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辛弃疾词两首》集 体 备 课 教 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2:34:19
文档

《辛弃疾词两首》集 体 备 课 教 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基本信息年级高一备课组语文主备人授课人课题《辛弃疾词两首》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教学重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教学方法、知识准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过程(情景设疑、设计探究、知识应用等)旁批第一课时《水龙吟
推荐度:
导读《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基本信息年级高一备课组语文主备人授课人课题《辛弃疾词两首》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教学重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教学方法、知识准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过程(情景设疑、设计探究、知识应用等)旁批第一课时《水龙吟
《辛弃疾词两首》集 体 备 课 教 案

基  本  信  息

年   级

高   一

备 课 组

语   文

主 备 人

授 课 人

课    题

《辛弃疾词两首》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 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知识准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过程(情景设疑、设计探究、知识应用等)

旁    批

第一课时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一、导入

有一个人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遥岑”句倒装。眺望远山它们像碧玉簪、像青螺髻那样秀美。景自然是美景,然而在词人看来都在献愁供恨,山如何能献愁供恨呢?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这个愁与恨是词人心中无法排遣的忧愁与愤恨。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衰颓,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犹如失群的孤雁,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极具特色的意象组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四、鉴赏:思考: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 断鸿” 写出了怎样的心境?

“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夕阳残照楼头,失群的孤雁哀鸣天际,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2.借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表明了对金人入侵的仇恨,还蕴含着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也批判了不顾国事、钻营私利、贪图享乐的人。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人空老去。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易逝的感慨。这也正是登临赏心亭的重要原因,所以也可以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正是整首词的词眼

 五.布置作业:背诵

第二课时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导入

(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3、教师范读一遍。

4、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三)、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扬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有几个典故?、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四)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2、“舞榭歌台”指什么?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生: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板书: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2、北伐结果如何?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  批评)。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担忧)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3、 “凭谁问,---?”的“凭” 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五)总结: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板书:伤今)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教学后记留白

文档

《辛弃疾词两首》集 体 备 课 教 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基本信息年级高一备课组语文主备人授课人课题《辛弃疾词两首》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教学重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教学方法、知识准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过程(情景设疑、设计探究、知识应用等)旁批第一课时《水龙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