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将18g高锰酸钾加热,当产生1.6g氧气时,固体剩余物是( )
A. KMnO4MnO2
B. K2MnO4MnO2
C. KMnO4MnO2K2MnO4
D. KMnO4K2MnO4
2.有A、B、C三种物质各16g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混合物中还有12gA、27gC和一定质量的D。已知B完全反应,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32、44、18,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
A. 2A+BC+2D
B. A+2BC+2D
C. 2A+B2C+D
D. A+BC+D
3.镁带在密闭容器(内含空气)中加热,下图(横坐标表示总质量,纵坐标表示时间)能正确表示容器所盛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
A. A
B. B
C. C
D. D
4.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汞和氧气的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 )
A. 分子种类
B. 原子种类
C. 元素种类
D. 原子数目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g氢气和8g氧气充分燃烧可生成水( )
A. 10g
B. 9g
C. 8.5g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6.实验室中利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可以制取氧气,其原因是( )
A. 都属于氧化物
B. 都含有氧气
C. 都含有氧分子
D. 都含有氧元素
7.下列关于S+O2S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 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1
C. 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 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1
8.某物质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只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则该物质中( )
A. 只含氧元素
B. 一定含钠元素和氧元素
C. 只含钠元素
D. 一定含钠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9.下列化学方程式中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
A. 军事上利用镁作燃烧弹: Mg+O2MgO2
B. 生活中利用氢气作燃料: H2+O2H2O
C. 古代利用湿铁炼铜法制铜:Fe+CuSO4═Cu↓+FeSO4
D. 工业上用石灰石制生石灰:CaCO3CO2↑+CaO
10.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B.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C. 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D.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11.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Mg+O2═MgO2
B. Cu+2HCl═CuCl2+H2↑
C. NaOH+KCl═NaCl+KOH
D. 3H2SO4+Fe2O3═Fe2(SO4)3+3H2O
12.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4P + 5O2↑2P2O5
B. 4Fe + 3O22Fe2O3
C. 2H2+O2H2O
D. Mg + 2HClMgCl2+ H2↑
13.如图为甲和乙两种物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不是化合反应
B.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C.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D.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4.工业上用100t含氧化铁(Fe2O3)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冶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是( )
A. 56t
B. 58.3t
C. 70t
D. 72.9t
15.人在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会产生较多的乳酸(化学式为C3H6O3),使肌肉酸痛.放松一段时间后,由于乳酸与吸入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使肌肉的酸痛感消失。表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3H6O3+3O2=3CO2+3H2O
B. C3H6O3+O2=CO2+H2O
C. C3H6O3+3O2=3CO2↑+3H2O
D. 2C3H6O3+5O2=6CO2+6H2O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以下是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曾开展的实验:
①先用天平称取质量为m1的金属锡粉;
②将这些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2;
③打开容器,听到了空气进入容器发出的“丝丝”的声响,称量所得白色物质的质量为m3;
④把白色物质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总质量为m4。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锡的燃烧是____________变化;
(2)罗蒙索诺夫分析数据后发现,生成白色物质的质量m3=_____________,于是提出了“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产物的总质量”的观点;
(3)后经多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最终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定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走进化学变化的微观世界,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下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X、Y、Z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原子,据图回答问题:
反应前 反应后
(1)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
(2)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由X原子构成的物质在该反应中___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催化剂。
18.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 □C2H2+□O2□CO2+ □H2O
② □CuSO4+□NaOH = □Na2SO4+ □Cu(OH)2↓
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
19.在用白磷(白磷与红磷组成相同,着火点为40℃)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小明同学利用单孔橡胶塞塞上细玻璃管,细玻璃管上端用气球密封,将装置放在天平上称量总质量为M1,将锥形瓶取下,取出细玻璃管,下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白磷,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观察到A、C中气球的大小不同,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______;
(2)白磷燃烧过程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想利用该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C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仍然平衡,在此化学反应中,从微观角度分析天平平衡的原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小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40cm长的粗铜线,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左边一端铜丝加热1——2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冷却后,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他们使用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所示,现分别以A、B、C、D表示如下:
A、B、C、D四个实验分别由甲、乙、丙、丁四个组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A实验:锥形瓶底放层细沙的原因是:______;小气球的作用是:______;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______(填“前一种”或“后一种”),而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_。
(2)丙组同学认为C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定律。请你从原子的角度说明为什么?______.
(3)如果A装置中只是将药品改为少量的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反应前后天平仍不平衡,原因是:______;结论是:______;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一定______(填“等于”或“不等于”)生成的水和氧气的质量总和。
四、计算题(共3小题)
22.家用漂白剂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其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l2+2NaOH ══ NaCl+NaClO+H2O。
若要制备149 kg的次氯酸钠,则理论上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是多少?
试题解析:设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答: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38.8kg.
本题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有什么错误?请指出错误并改正。
23.高温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最终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16g氧化铁完全反应最多生成铁的质量。
24.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某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小群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鸡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后,称取10g放在烧杯里,然后往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90g,充分反应后,称得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97.8g。(假设鸡蛋壳中的其他物质不与盐酸反应)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_____________g。
(2)计算10g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要求写出完整的解题步骤。
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10g+90g-97.8g=2.2g;
(2)解:设10g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答:10g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5g。
本题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有什么错误?请指出错误并改正。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利用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判断高锰酸钾是否完全反应。
解:设发生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答:发生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15.8g.
15.8g﹤18g,所以有高锰酸钾剩余。
2.【答案】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D的质量为:(16×3)-(12+27)=9g;在此反应中,A质量减少16g-12g=4g,B完全反应,质量为16g,C质量增加27g-16g=11g,D是生成的新物质,质量为9g。根据反应的数据可知,A、B为反应物,C、D为生成物。因为A、B的质量比为:4g:16g=1:4,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6:32=1:2,故B的系数应为2;C、D的质量比为:11g:9g=11:9,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44:18=22:9,故D的系数应为2;故可判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2BC+2D。
3.【答案】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的总质量相等,可判断镁带在密闭容器中高温加热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即随着加热的时间的延长,物质的总质量应该是一条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
4.【答案】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发生改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改变。
5.【答案】B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氢气与氧气反应的质量比为1:8,即2g氢气和8g氧气充分燃烧,只能反应1g氢气,生成水的质量为9g。故选B。
6.【答案】D
【解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三种化合物中均含有氧元素,能够生成氧气。
7.【答案】B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读法可知,S+O2SO2读作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A正确;由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1,B不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C正确;由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1,D正确。故选B。
8.【答案】D
【解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钠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故该物质中一定含有钠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D。
9.【答案】D
【解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遵照事实,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书写时要注意:一写二配三标四查。A.生成氧化镁化学式没有遵照事实,应为MgO; B.没有配平;C.反应物铁为固体,生成物铜不用标沉淀号。
10.【答案】C
【解析】A.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A正确;
B.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原子序数即原子核电荷数,B正确;
C.同种元素的质子数一定相等,中子数不一定相等,C错误;
D.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D正确;
11.【答案】D
【解析】A.该化学方程式中氧化镁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缺少反应条件点燃,故不正确;
B.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故错误;
C.氢氧化钠与氯化钾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12.【答案】D
【解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书写时要注意:一写二配三标四查。A中气体符号不能标在反应物中,错误;B铁燃烧生成的是四氧化三铁,错误;C没有配平,错误。故选D。
13.【答案】D
【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将其转化为化学方程式:2NH3+CO2H2O+CO(NH2)2。反应前后分别有两种物质,不符合化合反应“多变一”特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改变,其中参加反应以及生成物分子的个数比为2:1:1:1。
14.【答案】B
【解析】含杂质的物质反应计算。求出已知和未知纯物质的质量。根据题目,确定已知量为氧化铁,质量为100t×80%=80t,未知量为铁。根据化学方程式3CO+Fe2O32Fe+3CO2进行计算。求出铁为纯铁,本题求生铁的质量。
解:设生成铁的质量为x。
生铁的质量为
答:生成铁的质量是。
15.【答案】A
【解析】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检验:元素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相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反应前后相等,A正确;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检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反应前后不等,B不正确;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生成物中不用标注气体符号,C不正确;用“定一法”,把C3H6O3的计量数定为“1”,则按顺序配平“C—H—O”,D不正确。故选A。
16.【答案】(1)化学(2)m4-m2+m1(3)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总个数不变,原子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解析】(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是是否生成了新物质,锡燃烧产生了白色的新物质;(2)将这些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2,将白色物质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了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4,则参加反应的气体的质量为m4-m2,生成白色物质的质量m3= m4-m2+m1;(3)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总个数不变,原子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17.【答案】(1)1:1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3)不是
【解析】(1)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以看出,生成物中含有XY和Z2,且分子个数比为1:1;(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和相等;(3)催化剂不参与化学反应,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而从反应方程式中可以看出有1个X参加了反应,X不是催化剂。
18.【答案】① 2C2H2+5O24CO2+2H2O ②CuSO4+2NaOH = Na2SO4+Cu(OH)2↓
【解析】①利用“分式法”,乙炔的计量数为,水的计量数为,二氧化碳的计量数为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共有个氧原子,则反应前氧原子应为,则氧气的计量数为。化学反应式为C2H2+O2CO2+H2O,通分后得2C2H2+5O24CO2+2H2O;②利用“观察法”,以“氢氧根”为整体,反应后有2个氢氧根集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应含有2个氢氧根集团,则氢氧化钠的计量数为2,依次将“钠-硫酸根-铜”配平即可,注意标注沉淀号,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 = Na2SO4+Cu(OH)2↓
19.【答案】(1)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瓶内压强变小,小于外界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C中气球变小,A中压强等于外界气压,所以A、C中气球大小不等;
(2)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
(3)待装置冷却后,将装置放在天平上称量质量为M2,将M1与M2进行比较;
(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
【解析】(1)当白磷被引燃后,发生的化学反应是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固体,使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但A中是反应开始内外压强相等,所以C中气球变小;
(2)白磷燃烧的现象为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
(3)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称量的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和生成的物质的质量。反应前装置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为M1,测得反应后生成物以及装置的总质量进行比较即可。操作为:待装置冷却后,将装置放在天平上称量质量为M2,将M1与M2进行比较;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白磷和氧气分别是由磷原子、氧分子构成的,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由五氧化二磷分子构成的,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以及质量没有发生改变,即天平仍然平衡。
20.【答案】(1)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2)玻璃棒向左倾斜
【解析】铜是红色固体,加热后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氧化铜是黑色固体,所以现象为红色固体变为黑色;铜丝原来的质量只是铜的质量,加热后变成了氧化铜的质量,故左端的质量增加了,向左倾斜
21.【答案】(1)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热量使锥形瓶底部炸裂;缓冲作用;后一种;白磷刚引燃时,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将气球胀大,装置受到的浮力增大;
(2)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因此生成物的质量也不会改变;
(3)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将使气球胀大,装置受到的浮力增大;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水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
【解析】(1)为了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热量使锥形瓶底部炸裂,因此锥形瓶底放层细沙;为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热量把橡皮塞冲出,因此加一个小气球,起到缓冲的作用;因为白磷刚引燃时,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将气球胀大,装置受到的浮力增大,所以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而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故结论正确的是后一种;
(2)C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因此生成物的质量也不会改变;
(3)如果A装置中只是将药品改为少量的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反应前后天平仍不平衡,原因是: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将使气球胀大,装置受到的浮力增大,因此反应前后天平仍不平衡;得到结论是: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水和氧气的质量总和;
22.【答案】解题方程式写错了,应改为“80/74.5=x/149kg”答案为“x=160kg”
【解析】在化学计算题中,所列方程式应遵循比例关系,不能写错解题方程式。
23.【答案】解:设生成铁的质量为x
答:生成铁的质量是11.2g
【解析】根据题目写出化学方程式:3CO+Fe2O32Fe+3CO2,由题可确定该计算中已知量为氧化铁,质量为16g,未知量为铁。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解:设生成铁的质量为x
答:生成铁的质量是11.2g。
24.【答案】相关物质的质量比、已知量和未知量未对齐在相应物质的正下方,应把“100”“x”对齐到CaCO3的正下方,“44”“2.2g”对齐到CO2的正下方。
【解析】在化学计算题中,相关物质的质量比、已知量和未知量必须放在相应物质的正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