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考试基本情况:
本学期期末数学试卷的命题坚持了课改精神,加强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为所有考生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以课标和课本为纲,试卷以课标和课本为纲,考查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成绩统计:
| 参考人数 | 合格人数 | 合格率 | 优秀人数 | 优秀率 | 平均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 36 | 2 | 8.1% | 无 | 无 | 17 | 67 | 0 |
1、以课标和课本为纲,考查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结合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着眼于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 ⑴ 重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对基础知识一般只考它的直接应用,不搞知识堆积;对基本技能,不考繁杂的内容,这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可以减轻学生负担,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⑵ 体现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第23、24题,都是实际问题,为学生实践能力的体现提供了空间,让学生在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中,体会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⑶ 重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把数学知识与技能转化为数学能力的桥梁。试卷中对初中教材中反映出来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了重点考查。如数形结合思想、转化的思想、方程思想等,这些在试题中都有体现。
2、以课本为本,试卷不避讳课本上的习题。全卷试题一部分源于教材改编的习题、习题的类比、改造、延伸和拓展。试题能从初中数学的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引导教师教好教材,学生学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扩张效应。这样命题无疑对初中数学教学秩序的稳定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它有利于广大教师深入钻研课本,防止题海战,更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3、创设探索思考空间,考查探究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试卷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创新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让经历观察、操作、确认等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考查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动性,考虑问题的全面性,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以及对数学知识的开放性和性的理解,如第23、24题
三、学生答题情况及分析:
本此检测共三个大题,24个小题,满分120分。第五章到第十章知识,第一大题是选择题共有14个小题,即1—14小题,共42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12到30分左右 ,出现错误最多的是第11、12、13、14小题,主要是学生理解能力太差,再加上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因而不能得分。第二大题是填空题,共4个小题,即15—18小题,共16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8分左右,出现错误最多的是第15、17、小题。其中第17题,学生对不等式的正整数解理解不透。第三大题是解答题,共6个小题,共62分。19题考解方程或不等式组的计算,属于基础题,失分也比较严重。第24题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难度较大,得分最低。
从答卷情况中可以看出,选择题、填空题、得分率在40%以上共有11道题。得分率100%的有一道题。从答卷情况来看,少部分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阅卷过程发现学生答题中不泛简捷、精彩的解法,富有个性,显示了思维的广阔性。但同时也发现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第8题主要是学生对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不会表示,对基础理解不够,说明学生基础没打好;第21得分率低说明学生理解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第23至24审题能力差,不会建立数模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题目的得分率较低,所以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还必须加强。
四、原因探究:
1、学生中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对于考试和分数已无动于衷。
2、学生的荣辱观、是非观也存在问题,急需加强教育。
3、学生的学习问题已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问题,它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明显缺乏,尤其是农村。
4、训练不足,特别是平时训练的题型过于单一,训练量严重不足。
5、试卷命题跨度过大,过分强调能力考查,较少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没能很好地将中小学内容衔接起来,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没能快速适应。
五、改进措施:
1、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稳定学生情绪。
2、尽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能融于课堂,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3、夯实基础,努力实现课标的基本要求。要切实抓好基本概念及其性质、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网络结构。不能脱离课标、教材大搞“题海战术”。
4、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使学生不仅学好概念、定理、法则等内容,而且能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把握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通过不断积累,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
5、面向全体,加强学法指导。鉴于数学考试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现状,在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将知识构成网络、形成系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努力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目标。
2011年1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