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洞口施工
1、洞口挖方段和洞顶仰坡施工应严格按设计和有关规范进行;
2、开挖前应作好现场地形断面复核工作,地形与设计不符应报监理、设计、业主现场签认后方可开工;
3、清除上方有可能滑塌的表土、灌木及山坡危石等;
4、洞口段开挖施工前应作好排水、安全等工作,排出的水不危及附近的建筑、地基及道路;
5、先作好洞顶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渗入开挖面影响洞口、边坡及成洞面的稳定;
6、开挖时要随时检查边坡及仰坡,如有滑动、开裂等现象,应适当放缓坡度,保证边坡及仰坡稳定和安全施工;
7、半坡出口右侧有一条水沟,有常年流水,下雨时流水量很大,影响隧道右线右侧边坡开挖,隧道洞口工程开挖前必须现将此条水沟向右侧外改移后再行洞口施工;
8、边坡防护(即喷锚支护)与边坡开挖同时进行,自上而下边开挖边打锚杆、挂网、喷射砼,坡面不暴露及时封闭,不会造成松塌。严禁掏底开挖,上下层不得重叠开挖;
9、挖土地段遇到含水层时应采取排水措施;
10、由于洞口地段地质较差,尽量避开雨季施工;
11、少放炮,少扰动坡面,不得采用深孔大爆破开挖边、仰坡,尽量采用风镐和挖松开挖施工。需要放炮时采用微震控制爆破及预裂爆破,尽量避免对边仰坡的扰动;
12、防止边仰坡及成洞面坍滑,采取保留核心图的办法,先将明洞和洞门砌好,长管棚施工好后在挖核心土;
13、开挖的土石方运到指定的地点堆放,不得乱弃堆放;
14、开工前准备好各项设备及材料,如水平钻机、打管机、喷射机、灌浆机、空压机、风钻、风镐,挖装运机械、钢筋、锚杆、有孔钢花管、无孔钢花管、砂石、水泥等,水电接到洞口。洞口开挖出现滑坡、崩塌、偏压时应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1)滑坡可采取地表锚杆、深基桩、挡墙土袋及石笼等措施;
(2)崩塌可采取喷混凝土、地表锚杆、锚索、防落石棚、化学浆液、注浆加固等措施;
(3)偏压可采取平衡压重填土,护坡挡墙或对偏压地层挖土方等措施;
(4)开挖中对地层动态进行监控量测,检查各种处理措施;
15、洞口衬砌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土质地基应整平夯实,土质松软时应加碎石人工夯实;
(2)基础底的渣体物质、风化软层和积水应清除干净;
(3)洞门衬砌拱墙与洞内相联的拱墙应同时施工连成整体;
(4)端墙施工放样时应保证位置准确和墙面坡度平顺;
(5)灌注混凝土时应保证模板不移动;
(6)洞门端墙的砌筑与墙背两侧回填同时进行,防止对衬砌产生偏压;
(7)洞口衬砌完成后,及时处理洞口上方仰坡脚受破坏处,当边仰坡地层松软破碎时应采取坡面防护措施;
(8)洞顶回填土必须夯实;
(9)洞门的排水、截水沟设施应与洞门配合施工,并与路堑排水系统连通。
二、明洞施工
1、明洞施工可选用下列方法:
(1)当边坡暂时稳定时可采用先挡后拱;
(2)当边坡稳定性差时,但拱脚承受力较好,能保证拱圈稳定时,可采用先拱后挡发;
(3)半路堑式明洞施工时,可采用拱墙交替法且先宜做好外侧边墙,继做拱圈,再做内侧边墙;
(4)当路堑式明洞拱脚地层松软,不能采用先拱后挡法时,可待起拱线以上挖成后采用跳槽挖井法灌注两侧部分边墙,再做拱圈,最后施作边墙;
(5)具备条件时,尽量采用拱墙整体灌注。
2、明洞衬砌边墙基础应设置在稳定基础上,当地基地质及允许承载力与设计要求不符时,应及时处理。基础混凝土灌注前必须排除基坑内积水,并对基底进行固化处理,边墙基础应采用与边墙同级混凝土一次灌注而成。
3、明洞衬砌施工应注意下列事项:
(1)灌注混凝土前应复测中线和高程,衬砌不得侵入设计轮廓线;
(2)拱圈应按断面要求制作定型挡头板,外模和骨架,并应防止走模措施;
(3)采取跳槽边墙浇注拱圈时,应加强拱脚基底的处理,保持基脚的稳定,当基脚基底过深时,应先抓紧浇注基础,必要时加锚杆使混凝土与岩壁连接牢固,防止拱脚基底松动沉落;
(4)浇注拱圈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时,方可拆除内外拱架;
(5)防水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
(6)偏压和单压明洞的外边墙基底,垂直路线方向宜挖成向内的斜坡,以提高基底的抗滑力;
4、明洞衬砌完成后进行回填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拱圈外模拆除后立即做好防水层和拱脚处的纵向盲沟,保证排水畅通;
(2)墙背回填应两侧同时进行,石质地层中墙背与岩壁空隙不大时可用同级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回填密实;
(3)明洞拱圈背后回填应对称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大于0.3m,其两侧回填的地面高差不大于0.5m,回填至拱顶齐平时应立即分层满铺填筑至设计高度;
(4)使用机械回填时应待拱圈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且由人工夯实至拱顶以上1m时方可进行;
(5)拱背回填到粘土层时防水层应与边仰坡搭接良好;
(6)明洞背后敷设或喷涂防水层时应符合有关规定;
(7)在人工填筑时,拱顶中心的填筑高度应达到0.7m填土方可拆除拱架,若使用机械施工回填时,则应在回填土石全部完成后方可拆除拱架。
5、明洞与暗洞衔接施工宜采用先拱后墙法,在仰坡稳定时,宜由内向外施工,在仰坡易坍塌时,宜先将明洞拱圈灌注到仰坡脚,再由内向外做洞内拱圈,并确保仰坡稳定,明洞与暗洞拱圈应连接良好。
三、隧道开挖
(一)要求
1、开挖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1)合理确定开挖步骤和循环进尺,保持各工序相互衔接,均衡施工;
(2)开挖面应符合设计要求;
(3)爆破后对开挖面和未衬砌地段进行检查,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应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4)开挖作业中不得损坏支护,衬砌和设备,并保护好量测测点;
(5)作好地质构造的核对和素描,地质变化处和重要地段应有照片记载。
2、隧道爆破应采用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施工中应提高凿岩效率和爆破效果,降低工料消耗。
3、开挖爆破应选用适当的炸药品种机型等,在漏水和涌水段应采用防水性能好的炸药及非电起爆系统。
4、采用双向开挖,当接近贯通面时,两端应加强联系,统一指挥,并采取低药量控制爆破,当开挖面间的距离剩下15米时,应为单向开挖直至贯通面。
5、小间距(10——16米)隧道开挖,为减少两工作面的相互影响,同端两隧道的纵向间距不小于50米,并采取措施控制后行隧道对先行隧道周壁产生影响。
(二)开挖方法
1、全断面法适应Ⅱ——Ⅲ类围岩,该方法可深孔爆破,其炮眼深度可取3——5米。
2、台阶法适应Ⅳ——Ⅴ级围岩。其施工要点如下:
(1)上下台阶的间距应能满足机械正常作业,并减少翻渣量,一般为3——5米。
(2)当顶部围岩破碎,施工支护需紧跟时,可适当延长台阶长度,减少施工干拢;
(3)台阶不宜多分层,装渣机应紧跟开挖面,以减少扒渣距离。
3、在Ⅳ类围岩的破碎带中开挖时,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以下方法:
(1)采取留核心土环形开挖的分部开挖法;
(2)采用超前锚杆或超前注浆小导管棚稳定前方岩体,配合钢支撑,锚喷支护,形成完整的支护体系。超前锚杆和超前小导管棚的长度不得小于循环进尺的2倍,两座隧道设计均为3.5米长;
(3)当底板出现底鼓或可能产生沉陷时,应提前施设仰拱。
4、开挖仰拱时,可以采用整幅开挖或半幅开挖,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挖完设计深度,底板平顺,清除虚渣;
(2)排净积水,作好排水设施;
(3)隧道底两隅与侧墙连接处应平顺,避免应力集中;
(4)当变形很大的膨胀性围岩时,底面及其两隅应先打入锚杆或采取其它加固措施后再行开挖;
(5)仰拱开挖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洞内临时交通畅通(即搭便桥通过仰拱开挖段或半幅开挖施工完后再开挖另一半幅)
(三)超欠挖控制
1、应严格控制超欠挖。当围岩完整时,岩体强度大于30Mpa并确认不影响衬砌结构的稳定和强度时,允许个别突出部分每平方米内不大于0.1m,其隆起量不得大于5cm,有喷锚要求的不得大于3cm。拱墙脚以上1m内不得欠挖。
2、尽量减少超挖,不同围岩地质条件的超挖允许值见下表 :
允许超挖值(cm)(表内数字与规范矛盾时以规范为准)
围岩类别 | Ⅱ类围岩 | Ⅲ~Ⅳ围岩 | Ⅴ类围岩 |
拱部 | 平均10 | 平均15 | 平均10 |
最大20 | 最大20 | 最大15 | |
边墙、仰拱 | 平均10 | 平均10 | 平均10 |
4、测定超欠挖可采取以下方法:
5、
(1)挂设中线,在中线不同高度上测出拱及墙的开挖宽度,作出开挖断面图;
(2)通过激光断面仪直接测定开挖断面。
5、采用复合式衬砌时,隧道的开挖轮廓应预留变形量。本段两座隧道预留以下变形量XS-Va预留变形量1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