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码:SDXL-10
二○○九年八月
批准:日期:技术审核:日期:安监审核:日期:项目部审核:日期:编写:日期:
目录
1. 工程概况及适用范围 (1)
2. 编写依据 (2)
3. 作业流程 (3)
3.1 作业(工序)流程图 (3)
4. 作业准备 (4)
4.1 人员配备 (4)
4.2 工器具及仪器仪表配置 (4)
5.作业方法 (5)
5.1 跨越架搭设 (5)
5.2 牵张场地布置 (6)
5.3 放线滑车悬挂 (7)
5.4 导引绳展放 (8)
5.5 牵引绳及导地线展放 (8)
5.6 导地线连接 (9)
5.7 导地线紧线 (9)
5.8 平衡挂线 (10)
5.9 弧垂观测 (11)
6.安健环控制措施 (14)
6.1 控制措施 (14)
6.2 危险点辨识 (16)
7. 质量控制措施及检验标准 (16)
7.1 质量控制措施 (16)
7.2 检验标准 (17)
1. 工程概况及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张力架线施工作业。
2. 编写依据
3. 作业流程
3.1 作业(工序)流程图
4. 作业准备
说明:根据实际工程量配置。
说明:工具配备可根据现场需要进行调整
5.作业方法
5.1 跨越架搭设
5.1.1跨越电力线、弱电线路、铁路、公路、索道及通航河流时,必须有完整可靠的跨越施工
技术措施。
5.1.2 架线施工前沿线调查交叉跨越情况,并与有关单位联系办理跨越手续,跨越架根据被跨
越物情况采用不同型式结构。
5.1.3 电力线跨越多采用搭设竹跨越架封顶的跨越方式,条件受的采用带电跨越架或其他
跨越方式。
5.1.4 线路与跨越物正跨或斜跨角大于30°时,应考虑整体搭设跨越架,跨越架斜跨角小于
30°时,可采取分相搭设跨越架,地线与边相共用一个,中相单独使用一个,并用经纬
仪定位,以保证位置正确。
5.1.4.1 跨越架横线路长度 L = (考虑风偏)
式中:L—跨越架实际长度;
L'—两边线间距离;
θ—线路与被跨越物夹角。
F—施工线路导线和地线在安装气象条件下,跨越点的风偏距离。
5.1.4.2 跨越架宽度W(两主排之间的水平距离)
W=W1+2(X1 + X2)
式中:W1—公路的宽度,电力线、通信线两边相距离。
X1—跨越与被跨越物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见下表)
X2—电力线、通信线的风偏距离。(110kV以下取0.5m)
5.1.4.3 跨越架高度H=h1+h2+h3
式中:h1—被跨越物高度
h2—跨越架与被跨越物最小安全距离
h3—高度裕度。跨越架宽度小于5m时取0.5m,大于5m时取1.0m。
跨越架与被跨越物的最小安全距离(m):
跨越架与带电体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最大风偏后)(m):
5.1.5 搭设跨越架使用材料应注意:
5.1.5.1 跨越架使用毛竹时,竹头直径不小于40mm,搭设时立柱间距离一般为1.5m左右,
横杆上下距离一般在1.0m左右;立柱及支撑杆应埋入土内不少于0.5m;一般跨
越架上部不用封顶,比较重要的跨越需要封顶时一般采用斜向或交叉封。
5.1.5.2 不停电搭设跨越架,一般用于10KV-35KV的带电线路,搭设时线路应退出重合
闸,并邀请被跨越线路运行部门现场监护,且应在良好的天气下进行,应用坚
实而干燥的竹或杉木杆搭设,并在远离被跨越线路侧打临时拉线,以控制杆不
向带电侧倾倒;搭设电力线跨越架的架杆应保持干燥,防止感应电压伤人,竖
于地面的架杆埋深不小于0.5m,跨越架结构要牢固。搭设带电跨越架时,靠近
电力线以上部分严禁使用铁丝绑扎。跨越架两边顶端应起羊角保护。
5.1.5.3 为防跨越架顶磨损,应选择好控制档的水平放线张力,对个别有磨擦的用圆木
补强。
5.1.5.4 带电跨越架必须在两头各挂一块“有电危险,严禁攀登”的警示牌。
5.1.5.5 公路跨越架夜间设红色标志灯,在施工过程中派人监护。公路跨越架必须在前
后200米处设有“电力施工,车辆慢行”的警示牌。
5.1.5.6 跨越架的拆除按搭架时的反顺序自上向下拆除,且须一件一件地拆除,严禁整片
推倒。
5.2 牵张场地布置
5.2.1 张力放线段的划分原则:
5.2.1.1 张力放线区段的长度不宜超过20个放线滑轮的线路长度,当难以满足要求时,
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止导线在展放中受压损伤及接续管出口处导线损伤的特殊施
工措施。
5.2.1.2 选用的放线段长度与线轴导线累计线长相近的方案以减少直线压接管数量。如
果导线供货为定长时,放线段长度应与线轴中线长的整数倍相近。
5.2.1.3 张力场、牵引场宜是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的铁塔之间。
5.2.1.4 牵张场地应满足牵引机、张力机能直接运达到位,且道路修补量不大,能满足
放线要求。牵、张机出口与邻塔悬挂点间的高差角不应超过15°。
5.2.1.5 大牵、张机一般布置在线路中心线上,其方向应对正邻塔导线悬挂点,使绳(或
线)在机上的进出方向垂直大牵引机的卷扬轮和大张力机的张力轮中心轴。对于地形受的地方,可采用转角引出的方式布置牵张场地,转向场地的布置应另编写特殊施工方案且符合安全使用要求。
5.3 放线滑车悬挂
5.3.1直线塔上悬垂放线滑车悬挂一般与悬垂绝缘串一起吊装。悬垂绝缘子串及放线滑车吊装前应作下列检查:
5.3.1.1 悬垂绝缘子串及金具的组装符合设计图纸规定。 5.3.1.2 放线滑车与绝缘子串连接方式可靠、正确。
5.3.1.3 绝缘子碗头、球头与弹簧销之间的间隙配合适当。
5.3.1.4 采用合成绝缘子串的应同时安装出线操作梯,以防合成绝缘子串受损。
5.3.1.5 耐张塔转角小于30度时,每相导线横担端部悬挂一个放线滑车;转角大于30
度时,每相导线悬挂两个放线滑车。耐张塔的放线滑车,为防止受力后跳槽,应采取预倾斜措施,并随时调整倾斜角度,使导引绳、牵引绳、导线的方向基本垂直于滑车轮轴。
5.3.1.6 经验算达到以下条件的杆塔应悬挂双滑车:
1)加在滑车上的荷载2
sin
2ϕ
T N =大于滑车的承载能力时;
2)滑车包络角2
sin
)]cos()[cos()cos(cos 2
β
θθθθθθϕA B A B A B -++-+=
角度值大于30度时;
5.3.2 悬垂滑车悬挂如下示意图:
5.3.3 转角滑车悬挂如下示意图:
5.4 导引绳展放
5.4.1 导引绳展放一般采用人力分段展放,在条件较差或者地方关系复杂的地段,采用动力伞
或飞艇等进行展放。
5.4.2 导引绳分段展放完毕后,将各段连接升空,利用小牵张系统牵引更大规格的牵引绳。用
动力伞或飞艇展放的展引绳,利用小牵张系统逐级牵引更换直至牵引绳。地线可直接用钢丝导引绳进行牵引。
5.5 牵引绳及导地线展放
5.5.1展放牵引绳及地线均采用小牵机及小张机。小牵张系统构成示意图如下:
小牵张系统构成示意图
1— 小牵引机;2—导引绳;3—架线滑车;4—旋转连接器
5—牵引绳;6—抗弯连接器;7—小张力机;8—牵引绳盘架;9—接地滑车
转角塔
内角侧
放线滑车千斤头 外角侧
5.5.2展放牵引绳,开始时应慢速牵引。待系统运转正常后,方可全速牵引,其速度应控制在
40~70m/min 。
5.5.3当放线段内的地线或牵引绳展放到位后停止牵引,用卡线器将地线或牵引绳的前后端锚
固在地锚上。
5.5.4 导线放线准备妥当且牵放系统连接好后,拆除牵引绳上的卡线器,并在牵引机前的牵引
绳上安装钢质接地滑车,进行导线展放工作。
5.5.5 导线展放过程应控制好各子导线放线张力,使各子导线张力基本一致,保持牵引走
板平衡,当牵引走板通过第一基杆塔并向第二基杆塔爬坡时,将张力调整到规定值。 5.5.6 导线调平后,牵引机逐步增大牵引力和速度。牵引力的增值一次不宜大于5kN ,避免增
幅过大引发冲击力。牵引速度开始时宜控制在50m/min ,运转正常后,控制牵引速度在60~120m/min 。
5.5.7当牵引走板接近转角塔的放线滑车时,应减缓牵引速度,并注意按转角塔监视人员的要
求,调整子导线放线张力,使牵引板的倾斜度与放线滑车倾斜度相同。牵引板通过滑车后,即可恢复正常牵引速度及正常牵引速度及正常放线张力。
5.5.8 当导线盘上的导线剩下最后一层时,应减慢牵引速度;当盘上导线剩下3~5圈时,应停
止牵引,倒出盘上余线,卸下空盘,装上新盘导线,两端头做临时连接后将余线盘入线盘,继续牵引展放导线,接口出张力机后临锚进行压接连接。
5.5.9导线展放到位后,放线段的两端导线临时收紧连接于地锚上,以保持导线对地面有一定
的安全距离。导线临锚时各子导线间应相互错开位置以防导线之间发生鞭击受损。
5.6 导地线连接
导地线压接连接见《导地线压接作业指导书》。
5.7 导地线紧线
5.7.1 紧线一般顺序:先紧地线,后紧导线。对单回路线路导线,先紧中相线,后紧边相线;对
双回路或多回路导线,按先紧左、右上相,再紧左、右中相,最后紧左、右下相的顺序。 5.7.2 直线塔或耐张塔紧线示意图:
5.7.3 导线紧线时,各子导线牵引系统应做到基本同步收紧,同步看弛度。当弛度调整符合设计规定及验收规范要求时,进行画印,设置过轮临锚。过轮临锚
1—导线;2—卡线器; 30kN )
布置如下示意图:
5.7.4 在本紧线段与上紧线段的衔接档内,进行导(地)线直线压接,拆除导(地)线的线端
临锚,使导地线由地面升至空中等项作业,简称为松锚升空。
5.7.5 松锚升空应按下列步骤操作:
5.7.5.1 在待紧线端的线端临锚前安装卡线器,尾端连接钢丝绳,通过转向滑车,收紧
导线,使线端临锚不受力;
5.7.5.2 拆除待紧线段及已紧线段的线端临锚。
5.7.5.3 收紧压线滑车组,使其受力后,再慢慢松出代替线端临锚的钢丝绳。当钢丝绳
不受力时,再拆除卡线器。
5.7.5.4 慢慢松出压线滑车组,使导(地)线升空;
5.7.5.5 当压线滑车组松放到不受力时,拉动拉脱绳,使压线滑车翻转,解下压线滑车。
5.7.5.6松锚升空的布置示意图如下:
5.8 平衡挂线
5.8.1耐张塔平衡挂线及半平衡挂线的作业程序是:
5.8.1.1 横担两侧进行高空临锚;
5.8.1.2 割线、松线落地;
5.8.1.3 压接耐张线夹;
5.8.1.4 连接绝缘子及金具串;
5.8.1.5 平衡挂线或半平衡挂线;
5.8.1.6 安装其它附件。
5.8.2平衡挂线也称不带张力挂线。挂线所需过牵引量用空中临锚收足,连接金具到达挂线位
置时,空中临锚仍然承受锚固的导线张力(即过牵引张力)。挂线工具只承受拉紧耐张绝
缘子串及所带导线的张力,如果空中临锚收紧量不足影响挂线时,应补充收足,不得以
挂线工具强行拉线。
5.8.3 同相两侧挂线后,同步放松高空临锚的手扳葫芦。待临锚钢绳松弛后,方可拆除临锚装
置。
5.8.4 平衡挂线布置如下示意图:
1—导线;2—耐张绝缘子串;3—总牵引钢丝绳;4—起重滑车;5—绞磨钢丝绳;6—地滑车;7—机动绞磨;8—地锚
5.9 弧垂观测
5.9.1 弛度观测档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5.9.1.1紧线段在5档及以下时靠近中间选择一档;
5.9.1.2紧线段在6~12档时靠近两端各选择一档;
5.9.1.3紧线段在12档以上时靠近两端及中间各选择一档;
5.9.1.4观测档宜选择档距较大和悬挂点高差较小及接近代表档距的线档;
5.9.1.5弛度观测档的数量可以根据现场条件适当增加,但不得减少;
5.9.1.6观测档位置应分布比较均匀,相邻观测档间距不宜超过4个线档;
5.9.1.7观测档应具有代表性。如连续倾斜档的高处和低处,较高悬挂点的前后两侧,相
邻紧线段的结合处,重要被跨越物附近应设观测档。
5.9.1.8宜选择对邻近线档监测范围较大的塔号作观测点。
5.9.1.9不宜选邻近转角塔的线档作观测档。
5.9.1.10紧线弛度观测按计算《弛度表》相应温度的对应值选择。
5.9.2 弛度观测方法,根据本工程地形情况,选用下列几种弛度观测方法:
5.9.2.1 等长法观测弛度。等长法是最常用的观测弛度方法,在条件许可时,应优先选
用等长法。在观测档相邻两杆塔上,由架空线悬挂点A、B处各向下量距离f绑
扎弛度板,然后在观测端的弛度板处用弛度观测仪或工程望远镜观测。示意图
如下:
图中:h ——观测档的悬挂点间高差,m 。
f ——观测档的弛度,m 。
△f ——因气温变化观测档弛度的变化值,m 。 h a ——观测端导线悬挂点至基础面的距离,m 。 h b ——视点端导线悬挂点至基础面的距离,m 。 ⑴ 选用等长法观测弛度应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h <20%L ;f ≤h a -2;f ≤h b -2
⑵ 在上述量距离f 时,可根据紧线当天的气温预估一个气温值,以此气温条件选择f ,如果气温变化时,应重新绑扎弛度板。
⑶ 观测弛度时,使两弛度板上平面的连线与架空线最低点相切即可。
h
5.7.7.2异长法观测弛度。当观测档的架空线悬挂点间高差较大时,可采用异长法观测弛
度。示意图如下:
⑴ 观测档架空线悬挂点高差h <10%L 时,在观测端选定一适当的a 值,则视点端低于同侧架空线悬挂点的垂直距离为b ,其计算式为:
⑵ 观测档架空线悬挂点高差h ≥10%L 时,观测端选定适当的a 值后,视点端的b 值计算式为: ⑶ 上式中:
其中:L ab 、f ab 为代表档距和弛度, 为高差角。
⑷ 采用异长法观测弛度时,应同时满足下列要求:b ≤h b -2 且1/4≤a/f ≤9/4;或a/f=0.408~1.83。
5.7.7.3档端角度法观测弛度,示意图如下:
⑴ 仪器在架空线垂直下方,观测角θ的计算式为:
已知观测角求弛度f 的计算式为:
式中:θ——角度观测值,度;正值为仰角,负值为俯角;
a ——望远镜中心至近悬挂点间的垂直距离,可直接量得,m ;
h ——观测档架线悬挂点间高差,m ;近悬挂点(即观测端)较低时取“+”,
反之取“-”;
f ——观测档的架空线弛度,m ; L —观测档档距,m 。
5.7.8 弛度调整顺序是:收紧导线,调整距操作端最远的观测档弛度,使其合格或略小于要求
弛度;放松导线,调整距操作端次远的观测档弛度,使其合格或略大于要求弛度;再收紧,使较近的观测档弛度符合要求弛度。依此类推,直至全部观测档调整达到要求为止。
6.安健环控制措施
6.1 控制措施
6.1.1 现场施工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6.1.2凡参加高处作业的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体格检查。未经体检人员不得参加高处作业。 6.1.3 高处作业人员应衣着灵便,穿软底鞋,并正确配戴个人防护用具。 6.1.4 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绳)。安全带(绳)必须拴在牢固的构件上,并不得低挂
高用。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安全带(绳)是否拴牢。
6.1.5 高处作业所用的工具和小件材料(如螺栓等)应放在工具袋内或用绳索绑牢;上下传递
物件应用绳索吊送,严禁抛掷。
6.1.6 高处作业人员在转移作业位置时不得失去保护,手扶的构件必须牢固。
6.1.7 作业人员在上下铁塔应沿脚钉或爬梯攀登。在间隔大的部位转移作业位置时,应增高临
时扶手,不得沿单根构件上爬或下滑。
6.1.8 遇有雷雨,暴雨、浓雾、六级及以上大风等恶劣天气下,不得进行高处作业。
6.1.9 高处作业必须设置安全监护人。无安全监护人不得登高作业。
6.1.10 严禁施工人员酒后作业。
6.1.11 跨越架施工前应进行专门的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完全明了跨越架的技术参数及搭设要
求等。
6.1.12 搭设电力线路跨越架时,上下传递物件必须用绝缘尼龙绳吊运。
6.1.13 跨越架搭好后须打拉线固定,以防风刮引起危险。
6.1.14 电力线跨越架搭设后要挂警示牌:“有电危险,禁止攀登”。
6.1.15 吊挂绝缘子串前,应检查绝缘子串弹簧销是否齐全到位。吊挂绝缘子串或放线滑车时,
吊件的垂直下方不得有人。
6.1.16 牵引场转向布置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6.1.16.1 使用专用的转向滑车,锚固必须可靠。
6.1.16.2 各转向滑车的荷载应均衡,不得超过其允许承载力。
6.1.16.3 牵引过程中,各转向滑车围成的区域内侧严禁有人。
6.1.17 转角塔的预倾滑车及上扬处的压线滑车必须设专人监护。
6.1.18 牵引过程中,牵引绳进入的主牵引机高速转向滑车与钢丝绳卷车的内角侧严禁有人。6.1.19 导引绳、牵引绳的端头连接部位、旋转连接器及抗弯连接器在使用前应由专人检查;钢
丝绳损伤、销子变形、表面裂纹等严禁使用。
6.1.20 连接网套使用前需进行外观检查,尾部用铁线绑扎两道,每道绑扎铁线用黑胶布缠绕。
6.1.20 张力放线牵引设备及张力设备的锚固必须可靠,接地应良好。通信联络必须畅通可靠。
6.1.21 临锚、地锚的规格、埋深和埋设情况必须满足要求并认真检查,导线或牵引绳带张力过
夜必须采取临锚安全措施。
6.1.22 旋转连接器严禁直接进入牵引轮或卷筒。
6.1.23 导地线升空作业必须使用压线装置,严禁直接用人力压线。升空作业应与紧线作业密切
配合并逐根进行;在转角杆塔档内升空作业时,导、地线的线弯内角侧不得有人。压线滑车应设控制绳,压线钢丝绳回松应缓慢。
6.1.24 紧线过程中,悬空导、地线的垂直下方不得有人。
6.1.25 展放余线的人员不得站在线圈内或线弯的内角侧,不得跨越将离地面的导线或地线。6.1.26 紧线卡线器的规格必须与线材规格匹配,不得代用。卡线器应设置备用保护,防止跑线。
6.1.27 松锚升空操作应注意下列事项:
6.1.2
7.1 用于导线的压线滑车必须用铝轮或尼龙轮,其中一侧开口,便于拉脱而不损伤
导线。
6.1.2
7.2 如果界档内余线较多时,在升空的同时,必须通知紧线操作端启动机动绞磨,
收紧导线,避免升空后导线落地。
6.1.2
7.3 导(地)线升空后,检查上一个紧线段的导(地)线画印是否窜动;若有窜动,
可通过过轮临锚调节。
6.1.28 挂线时,当连接金具接近挂线点时应停止牵引,然后作业人员方可从安全位置到挂线点
操作。
6.1.29 平衡挂线时,严禁在耐张塔两侧的同相导线上进行其它作业。高处断线时,作业人员不
得站在放线滑车上操作;割断最后一根导线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滑车失稳晃动。
6.1.30 割断后的导线应在当天挂接完毕,不得在高处临锚过夜。
7. 质量控制措施及检验标准
7.1 质量控制措施
7.1.1 线路通道内的障碍物应清除,遇有交叉跨越处应采取防止磨损导线的措施。
7.1.2 展放导线前应检查线轴轮缘和侧板有无损坏。凡有损坏者应修补完好并将轮缘铁钉拨除
干净。
7.1.3导线线盘盘架应按扇形布置,使导线引出方向与线轴轴心线方向垂直,并与张力机的进
线架保持一定距离。
7.1.4 放线过程中,牵张机操作应平稳,保持子导线张力平衡,预防导线跳槽或牵引板翻转。
7.1.5 耐张转角塔的放线滑车应安装预偏装置,上扬塔位应设置压线滑车,避免导线跳槽。
7.1.6 必须保证指挥通讯系统正常工作,加强施工监护。
7.1.7 卡线器安装前应核对型号,检查槽口、槽体是否圆滑,必要时进行磨光处理。卡线器在
导线上安装、拆卸时,禁止在导线上滑动或转动,并在其后方的导线上套上开口胶管加
以保护。
7.1.8 过轮临锚应采用每根子导线单独分离安装,避免临锚钢丝绳与导线同槽压伤导线。
7.1.9 临锚时间不宜过长,应尽量缩短各子工序之间的间隔时间,避免导线在滑车处磨损和导
线在档距中间互相鞭击磨损。如需长时间临锚,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导线。
7.1.10 张力机的导线出口处与邻塔悬挂点的高差仰角不宜超过15°,如超过15°时必须经过
验算,符合要求后方能施工。
7.1.11 在压接操作场,地形应平整,地面应铺垫帆布,使导线与地面隔离。
7.1.12 断线前应用细铁丝绑紧断线点两侧的导线,防止断线后导线松股。断线后不用的导线应
顺线弯盘好,放在木板上,或盘绕在线盘上。断线后待压的导线应理顺,防止扭曲松股。
7.1.13 外层导线线股有轻微擦伤,其擦伤深度不超过单股直径的1/4,且截面积损伤不超过导
电部分截面积的2%时,可不补修,用0#细砂纸磨光表面棱刺。
7.1.14 当导线损伤已超过轻微损伤,但在同一处损伤的强度损失不超过总拉断力的8.5%,且
损伤截面积不超过导电部分截面积的12.5%时为中度损伤。中度损伤应采用修补管补修。
7.1.15 当导线强度损伤超过保证计算拉断力的8.5%,且截面损伤超过导电部分截面积的 1
2.5%,损伤范围超过一个补修管允许补修的范围时,或钢芯有断股时,或金钩、破股
已使钢芯或内层线股形成无法修复的永久变形时,应将损伤部分全部锯掉,用直线压
接管将导线重新连接。
7.1.16 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制方向的导线或避雷线严禁在一个耐张段内连接。
7.1.17 导线或避雷线采用液压连接时,必须由经过培训并考试合格的技术工人担任。操作完成
并自检合格后应在连接管上打上操作人员的钢印。
7.1.18 导线或避雷线必须使用符合设计要求的电力金具配套接续管及耐张线夹进行连接。连接
后的握着强度在架线施工前应制作试件试验。试件不得少于3组,其试验握着强度对液
压都不得小于导线或避雷线保证计算拉断力的95%.
7.1.19 切割导线铝股时严禁伤及钢芯。导线及避雷线的连接部分不得有线股绞制不良、断股、
缺股等缺陷。连接后管口附近不得有明显的松股现象。
7.1.20 液压连接导线时,导线连接部分外层铝股在清洗后应薄薄地涂上一层导电脂,并应用细
铜丝刷清刷表面氧化膜,保留导电脂进行连接。
7.1.21 在一个档距内每根导线或避雷线只允许有一个接续管和三个补修管,当张力放线时不应
超过两个补修管,并应满足下列规定:
7.1.21.1 各类管与耐张线夹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m;
7.1.21.2 接续管或补修管与悬垂线夹的距离不应小于5m;
7.1.21.3 接续管或补修管与间隔棒的距离不宜小于0.5m;
7.1.21.4 宜减少因损伤而增加的接续管。
7.1.22 观测弛度时的实测温度应能代表导线或避雷线的温度,测温应在观测档内测量。
7.1.23 架线后应测量导线对被跨越物的净空距离,并换算到最大温度时的距离,换算后的净空
距离必须符合设计规定。
7.2 检验标准
检验标准按GB50233-2005 《110kV-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南方电网公司Q/CSG
1 0017.1-2007 《110kV-500kV送变电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第1部分送电工程的架线
部分进行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