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2 22:55:57
文档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密令:wk015)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1.(3分)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A.正常人脉搏的跳动每次的时间约为10s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C.八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10kgD.我们的教室的长度约为10m2.(3分)在前人的研究积累上,奠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物理学基础,并建立了著名的运动定律的伟大物理学家是()A.伽利略B.哥白尼C.牛顿D.阿基米德3.(3分)(2010?芜湖)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推荐度:
导读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密令:wk015)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1.(3分)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A.正常人脉搏的跳动每次的时间约为10s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C.八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10kgD.我们的教室的长度约为10m2.(3分)在前人的研究积累上,奠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物理学基础,并建立了著名的运动定律的伟大物理学家是()A.伽利略B.哥白尼C.牛顿D.阿基米德3.(3分)(2010?芜湖)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

(密令:wk015)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 30 分)

1.(3 分)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正常人脉搏的跳动每次的时间约为 10s

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10m/s

C.八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 10kg

D.我们的教室的长度约为 10m

2.(3 分)在前人的研究积累上,奠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物理学基础,并建立了著名的运动定律的伟大物理学家是( )

A .伽利略 B.哥白尼 C.牛顿 D.阿基米德

3.(3 分)(2010?芜湖)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

B.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 ”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

4.(3 分)(2010?南通)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由此可判断( )

A .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

C.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D.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5.(3 分)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 B.

水面 “折”笔看见水中的 “鱼”

C.

水中的 “拱桥 ”

D.

墙上的 “手影”

6.(3 分)(2010?肇庆)如图所示,蜡烛经透镜所成的像是(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7.(3 分)(2010?宜昌)某同学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他将物体放入天平,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刻度线的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

A .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8.(3 分)如图所示,小明同学把钩码挂到弹簧秤的挂钩上,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此时弹簧秤的示数为 5.4N

B .钩码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C .称量时挂钩和钩码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 .称量时弹簧秤中的弹簧在拉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形变

9.(3 分)如图所示,一人站在电梯上随电梯一起匀速上升,关于人的受力分析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受到重力和竖直向上的弹力

B .人受到重力,竖直向上的弹力和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C .人受到重力,竖直向上的弹力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D .人受到重力,竖直向上的弹力和电梯对人斜向上的推力10.(3 分)(2010?泉州)一只空瓶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 400g ,装满酒精时的总质量是 350g ,则该空

瓶的容积是( ρ水=1g/cm 3

,ρ酒精=0.8g/cm 3

)( )A .400cm

3

B .350cm

3

C .250cm

3

D .200cm

3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1.(2 分)单位换算: 500m ___________km ,30min= ___________s .

12.(2 分)(2010?焦作模拟)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 __________而产生的,重力的施物体是

__________.

13.(2 分)矿泉水瓶里装有 550cm 3

的水凝固成冰后, 质量将 __________,体积将 _________(选

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 ”)14.(2 分)在实验室里,弹簧测力计是测量 __________的工具,图表示在跳橡皮筋的过程中

__________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时发生的, 但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 后听到雷声, 原因是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__________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选填 “小于 ”“大于 ”或“等于 ”)

16.(2 分)当你站在平面镜前 5m 处时,镜中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是 __________m,你在平面镜中

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__________像(选填 “实”或“虚”)

17.(2 分)如图所示测量木块的长度是 __________cm,我们现在坐在教室里认为自己是静止的,

选取的参照物是 __________.

18.(2 分)阳春三月,漫步于永川兴隆湖畔,你会看到 “碟在水中飞,鱼在云中游 ”的美景,如图所示

的“鱼在云中游 ”中的“鱼”是由光的 __________形成的, 水中的 “云”是由光的 __________形成的.19.(2 分)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和科学用眼的方法,就会形成如图所示情

景,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形成的像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这就形成了

__________视眼(选填 “近”或“远”),其矫正的方法是佩戴一副由 __________透镜(填“凸”或“凹”)做的眼镜.

20.(2 分)有甲乙两种物质,它们的质量跟体积关系如图所示,从图象中获取的信息可以知道:

(选填 “>”“<”或“=”),其中乙物质可能是 ___________.

ρ甲 __________ρ

三、作图实验与探究题(按要求完成各题,共 26 分)

21.(6 分)(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 1 中画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 MN 中所成的像 A′B′(2)在图 2 中画出一束平行光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3)在图 3 中画出小球 A 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2.(10 分)小华同学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 __________,将游码移至 __________处,然后调节 __________,使天平横梁平衡.

(2)接下来进行以下 3 项操作:

A .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醋的总质量 m1;

B.将待测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 m2;

C.将烧杯中的一部醋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老醋的体积 V;

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__________、 __、 __(填字母代号) .

(3)由图可得杯子及杯内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 __________g.液体的体积为 __________cm3.(4)根据 实验数据计算出液体的密度是 __________g/cm3= __________kg/m3.

23.(10 分)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中,各组使用相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小华所在的

小组实验操作规范,测量准确,该小组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物距 u/cm 像距 v/cm 像的性质

1 12.00 24.00 倒立,放大,实像

2 16.00 16.00 倒立,等大,实像

3 20.00 13.33 倒立,缩小,实像

4 30.00 10.91 倒立,缩小,实像

(1)请你根据上表信息,求出凸透镜的焦距 f= ___________cm.在实验中,我们需要让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 ________

(2)分析数据可知,在一定范围内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近,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 __________,同时发现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就 ________

(3)小华所在的小组把蜡烛放在该凸透镜的焦点上, 凸透镜固定不动, 在调节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的

过程中,在光屏上观察到的是 ________

(4)若烛焰,凸透镜,光屏分别放在某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凸透镜位置不变,烛焰向

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时,为了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__________(远离 /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5)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

12.00cm 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 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 __________.

四、计算题(共 24 分,计算题的解答过程要有一定的计算依据,分析推理过程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只写答案不给分)

24.(7 分)一辆汽车最多运 5.0 ×104

N 的货物,现要将 52t 的砂子运完,要运多少趟?

25.(7 分)正在修建的成都至重庆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全长约 300km,高速列车 75min 左右可到达,则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

26.(10 分)体积为 40cm 3

,密度为 0.8g/cm3 的甲液体和体积为 20cm3,密度为 1.2g/cm3 的乙液体混

合,若混合后的体积不变,求混合液的密度是多少?

答案及分析: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 30 分)1.(3 分)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正常人脉搏的跳动每次的时间约为 10s

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10m/s

C.八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 10kgD.我们的教室的长度约为 10m

考点 :时间的估测;质量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 :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 1min 跳动 75 次左右,跳动 1 次的时间接近 1s.此选项不

符合实际;

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 4km/h=4 × m/s ≈1.1m/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一个苹果的质量在 200g=0.2kg 左右,物理课本的质量与一个苹果的质量差不多,

在 0.2kg 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我们的教室的长度在 10m,宽度在 8m 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故选 D.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3 分)在前人的研究积累上,奠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物理学基础,并建立了著名的运动定律的伟大物理学家是( )

A .伽利略 B.哥白尼 C.牛顿 D.阿基米德

考点 :牛顿第一定律.

专题 :运动和力.

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的三个运动定律的总称,被誉为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所以用牛顿的名字来作为力的单位.

解答:解:建立了著名的运动定律的伟大物理学家是牛顿.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牛顿对人类的贡献.我们要学习他忘我的工作精神和谦虚的求实态度.

3.(3 分)(2010?芜湖)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

B.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 ”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

考点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定性思想.

分析:声音产生的条件是振动;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解答:解: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所以 A 不正确;

B、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

所以 B 正确;

C、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

人耳,所以 C 不正确;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 ”,是指让人们的说话声要小些,在物理学中,我们

是用响度来表示声音的大小,所以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 ”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

话响度放小些,所以 D 不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现象的一些相关知识,都属于识记性知识且与生活联系密切,所以难度不大.

4.(3 分)(2010?南通)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由此可判断( )

A .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

C.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D.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考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 :压轴题.

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

解答:解: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说明甲车是向南运动的,所以选项 B、D 不符合题意;若乙车向北运

动,则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不可能看到乙车向南运动,所以选项 C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

点评:本题的突破口在于首先通过 “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 ”

确定甲车是向南运动的,然后通过 “乘客看到乙车向南运动 ”判断出乙车向南运动且比

甲车的运动速度大.

5.(3 分)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 B.

水面 “折”笔考点 :光的反射.看见水中的 “鱼”

C.

水中的 “拱桥 ”

D.

墙上的 “手影”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比如透镜成像、水变浅了、水中的筷子折断了等;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出去的现象,比如平面镜成像;

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

播形成的.

根据四幅图中形成的原理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并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解答:解:A 、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是由于水面下的铅笔反射的光进入空气时反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造成的.所以属于光的折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我们看到的 “鱼”是在折射光线的

反向延长线上形成的鱼的虚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 拱桥在水中成像是平面镜成像现象, 故属于光的反射,

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D、“手影”,属于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6.(3 分)(2010?肇庆)如图所示,蜡烛经透镜所成的像是(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 :压轴题.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由图解选出正确选项.

解答:解:根据图示,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 C.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 ,不成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7.(3 分)(2010?宜昌)某同学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他将物体放入天平,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刻度线的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

A .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考点 :天平的使用.

分析:天平的使用包括两大步,即天平的调节和物体的称量,平衡螺母是在调节过程中来调节横梁平衡的,而称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

解答:解:称量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刻度线的左边一点,说明左边重,左边放的是物体,则应向右盘里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右盘中增加了一

个更小的砝码.而此时不能调节平衡螺母.故 A、B、C 错误,

故选 D.

点评:要解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天平的使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用规则、注意事项等,都要考虑到.

8.(3 分)如图所示,小明同学把钩码挂到弹簧秤的挂钩上,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此时弹簧秤的示数为 5.4N

B.钩码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C.称量时挂钩和钩码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称量时弹簧秤中的弹簧在拉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形变

考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的相互性;重力.专题 :运动和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①读取弹簧秤示数时,首先要明确弹簧秤的量程和对应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指针所对刻线相垂直;

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③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④力的作用效果有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解答:解:

A、由图知,在弹簧秤上 1N 之间有 5 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 0.2N,即弹簧秤的分度

值为 0.2N.此时的示数为 4.6N .此选项错误;

B、钩码受到的质量与其质量成正比.此选项正确;

C、称量时挂钩对钩码、钩码对挂钩的作用力是相互的.此选项正确;

D、弹簧秤的弹簧在拉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此选项正确.

故选 A .

点评:熟知弹簧秤的制作原理, 并应注意这种成正比的关系是建立在不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的基础之上的.

9.(3 分)如图所示,一人站在电梯上随电梯一起匀速上升,关于人的受力分析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受到重力和竖直向上的弹力

B.人受到重力,竖直向上的弹力和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C.人受到重力,竖直向上的弹力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D.人受到重力,竖直向上的弹力和电梯对人斜向上的推力

考点 :力与运动的关系.

专题 :运动和力.

分析:人随电梯一起匀速上升,把人和电梯看做一个整体,整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再把人和电梯分割,它们保持相对静止,然后根据运动状态和受力的关系进行分析.

解答:解:本题是对人进行受力分析,人尽管随电梯随电梯匀速上升,人相对于电梯来说保持相对静止.竖直方向上人受到重力和电梯对人的支持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水平方向上既没发生相对运动也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所以不受摩擦力的作用.

故选 A .

点评:弹力指物体受到的推、 拉、提、压、按的力, 选项中的弹力指的是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学生往往误认为人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这是由于把握不住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造成的.

10.(3 分)(2010?泉州)一只空瓶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 400g,装满酒精时的总质量是 350g,则该空瓶的容积是( ρ水=1g/cm 3,ρ酒精=0.8g/cm3)( )

A .400cm3 B.350cm3 C.250cm3 D.200cm3

考点 :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 :计算题;压轴题.分析:

有一个共同的量就是瓶子的容积,也就是两液体体积相同,再根据公式V= ,列出

等式,先算出瓶子的质量, 在进一步根据水或酒精质量和密度的关系计算出瓶子体积.

解答:

解:体积相同 V= ,

∴ ,

所以 m

=150g.

所以 V= = .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变形应用,求瓶子容积关键是求出瓶子的质量.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1.(2 分)单位换算: 500m 0.5 km,30min= 1800 s.

考点 :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本题根据长度、 时间单位的进率进行换算. 换算的步骤为: 原来的数字、 乘号、 进率、后来的单位、最终结果.

解答:解:

①∵1m=10 ﹣3km,∴ 500m=500×10﹣3km=0.5km ;

②∵1min=60s ,∴ 30min=30×60s=1800s.

故答案为: 0.5;1800.

点评:无论什么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前面的数都表示倍数,不进行换算,只是把后面的单位

进行换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位换算.

12.(2 分)(2010?焦作模拟)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 吸引 而产生的, 重力的施物体是 地球 .考点 :重力.

专题 :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根据对重力的定义和施力物体的掌握作答.

解答:解: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受力物体是地球表面及附近的一切物体.

故答案为:吸引.地球.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重力的定义和施力物体,属于识记性知识,难度较小,容易解答.

13.(2 分)矿泉水瓶里装有 550cm 3

的水凝固成冰后, 质量将 不变 ,体积将 变大 (选填 “变大 ”“变

小”或“不变 ”)

考点 :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专题 :质量及其测量;密度及其应用.分析:①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无关;

②质量一定的物质,体积大小与密度成反比.

解答:解:

550cm 3

的水凝固成冰后,状态发生变化,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

水结冰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小,由公式 V= 知,体积增大.

故答案为:不变;变大.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质量的特点和物体体积与密度的关系,属于基础题,正确解答的前提是掌握影响质量大小的因素和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14.(2 分)在实验室里,弹簧测力计是测量 力 的工具,图表示在跳橡皮筋的过程中 力 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考点 :弹簧测力计及其原理;力的作用效果.

专题 :运动和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根据对弹簧测力计的用途及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作答.

解答:解:

在实验室中,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

力的作用效果有二: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跳橡皮筋的过程中力可

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力;力.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弹簧测力计的用途和力的作用效果, 属于基础题, 难度不大, 容易解答.

15.(2 分)我们能听见老师讲课的声音,其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入人耳的,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原因是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选填 “小于 ”“大于 ”或“等于”)

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专题 :声现象;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2)声音在 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108m/s.

解答:解:我们听见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所以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故答案为:空气;大于.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和光速的有关知识,考查的方式比较直接,是一道基础题.

16.(2 分)当你站在平面镜前 5m 处时,镜中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是 5 m,你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虚 像(选填 “实”或“虚”)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当你站在平面镜前 5m 处时,由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可知,镜中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是 5m,而且这个像是正立的与你等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 5;虚.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7.(2 分)如图所示测量木块的长度是 3.20 cm,我们现在坐在教室里认为自己是静止的,选取的

参照物是 课桌 .

考点 :长度的测量;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①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 0 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 0 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

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看此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

①由图知:刻度尺上 1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cm=1mm ,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木块左侧与 3.00cm 对齐,右侧与 6.2cm 对齐,估读为

6.20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 L=6.20cm ﹣3.00cm=3.20cm .

②我们现在坐在教室里,相对于课桌位置没有变化,说自己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

就是课桌.

故答案为: 3.20;课桌.

点评:此题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 明确参照物是正确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前提.

18.(2 分)阳春三月,漫步于永川兴隆湖畔,你会看到 “碟在水中飞,鱼在云中游 ”的美景,如图所示的“鱼在云中游 ”中的“鱼”是由光的 折射 形成的,水中的 “云”是由光的 反射 形成的.

考点 :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知识,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知道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是看到物体的虚像,这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1)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看到变浅的鱼的虚像.

(2)当光遇到水面时会发生反射,此时水面相当于一平面镜,白云就是通过水面成

的虚像.

故答案为:折射;反射.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及成因,同时也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这两种情况学生很

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

19.(2 分)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和科学用眼的方法,就会形成如图所示情

景,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形成的像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这就形成了 近视眼(选填 “近”或“远”),其矫正的方法是佩戴一副由 凹 透镜(填 “凸”或“凹”)做的眼镜.

考点 :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 :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通过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可以确定眼睛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根据眼睛的矫正

方法,可以确定带什么眼镜.

解答:解: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使像成

在视网膜的前方.要戴一个凹透镜来矫正.

故答案为:近;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掌握.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

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需戴凹透镜矫正.

20.(2 分)有甲乙两种物质,它们的质量跟体积关系如图所示,从图象中获取的信息可以知道:

ρ甲 > ρ乙(选填 “>”“<”或“=”),其中乙物质可能是 水 .

考点 :密度及其特性.

专题 :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

根据密度公式 ρ= 可知,体积相同时,质量越大、密度越大;在图象中读出乙物质任

意一组质量和体积, 根据密度公式求出乙物质的密度, 进一步判断乙物质可能的种类.

解答:解:(1)由图象可知, 当甲乙两种物质体积相同时, 甲物质的质量比乙物质的质量大;

根据 ρ= 可知,甲物质的质量大,密度就大;

(2)由图象可知,当乙物质的 m=3g 时,对应的体积 V=3cm 3,所以乙物质的密度 ρ= = =1g/cm 3,

所以乙物质可能是水.

故答案为:>;水.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和计算,关键是根据图象得出相关的信息.

三、作图实验与探究题(按要求完成各题,共 26 分)

21.(6 分)(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 1 中画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 MN 中所成的像 A′B′(2)在图 2 中画出一束平行光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3)在图 3 中画出小球 A 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重力示意图;透镜的光路图.

专题 :图像综合题.

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 A 、B 端点 AB 的像点 A′、B′,连接 A′、B′即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首先观察入射光线的特点,然后再根据凸透镜的特殊光线作图.

(3)根据力的示意图的定义,将小球所受重力的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即可.

解答:解:(1)先作出端点 A 、B 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 A′、B′,用虚线连接 A′、B′即为物体AB 的像,如图所示:

(2)入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则折射光线过焦点:

(3)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在重心,故画重力的示意图如图: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作图,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作图,力的示意图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作图题.

22.(10 分)小华同学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 水平桌面上 ,将游码移至 零刻度 处,然后调节 平衡螺母 ,使天平横梁平衡.

(2)接下来进行以下 3 项操作:

A .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醋的总质量 m1;

B.将待测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 m2;

C.将烧杯中的一部醋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老醋的体积 V;

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B 、 C 、 A (填字母代号) .

(3)由图可得杯子及杯内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 37.4 g.液体的体积为 40 cm3.(4)根据 实验数据计算出液体的密度是 1.125 g/cm3=

考点 :液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1.125 ×10

3

kg/m3.

分析:(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2)在测量液体密度时,为了减小误差,测出的是倒在量筒中的质量和体积,根据

分析排列成顺序;

(3)首先读出两次天平的示数及量筒中醋的体积,天平的示数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

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注意标尺和量筒的分度值;

(4)根据两次天平的读数之差,即可得出剩余液体的质量,根据 ρ= 计算出液体的

密度.

解答:解:(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2)在测量时,需先测出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再将烧杯中的一部醋分倒入量筒,

测出这部分老醋的体积,并测出烧杯和剩余醋的总质量,所以测量顺序为 BCA ;

(3)由图知,标尺的分度值为 0.2g,

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 m1=20g+10g+5g+2.4g=37.4g

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m2=50g+20g+10g+2.4g=82.4g

(4)量筒中液体的质量 m=m2﹣m1=82.4g﹣37.4g=45g

量筒的分度值为 2ml,量筒中老醋的体积为:

V=40ml=40cm 3;

液体的密度 ρ= = =1.125g/cm 3=1.125 ×103kg/m3

故答案为:(1)水平桌面上、 零刻度、 平衡螺母;(2)BCA ;(3)37.4;40;(4)1.125;

1.125 ×103.

点评:此题是测量某种醋的密度实验,考查了有关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同时考查了天平、量筒的读数及密度的计算,注意密度单位的换算,是一道基础性的实验题目.

23.(10 分)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中,各组使用相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小华所在的小组实验操作规范,测量准确,该小组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物距 u/cm 像距 v/cm 像的性质

1 12.00 24.00 倒立,放大,实像

2 16.00 16.00 倒立,等大,实像

3 20.00 13.33 倒立,缩小,实像

4 30.00 10.91 倒立,缩小,实像(1)请你根据上表信息,求出凸透镜的焦距 f= 8 cm.在实验中,我们需要让蜡烛,凸透镜,光屏

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

(2)分析数据可知, 在一定范围内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近, 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 大 ,同时发现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就 远

(3)小华所在的小组把蜡烛放在该凸透镜的焦点上, 凸透镜固定不动, 在调节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的

过程中,在光屏上观察到的是 光斑

(4)若烛焰,凸透镜,光屏分别放在某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凸透镜位置不变,烛焰向

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时,为了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靠近 (远离 /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

(5)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

12.00cm 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 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

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 不是在像最清晰的情况下读出了像距 .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 :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知道当物距等于 2 倍焦距时, 成倒立、 等大的实像, 此时像距也为 2 倍焦距. 所以在表格中找到成倒立等大实像的情况,便可以根据物距或像距计算出焦距了.同时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让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3)从凸透镜焦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成为平行光.

(4)在此实验中要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为止.

解答:解:(1)由第二次实验可知,当物距等于 16.00cm 时,像距也等于 16.00cm,并且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物距、像距都等于 2 倍焦距.所以 f=8.00cm .同时在实

验中,我们需要让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分析数据可知,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近,即物距越小,

发现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像距越大,光屏上像的也变大;

(3)小华所在的小组把蜡烛放在该凸透镜的焦点上,所以此时经过凸透镜的光线将

平行于主光轴,所以无论光屏怎样移动,都会在光屏上出现光斑.

(4)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即物距变大,此

时像距应该变小,即为了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

的距离;

(5)像的位置应该是像最清晰的位置.各小组的像距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有的小组

光屏上的像不是最清晰的时候测量的;

故答案为:(1)8;同一高度;(2)大;远;(3)光斑;(4)靠近;(5)不是在像最

清晰的情况下读出了像距;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运用,首先要熟练掌握成像规律的内容,同时考查了凸透镜对光的作用,把物体放到焦点观察像,这也是课本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同

时考查了像距的测量要求,一定要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的时候进行测量.

四、计算题(共 24 分,计算题的解答过程要有一定的计算依据,分析推理过程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只写答案不给分)

24.(7 分)一辆汽车最多运 5.0 ×104

N 的货物,现要将 52t 的砂子运完,要运多少趟?

考点 :重力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由砂子的质量利用 G=mg 求出砂子的总重力, 结合一辆汽车运送货物的重力就能求出答案.解答:解:砂子的质量:

m=52t=5.2 ×104 kg,

砂子的总重力:

G=mg=5.2×104

kg×9.8N/kg=5.096 1×0

5

N,

运送的趟数: ≈10.2趟,即 11 趟.

答:运送的趟数是 11 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重力与质量的计算,知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际中运送货物取整数,不能出现小数趟,同时提高了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25.(7 分)正在修建的成都至重庆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全长约 300km,高速列车 75min 左右可到达,则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已知列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速度计算公式得到平均速度.

解答:已知: s=300km t=75min=1.25h

求:v= ?

解:

列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 v= = =240km/h .

答: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约为 240km/h.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平均速度的计算,属于基础题,难度较小,注意正确的单位换算.

26.(10 分)体积为 40cm 3

,密度为 0.8g/cm3 的甲液体和体积为 20cm3,密度为 1.2g/cm3 的乙液体混

合,若混合后的体积不变,求混合液的密度是多少?

考点 :空心、混合物质的密度计算.

专题 :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由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混合液的质量,根据题意求出混合液的体积,然后由密度公式求出混合液的密度.

解答:

解:∵ ρ= ,

∴两种液体的质量:

m 甲=ρ甲V 甲=0.8g/cm 3

×40cm

3

=32g;

m 乙=ρ乙V 乙=1.2g/cm 3

×20cm

3

=24g;

则混合液质量 m=m

+m 乙=32g+24g=56g ;

混合液的体积 V=V

+V 乙=40cm3+20cm3=60cm3;

混合液密度 ρ= = ≈0.933g/cm3.

答:混合液的密度为 0.933g/cm3.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液体的密度,应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文档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密令:wk015)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1.(3分)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A.正常人脉搏的跳动每次的时间约为10s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C.八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10kgD.我们的教室的长度约为10m2.(3分)在前人的研究积累上,奠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物理学基础,并建立了著名的运动定律的伟大物理学家是()A.伽利略B.哥白尼C.牛顿D.阿基米德3.(3分)(2010?芜湖)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