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实验室制取氧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2 22:54:56
文档

《实验室制取氧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标题:初中化学作业一发布者:初中化学专家 (发布时间: 2011-9-2914:51:39)内容: 结合所学课程,任选教材中的一节课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回答如下问题:①在本节中你是怎样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是什么?③展示基于学生的认知脉络而设计的系列问题。作业要求:1.字数要求:不少于400字。2.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提交者:罗青英 (提交时间: 2011-10-1922:45:27)答题内容: 《实验室制取氧气》(第1课时)
推荐度:
导读标题:初中化学作业一发布者:初中化学专家 (发布时间: 2011-9-2914:51:39)内容: 结合所学课程,任选教材中的一节课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回答如下问题:①在本节中你是怎样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是什么?③展示基于学生的认知脉络而设计的系列问题。作业要求:1.字数要求:不少于400字。2.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提交者:罗青英 (提交时间: 2011-10-1922:45:27)答题内容: 《实验室制取氧气》(第1课时)

标题:初中化学作业一 

发 布 者:

初中化学专家  (发布时间: 2011-9-29 14:51:39) 

内容: 

 

结合所学课程,任选教材中的一节课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回答如下问题: ①在本节中你是怎样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是什么?③展示基于学生的认知脉络而设计的系列问题。

作业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400字。 

2.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提交者: 罗青英  (提交时间:  2011-10-19 22:45:27) 

答题内容: 

 

《实验室制取氧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气取实验,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通过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本教学设计内容主要有:1、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2、介绍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3、分解反应的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较差,对化学实验还不太熟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和鼓励; 

       2、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及用途,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地认识。3、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一些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初步学习实验探究过程。 2、通过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异同点的比较,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演示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具准备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

       师:既然氧气的作用这么多,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 探究新知

        活动1:探究制取氧气的方法

        师: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呢?

        生:(学生思考、猜想,有的学生提出):空气中存在较多的氧气,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师:这个问题非常好,在工业上往往需要大量的氧气,这些氧气就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的,这就是氧气的工业制法。那么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活动2: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师:演示实验:[实验2-5] 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机会,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迪,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师:在上述产生氧气的实验中,哪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理由是什么?

        生:(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后一种)

        师: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那么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已有的知识确定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

        师: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

        师: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6]

        生: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由现象得出: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最后教师再补充说明:在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也不变。

        师: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至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教师可对催化剂的概念进行一定的解释,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催化剂部分的内容,加深认识。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由实验解疑,获取新知识,从而得知学化学离不开实验:(板书反应原理)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

        生:还可以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

        师: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7](板书反应原理)

        活动3:学习分解反应的概念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生:进行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师:板书分解反应的概念

        活动4:课堂练习:

         三、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可让一至两名学生到讲台前面来进行知识的总结)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氧气的相关性质和用途的原认知上(通过创设情景,复习提问来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主要是学习实验室中氧气的三种制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氧气的制法,通过演示实验中师生配合,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设置对比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观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实验,很好的解决了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学习的障碍点),使学生对催化剂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

        2、本课题重在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中拟启发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搭建适宜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和分析讨论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很有好处的。

 

文档

《实验室制取氧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标题:初中化学作业一发布者:初中化学专家 (发布时间: 2011-9-2914:51:39)内容: 结合所学课程,任选教材中的一节课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回答如下问题:①在本节中你是怎样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是什么?③展示基于学生的认知脉络而设计的系列问题。作业要求:1.字数要求:不少于400字。2.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提交者:罗青英 (提交时间: 2011-10-1922:45:27)答题内容: 《实验室制取氧气》(第1课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