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古代汉语复习内容整理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2 23:09:59
文档

古代汉语复习内容整理版

《古代汉语》复习大纲1、通论部分(一)绪论1.古代汉语主要分爲哪两大体系?这两大体系各以什麽时代的口语为基础?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近代汉语:以唐代以后的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又称古白话。2.以古籍词义及注释爲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什麽?词汇学和训诂学3.以古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什麽?音韵学4.分别列举出你熟悉的古代作品中使用文言文和古白话的作品的例子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言文)《口技》: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古白话)(二)
推荐度:
导读《古代汉语》复习大纲1、通论部分(一)绪论1.古代汉语主要分爲哪两大体系?这两大体系各以什麽时代的口语为基础?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近代汉语:以唐代以后的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又称古白话。2.以古籍词义及注释爲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什麽?词汇学和训诂学3.以古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什麽?音韵学4.分别列举出你熟悉的古代作品中使用文言文和古白话的作品的例子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言文)《口技》: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古白话)(二)
           《古代汉语》复习大纲

1、通论部分

(一)绪论

1.古代汉语主要分爲哪两大体系?这两大体系各以什麽时代的口语为基础?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

  近代汉语:以唐代以后的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又称古白话。

2.以古籍词义及注释爲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什麽? 词汇学和训诂学

3.以古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什麽? 音韵学

4.分别列举出你熟悉的古代作品中使用文言文和古白话的作品的例子

  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言文)

 《口技》: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古白话)

(二)文字部分

5.什麽叫“六书”?其具体名称是什麽?

六书是六种汉字写词的方法,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和形声。

6.按不同方法出现年代的先后排列六书的次序。 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

7. “六书”理论是谁提出的?是根据汉字的什麽字体概括出来的?

是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根据以小篆为代表的古文字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8.“六书”中有哪些是造字方法? 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形声

9.汉字的形体结构可分爲哪四类? 象形、指事、会意、假借

10.根据掌握的汉字知识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

从字体结构角度看,由于转注、形声两种写词、造字方法所产生的汉字,字体结构都是半形半声(部分表意、部分表音),因此古汉字的字体结构分析一般只有“四书”。

11.按古人的说法,“文”与“字”的区别是什麽?“四书”中哪些属于“文”,哪些属于“字”。

 古人认为文与字的区别是“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四书中,象形、指事为文,会意、形声为字。

12.“六书”中最早出现的、同时也是其他造字方法的基础的是什麽? 象形

13.指事字与象形字最大的区别是什麽? 与象形法相比,运用了纯抽象符号来记词。

14.利用原有的汉字来记录新词的写词法是什麽? 假借

15.形声造字法是在什麽写词法的基础上得到啓发而发展出来的?  转注写词法

16.用“转注”写词法造出来的汉字,从形体结构分析,与其他“五书”中的哪一类相同?

 用转注写词法造成的新字,结构上都是半形半声,因此从形体结构上分析与形声字相同。

17.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古籍閲读、古语运用中遇到的用字歧义问题。

古今字是反映一个词在不同时期写法的变化,是今字代替古字的部分(或全部)职能。

异体字是反映一个词在相同时期的写法的歧义,异体字之间可以无条件通用。

繁简字是反映一个词不同写法的笔画数量的差异,简体字一般可以代替繁体字,但某个繁体字不一定能代替简体字。

本借字是反映一个词的本来写法和临时借用的同音词的写法的差异,是古人写的“别字”。(个人认为这题的题目是老师让我们能掌握下这些歧义现象,出个字能辨别出它是什么字而已。)

18.什麽叫古今字?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什麽?请举出两个以上古今字的例子。

定义:古今字是指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不同的字,包括先产生的古字和后产生的今字。

原因:文字的多义现象,使人们造出新字分担古字的部分词义。A:因假借而使汉字增加了假借义。

B:因引申而使汉字增加了引申意。例:坐和座、大和太、气和乞

19.什麽叫异体字?异体字与通用字有何区别?

定义:异体字是在同一时期里,构型不同而读音和记词的职能完全相同的字。

区别:通用字是在部分意义上通用、但不能完全替代的字,异体字是同一时期里构型不同而读音和记词的职能完全相同具有时代性的字。

20.通假字与假借字有何区别?请各擧例帮助。

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字是“本无其字”

例:“蚤起”的“蚤”是通假字,它本来的正字应该是“早”,“蚤”是借用来记录早晨意的,属于本有其字的通假。而“来”字本是小麦义的专造字,假借来记录“到来”的“来”,这种假借是属于本无其字的假借,因为就“来往”的“来”说,它只能写作“来”字,初次之外别无什么本字可写——本来就没替来往的来造专字啊。

21.通假字成立的主要条件是什麽?

音同音近(音同音近,指的是古音相同或相近,而非现代因相同、相近),这是通假字成立的最基本的条件。

22通假字可以从哪四个方面加以考察? 从字音考察,从字义考察,从字形考察,从例证考察。

23.正确认识繁简字,能够纠正因使用计算机繁简转换功能而导致的错别字。

(三)词汇部分

24.古代汉语的词汇有何特点? 单音词为主

25. 探求词的本义有何意义? 执简驭繁掌握词义;加深对词义文意的理解;识别古书文字训诂的错误

26. 探求词的本义的方法是什麽? 了解字形+寻求书证

27.辨析古今同形但意义不同的词语 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孩子,现代指妻子。

28.叠字与叠词有何区别?请各擧2例。

叠字:纯粹记音,与字义没有联系。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叠词:词的重叠运用,与字义有联系。例:其雨其雨,出日。/风雨凄凄,鸡鸣  。

29.连绵词有何特点? 以声表义,不可拆开解释;常有声、韵联系;一词多形现象很常见。

30.连绵词可分爲哪四种类型? 双声连绵词、叠韵连绵词、双声兼叠韵连绵词、既非双声又非叠韵连绵词。

(四)语法部分

31.掌握名词作状语的几种用法及其翻译。

32.掌握时间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及其翻译。

33.辨析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能准确翻译。

34.辨析活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并能准确翻译。

35.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并能准确翻译。

36.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并能准确翻译。

37.掌握文言文判断句的特点,并能将这一知识运用于古文翻译之中。

38.掌握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形式,并能将这一知识运用于古文翻译之中。

39.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三种常见类型,并能将这一知识运用于古文翻译之中。

  A.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用“是”、“之”帮助宾语前置。

40.掌握10个常见多义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并能据以辨析其在文句中的意义、用法。 

(5)古籍部分

41.从载体角度看,中国古籍可分爲哪几种类型? 以甲骨为载体的古籍、以金石为载体的古籍、以简牍为载体的古籍、以缣帛为载体的古籍、以纸张为载体的古籍。

42.纸本古籍最早的装订形式是什麽?最常用的装订形式又是什麽?哪一种装订形式是从国外引进的?

 最早的是简册装、最常用的是卷轴装、梵夹装是从国外引进的。

43.了解“版本”一词的含义的变化。“版本”一词出现于宋初,原指雕版印刷的书籍,与“写本”相对。此后涵义逐渐扩大,开始用来泛指“一书经过多次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书籍的各种特征:如书写或印刷的形式、版次、字体、行款、墨色、装订情况,出版的年代、地点,内容的增删修改,以及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如藏书印记、题识、批校等),都属于版本的范畴。

44.掌握古籍分类的“四分法”的具体分类名称及其次序。 经、史、子、集(按顺序)

45.按照“四分法”,下列古籍应该分别属于哪一部:

(1)语言文字学类古籍(经)   (2)人物传记类古籍 (史) (3)古典小说 (子) (4)古代诗词(集)

46.古籍整理共有七种形式,根据古籍整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判断其属于七种形式中的哪一种。

•编订(重编成书)

•校勘(校核以纠正或指出原版古籍的各种错漏)

•标点(断句,增加标点符号)

•注释(注释原文词句、文意)

•今译(以当代语体文翻译古籍原文)

•辑佚(将已经亡佚的古籍散见于其它材料中的段落、语句等收集编撰成书)

•辨伪(辨别考证古籍作者、时代、原文的真伪)

(六)古注部分

47.了解古籍注释的五种类型 

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音义类。

48.明了每种古籍注释类型的主要特点

 传注类:传注类注释,多以解释词义为主要内容。

 章句类:以分析、串讲古书意旨、句意为主要内容

 义疏类:以兼注正文和前人旧注为特点

 集解类:以汇集诸家注释为特点

 音义类:以注音为主,兼有简单释义,并指出不同版本异文。

49.了解古籍注释的10个方面的内容,根据根据古注的具体文字,判断分析其属于哪一方面的内容 

辨正文字、解释词语、确定句读、串讲句意、阐明章旨、分析语法、申述修辞、 考稽古实、说明典礼、发凡起例。

50.掌握下列古代注释术语的用途,并能理解其注释意图:

  (1)读为;读曰;读如;读若(辨字方面)

  (2)如字(注音方面)

  (3)某某反;某某切(注音方面)

  (4)某貌;某某之貌(释义方面)

  (5)所以某某也;所以某某者(释义方面)

  (6)浑言,析言; 散言,对言; 散文,对文(释义方面)

  (7)当有(校勘方面)

  (8)当作;当为 (校勘方面)

  (9)当衍;疑衍;不必有(校勘方面)

  (10)互乙(校勘方面)

  (11)或为;一作;本又作;本或作;本亦作;一本作(校勘方面)

51.掌握根据古书的反切拼读注音的方法

 反切法事一种用两个汉字为一个被注字注音的方法。

 反切法的拼音规则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

(七)修辞部分

52.了解下列古代常用的修辞方式,并能理解运用了这些修辞方法的语句的意思。

(1)藏词:藏词的特点,就是割裂语句,以其中一部分代替另一部分,或局部代替全体。分为藏头、歇后和撮要三种。理解运用“藏词”的语句,关键在于找到其所藏之词。而藏词所用的素材。通常是古代名言,虽然如此,若不知道、不了解该名言,还是难以理解作者之意。

(2)互文 :当需要同时叙述两件存在某些共同性的事物时,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或者为了使得句式整齐,将其共同性一分为二分配给这两件事物,使各举其一而省其一,多数情况下并用相同的语法结构加以叙述。理解互文的关键在于前后参照,互相补足。

(3)委婉 :也叫“婉饰”,由于古今道德标准、风俗习惯的差异,使用呢委婉修辞方法的标准可能会有不同,但多用于外交、人际交往、文书来往之类的使用场合则大致相似。

53.掌握通过查找工具书了解古代典故出处,进而把握用典文句的涵义。 

(八)避讳部分

54.避讳是古代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其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避讳”共分哪三类? 

分为敬讳、忌讳和憎讳

55.狭义的“避讳”指这三类中的哪一类? 敬讳

56.了解敬讳的范围。 

  最初的敬讳,只避正讳(尊长者名字),三国以后,开始避嫌名(尊长者名字的同音字甚至是音近字)

  最初的避讳,可以“二名不偏讳”(避免二字连用,无需逐字避讳);唐代以后,二名也“偏讳”。

  早期避讳,只避本字,唐代以后有避同一声旁甚至同一形旁文字的。

57.熟悉敬讳的对象 讳名字、讳姓氏、讳陵名、讳 号、讳年号。

58.了解古人常用的“敬讳”方法。 

 1.作“某” 2.作“某甲  3.标“讳” 4.省阙  5.代字  6.改称  7.更读 8.缺笔  9.变体  10.草书

11.拆字  12.连字  13.曲说  14.析言  15.倒言 16.填讳  17.覆黄  18.覆绛

59.了解敬讳的影响,尤其是对汉字使用、汉语词汇的影响。

 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增加新义项、出现新读音、产生新词语、造成怪诞词

 对汉字使用的影响:产生残缺字、增加异体字、出现代用字。

 对名物制度的影响:名物易称、文书改式、职官辞免、科举失落、利益兴革

 对文献典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古文字的删改方面,这种删改造成的后果,轻则文字失真,内容费解;重则史实混淆

60.了解学习、研究避讳现象的作用。 了解古籍文具原意、了解古书文字原貌、鉴别古籍版本时代

二、文选部分

(一)《晋灵公不君》

1.解释下列词语(红色字体者;前面括号中数字表示第几段,下同)

  ① A.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墻   君:名作动,行国君之道;敛:赋税;彫:画 ,绘饰                       

     B.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  胹:炖、煮;寘:放置,安置;诸:兼词,“之于”

     C.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之:代词,这里活用来表示第一人称复数“我们”

     D.不入,则子继之 之:代词,这里活用来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我”

     E.三进及溜 溜:通“霤”,这里指屋檐下

     F.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否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没有谁;鲜:少;克:能

     G.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固:保障

     H.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职:通“适”,偶然

② A.犹不改,宣子骤谏 骤:屡次

      B.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患:厌恶;使:派;贼:杀

      C.盛服将朝 服:穿,着

   ③ A.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饮:使---饮,给---喝,使动用法

      B.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 右:指车右,即骖乘。趋:快步走

      C.公嗾夫獒焉 嗾:本义是唤狗声,这里作动词用,表示“发声唤狗”

      D.提弥明死之 死:为动用法,为----死

   ④ A.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田:后来写作“畋”,打猎。舍:住宿

      B.食之,舍其半 食:使动用法,使----食,给----吃

      C.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宦:做贵族的奴仆

       D.今近焉,请以遗之 遗:赠送

      E.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箪:古代盛饭用的竹筐。食:饭。寘:放,装。

                                     诸:兼词,“之于”

      F.既而与为公介 既而:不久。舆:参加。介:通“甲”,甲士

      G.遂自亡也 亡:逃亡

   ⑤ A.宣子未出山而复 复:返回

      B.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竟:后来写作“境”,国境。反:后来写作“返”,返回。

      C.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诒:通“贻”,给。伊:指示代词,此,这。戚:忧伤。

   ⑥ A.书法不隐 书法:据法而书;法:原则,这里指古代史官所共同遵循的记事原则。

      B.为法受恶 受恶:蒙受恶名

2.辨析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① 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古今字,今是“避”,躲避。

      B.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通假字,通“霤”,这里指屋檐下

C.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通“适”,偶然

 ④ A.初,宣子田于首山。 田:后来写作“畋”,打猎

B.食之,舍其半。 住宿

      C.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通“甲”,甲士

   ⑤ A.书曰:赵盾弑其君。后来写作“太”官名,专管记载国家大事。

      B.亡不越竟,反不讨贼。竟:后来写作“境”国境。反:后来写作“返”,返回

      C.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慼。 乌:通“呜”语气词。诒:通“贻”给

3.辨析下列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① A.晋霛公不君。名词做动词,行国君之道

      B.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宾语前置,之此处活用表示第一人称复数“我们”

      C.不入,则子继之。代词,这里活用为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我”

   ④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使动用法,使---饮,给---喝

      B.食之,舍其半。使动用法,使---食,给---吃

      C.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古代盛饭用的竹筐

      D.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使动用法,使---免于

    ⑤ A.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其我之谓矣。宾语前置,说的就是我,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辨析下列虚词在文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杀之,寘诸畚(代词,代厨师) /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代词,这里活用来表示第一人称复数字“我们”) / 不入,则子继之(代词,这里活用来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我”) /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代词,代士季) /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代词,带所犯错误) / 岂惟群臣赖之(语气助词,用于动词后面舒缓语气) / 惟仲山甫补之(代天子没尽职的地方)

      ②公患之,使鉏麑贼之(两个之都是代指赵盾) /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结构助词,的) / 之主,不忠 (结构助词,的)/ 弃君之命,不信(结构助词,的)

      ③伏甲将攻之 (代赵盾)/ 其右提弥明知之(指示代词,代晋灵公埋伏武士准备杀赵盾这件事)/ 明搏而杀之(代弥明死) / 提弥明死之(代词,代赵盾)

      ④食之,舍其半(代词,代灵辄) / 问之(代灵辄),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结构助词,的)    存否”/ 今近焉,请以遗之(代灵辄母亲) / 使尽之(代食物),而为之(代词,代灵辄)箪食与肉 / 寘诸橐以与之(代灵辄) / 对曰:“翳桑之饿人也。”(结构助词,的)

       ⑤我之怀矣,自诒伊戚(结构助词,的)/ 其我之谓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董狐,古之良史也(结构助词,的) / 赵盾,古之良大夫也(判断句,是古代的好大夫

   (2)为  ①而为之箪食与肉(给) / 既而与为公介(当,做)

            ⑥为法受恶 (因为)

   (3)于(于)

        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在)

        ④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两个于都是在、到的意思)

        ⑤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在)/ 以示于朝(到,向)    

   (4)以

        ①厚敛以彫墙(连词,连接手段与目的,来,用来) / 使妇人载以过朝 (连词,来)

        ③遂扶以下

        ④今近焉,请以遗之(把) / 寘诸橐以与之 (连词,来)/ 倒戟以御公徒 (来)

        ⑤以示于朝(把)   

   (5)其

        ①而观其辟丸也(人们) / 赵盾、士季见其手(代厨子),问其故而患之 (代厨子被杀这件事)

        ③其右提弥明知之(代赵盾,赵盾的)

        ④见灵辄饿,问其病(代灵辄) /食之,舍其半(代食物) /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代灵辄)

        ⑤赵盾弑其君 (他的)/ 其我之谓矣(大概)

   (6)乃   ⑥惜也,越竟乃免。(就)

   (7)而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来) / 问其故而患之(表递进,并且) /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表转折,却)/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才)/ 稽首而对曰(连接状语和谓语,表修饰,译为“地”) /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②尚早,坐而假寐(表顺承,就,然后) / 麑退,叹而言曰(表顺承) / 触槐而死(表顺承,然后)

③明搏而杀之(表结果)

④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并且)/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就)

⑤宣子未出山而复(就) / 非子而谁(又是)

   (8)者  ①则能补过者鲜矣 (----的人)

   (9)所  ①吾知所过矣 / (结构助词,所字结构)

   (10)则  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那么)/ 不入,则子继之(那么,然后) /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那么) /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那么)

5.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修辞现象

   ③伏甲将攻之  借代,铠甲,借代穿戴铠甲的武士

6.翻译下列文段(红色字体者):

   ①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翻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就是国家的保障,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②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③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④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⑤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翻译: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二)《鲁仲连义不帝秦》

1.解释下列词语(红色字体者;前面括号中数字表示第几段,下同)

 ① A.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派遣)

    B.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悄悄地,偷偷地)

C.因平原君谓赵王曰(通过)

D.前与齐愍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

已而:不就

以:这

E.今齐愍王已益弱。(逐渐)

F.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如果)

② A.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

   适:到---去

   会:遇见

   B.“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认为---是)

   C.“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使之见)

   D.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出使)

③ A.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  

      以:认为

      从容:宽阔的胸襟,雅量

   B.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个人)

   C.彼秦,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通“尚”,崇尚,注重)

   D.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奴隶)

   E.彼则肆然而为帝      (假设连词,如果)

   F.过而遂正于天下

    过:甚至

    正:通“政”,执政

G.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 (投入,跳进)

H.齐、楚则固助之矣   (本来)

I.燕,则吾请以从矣。 (以为,认为)

J.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 (至于)

K.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假使)

L.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朝拜)

M.周贫且微,诸侯莫朝.   (弱小)

N.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居:过了。 吊:吊丧

O.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赴:后来写作“讣”,讣告,报丧。坼:裂开

P.东蕃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斱之。(同“斫”,斩)

Q.而母,婢也!(然而)

R.卒为天下笑 (最终被)

S.诚不忍其求也(实在)

T.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固:本来。其:那么,恐怕

④ A.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偏偏)

   B.宁力不胜,智不若耶?宁:难道。若:如,比得上

   C.固也。待吾言之 (本来,当然)

   D.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子:女儿。好:貌美

   E.纣以为恶,醢鬼侯。恶:丑。醢:将人剁成肉酱

   F.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疾:激烈。脯:将----剁成肉脯

G.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⑤ A.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之:前往,去。策:马鞭

   B.天子巡狩,诸侯避舍。巡狩:天子巡察诸侯国。避舍:让出宫室,避居于外

   C.纳于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键:钥匙,筦:通“管”。衽:衣襟。视:照料,照看

   D.鲁人投其籥,不果纳。投:插下。不果:终于没有,到底没有

   E.将之薛,假涂于邹。(借)

   F.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  孤:父死则子称“孤”这里指已故邹君之子

                                                倍:通“背”

G.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互相,彼此)

  ⑥ A.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已:止,阻止。且:

   B.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认为)

   C.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处:住。已:止,了结,完事

   D.于是辛垣衍起,再拜 谢曰 再:第二次。拜:跪拜。谢:道歉

⑦ A.秦将闻之,为郄军五十里。(当做“却”,撤退,退却)

   B.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撤退,退却)

   C.以千金为鲁连寿。(通“酬”报酬)

   D.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若,如果)

2.辨析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① A.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愍王争强为帝

   ③ A.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通“尚”,崇尚,注重)

B.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通“政”,执政)

C.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吊丧)

D.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后来写作“讣”讣告,报丧)

E.东蕃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同“斫”,斩)

   ④ A.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通“辩”

B.文王闻之,喟然而叹。(通“叹”,感叹)

   ⑤ A.天子巡狩,诸侯避舍,纳于筦键。(通“管”)

B.鲁人投其籥,不果纳。(通“  ”,竖插的门闩)

C.将之薛,假涂于邹。

D.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通“背”)

   ⑥ A.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通“为”,认为)

   ⑦ A.以千金为鲁连寿。         (通“酬”,报酬)

3.辨析下列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② A.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安:哪里,宾语前置。 归:使动用法,使----归

      B.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使之见,使动用法)

      C.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使之见,使动用法)

   ③ A.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B.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权:名作动,使权诈之术

        虏:名作动,奴隶

   ④ A.然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名作动,将人剁成肉酱)

      B.纣以为恶,醢鬼侯。(名作动,将人剁成肉酱)

C.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争:争论。辨:通“辩”。 脯:名作动,将---剁成肉脯

      D.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⑤ A.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宾语前置,什么)

      B.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北面:北方面向。南面:面向南方,名做动

      C.赌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以---为帝)

⑥ A.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宾语前置,什么)

   ⑦ A.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再三)

      B.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推崇)

4.辨析下列虚词在文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秦围赵之邯郸 / (结构助词,的)

         ②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 (结构助词,的)/ 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结构助词,的) / 吾请为君责而归之(代辛垣衍)/ 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代辛垣衍) / 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代鲁连)/ 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 (结构助词,的)/ 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代鲁连)

         ③吾视居北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结构助词,的) / 今吾视先生之玉貌(结构助词,的) /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结构助词,的) / 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结构助词,的) / 吾不忍为之民也 (代秦国)/ 先生助之奈何(代赵国) / 吾将使梁及燕助之(代赵国) / 齐、楚则固助之矣(代赵国) / 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代赵国) /使梁睹秦称帝之害(结构助词,的) / 秦称帝之害将奈何(结构助词,的) / 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 (代周王室)/ 东蕃之臣田婴齐后至(结构助词,的),则斮之(代田婴齐) / 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代周王室)

         ④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代词,代仆人侍奉的人) / 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结构助词,不解释) /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结构助词,的) / 固也。待吾言之 (语气助词,不解释)/ 昔者鬼侯之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结构助词,的) / 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代鬼侯的女儿) /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 (结构助词,不解释)/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代纣王将鄂侯晾成肉脯的事) / 故拘之(代纣王)于牖里之车百日(结构助词,的) / 而欲舍之死(代纣王) / 卒就脯醢之地也 (结构助词,的)

         ⑤齐闵王将之鲁(到,往) / 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结构助词,的) / 将之薛,假涂于邹(到,往) / 夷维子谓邹之孤曰(结构助词,的) / 邹之羣臣曰(结构助词,的) / 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结构助词,的)/ 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结构助词,的) / 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 (结构助词,的)/ 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 (结构助词,的)/ 赌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代秦国) / 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结构助词,的)

         ⑥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结构助词,的) / 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结构助词,的) /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结构助词,的)

         ⑦秦将闻之,为郄军五十里(代辛垣衍道歉,不再称秦国称帝这件事) /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结构助词,的) /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结构助词,的)

   (2)为

         ①前与齐愍王争强为帝(做,称) / 其意欲求为帝 (成为)/ 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做)

         ②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 (做)/ 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是) / 吾请为君责而归之(替) /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替) / 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 / (给)

         ③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因为) / 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为了) / 吾不忍为之民也(成为)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为了) / 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 (做)/ 卒为天下笑(被)

         ④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为何)

         ⑥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成为) / 始以先生为庸人(是) /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是)

         ⑦以千金为鲁连寿 (来)/ 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替)/ 仲连不忍为也(做)

   (3)于(于)

         ①畏秦,止于荡阴,不进 /(在)

         ②百万之众折于外 /(在)

         ③吾视居北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对于) / 非有求于平原君者(向) / 过而遂正于天下 (/ 周怒,赴于齐曰(到)

         ④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 在)/ 设北面于南方 (向) / 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对,对于)

         ⑤鲁人投其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到) / 将之薛,假涂于邹 (在)/ 故不敢入于邹(到)

         ⑦所贵于天下之士者(被)

   (4)以

         ①已而复归帝,以齐故 /(因为)

         ②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 /(以为)

         ③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 (认为)/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 燕,则吾请以从矣(以为,认为)

         ⑤子将何以待吾君(用) / 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用)

         ⑥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凭) / 始以先生为庸人(认为)

         ⑦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来) / 以千金为鲁连寿(用)

   (5)其

         ②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 / (他,代鲁连)

         ③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它的)/ 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它的) / 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⑤鲁人投其籥,不果纳 (它的,指鲁国的)/ 赌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代秦国)

         ⑥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他们,指秦国人)/ 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他们,指秦国人) / 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他们的,指秦国人的)

         ⑦ 

   (6)乃

         ②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就) / 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 (才)/

         ③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就是)

         ⑥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是)

         ⑦平原君乃置酒(就,便)

   (7)而

         ②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因而)/ 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并且) / 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 (并且)/ 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并且)

         ③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表转折,却) /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表转折,却)/ 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因而) / 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表转折,却) / 彼则肆然而为帝, 过而遂正于天下(连词,连接状语与动词) /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 / 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并且) / 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表转折,然而) / 叱嗟!而母,婢也(第二人称代词,你)

         ④十人而从一人者(表转折,却) / 鬼侯有子而好(并且) /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连接状语与动词,不解释) / 故拘之于牖里之车百日,而欲舍之死(就)

         ⑤夷维子执策而从(连接状语与动词,不解释) / 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 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并且) / 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连接状语与动词,不解释)/ 赌其一战而胜(连接状语与动词,不解释),欲从而帝之(并且)

         ⑥且秦无已而帝(连接状语与动词,地) / 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 / 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地) / 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然而) /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才)

         ⑦秦军引而去(并且) / 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表转折,却)/ 遂辞平原君而去(并且)

   (8)者

         ①秦所以急围赵者 (---的原因)

         ③吾视居北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的人)/ 非有求于平原君者(---的人) / 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的人) /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语气助词,不翻译) /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的原因)

         ④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的人) /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的时候)

         ⑦鲁仲连辞让者三(结构助词,不翻译) /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的人) /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的人)

   (9)所

         ③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

         ⑥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结构助词,用于动词之前,构成一个特殊的名词短语,特殊的所字结构) / 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结构助词,用于动词之前,构成一个特殊的名词短语,特殊的所字结构)/

         ⑦所贵于天下之士者 / 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结构助词,用于动词之前,构成一个特殊的名词短语,特殊的所字结构)

  (10)则

         ③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就) / 彼则肆然而为帝(如果) / 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那么) /齐、楚则固助之矣 (就)/ 燕,则吾请以从矣(那么) / 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那么) / 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那么,就) / 东蕃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就,应当) / 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却,反而)

         ⑤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就)

         ⑥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就)

5.辨析下列句子中的脱、讹、衍、倒现象

   ① A.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

      B.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③ A.吾视居北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④ A.昔者鬼侯之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B.故拘之于牖里之车百日,而欲舍之死。

   ⑤ A.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

      B.天子巡狩,诸侯避舍,纳于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

      C.赌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

   ⑦ A.秦将闻之,为郄军五十里。

6.翻译下列文段(红色字体者):

    ①秦围赵之邯郸。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

  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愍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愍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②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 鲁仲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

  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 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

③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北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蕃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翻译:鲁仲连说:“从前齐威王曾作过仁义之事——率领天下各诸侯国去朝拜周王室。周王室贫穷而弱小,(其它)诸侯国没什么人去朝拜它,而惟独齐国朝拜它。过了一年多,周烈王死了,诸侯都去吊丧,齐国迟到了。周王室的继位者(周显王)生了气,派人到齐国报丧说: ‘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新继位的天子也得离开宫殿居丧守孝,睡在草席上,东方属国之臣田婴齐居然敢迟到,当斩。’(齐)威王勃然大怒道:‘啊呸!你母亲,不过是个丫头啊!(你这贱种!)’最终被天下传为笑柄。齐威王所以在周天子活着的时候去朝见,死了却破口大骂,实在是无法忍受它的苛求啊。那些天子本来就是这样,恐怕不值得奇怪吧。)” 

  ④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鲁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 辛垣衍曰:“然。”鲁连曰:“然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之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车百日,而欲舍之死。——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翻译:辛垣衍说:“先生难道没有看见仆人吗?十个人随从(侍奉)一个人,难道是力气不如、智力不如吗?(不是)是害怕他啊。”鲁仲连说:“那么魏(梁)国对于秦国,如同是仆人吗?”辛垣衍说:“是的。”鲁仲连说:“那么我将让秦王把魏(梁)王剁成肉酱来烹煮。”辛垣衍很不高兴地说:“哼!也太过分啦!先生又怎么能使秦国烹煮魏(梁)王的肉酱呢?”鲁仲连说:“当然啦,等我一一道来。从前,鬼侯、鄂侯、文王,是纣的三个诸侯。鬼侯有个女儿长的很美,所以献给纣王,纣王认为不漂亮,把鬼侯剁成了肉酱。鄂侯与纣争论的急切,辩论得很激烈,所以将鄂侯剁了晾成肉脯。文王听说了,喟然感叹,所以将他拘押在牖里的牢房里,过了一百天,就想让他死。为什么(他们)和别人(纣)都称为帝王,最后就落得被人做成肉脯肉酱的地步呢?)

   ⑤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避舍,纳于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涂于邹。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羣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赌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翻译:夷维先生对邹国的继任者说:‘天子吊丧,主人必须要将灵柩移到相反方向安放,放置成坐南面北,然后让天子面对南吊丧。’邹的群臣说:‘一定要这样(的话),我们就伏剑而死。’(齐闵王)因此不敢进入邹国。邹国、鲁国的臣子,(在国王)活着的时候不能很好地侍奉他,死了的时候也没财力厚葬他。但是(谁)想让邹国、鲁国的大臣(对他们)行天子之礼,就不接纳(他们)。当今的秦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魏(梁)国也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互相都有称王的名分,看它打了一场胜战,就想跟随它尊它为帝王,这是使三晋(韩、赵、魏)的大臣,还不如邹国、鲁国的奴仆姬妾啊。)

    ⑥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⑦秦将闻之,为郄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三)《论语》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子路》A.野哉由也!( 鄙陋,见识浅薄)

B.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适中,得当)

C.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随便,马虎) 

   ②《宪问》A.不能死,又相之。(做宰相,名作动)

B.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匡正)

C.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非,不是)

D.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E.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诚信,信用)

   ③《阳货》A.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外出,不在家)

B. 来!予与尔言。 (给)

             C.日月逝矣,嵗不我与! (等待)

   ④《微子》(一)

A.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B.夫执舆者为谁? (缰绳)

C.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而:第二人称代词。以:用同“舆” 

D.耰而不辍。(停止)

E.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一起)

   ⑤《微子》(二)

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挑)

B.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劳动)

C.植其杖而芸。 (拄)

D.使子路反见之。(派遣,让,叫)

2.辨析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①《子路》A.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通“措”)

   ②《宪问》A.管仲非仁者与?

             B.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后来写作“披”)

   ③《阳货》A.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通“馈”赠送)

             B.孔子时其亡而往拜之,遇诸涂。(后来写作“途”,路途)

             C.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通“智”聪明)

   ④《微子》(一)A.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后来写作“避”躲避)

   ⑤《微子》(二)

A.植其杖而芸。(通“耘”,除草)

              B.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通“返”返回)

              C.欲絜其身,而乱大伦。(通“洁”)

3.辨析下列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①《子路》 A.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B.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名作动,下名分)

   ②《宪问》 A.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阳货》 A.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使动用法,使—见)

              B.怀其寳而迷其邦,可谓仁乎?(使---迷)

              C.日月逝矣,嵗不我与!(宾语前置)

   ④《微子》(一)A.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斯:这。人之徒:人类的成员。谁:宾语前置

   ⑤《微子》(二)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名作动,喂食。见:使动,使---见

       B.欲絜其身,而乱大伦。通“洁”,使---洁

4.辨析下列虚词在文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有是哉,子之迂也(结构助词,的) /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代词,它) / 言之必可行也(代词,它)

②不能死,又相之(代齐桓公) /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结构助词,取独,的) /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代阳货)

④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代长沮、桀溺)/ 是鲁孔丘之徒与(结构助词,的)/ 而谁以易之(代坏东西) /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结构助词,的) /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结构助词,的) /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结构助词,的)

        ⑤杀鸡为黍而食之 (代子路)/ 使子路反见之(代隐士) /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结构助词,的) / 君臣之义,(结构助词,的)如之何其废之(代君臣之义) /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结构助词,的) / 道之不行(结构助词,的),已知之矣(代道之不行)

   (2)为 ①卫君待子为政 (执)

  ②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严守)

  ④夫执舆者为谁(是) / 为孔丘 (是)/ 子为谁?(是)/ 为仲由(是)

        ⑤孰为夫子(算是) / 杀鸡为黍而食之(做)

   (3)于 ①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对,对于) /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对于)

           ②民到,今受其赐 /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在)

           ④问于桀溺 (向)

   (4)以 ④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同“与”,和) / 子路行,以告(给,向)

         ⑤遇丈人以杖荷莜(用) / 子路行,以告(给,向)

   (5)其  ①奚其正(怎么) /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代词,这件事) /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自己,代君子)

        ②民到于今受其赐(代管仲) /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表委婉语气,恐怕)

        ③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代阳货)/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自己的)

        ⑤植其杖而芸 (自己的)/ 见其二子焉(他的,代老丈) / 如之何其废之(语气词,加强反问) / 欲絜其身,而乱大伦。(自己的) /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指示代词,那)

   (6)乃

   (7)而  ②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表转折,却)

          ③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 怀其宝而迷其邦 (表转折,却)/ 好从事而亟失时(表转折,却)

          ④长沮、桀溺耦而耕(表修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然而,表转折) /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且) / 耰而不辍(表修饰)/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还)

          ⑤子路从而后( / 植其杖而芸(表修饰) / 子路拱而立(表修饰) / 杀鸡为黍而食之(来) / 欲絜其身,而乱大伦。(表转折,却)

   (8)者 ②管仲非仁者与(---的人)

           ④夫执舆者为谁(的人) /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东西)

           ⑤子曰:隐者也(---的人)

   (9)所

        ①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结构助词,用于动词前,构成特殊所字结构)/ 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 (结构助词,用于动词前,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构成特殊所字结构)/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结构助词,用于动词前,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构成特殊所字结构)

  (10)则

        ①名不正,则言不顺 (那么)/ 言不顺,则事不成 (那么)/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那么)/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那么)/ 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那么)

        ⑤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却,反而)

5.翻译下列文段:

   ①《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翻译:孔子说:“仲由,见识真浅陋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②《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翻译: “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

③《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翻译:“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明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④《微子》:(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⑤(二)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絜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翻译: “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高洁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四)《孟子·许行》

1.解释下列词语

   ① A.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去,往)

B.踵门而告文公曰。 (至)

C.愿受一廛而为氓。  (愿意)

D.愿受一廛而为氓。(外来的百姓)

E.文公与之处。(给)

② A.滕君,则诚贤君也。(确实)

B.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坑害)

③ A.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烧火做饭)

④ A.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室)

B.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本来)

C.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并且,一面)

D.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就)

⑤ A.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成熟)

B.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特别)

C.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选拔,推举)

D.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治)

E.禹疏九河,瀹济漯。(疏导)

⑥ A.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种植)

B.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慰劳)

C.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纠正)

D.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辅佐,辅助)

⑦ A.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治,整治)

B.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效法)

C.荡荡乎,民名焉。(称说,形容)

D.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参与)

⑧ A.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结构助词,的)

B.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侍奉,师从)

C.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收拾)

D.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行装)

E.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非议)

F.周公方且膺之。(正要)

G.周公方且膺之。(打击)

H.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这样)

⑨ A.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国都)

B.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到---去)

C.或相倍蓰,或相什百。(五倍)

D.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并列)

2.辨析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④ A.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后来写作“啥”,什么)

   ⑤ A.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后来写作“逼”,威胁)

   ⑥ A.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通“暖”)

      B.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通“又”)

      C.夫妇有别,长幼有叙。(通“序”等级)

      D.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通“勑”,劝勉)

   ⑧ A.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通“背”背叛)

      B.昔者,孔子没。(通“  ”,死)

      C.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通“返”回去)

      D.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暴:后来写作“曝”,晒。尚:通“上”。已:通“矣”

      E.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通“背”,背叛)

   ⑨ A.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僞。(后来写作“价”)

      B.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后来写作“价”)

3.辨析下列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② A.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名作动,做早晚饭)

   ③ A.曰:“奚冠?”

B.许子奚为不自织。

   ④ A.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名作动,奔波于道路)

      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被,表被动)

   ⑧ A.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被,表被动)

      B.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宾语前置的标志)

      C.《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戎狄:泛称我国古代西部及北部少数民族。荆舒:楚国

   ⑨ A.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宾语前置的标志)

4.辨析下列虚词在文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结构助词,的) / 自楚之滕 (到,往)/ 远方之人(结构助词,的) / 文公与之处(代许行) / 陈良之徒陈相(结构助词,的) / 负耒耜而自宋之滕(到,往) / 闻君行圣人之政(结构助词,的)

②道许行之言曰(结构助词,的)

③曰:自织之与(代帽子) / 否。以粟易之(代生娟) / 自为之与 (代铁制的农具,蒸东西的工具)

④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代用具) / 何许子之不惮烦 (代和各种工匠交易换用具的做法)/ 百工之事 (结构助词,的)/ 有大人之事 (结构助词,的)/ 有小人之事(结构助词,的) /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结构助词,的)/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 (代各种工具)/ 天下之通义也(结构助词,的)

 ⑤当尧之时(结构助词,的) / 兽蹄鸟迹之道 (结构助词,的)/ 尧独忧之(代大水到处泛滥。草木无阻碍地蔓延,禽兽大量孽生,庄稼没有收成,禽兽威胁人类的情况)/ 烈山泽而焚之(代在山野沼泽地的草木) / 而注之江(代淮河、泗水)

 ⑥人之有道也 (结构助词,的)/ 圣人有忧之(代百姓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的情况) / 劳之来之(代百姓) / 匡之直之 (代百姓、人民)/ 辅之翼之(代百姓,人民) / 使自得之(代道理) /又从而振德之 (语气助词)/ 圣人之忧民如此(结构助词,取消句子性,的)

⑦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结构助词,取独,的) / 分人以财谓之惠 / 教人以善谓之忠 /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指示代词,这,此) / 大哉,尧之为君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性,的)/ 惟尧则之(代天) / 尧舜之治天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性,的)

⑧悦周公、仲尼之道(结构助词,的) / 北方之学者 (结构助词,的)/ 未能或之先也(代词,他) / 彼所谓豪杰之士也(结构助词,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修饰,的) / 子之兄弟 (结构助词,的)/ 事之数十年(代陈良) / 师死而遂倍之(代陈良) / 孔子没,三年之外(语气助词,可不译) /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代有若) / 江汉以濯之(代老师的学问) / 秋阳以暴之 (代老师的学问)/ 南蛮鴂舌之人(结构助词,表修饰,的) / 非先王之道(结构助词,的) / 子倍子之(结构助词,的)师而学之(代词,代老师)/ 周公方且膺之(代蛮夷) / 

        ⑨从许子之道(结构助词,的) /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结构助词,的) / 莫之或欺(宾语前置的标志) / 夫物之不齐 (结构助词,取独,的)/ 物之情也(结构助词,的) / 子比而同之(指代用来进行交换的各种东西)/ 人岂为之哉(代“巨履小履同贾”) / 从许子之道(结构助词,的)

(2)为  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研究) / 愿受一廛而为氓 (成为)/ 捆屦织席以为食(维持) / 愿为圣人氓(成为)

③许子奚为不自织 (奚为:为什么)/ 自为之与(做,编织) 

④不为厉陶冶 (算是,是)/ 岂为厉农夫哉(是) / 且许子何不为陶冶(从事) /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为了)/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做) /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做) /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制造,做)/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制造,做)

⑥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当,做)

⑦尧以不得舜为己忧(作为) / 舜以不得禹、皐陶为己忧(作为) /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作为)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替)/ 为天下得人难 (替)/ 大哉,尧之为君 (作为)/ 惟天为大(是)

⑧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是)

⑨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做)/ 相率而为伪者也(做)

(3)于 ③曰:害于耕。(对,对于)

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表被动) / 治于人者食人(表被动) / 治人者食于人(表被动)

⑤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在)/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在) / 禹八年于外 (在)

⑥则近于禽兽(介词,介绍比较对象,如)

⑦亦不用于耕耳(表对象,对,在)

⑧未闻变于夷者也 (表被动)/ 北学于中国 (到)/ 入揖于子贡(向) / 子贡反筑室于场(在) / 亦异于曾子矣 (介绍比较对象,比)/ 吾闻出于幽谷(介绍动作的地点,从) / 迁于乔木者(到,往) / 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进)

 (4)以

        ①捆屦织席以为食(连接手段与目的,来)

        ③曰:否。以粟易之(用) / 许子以釜甑爨(用) / 以铁耕乎(用)

        ④以粟易械器者(用) / 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用)

        ⑥教以人伦(动词直接涉及的对象,把)

        ⑦尧以不得舜为己忧 (把)/ 舜以不得禹、皐陶为己忧 (把)/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 (把)/分人以财谓之惠 (动词直接涉及的对象,把)

/ 教人以善谓之忠(把) / 是故以天下与人易(把)

⑧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认为) /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用) / 江汉以濯之(用) / 秋阳以暴之(用)

   (5)其 ①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他的,许行的)/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代陈相)

 ②尽弃其学而学焉(代陈相)

 ④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原文无其字)

         ⑤三过其门而不入(他的,指大禹的)

         ⑦岂无所用其心哉(指尧舜的)

   (6)乃

   (7)而  ①踵门而告文公曰(就) / 愿受一廛而为氓 / 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②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就) / 尽弃其学而学焉 (表转折,却)/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来)/ 饔飧而治(表并列) / 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来)

③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④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 /是率天下而路也

⑤举舜而敷治焉(来) / 益烈山泽而焚之( / 瀹济漯,而注诸海 / 排淮泗,而注之江 /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以) / 三过其门而不入(表转折,却),

⑥五谷熟而民人育( / 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表转折,却) / 又从而振德之 (表顺承,接着)/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⑦有天下而不与焉(如同)

⑧师死而遂倍之(表转折,却) / 相向而哭   / 子倍子之师而学之(表转折) / 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表转折)

⑨子比而同之(表并列) / 相率而为伪者也(,

   (8)者  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人)

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人)

④以粟易械器者(---的人) / 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的人) / 劳心者治人 / 劳力者治于人 / 治于人者食人 / 治人者食于人(以上皆是---的人)

        ⑦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的事) /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的人)

⑧吾闻用夏变夷者 (--的人)/ 未闻变于夷者也(---的人) / 北方之学者(--的人) / 昔者,孔子没(---的时候) / 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的事)/ 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的事)

        ⑨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的事)

   (9)所  ④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⑦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特殊所字结构)

           ⑧欲以所事孔子事之(用于动词之前,构成一个名词性的短语,称作“所字结构”。)

  (10)则 ②滕君,则诚贤君也(那) / 则是厉民而自养也(那么)

 ④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那么)

         ⑥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那么)

         ⑦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效法)

 ⑨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那么)) /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那么)

5.辨析下列于现代汉语词性相同的词语,看看其词义与现代汉语有何区别:

   (1)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晋灵公不君》古义:不合乎礼仪  今:骚扰

   (2)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晋灵公不君》 古:据法而书  今:毛笔字

   (3)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古:宽阔的胸襟,雅量  今:镇定,淡定

   (4)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古:面向北方,面向南方 今:北方、南方,方向词

   (5)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论语·阳货》古:参与政事   今:担任,做----

   (6)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论语·微子》(一) 古:询问渡口   今:关心,关注

   (7)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二)古:行不通   今:不可以

   (8)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许行》古:中原地带  今: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9)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许行》 古:中原地带  今: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6.翻译下列文段:

   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②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③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④“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翻译:“那么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一面耕作,一面还兼做得了的吗?为官的有为官所做的事,小民有小民应做的事。再说,一个人自身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样样都得具备,如果各种东西一定要自己制造出来才使用它们,这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统治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得养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要被人家来养活,这是天下普遍的原则。”)

 ⑤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⑥“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⑦“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皐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翻译:“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皋陶(相传是舜的司法官)作为自己的忧虑。把百亩田地耕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把向善的道理教给别人叫做忠,替天下寻找到人才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替天下得到人才却很困难。孔子说:‘尧作为天子,是何等伟大啊!只有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尧能效法天。尧的圣德是那么广大辽阔,百姓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称赞!舜,那才是人君的典范啊!舜的品格是那样崇高,身为天下之主,但却不把天下视为私有(与焉:参与其中)!’尧舜治理天下,难道没有用他们心思的地方?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亦:副词,也是,只是)!”) 

⑧“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翻译:曾子说:‘不行。(老师的学问就好像)用长江和汉水的水洗涤过,用盛夏的骄阳曝晒过,显得那样光明洁白,什么东西都不能超过它(尚:通「上」,这里是超过的意思)。’今天,南方那些用鸟一样的舌头说话的人,非议先王的做法;你们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学他们的邪说,这同曾子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我只听说过从幽暗的山谷飞往高大的树木上的,没有听说过从高树飞进幽暗的山谷的。《诗经·鲁颂·闭宫》说‘打击那些蛮夷,惩罚那些蛮夷。’周公还将要打击他们,你们学他们的东西,这也算越变越差了吧?”)

⑨“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五)《老子》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有无相生》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斯:则,这就。已:语气词,通“矣”

         B.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形:表现,表露。 倾:依靠

   ②《无知无欲》A.不上贤,使民不争 上:通“尚”,崇尚

B.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货:财物,指金银珠玉之类

 C.使夫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治:太平

   ③《为腹不为目》A.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货:财物,指金银珠玉之类

   ④《绝圣弃智》A.此三者,为文不足 文:文饰

B.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属:归属

   ⑤《道法自然》A.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 寂寞:无声无形

B.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字:以---为名,命名

C.人法地,天法地 法:以----为法,意动用法

⑥《以正治国》A.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弥:更加

B.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滋:益,更加

C.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彰:明白

2.辨析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①《有无相生》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语气词,通“矣”

B.万物作焉而不辞。通“始”

   ②《无知无欲》A.不上贤,使民不争。 通“尚”,崇尚

B.使夫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后来写作“智”

   ④《绝圣弃智》A.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通“坚”,表现,坚持

                                                  朴:通“檏”,未雕琢成器的木材

   ⑤《道法自然》A.不改,周行不殆。 通“怠”,懈怠

   ⑥《以正治国》A.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后来写作“技”,技艺

                 B.我无欲,人自朴。通“檏”,质檏,檏实

3.辨析下列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①《有无相生》A.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判断句,这

                 B.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判断句,就

   ②《无知无欲》A.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意动用法,以----为贵

                 B.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使动,使---虚,使---饱;使---弱;使----强

③《为腹不为目》A.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判断句,所以

   ⑤《道法自然》A.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名作动,以---为名,命名

B.吾强为之名曰大。  名作动,命名,叫做

   ⑥《以正治国》A.吾何以知其然?以此。 宾语前置,如何,怎么,

4.辨析下列虚词在文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之所以)/ 皆知善之为善 (之所以)/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的) / 行不言之教(的)

        ②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结构助词,的)

        ③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结构助词,的)

        ⑤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代词,代它) / 吾强为之名曰大 (代词,代它)

   (2)为

     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成为) / 皆知善之为善 (成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作为)/ 为而不恃(施为)②使夫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做) ③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追求) ④此三者,为文不足 (“伪”的假借字) ⑤可以为天地母 (是,成为)/ 吾强为之名曰大(替)⑥我无为,人自化 (作为)

   (3)于(于)

   (4)以 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因此) /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因此)

           ③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因此)

           ⑥以正治国(用) / 以奇用兵(用) / 以无事取天下(用) / 吾何以知其然 (凭)/ 以此(凭借)

   (5)其  ②虚其心(代百姓) / 实其腹(代百姓) / 弱其志(代百姓) / 强其骨(带百姓)

            ⑤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它的) ⑥吾何以知其然(代它)

   (6)乃

   (7)而  ①万物作焉而不辞(表转折,却) / 生而不有(表转折,却) / 为而不恃(表转折,却)

            ⑤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 (表顺承)

            ⑥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那么)

   (8)者  ②使夫知者不敢为(---的人)   ④此三者,为文不足    (东西)

   (9)所  ④故令有所属(结构助词,用于动词前,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构成所字结构) 

  (10)则  ②使夫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那么)

5.翻译下列文段:

  ①《有无相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②《无知无欲》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翻译:今译一:不崇尚贤能,使人民不邀誉争功。不稀罕难得的钱财,使人民不偷不抢。不看见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民心不会混乱。所以,圣人之治是:要使人民没有思想,但求吃饱;要使人民没有志向,仅从事体力劳动;使人民经常处于没有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要求的状态。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有所作为,天下就平安无事了。

  今译二: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③《为腹不为目》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翻译:五光十色让人眼花,靡靡之音让人耳乱,美味佳肴让人口涩,狩猎让人心动,难得的财货让人不敢动弹。所以“圣人”求实际,不务虚荣。)

   ④《绝圣弃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民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⑤《道法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⑥《以正治国》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

(翻译:以正道治国,以计谋用兵,以无为取天下。我怎么知道的呢?根据下面的事实:国家的禁令(忌讳)越多,人民就越穷;人民多藏武器,国家就趋于混乱;人民都投机取巧,怪异欺诈的事就会发生;法令越定越严密,盗贼就越多起来。所以圣人说:我无为,人民自然会归化;我安分,人民自然就正派;我不多事,人民自然就富足;我没有私欲,人民自然就纯朴。)

三、综合能力部分

1.閲读、理解古文原文,对原文进行断句、标点。

2.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3.学会利用古代注释理解文意。

文档

古代汉语复习内容整理版

《古代汉语》复习大纲1、通论部分(一)绪论1.古代汉语主要分爲哪两大体系?这两大体系各以什麽时代的口语为基础?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近代汉语:以唐代以后的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又称古白话。2.以古籍词义及注释爲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什麽?词汇学和训诂学3.以古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什麽?音韵学4.分别列举出你熟悉的古代作品中使用文言文和古白话的作品的例子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言文)《口技》: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古白话)(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