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
2、辛亥历史功绩不包括( )
A、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B、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一大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工作是( )
A、推翻资产阶级政权B、封建军阀
C、宣传马克思主义 D、领导工人运动
4、1931年,日本侵略军在东北制造了( )
A、西安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5、当年抗日将士那悲壮的《卢沟桥歌》中唱到“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导致中华民族“最后关头”到来的事件是( )
A、日本侵占东三省 B、日本占领华北
C、日军包围了北平 D、日本全面侵华
6、下列对新中国成立的评述有误的是( )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首次成为真正自主的国家
C、壮大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D、鼓舞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
7、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③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④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进入了( )
A、“大跃进”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9、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出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严重错误的原因有( )
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经验
②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③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④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拉开改革开放序幕的是( )
A、“两个凡是”思想 B、七七事变
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D、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农村经济改革在于冲破当时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 )
A、封建土地私有B、人民公社
C、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 )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
C、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 WTO
13、下列思想理论中,是由首次提出的是 ( )
①发展才是硬道理
②思想,实事求是
③“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目的是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②是同志首先提出的
③、澳门回归表明了构想的正确性 ④主体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15、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 )
A、多依赖于外国援助
B、发挥了传统科技优势
C、都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D、具有自主特色
16、下列有关我国科教事业的事件按先后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③“希望工程”启动
④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A、②①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17、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穿要穿名牌服装,吃要吃绿色食品,你认为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
①经济的发展 ②思想观念的 ③物质的丰富 ④人们生活的富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8、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变化的一项是( )
A、自主择业 B、公开竞聘
C、统一分配 D、持证上岗
19、下列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先驱的作品的是( )
A、《神曲》 B、《哈姆雷特》
C、《蒙娜丽莎》 D、《最后的晚餐》
20、有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说法有误的是( )
A、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联系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D、为美洲开辟了殖民探索道路
21、关于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都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②都在过程中颁布了国家根本大法
③都出现了复辟和曲折
④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瓦特改良蒸汽机对工业最大的影响是( )
A、它标志着英国工业的完成
B、促进了英国煤炭工业的大发展
C、它使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
D、使机械化生产突破了自然条件的
23、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北方取得胜利,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的“又一障碍”是( )
A、封建制度 B、殖民主义压迫
C、黑人奴隶制 D、南方种植园经济
24、日本明治维新和1861年改革的明显不同是( )
A、性质不同 B、影响不同
C、结果不同 D、背景和内容不同
25、第二次科技中出现的新能源( )
A、煤炭和石油 B、石油和电力
C、电力和核能 D、核能和太阳能
26、下列属于飞机、汽车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的是( )
①扩大了人们活动范围
②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
③把人类飞行的理想变为现实 ④带来了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在电器发明领域,最为著名的是美国科学家( )
A、爱迪生 B、莱特兄弟
C、卡尔·本茨 D、富尔敦
28、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成员国中,位于最南边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奥丹帝国
29关于一战的影响说法有误的是( )
A、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B、造成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C、为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D、阻止了各国的运行
30、18世纪中期以后,是哪一种学说的兴起打破了“生物是神创造的,是一成不变的”这一观念的( )
A、原子分子结构学说 B、万有引力定律
C、生物进化论学说 D、微生物学说
31、启蒙思想的历史作用有( )
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 ②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权提供了有力支援
③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④也促进当时亚洲一些国家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2、十月的胜利( )
①为无产阶级以武力夺取政权提供了光辉范例
②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③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
④对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3、1929年,当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时,苏联( )
A、刚刚成立
B、正在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D、赫鲁晓夫上台
34、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其基础仅仅是对战败国的惩治
B、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C、完全消除了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
D、英法美等大国操纵下的国联成为维护这一体系的工具
35、下列不属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是( )
A、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B、持续时间比较长
C、破坏性特别大
D、导致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36、下列属于罗斯福政的“中心措施”的具体内容是( )
A、缩减大片耕地
B、确定企业生产规模
C、大力整顿银行
D、兴建公共工程
37、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是因为( )
A、德军遭到第一次大失败
B、苏联保住了重要工业基地
C、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D、德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38、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是( )
A、意大利投降 B、德国投降
C、日本宣布投降 D、日本签署投降书
39、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最有利的因素是( )
A、美国资本的援助
B、第三次科技的推动
C、各国致力于经济改革
D、第三世界的兴起
40、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国际地位得到加强
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谋求政治大国欲望开始膨胀
D、资本主义经济确立
41、美国“硅谷”的发展是战后美国经济的一个奇迹,创造出此“奇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 )
A、占据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B、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C、改进了传统工业
D、发展军事工业
42、欧洲共同体的实质是( )
A、建立地区霸权的政治联盟
B、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联盟
C、干涉他国内政的军事同盟
D、实现完全一体的国家集团
43、苏共高级领导人为挽救苏联解体所做的最后一次政治努力是( )
A、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B、签署新的联盟条约
C、发动“八一九”事件
D、叶利钦取得实际领导权
4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长期以来上上的弊端和错误的积累
B、叶利钦长期的活动
C、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战线和
D、西方敌对势力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45、美国“冷战”最显著的特征是( )
A、帮助欧洲复兴,稳定资本主义
B、建立北约组织,加强对抗苏联
C、大力支持日韩,包括封锁中国
D、遏制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46、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
A、处于支配地位
B、对国际起平衡作用
C、对世界局势起主宰作用
D、处于从属地位
47、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的是( )
A、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B、公司影响增大
C、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D、国际金融交易开始存在风险
48、在第三次科技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 )
A.核反应堆 B.电子计算机
C.生物工程业 D.高分子合成化工业
49、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成效的关键是
A.一个国家工业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
B.一个国家农业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
C.一个国家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
D.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发达程度的高低
5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一战”后即已被专家学者提出
B、经济全球化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C、二战后世界经济呈全球化趋势
D、第三次科学技术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答题卡:
1—5:___________________
6—10:__________________
11—15:__________________
16—20:__________________
21—25:__________________
26—30:__________________
31—35:__________________
36—40:__________________
41—45:__________________
46—50: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