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概念解释
1.同伴经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与同伴交往的重要体验。
2.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年龄、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的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
3.同伴群体:同伴团体是一个特定的社会-心理团体,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尚未成熟的个体联合而成的团体,在年龄上没有严格的界限。
4.友谊:友谊是一种以个体为指向的双向结构,反映的是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它是在合作和信任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主动、亲密的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同伴关系与依恋关系,友谊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意味着更加忠诚、坦率而无需顾虑是否应该充当社会所接受的角色。
5.同伴接纳:同伴接纳是同伴关系中的一种 ,它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 ,指个体被同辈群体,如同学等,接纳喜欢的程度,常用来表明个体同伴关系的好坏。
6. 同伴影响:同伴影响是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议题,它几乎在青少年的所有行为维度上发生作用——衣着、言语、休闲活动、甚至价值观念等。
7.亲密感:亲密感是指两个人之间情感上的依恋。
8.异性友谊:异性之间形成友伴群,男女关系逐渐密切 发展成友谊。
9.友谊观:友谊观是指个体对人与人之间感情上亲密关系的理解与认识。
10.同伴文化:是指同伴心理和社会意识、社会行为或表现的总括性,它反映着同伴这一特定发展群体总的心理特征、价值观、态度、行为习惯以及兴趣和追求等。
11.同伴导向:青少年对同伴有着很强的感受性,同时寻找同伴支持、指导,同伴一致性水平很高。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C)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A.同伴经历 B.同伴影响 C.同伴关系 D.同伴接纳
2.(B)就是二元互动的典型表现。
A.亲密 B.友谊 C.爱情 D.交谈
3.群体是互动着的、彼此有着某种程度交互影响的个体的集合,下列不属于群体特性的是(B)。
A.内聚力 B.平等性 C.异质性 D.规范性
4. 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得儿童青少年(A)能力得以发展。
A.社会认知 B.空间认知 C.情绪情感 D.意志能力
5.人数较少,约在2-12人,通常三五一伙、七八一群。自发交往中形成,在共同活动或亲密友谊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而成的是什么类型的同伴团体(B)。
A.群体 B.友伴群 C.友谊 D.团体
三、填空题
1.__同伴关系___是满足青少年社会交往需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
2.__友谊__对于青少年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源,他能够减少青少年这一时期出现的急剧变化的焦虑与恐惧,促进安全感的发展。
3.青少年将__群体__作为一个参照系,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
4.随着青少年的发展,同伴团体还发生着结构上的变化,即性别的混合。从性别单一化到性别的混合,出现二元性别友谊即__爱慕___。
5.青少年期普遍受欢迎的决定因素是___社会能力__。
四、判断正误
1.被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同伴看作具有破坏性而被厌恶、回避的为一般同伴接纳类型。(×)
2.青少年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友谊是其中第一个重要层面。(√)
3.埃里克森关注友谊关系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影响作用。(×)
4.自主性是青少年友谊的特点之一,青少年将自主性看作友谊关系的核心。(×)
5.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重要作用主要在于青少年特别愿意接受来自同伴的影响。(×)
五、简答题
1.青少年同伴关系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答:1)同伴关系有文化传递、行为发展功能。2)同伴关系有认知发展功能。3)同伴关系有情绪发展功能。4)个体在同伴交往中获得个性发展,表现为:促进自我的形成、影响自主性发展、促进成熟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对未来规划的影响。
2.结合塞尔曼的友谊发展阶段试谈青少年的友谊观?
答:友谊观是指个体对人与人之间感情上亲密关系的理解与认识。对于青少年来说友谊观是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青少年对友谊关系付出了更多感情,有了更为复杂的友谊概念,逐渐发展起更加理解地评价朋友的能力,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容忍相互之间的差异。青少年认识到人有多种需要。“友谊是真正地承担义务,是冒险,你必须依靠它、信任它、不断地给予,但你也应该能够放开它。”塞尔曼认为青少年基本上都进入友谊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
3.影响青少年同伴接纳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干预?
答: 1)行为特征。所有研究证实,青少年期普遍受欢迎的决定因素是社会能力。行为特征是个体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受欢迎青少年快乐、率真、热情、自信 给同伴以积极的肯定、适时的关注与帮助,能够悉心地倾听倾诉,彼此开诚布公地交流。被拒绝青少年不明智、冲动、霸道 具有攻击性、破坏性,总是希望主导活动和强制别人服从,不能够很好地与别人协作。
2)认知能力。很长一段时间内,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的行为特征方面。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认知的重要作用。社会认知是社会能力的重要方面,如适时地关注同伴并给以帮助、有效地吸引并维系同伴的注意等大都取决于青少年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解决社交问题的策略是个体社会认知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同伴关系不良的青少年往往缺乏适当的社会策略。受欢迎青少年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要维系友谊关系、让大多数同伴的喜爱需要做事情,知道给同伴以肯定,具有更多的交往技能与策略。被拒绝青少年往往把别人的无意的损害行为理解为敌意的,不能够很好的认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的消极影响。
干预策略:针对被拒绝的攻击型青少年,干预的重点通常是帮助他们学会去注意同伴,作为一个悉心的倾听者,不要试图控制别人,强制性地主导整个互动过程,同时训练他们在不干扰同伴团体活动的情况下友好地加入其中。而对于退缩型青少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学会以积极的方式适时引起同伴的注意,并通过有技巧地询问、悉心地倾听、讲述一些有关自己的可能会使同伴感兴趣的事情等方式保持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同时帮助他们有效地融入同伴团体。
具体干预策略:①直接教授青少年缺失的社会技能,更高水平的观点采择能力、倾听技巧、言语交流技巧等。②帮助他们参加受欢迎同伴团体的活动,逐渐使他们为同伴接受,同时帮助他们改变消极的自我意象。③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改善被拒斥青少年的社会能力,这包括教授并具体展示特定情景下适当的社会技能,并就此展开讨论、推理,同时对个体真实情景中的适当表现予以强化等。
4.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有什么意义?
答: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的行为、认知、情感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方面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无以取代的独特作用与适应价值。①同伴关系有文化传递、行为发展功能。②同伴关系有认知发展功能。③同伴关系有情绪发展功能。④个体在同伴交往中获得个性发展,表现为: 促进自我的形成、影响自主性发展、促进成熟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对未来规划的影响。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论述青少年在学习与生活中会遇到怎样的同伴交往困扰以及如何克服并有效提高其交往策略。
答:面对的困惑有,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处于一般情况,在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的分数,被同伴提名的次数很少,几乎没有获得积极提名或评定,被大多数同伴回避甚至厌恶,被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一些同伴看做具有破坏性而被厌恶、回避。
策略:针对被拒绝的攻击型青少年,干预的重点通常是帮助他们学会去注意同伴,作为一个悉心的倾听者,不要试图控制别人,强制性地主导整个互动过程,同时训练他们在不干扰同伴团体活动的情况下友好地加入其中。而对于退缩型青少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学会以积极的方式适时引起同伴的注意,并通过有技巧地询问、悉心地倾听、讲述一些有关自己的可能会使同伴感兴趣的事情等方式保持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同时帮助他们有效地融入同伴团体。
具体干预策略:①直接教授青少年缺失的社会技能,更高水平的观点采择能力、倾听技巧、言语交流技巧等。②帮助他们参加受欢迎同伴团体的活动,逐渐使他们为同伴接受,同时帮助他们改变消极的自我意象。③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改善被拒斥青少年的社会能力,这包括教授并具体展示特定情景下适当的社会技能,并就此展开讨论、推理 同时对个体真实情景中的适当表现予以强化等。
2.如果你是一名中学教师,面对目前较普遍存在的中学生“早恋”现象,你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发展建议。
答:要正确看待学生的“早恋”现象。
“早恋”并不是一个完整界定的科学概念,它是家长、教师和社会对青少年过早陷入感情“过密交往”世界的一种批判性称谓。“早恋”现象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个体生理发育的引发,社会文化的负性影响,家庭的情感忽视和学校性教育的缺失等等。因此,班主任和家长发现学生“早恋”,没有必要过于紧张,视其为洪水猛兽。老师如果一脸严肃,“小小年纪,这还了得!”,缺少平和心态和心理准备,这就难免产生过激的处理行为——“扼杀!
学生“早恋”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作为家长和教师,切忌视为洪水猛兽,如果采取打骂、交往、严厉监视、公开暴光等手段,只能造成对孩子的心理伤害,甚至导致逆反心理,出现相反的结果。我认为,处理学生“早恋”问题,应该讲求以下策略:
1)尊重理解是处理好“早恋”问题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身为教师,要特别审慎地对待学生心灵深处萌发的爱情问题。男女青年萌发的这种人的最高尚情感,表明他们充满着旺盛的青春活力。此时,教师的使命是把它引入进一步发展智力和培养品德的轨道。”陷入“早恋”的孩子,心理盛满了紧张、焦虑、恐慌等消极情绪。教师要正视性朦胧和性好奇产生的合理性,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理解对异性的好感是一种美好、纯洁的情感,不要将“早恋”归结为思想道德问题。而是要在保密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消除耻辱感和负罪感,设法为他们减轻心理负担。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可能敞开心扉,教师也才有可能走进他们的心灵。
2)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通过班主任的自然点拨,帮助学生认识到“早恋”的危害,从而告别“早恋”。
3)文字交流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4)一次或多次深入而细致的朋友式交谈,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从而改变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从“早恋”中解脱出来。
5)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学习活动上,将“恋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是处理“早恋”问题的一种理想境界。
处理“早恋”问题,还必须重视整合力量,多管齐下。例如组织异性交往团体辅导、主题班会、演讲赛等,发挥班集体同伴互助的作用;借助与“早恋”对象关系密切的科任老师出面谈心,发挥同事的作用;指导家长改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家庭的关怀与温暖等等。这样,通过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走出“早恋”,引领学生用阳光的心态走过青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