRACTKeyWords:目录绪论0.1选题意义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情况下,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后一个月,平、津失陷,日军沿津浦路南下,侵占山东。由于韩复榘的不战而逃,致使济南于1937年12月沦陷。到1938年,山东各主要城市被日军占领。但日军占领的只是山东省内的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没有实现对山东的全面控制。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鲁西、鲁南地区,范筑先、于学忠部先后坚持敌后抗战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