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2 22:54:53
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育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教学案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默读,整体感知,学会一气呵成读文章。2.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3.精读语段,品味语言,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4.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毛泽
推荐度:
导读人教育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教学案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默读,整体感知,学会一气呵成读文章。2.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3.精读语段,品味语言,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4.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毛泽
人教育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教学案第三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整体感知,学会一气呵成读文章。

2.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

3.精读语段,品味语言,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4.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味书屋名称的由来:据说宋朝有一位名叫李淑的人,在《邯郸书目》中写过以下的话:“诗书,味之太羹(ɡēnɡ);史为折俎(zǔ);子为醯醢(xīhǎi);是为书三味。”太羹指的是肉汁,俎就是切肉,醯醢是加佐料做成的肉酱。综合起来的意思是说:读诗书、史书和名家经典这些书就像品尝用肉做成的佳肴一样。如果从字面上说,那“三味”是指:肉汁的味道、肉的味道和肉酱的味道。另外“三味”也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三味书屋有一副对联就是基于上面的意思写的: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   

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    )   菜畦(    )宿儒(    )  倜傥(    )

敛  (    )   脑髓(    )桑葚(    )  斑蟊(    )

拗  (    )   盔甲(    )秕谷(    )  锡箔(  )

攒在一起(    ) 人声鼎沸(  )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

⑵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     )

⑶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

4.先选词填空,再说说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_______(A.现 B.晾 C.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_______(A.架 B.支 C.撑)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A.洒 B.放 C.撒)些秕谷,棒上_______(A.栓 B.系 C.扎)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A.牵 B.拉 C.拽)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A.收 B.拉 C.抽),便_______(A.捉 B.逮  C.罩)住了。

二维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朗读
5.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2.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二、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体会下列文字所体现出的“乐园”式的趣味。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2.下面两句话中加红的字能否换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3.请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第10-24自然段的内容。

4.从先生的态度、行为、外貌和人们对他的评价看,这是个怎样的老师?

三、思考主旨,感悟情感

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味吗?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答案

自主学习

2. záo   qí  sù  tì tǎng   liǎn  suǐ  shèn  máo  ǎo   kuī   bǐ  bó  cuán  dǐng    

3. ⑴拟人 ⑵比喻 ⑶排比 

4. C B C B A B C  

效果:这一系列动词,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而且

写出了儿童捕鸟时那种兴奋欢乐的心情。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2.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含其中了。

 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2.(1)不能换。“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不能换。因为“窜”字既写出了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了“我”对叫天子的羡慕之情,而“飞”就不具备这一效果。

3.三味书屋的位置、陈设、礼节;提问“怪哉”;后园寻趣;师生读书;做戏描绣像。

4.态度谦和、容易接近,文雅,方正、质朴、博学。

思考主旨,感悟情感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5.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6.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

7.精读语段,品味语言。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1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该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同时也介绍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动等等。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2.完成以下词语积累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譬如(    )  枝桠(    )   栖息(    )  小憩(    ) 

绽开(    )   搓捻(    ) 疲倦(    )  小心冀冀(    )

惭槐(    )   觅食(    ) 繁衍(    )  花团锦簇(    )

遨游(    )   迁徙(    ) 企盼(    )  煎熬(    )  冥思(    )

B.解释以下成语

不求甚解:                                                                    。

混为一谈:                                                                    。

恍然大悟:                                                                    。

美不胜收:                                                                    。

3.根据材料内容填空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 》,作者_________,她是_______国著名作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19年获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是_________________,她的作品有《 》、《 》。 

二维码《再塑生命的人》课文朗读
4.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安妮•莎莉文为教育海伦•凯勒做了哪些事?

2.根据课文内容,举例说说莎莉文老师来到“我”家前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截然不同”的变化,填写下面表格。

此前此后
二、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说说你对第11自然段“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

快乐和自由。”的理解?

2.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三、思考主旨,感悟情感

1.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2. 谈谈《再塑生命》这个标题有几层含义?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答案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⑴老师教她认识具体事物。给“她”洋娃娃,教“她”拼写。

让她分清“杯”和“水”。

⑵老师教她认识和理解大自然。

⑶老师教她理解抽象事物。理解“爱”的含义。

2. 

此前此后
愤怒、苦恼、疲倦不堪(3)

充满喜悦,感到幸福(13)

……像大雾中的航船……(4)

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4)

领悟到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7)

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10)

摔坏洋娃娃觉得痛快,不惭愧,不悔恨(9)

悔恨莫及,浸满泪水(12)

寂静黑暗的世界,

没有温柔和同情(9)

以充满新奇的目光看待每一样东西(12),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的世界(13)

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聪明的海伦不仅对“水”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使她对世界万物都有了新的认识。“水”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也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好的感受。

2.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思考主旨,感悟情感

1.“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2 (1)字面含义:重新塑造生命。

(2)深层含义:莎莉文老师用爱唤醒我的灵魂让我拥有了光明、希望、

快乐和自由。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

3.体会《论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自主学习

1.补充知识卡片。

1.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      ,是  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    》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   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二维码《论语十二章》课文朗读
2.先扫码听读,标出朗读停顿,再自己朗读。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④.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子曰:“        ,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

(3)子曰:“        ,匹夫不可夺志也。”

(4)子夏曰:“        ,        ,仁在其中矣。”

合作探究

一、翻译语句,体会文言文的特点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依据字形,推断词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省字探源

造字本义:“目”在“性”(心)下为“省”,表示观照本心。静心冥想内视,观照自我本性,戒除非分之想。

《说文解字》:省,视也。                  本章中有“    ”“    ”的意思。

(2)忠字探源

造字本义:内心公正,不偏私情。

《说文解字》:忠,敬也。                  文中的意思为:                    。

(3)信字探源

造字本义:许诺,发誓。

《说文解字》:信,诚也。会意           古人云:言己所思为“     ”;践己所诺为“     ”。

(4)习字探源

造字本义:幼鸟在鸟巢上振动翅膀演练飞行。

《说文解字》:习(習),数飞也。          文中是       的意思

三、治学求实,《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1.从下面这一则《论语》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我们从这一则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解读以下《论语》二则的内容。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以下这一则《论语》阐述了要以学习为快乐,兴趣对于学习很重要。这一则运用了什么修辞?分为几层?有什么好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主学习答案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三:虚指,泛指多个。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优点,长处。

从:学习。

川:河。

逝:流逝。

斯:这。

舍:舍弃。

三军:的通称。

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博:广泛。

笃:忠实,坚守。

切:恳切。

仁:仁德。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

矩:规矩,规范。

故: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为:动词,做。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合作探究答案

一、翻译语句,体会文言文的特点

(1)我十五岁就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于世,四十岁遇事能

不迷惑,五十岁知道有些事情不能被人力所支配,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

意见,到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2)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迷

惑不解。

(4)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

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依据字形,推断词义

(1)自我检查  反省

(2)尽心竭力,应为本意的引申

(3)诚  信

(4)复习

三、治学求实,《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1.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在对人生有了丰富认识

的基础上,顺应自然;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2.(1)强调思考的必要性。

(2)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不可偏废其一。

3.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

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育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教学案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默读,整体感知,学会一气呵成读文章。2.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3.精读语段,品味语言,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4.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毛泽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