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二)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2 23:11:36
文档

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二)

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二)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西风瘦马,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西下,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断肠人在天涯。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主旨: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
推荐度:
导读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二)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西风瘦马,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西下,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断肠人在天涯。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主旨: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
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二)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西下,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主旨: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5、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   

                                。

6、《天净沙秋思》中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                 ;              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

7.第1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8.“小桥流水人家”,同思乡之情有什么联系? 

   

9.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10.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             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              。

1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夜泊秦淮近酒家。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商女不知亡国恨,             歌女如春,“游客”颠狂,《后庭花》的歌声弥漫江上,

隔江犹唱后庭花。            可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

一.1.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2. 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第一句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地水边夜色,渲染了一种迷蒙冷寂地气氛。

B.“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点出时间、地点以及人物,与前句的冷寂气氛形成对比。

C.“商女不知亡国恨”是一种曲笔,暗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所唱的封建贵族、官僚。

D.“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犹唱”二字,微妙而又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3.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巴山夜雨涨秋池。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雨,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1.对《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句写思念妻子,欲归不得,愁苦之情跃然纸上。 

B.次句写眼前景色:巴地深秋季节、夜雨深深、连绵不断、涨满秋池。景中含情,愁思深重。 

C.第三句设想他日重逢的时候,共剪烛花于西窗之下,让我向你细细述说巴山夜雨的美景。 

D.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与回答,抒发了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 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了的谈话材料。

3.本诗首句有何独特之处?

4.第二句的环境描写在诗中有何作用?

5.本诗最后两句是实写还是虚写,应该怎样理解?

6.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一同伴随您奔赴迢迢远方。

1.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这首诗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想将“愁心”托付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C.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的诗作中很少出现,可为这首诗的独特之处。

D.这是一种奇特的艺术想象,同时体现了诗人内心对友人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5.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望岳     杜甫

主旨: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是多么的雄伟,苍莽的青色一望无边。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这里,山南山北,昏晓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远望层山叠起,不禁心胸激荡,极目细观啊,那鸟儿已归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都会显得那么渺小。

1.下面是杜甫的《望岳》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项是(    )

A.“望岳”:望,眺望;写诗人远观泰山的感受。“岱宗”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为诸岳所宗。

B.首两句一问一答,勾勒出泰山作为“五岳”之首的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无尽之意。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白天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3.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泰山作为“五岳”之首的博大广阔,似乎整个齐鲁大地都不够延展它的青翠。

B.三四两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雄伟高大,向阳处与背阴处似乎被分为一明一暗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C.五六两句仍写泰山的开阔,但又增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在泰山面前,人也会感到心胸开阔,极目千里。

D.这首杜甫早期的五言律诗写于“开元盛世”不但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观,也写出了杜甫登泰山的心胸气魄。尤其最后两句因写出了凌云壮志和进取精神,历来成为鼓舞人们积极进取的格言。

4.填空。

《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特点。

5.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泰山景色的?

6.诗歌语言讲究精炼,请从诗中选择一个你认为使用最传神的词语加以品析。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寓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春   望      杜  甫

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沉痛和忧伤。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1.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

3.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从结构和对比手法两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6. 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通过写怎样的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7. 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二)

天净沙

1、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2、A  3、B  4、D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此句3个名词连用,点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天色黄昏,夕照下的枯藤攀附在老树上,树头站立几点寒鸦。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产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更会惹动旅人的思乡之情。   8、明确:此句亦有3个名词连用,勾画出一幅略有“温馨”气息的“家”的情味,这更会令旅人触景生情,产生思乡之愁绪。   9、“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10、 寓情于景 断肠  11.深秋晚景图

泊秦淮  

一.1. C     2.B    3.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

夜雨寄北

1.C    2.A   3.《夜雨寄北》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首句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的思念、询问归期。“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4.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好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5.《夜雨寄北》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是多么的含蓄啊!

6. 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1.B  2.C  3、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4、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望岳

1、C  2、A   3、D   4、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巍峨(高大)

5、从远到近,从精到细,从早到晚。6. “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赋予了泰山;“割”,平凡之中见出奇险,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也可以想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7. 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寓涵的哲理: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等。

春望

1.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2.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5、结构:对仗工整    对比手法:“国破”的衰败与“城春”的生机作对比,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更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忧虑。

6、意思是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国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思家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7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8、作者通过长安城内的破败之景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心境。抒发了对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沉痛心情。

文档

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二)

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二)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西风瘦马,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西下,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断肠人在天涯。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主旨: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