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1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海南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2:34:14
文档

2011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海南

绝密★启用前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推荐度:
导读绝密★启用前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绝密★启用前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精析】C  

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使抑商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精析】A

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精析】C

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精析】B

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精析】D

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

【精析】B

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精析】B

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

【精析】D

9.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应当

    A.捍卫平民的权利                   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C.维护贵族的利益                   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精析】B

10.17世纪,处于科学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这一现象说明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C.科学只影响到知识阶层         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

【精析】D

11.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D.产业成效显现

【精析】C

12.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      D.工业

【精析】D

13.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精析】C

1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

【精析】A

15.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精析】B

16.从1872年到1875年,清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或同情。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精析】B

17.一般认为,辛亥是资产阶级民主,其主要依据是,辛亥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精析】A

18.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放大异彩,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

【精析】A

19.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前夕的生活时称:“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精析】D

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时期                     B.十月时期

    C.战时主义时期                 D.新经济时期

【精析】D

21.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图l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顿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精析】C

22.日本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长期执政,在六七十年代出现表1所反映的变化。

表1  日本众议院席位变化表

年份19581963196719721976
自民党议席287283277271249
在野党议席180184209220262
    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自民党

    A..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基础受到削弱    B.未能提出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

    C.长期执政违背议会民主制原则       D.与美国结盟的遭到强烈反对

【精析】A

2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精析】C

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这种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精析】A

2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精析】A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题至第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9题至第3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2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4分)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

【精析】

【答案】

(1)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4分)

(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3分)

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3分)

2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及英女王陛下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的意旨相符,因为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7分)

(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5分)

【精析】

【答案】

(1)转变:由瓜分到“保全”。(2分)

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2分) 

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3分)

(2)清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5分)

28.(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人民主权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的和相对的存在”。 “如果你确信人民主权不受,你就等于随意创造并向人类社会抛出了一个本身过度强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构成一项罪恶。”

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

    ——摘自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法国大的史实,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8分)

【精析】

【答案】

(1)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转让与代表;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个人服从公共意志。(4分)

(2)理论上:否定了君权神授和君主主权理论;启蒙了民主平等思想。“人民主权”概念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有时可能导致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侵犯;在近现代,直接民主不具有全面实施的可行性。(5分)

实践上:法国大的重要思想来源,但雅各宾派专政过激的一面也与之有密切关系。(3分)

请考生在第29、30、31、32、33、34六道题中任选二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二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9.(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诉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

材料二  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4分)

【精析】

【答案】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京;外事纷繁,军机处不能及时办理。(4分)

(2)变化:初设时只是临时性机构,专门处理外交事务;后来职权几乎包括所有洋务。

作用:导致机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动;推动洋务运动。(4分)

30.(8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且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底国家,法国则为间接民权国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底民权,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则,国内底政治及民族底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底先例……我们抱三民主义的党,又与各国的党不同……查美国既离英国,完全是为民权主义,不是民族主义。法国大却又是抱民权主义合民生主义的。他们两国的民权业已成功,但法国的民生主义却是失败,所以他们两国目前完全是要讲民生主义了。美、法底民族、民权两个主义可称成功,而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亦就在此伏着个底导火线。回头再看我们中国底现状,又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党人数十年,只可说达到半个民族主义。他人底民族、民权均达目的,我们则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这个即是与美、法不同之点。又如底劳农,或日苏维埃,乃注重民生主义,而无民族主义的意味;至民权一层,乃其附属品而已。此亦与吾人不同。

    ——孙中山:《三民主义大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及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关系。(4分)

【精析】

【答案】

(1)看法:认为美国接近直接民权,法国实行的是间接民权,实现民权均不彻底。

         借鉴:采用主权在民、权力制衡等原则;提倡直接民权和五权。(4分)  

(2)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密不可分;不推翻国内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民权问题就无从谈起;不节制资本、解决悬殊问题,民权问题也不能真正解决。(4分)

31.(8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任何人都不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服成小猫……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对我们来讲,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状况。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来致力于我们的任务,就好像我们处在战争中会表现的那样。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民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援,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

    ——摘自罗斯福《关于的“炉边谈话”》(1940年12月29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1939~1940年的史实,概括罗斯福提出“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的主要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所带来的影响。(3分)

【精析】

【答案】

(1)绥靖失败;纳粹德国在欧洲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急需帮助和支援,“中立法”已不能满足英国的需要;德意日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法西斯对世界的危害进一步加大;美国的安全和利益受到威胁。(5分)

(2)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取得最后胜利;保护了民主国家和西方民主制度;增强了美国的军事实力,扩大了美国的政治影响。(3分)

32.(8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丁·路德·金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929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

       1954年,就任南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牧师。

       1955年,为反对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的规定,领导蒙哥马利市黑人抵制乘坐公共汽车长达一年,美国最高宣布该市在交通工具上的种族隔离非法。 

       1957年,当选为南方教领袖会议,成为南方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的领导人。

       1960年,在多地领导以“入坐”等方式反对餐馆、图书馆、电影院实行种族隔离的活动,被捕入狱。

       1963年,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伯明翰进行活动。

       1963年,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人参加的“为工作和自由向华盛顿进军”的大。不久,国会通过有利于黑人的民权法案,其中包括“保证一切人平等地进入公共设施”等内容。    

       1965年,在赛尔马领导争取黑人公平选举权的和平。

       1966年,领导反对芝加哥学校种族隔离的活动。

       1968年,遇刺身亡。

    ——摘编自C.S.金《自由之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变化。(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丁·路德·金在黑人民权运动中的作用。(5分)

【精析】

【答案】

(1)规模扩大,由地方发展到全国,由争取社会权到扩大到争取政治权利。(3分)

(2)组织者和领导者;提出明确的目标;采取了非暴力直接行动的斗争方式,比较可行,能够为各阶层广泛接受;运动取得一定成果。(5分)

33.(8分)探索历史的奥秘

材料  《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成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成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中晚唐诗人杜牧因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撰《阿房宫赋》加以讽喻。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

    当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他们中有人因此认为,阿房宫不过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房宫被考古学者认为“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的原因。(4分)

(2)以《阿房宫赋》为例,说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对探讨历史问题的作用。(4分)

【精析】

【答案】

(1)《史记》记载阿房宫并未建成;考古发掘证实了《史记》的记载;人们关于阿房宫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阿房宫赋》夸张虚构的影响。(4分)

(2)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对传播历史知识有重要作用,但不能简单地作为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问题。(4分)

34.(8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武当山是道教圣地。天然胜景有七十二峰,主峰天柱峰“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其倾斜,形成“万山来朝”的奇观。武当山古建筑群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据统计,唐至清代武当山共建宫观500多处。明永乐时,“北建故宫,南建武当”,落成道教建筑群33处;,以后明历朝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逐渐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胜景。现存多处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犹如中国古代建筑成就博览,集中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各宫观中保存的造像、碑刻、摩崖题刻、法器及道教经典均为珍贵的文化遗存。

武当道教武术是中国武术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武当道教音乐,具有中庸、委婉和庄重、典雅的特点,与武术同享盛名。

    ——摘编自《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

(1)根据材料,说明武当山古建筑群的特点。(4分)

(2)列举另一处道教胜地,并探析道教胜地多藏于名山的原因。(4分)

【精析】

【答案】

(1)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千年积淀;皇家规制;全面承载道教文化。(4分)

(2)列举:如青城山、龙虎山、崂山(或海南省的玉蟾宫)等。

         探析:高山绝项、远离尘世的环境,契合道教的“洞天福地”、“求道成仙”。(4分)(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文档

2011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海南

绝密★启用前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