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湖北省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2:26:19
文档

湖北省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

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引领湖北科学发展赵凌云省九次党代会以来,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全面推进新一轮战略谋划,形成和提出了“两圈一带”战略。“两圈一带”战略,即以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为战略抓手和战略平台,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分为三大区域板块,通过圈圈互动,圈带互动,扩大各个区域资源配置空间,实现全省科学发展、联动发展、可持续发展。“两圈一带”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实现了湖北全省战略安排空间上全覆盖、时间上管长远,是湖北新的历史时期推进科学发展的总
推荐度:
导读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引领湖北科学发展赵凌云省九次党代会以来,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全面推进新一轮战略谋划,形成和提出了“两圈一带”战略。“两圈一带”战略,即以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为战略抓手和战略平台,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分为三大区域板块,通过圈圈互动,圈带互动,扩大各个区域资源配置空间,实现全省科学发展、联动发展、可持续发展。“两圈一带”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实现了湖北全省战略安排空间上全覆盖、时间上管长远,是湖北新的历史时期推进科学发展的总
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 引领湖北科学发展

赵凌云

省九次党代会以来,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全面推进新一轮战略谋划,形成和提出了“两圈一带”战略。“两圈一带”战略,即以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为战略抓手和战略平台,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分为三大区域板块,通过圈圈互动,圈带互动,扩大各个区域资源配置空间,实现全省科学发展、联动发展、可持续发展。“两圈一带”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实现了湖北全省战略安排空间上全覆盖、时间上管长远,是湖北新的历史时期推进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深刻认识提出“两圈一带”战略的时代背景

提出“两圉一带”战略,是时代的要求。当前的湖北,进入多重机遇叠加、多重优势叠加的新的发展时期,需要推进新一轮战略集成,明确新的发展战略。

(一)多重机遇叠加

当前,伴随国际经济走势的变化、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区域格局的变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现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给湖北带来了诸多推进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机遇。如何最大限度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需要新的战略谋划。

一是国家发展方式转变凸现湖北内生优势。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展方式已经进入根本性转型阶段,即从外向发展为主的阶段进入转向内生发展为主、内外兼修阶段。前30年,中国的发展主要是外向发展、外延发展。当前,中国开始进入以内需拉动、内涵发展为主的开放型经济与内生型经济并举的时代。正如总理2009年4月1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上作主旨演讲时指出的,中国将加快形成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国外学者预计,中国将进入“型经济”、“自我驱动型经济”时代。尽管这个时代是内外资本融通、内外市场融合、内外贸齐驱、内外向并举的时代,但是,内生型发展将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点,内生型发展是今后中国发展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同时,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开始进入加快扩张时期,进一步提升湖北在国内市场格局中的地位。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中国要成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以国内市场总体规模的扩张带动和支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重要战略思想。2008年下半年以来,伴随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出台,中国开始进入加快扩大国内市场总体规模的历史阶段。湖北作为国家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和市场地理的中心,在国内市场总体格局中的中心地位日益凸显。

二是两个转移加速凸现湖北承接转移的节点地位。当前,各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进程中,开始推进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国际间产业转移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也利用金融危机的“倒逼”效应,通过转移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同时,国家区域格局开始深度调整,国内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根据国家最近出台的关于“珠三角”、“长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带”的有关以及即将出台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成渝经济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区”等区域规划的走向,可以发现,国家试图在力促沿海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以及沿边地缘功能的同时,促进沿海经济动能沿长江、珠江以及欧亚桥向内地延伸和辐射,沿海与内地开始进入深度分工、协作与互动时代,开始进入优势互补、协调互动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将有大量发展要素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增强内地发展动能。另一方面,沿海和内地之间在发展方式上也开始出现分工协作、互相支撑和互补的格局。例如,沿海要继续致力于拓展外需市场,内地重点拓展内需市场,沿海致力于跻身国际产业链中高端,内地重点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可见,内陆地区内生型为主的发展模式是沿海乃至全国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撑,内陆地区内生型为主的发展模式是整个国家发展方式分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中部进入崛起时代,拉升湖北支点作用。国家2006年正式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开始加速发展,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步提升。中部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20.39%提高到2008年的21.02%。2008年,湖北和湖南GDP总量跨上万亿台阶,在全国13个GDP过万亿的省市中,中部地区已经达到3个。2009年一季度,中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继续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水平。例如,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 3%,高于全国28.8%和东部19.8%的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 2%,高于全国5.1%和东部3.7%的水平。2009年一季度,中部地区除个别省GDP增速下降以外,其余五省增幅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四个省达到两位数。近期,国家又将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包括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区域规划,支持中部地区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促进加工贸易向中部地区转移,支持中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等。可见,中部地区将进入加速崛起阶段。沿海地区属于外向崛起,东北和西部则是通过国家投资外部推动的崛起,也属于外生崛起性质,中部地区主要依托内需拉动和内源要素,依靠内生优势的发展,属于典型的内生型崛起。湖北作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中部地区内生型崛起中发挥关键作用。反过来,中部地区的崛起扩大湖北作为重要战略支点的作用空问,扩大湖北发挥内生优势的空间。

四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加快对中部地区的拓展,凸显湖北作为中部地区与近洋地区的桥梁的区位价值。伴随中部崛起进程的推进,湖北作为进入中部地区的桥头堡的地位日渐突出。当前,周边地区和国家看好湖北的发展。和澳门把武汉作为最佳内销基地城市;台商把湖北作为投资第五极;东盟要在武汉建立进入中部地区的平台和窗口:东北亚经济圈邀请湖北作为特约观察员。近期,深圳、东莞等沿海地区市场主体和商业资本谋求组团进入武汉。可见,湖北作为中部地区与东南亚接轨的桥梁价值进一步凸显。

五是国土开发区域布局从纵向展开走向横向与纵向展开交错布局,提升湖北在国家区域格局整合中的枢纽地位。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的经济地理布局都是纵向展开的,“一五”时期将国土纵向分成沿海和内地两个纵向版块,三线建设时期分成一线、二线和三线三个纵向版块,改革开放以来将国土开发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纵向版块。当前,需要通过横向展开,实现国土开发的横向布局。从现有基础看,主要是沿欧亚桥、长江和珠江三条横线展开。其中,长江经济带是最为主要的横向展开带。长江经济带集中了国家40%的经济总量,是横向展开中国的空间主轴。在这个进程中,湖北的枢纽地位进一步强化。湖北不仅是国土开发的纵向中线枢纽,也是横向中线枢纽,两个枢纽的交汇决定了湖北在未来中国国土开发格局整合进程中的枢纽地位。

六是新一轮改革探索的全面展开凸显湖北在国家新一轮机制创新中的制高点地位。当前,国家正在推进新一轮改革探索。湖北承担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使命。伴随改革试点全面展开,湖北处在国家新一轮改革试点的制高点上。湖北可以利用这一机遇,先行探索,率先解决科学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七是新一轮扩大内需凸显湖北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国家扩大内需的措施中,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是重点,这些领域一方面是湖北长期欠债较多的领域,也是湖北近期准备比较充分的领域,在近期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进程中,湖北获得的追加财政投资超过全国省市区平均水平。截至到2009年5月,增加三批专项投资3000亿元,湖北争取到128.79亿元,占4.29%,大大超过全国省市区平均水平。

八是伴随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流量的扩大,湖北作为中部地区与黄金海运带的连接点的地位日渐突出。伴随国家对长江经济带和长江航运带的开放,以及湖北长江经济带和武汉新港、三峡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启动,湖北将成为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与国际黄金海运带的对接点。

可见,当前湖北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要抓住和充分利用这些机遇,关键是推进科学的战略谋划。

(二)多重优势叠加

提出“两圈一带”总体战略,也是基于新的省情特征的科学决策。湖北处在战略上行期,如何保持上行态势,实现可持续弯道超越,需要新的战略集成,形成科学的总体战略,引领新的阶段的战略展开。

当前,湖北多重优势凸显。既有比较优势又有竞争优势:一是传统比较优势和新的竞争优势并存。二是后发优势和先发优势并存。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了湖北与沿海在发展基础条件方面的差距,促使湖北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先发优势,湖北在国家区域格局以及国内市场体系中枢纽地位的凸现,又形成了湖北在拓展和抢占国内市场方面的后发优势。三是开放优势和内生优势并存。湖北不仅具备了扩大开放、提升经济外向型程度的条件和机遇,也具备了拓展内需市场、发挥内生优势、探索内生型发展模式的条件和机遇。在上述这些优势中,最核心的是内生优势。具体来说,湖北的内生优势表现在下述五个方面:

一是区位优势转化为要素聚集优势。湖北地处国内市场枢纽地位,近期正在复兴和彰显“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优势,湖北具有国内市场、国内资源的接近性优势。湖北特别是武汉具有密集的市场资源,近年来,武汉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高于武汉人均收入,表明武汉具有密集的国内市场能量。东盟谋求在湖北建立面向中部地区的窗口,、澳门将湖北作为最佳内销基地,深圳、东莞等沿海地区市场主体和商业资本谋求组团进入武汉,表明湖北、武汉作为国内市场枢纽地位逐渐获得沿海地区的重视,湖北、武汉聚集国内市场资源的优势正在显现。

二是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从历史上看,湖北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南方工业基地,建国60年来形成的产业结构与国内市场需求相对比较吻合。过去30年问,由于产业发展滞后,农业、工业、科教、生态文化、交通区位等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当前,这五大传统比较优势具有充分发挥的宏观条件。省通过一系列战略运作,形成了充分发挥这五大优势的平台和抓手。包括:推进“四个一批”工程以发挥农业优势,推进集成发展以发挥大工业优势,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发挥生态文化优势,推进武汉新港建设和华中铁路枢纽建设以发挥湖北交通区位优势等。比较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为湖北推进内生发展,发挥内生优势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三是上行优势转化为提档进位优势。从2003年开始,湖北开始出现明显的上行趋势,到2008年,湖北开始出现明显的提档进位态势。从上行到提档进位,标志着湖北的上行趋势开始转化为提档进位优势。值得指出的是,2009年一季度,湖北不仅在速度上呈现超越态势,而且,推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呈现出“三驾马车”协调驱动的格局。这一方面说明长期以来“打基础、管长远”方略已经呈现明显成效,另一方面也说明,湖北发挥内生优势具有长足的动态势能。

四是试验优势转化为机制优势。当前,伴随“56531”实施框架的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已经全面展开。一系列支撑“两型”发展和内生发展的机制,包括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将有力支撑资源、生态、环境成本内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仙洪试验区经过一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一整套新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将在全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效应。

五是省域优势转化为全局战略优势。一个省的发展路径只有与全局战略契合,并获得全局战略的支撑,才能达成战略目标。改革开放30年间,湖北的战略缺乏全局的战略定位支撑。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落户、国家宏观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扩大内需的举措,突出了湖北内生型发展的全局意义。如前所述,国家正在推进新一轮区域格局调整,国家在力促沿海提升外向度,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和沿边地缘功能的同时,促进内陆地区实现内生型发展,试图促进沿海与内地的分工、协作与互动,即沿海外向型为主发展与内地内生型为主发展的有机互动。可见,湖北开放型和内生型结合发展模式从全局上看将成为沿海外向型发展提升水平的支撑,将成为整个国家科学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见,当前湖北的省情特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需要新的战略与之相适应。“两圈一带”战略的实质,就是将湖北的五大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湖北的内生优势充分彰显出来。

二、深刻认识“两圈一带”总体战略的科学内涵

“两圈一带”总体战略的内涵是什么?“两圈一带”战略的总体性如何体现?为什么要把“两圈一带”战略上升为总体战略?这是把握“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内涵的关键问题。

(一)“两圈一带”总体战略的科学内涵

“两圈一带”战略不是已有三个区域战略,即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战略的简单加总,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省域区域布局战略和空间布局战略,而是上述战略的集成与创新,是一个包括特定战略目标、战略体系、战略阶段,具有完整科学内涵和明确战略指向的总体战略。

首先,要把握三大战略板块的功能定位与互动关系。武汉城市圈是加快湖北发展的龙头区域,其战略目标是“一提前一率先一成为”,即武汉城市圈要提前3—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武汉市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之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发展的战略拓展区域,是湖北新的发展聚集区和活力区,其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四圈一超过一前列”,即建成综合性旅游圈、生态文明圈、特色文化圈、科学发展圈,主要经济指标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襄樊和宜昌居中西部同等城市前列。长江经济带是整合两圈、带动两圈的传动带,其战略目标是“三带一轴四最”,即到2020年,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市连绵带、生态文明示范带,连接两圈推动全省的空间主轴,长江流域要素承载力最强、产业聚集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因此,三大区域版块具有不同的定位。武汉城市圈定位于两型社会建设和机制创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定位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定位于新型流域经济带和横向布局。三大板块具有互动的关系,两圈是动力,一带是对两圈的集成与整合。通过两圈一带的互动,形成全省各个区域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整体联动,形成以武汉为龙头,两副为支撑,长江经济带为主轴,两圈双轮驱动的省域总体发展格局。

其次,要把握“两圈一带”战略的总体目标。“两圈一带”战略的目标是三大版块战略目标的集成和升华,其要点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圈圈互动、圈带互动为枢纽,着力推进湖北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两型社会建设、和谐湖北建设,着力聚合湖北发展战略优势、拓展湖北资源配置空间、夯实湖北发展战略基础,努力在2020年将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第三,要把握“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步骤。作为一个涵盖十多年的总体战略,“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包括三个各具重点、前后叠加、互相衔接的阶段性安排。第一个阶段性安排,2009—2012年四年,主要以经济总量扩张为目标,实现“GDP万亿基点倍增”,即到2012年实现GDP突破2万亿的目标。第二个阶段性安排,2009—2015年七年,主要以结构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实现湖北的结构升级。第三个阶段性安排,2009—2020年十二年,主要以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目标,最终实现湖北全面小康和振兴崛起。

(二)“两圈一带”战略总体性的体现

“两圈一带”战略作为湖北发展总体战略,其总体性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两圈一带”战略是湖北科学发展的核心战略。“两圈一带”战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第一要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及统筹兼顾的科学内涵,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北发展战略上的具体体现,可以总揽区域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开放先导等五大战略。

其次,“两圈一带”战略是湖北新一轮发展的总体战略。当前湖北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科学发展新的阶段。从湖北发展所处工业化阶段、城镇化阶段以及小康化阶段来看,这个阶段将是较长的,需要一个战略涵盖全面、战略指向明确、战略实施空问大、战略实施时间长的总体战略。“两圈一带”战略具备上述总体战略的要求。

第三,“两圈一带”战略是湖北一系列发展战略的主战略。在提出和实施科教兴鄂、农业强省、旅游强省、工业强省、文化强省、质量强省、开放先导等战略的基础上,湖北需要一个主战略,以明确各个战略的战略指向,形成战略合力。“两圈一带”战略具有这种战略整合与战略主导功能。

归纳起来,“两圈一带”战略是湖北新的发展阶段的总体战略,这个新阶段,从时间上是指2009年到2020年这一阶段,这一阶段新在四个方面,即“四个加快推进”: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阶段,湖北建设中部地区重要战略支点加快推进阶段,湖北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加快推进阶段,湖北科学发展(包括和谐发展、协调发展、两型发展)加快推进阶段。总之,“两圈一带”战略从战略态势上看,是八次党代会到九次党代会之间“打基础、管长远”施政方略的发展。

“两圈一带”战略与其他战略和战略安排的关系在于: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三大板块战略布局是“两圈一带”战略的组成部分;“两圈一带”战略是加快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这一战略任务的战略支撑;科教兴鄂、农业强省、工业强省、质量强省、旅游强省、文化强省等战略是“两圈一带”战略的具体战略抓手和战略目标。

(三)“两圈一带”战略总体性的确定

首先,“两圈一带”战略空问上涵盖全局,时间上承先启后。“两圈一带”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明确在空间上涵盖全省的总体战略安排,而且力促湖北三大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扩大三大区域的资源配置空间,促进三大区域的联动发展。“两圈一带”在时间上具有承先启后的特征。从前向看,逻辑地继承了“在中部崛起”、“振兴崛起”等战略以及“打基础、管长远”施政方略的一些要素,同时,从后向看,“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将为湖北的一体化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湖北探索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探索面向“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机制,为2020年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奠定坚实的战略基础。

其次,“两圈一带”战略符合湖北当前的阶段性特征,体现湖北的战略优势。“两圈一带”战略突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符合湖北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的阶段性要求;“两圈一带”战略突出机制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符合湖北加大对外开放和改革创新力度的要求:“两圈一带”战略彰显湖北的既有比较优势和新增竞争优势、基础设施先发优势和国内市场后发优势、内生型发展优势和开放型发展优势,有利于充分集成、发挥和培育湖北的战略优势。

第三,“两圈一带”战略顺应国家区域战略展开趋势,符合国家总体战略。“两圈一带”战略分别突出“城市圈”、“生态文化旅游”、“长江经济带”三个主题词,顺应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特别是“长江经济带”有机契合国家新一轮区域战略展开。从国家近期出台的有关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的以及明确上海“三中心”和深港“五中心”等区域走势来看,国家在区域格局上旨在在提升沿海和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同时,推进东部地区沿欧亚桥、长江经济带和珠江三条横轴带动中西部发展,从要求安徽参与长江三角洲发展和加大长江黄金水道开发的举措来看,长江经济带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的空间主轴。“两圈一带”战略高度契合这一战略走势。

三、增强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的信心和紧迫感

当前,至关重要的是在全省上下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增强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信心和紧迫感。

(一)坚定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信心

当前的湖北,具有叠加的多重势能。包括工业化加速推进的长期势能、提档进位的中期势能和弯道超越的近期态势,为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奠定良好基础。

一是工业化加速推进的长期势能。湖北处在工业化加速推进时期。2008年,湖北人均GDP达到2700美元,参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总量标准(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100--1800美元,中期为1800--4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800--9000美元),我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参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佩第·克拉克等经济学家的结构标准(即: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在20%以下,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达到60%以上),我省当前的工业化程度总体上看仍然是低水平的,需要加速推进。2007年,我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47.35%,远远高于20%的工业化标准;城镇人口比重为44.3%,远低于60%的标准。因此,湖北需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同时,也具备了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条件。

二是提档进位的中期态势。新世纪以来,湖北呈现出提档进位的良好态势。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在全国的地位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上升,90年代下降,新世纪回升的“之字型”轨迹。20世纪80—90年代,湖北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从第一方阵降到第二方阵,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从最高4%降到2.2%。众多品牌和老字号纷纷退出市场。2003年开始,湖北经济增长速度连续5年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开始提档进位。到2008年GDP过万亿,进入万亿俱乐部,位列全国第十,中部第二,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当年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全国第六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全国第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此外,活力28、黄山头等一些沉寂一时的知名品牌开始复现,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开始提高。基础条件迅速改善,例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719公里,位居全国第八,中部第二。

三是近期弯道超越的态势。2008年3季度以来,各地各部门在省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党的部署,采取一系列措施。2009年一季度,湖北农业生产稳定,工业经济多数行业回暖(特别是五个千亿板块效益回升),企业景气回升,固定资产高位运行,消费市场开局良好,外贸出口降幅趋缓,财政收入有所增长,金融贷款大幅增加,就业效果明显,居民收入好于预期,价格涨幅同比持平,湖北经济已经出现总体回暖趋势。

从宏观上看,到2009年5月,我国经济已经见底,全国经济进入了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湖北在全国企稳回升中的领先与支撑作用开始凸显。从速度上看,5月份,武汉市生产总值增长10.3%,重新进入两位数增长区间。从效益上看,湖北工业经济效益回升,4月份,湖北工业主营业收入、利润增长都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当前,湖北发展方式出现新的特征。一方面,2009年一季度,湖北体现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的内涵性投资增长加快,消费市场扩张加快,农村市场贡献提升加快。这三个加快表明,湖北内生型发展的势头已经出现。另一方面,湖北出口降幅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1—3月,湖北出口环比增长加快,表明湖北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相对良好。

(二)增强加快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紧迫感

一是湖北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日近的紧迫态势。2008年,湖北GDP过万亿,而江苏、山东突破3万亿,全国已经有三个省跨上3万亿台阶,这是标兵渐远。同时,追兵日近,湖南与我省同时迈上万亿台阶,与我省只有174亿元的差距。安徽可望在2009年跨上万亿台阶。从发展方式角度看,周边省份也在优势聚集上形成赶超态势,除了原有的河南的农产品加工和县域经济优势、湖南的文化产业优势以外,安徽的自主创新势头迅猛,湖南的技术转化、山西的资源精深加工都在形成新的优势。

二是湖北处在多重压力叠加时期。第一个压力是国际经济衰退的滞后效应将逐步显现。第二个压力是沿海产业升级对湖北的挤压效应逐步显现。沿海地区正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沿海企业正在着力拓展国内市场,沿海可能以更加强势的姿态挤压中部地区的发展空间。第三个压力是发展的社会压力。在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下,沿海企业面临倒闭、停产、限产压力,大量的劳动力被排挤出来,湖北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和民生压力。特别是湖北是大学生密集的地区,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2009年,全国将毕业大学生6lO万人,其中湖北31万,占二十分之一。

三是湖北的内生优势也受到多重挑战。从近期看,内生优势并非湖北独有。上述内生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为中部省份共享,所不同的是湖北是最为集中体现中部地区内生优势的省份。因此,中部省份不同程度地具有类似于湖北的内生优势。而且,当前,周边省份都在抢抓发挥内生优势的机遇。应该看到,中部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合作会更加紧密,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省份之间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抢抓内陆优势的能力。同时,沿海已经形成良好的产业体系,收益递增效应和自发展效应开始显现。因此,从长远来看,内生优势并非中部地区独有,沿海地区正在形成强劲的内生发展能力。

从长期看,湖北内生优势可能转瞬即逝。内生型发展与外向型发展不是截然分割的,沿海在获得国家新一轮支持提升开放发展水平的同时,相当一部分企业也在逐渐内转,推进依托内需市场的发展和内涵性发展。更重要的是,沿海省份正在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效应,加快产业升级。在这种情况下,湖北可能受到沿海地区的新一轮产品和市场挤压。

从宏观走向看,湖北内生优势可能逐渐衰减。伴随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并走上新一轮发展,宏观将发生调整,即从拉动转向市场拉动。近期湖北内生优势的凸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投资扩张的拉动和托举。一旦宏观从扩张走向适度,从投资拉动走向市场驱动,湖北内生优势的外部条件将有所改变。

总之,湖北要加快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加快推进内生优势的发挥。

四、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指导思想与抓手

“两圈一带”总体战略是新的历史时期管长远的战略,其内涵将伴随湖北发展的推进和省情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充实。在推进和发展“两圈一带”战略的进程中,需要把握一些基本指导思想,需要明确具体抓手。

(一)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

在“两圈一带”战略推进中,要坚持下述指导思想:

一是坚持圈带互动,空间协调。“两圈一带”重在三大版块的错位、整合与互动扩大三大版块的发展空间。因此,既要避免三大版块的结构趋同,又要避免三大版块的相互隔离。三大版块要突出发展特色,错位发展。在错位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三大版块分工、协作与互动,形成湖北区域防调发展的整体合力。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一步到位。科学发展是时代要求,湖北要一步到位。沿海地区的科学发展,是分步到位的,是先发展后科学发展。湖北的科学发展不能分两步走,而应该是一步到位。这是因为湖北在开始推进科学发展的时候,国家开始实施从发展到科学发展的全面转型,赋予了湖北探索两型社会建设机制,探索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的使命,湖北在这种发展方式转型中承担先行者的使命。同时,中部地区的崛起和沿海地区的崛起在模式上也有区别,中部地区的崛起,必须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的崛起,是又好又快的崛起。因此,湖北必须把发展与科学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科学发展一步到位。

三是坚持开放先导,创新发展。湖北开放严重不足,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对外贸依存度多数在50%以上,而湖北只有10%左右。因此,要坚持开放先导,不断扩大湖北与国际市场资源和各类发展资源的对接。同时,要坚持创新发展,包括创新经济发展的机制,创新经济发展的空间,扩大资源配置范围。

四是坚持内生发展,优势发展。正如省领导同志强调的,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和推进湖北新一轮发展战略进程中,综合发挥湖北内生型和外向型经济优势,充分发挥内生型经济的巨大发展活力。在推进湖北新一轮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湖北地处中部、地处国内市场枢纽地位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湖北先发条件和后发优势兼具的综合优势,内外兼修,努力探索内生型与开放型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是推进湖北科学发展,推进湖北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内生型发展主要是指以内需市场为动力、以内源要素为依托、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以内生链条为载体、以成本内化为保证、以内聚发展为指向的发展型式。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要按照上述内涵要求,加大对内生型发展模式的探索。

五是坚持工业兴省,产业第一。湖北处在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坚持工业兴省是最基本的战略取向。同时,要把坚持工业兴省与产业第一有机结合起来。产业是一个集合体,包括产业主体、产业载体、产业平台、产业配套体系等构成的综合体系。具体来说,企业与企业家是产业主体;产业结构、产业链条是产业载体;产业集群、产业园区是产业平台;产业服务、产业中介组织是产业配套体系。因此,产业实际上是指现代产业体系。所谓“第一”,就是要确立产业主体观,产业优先观,产业本位观。即应该把产业发展放在高于自身的位置,把服务产业发展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经济工作中,要把发展产业作为第一抓手,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力。要把产业发展作为湖北发展的第一依托、发挥湖北优势的第一载体、集聚资源的第一平台。

(二)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抓手

在推进“两圈一带”战略进程中,要始终把握下述八个抓手:

首先,抓发展模式的探索。将内生型和开放型结合的发展模式明确为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基本模式,并落实到湖北省“十二五”规划以及有关战略安排之中。

其次,抓扩大开放。要着力提升两圈和一带的开放水平。在扩大开放的重点上,要着力以内生优势为基点引入高端要素,引进高端投资项目和战略投资者。一是以湖北市场资源密集这一内生优势为基点,促进武汉等市场密集区与等资源、资本、技术、信息高度密集区的对接,着重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市场要素和制度要素的转移。二是整合保税物流、江海直达、出口加工区、大通关等开放资源,提升对外开放的集聚度和集中度。三是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相关铁路通道建设,以农产品、水产品、钢铁等优势产品的物流、期货对接。

第三,抓市场制高点。要把抢占国内市场制高点放在突出重要地位,将湖北特别是武汉建设成国内市场资源密集区和国内市场枢纽。依托现有市场资源,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特别是依托汉口北市场集群,建设国家级现代商贸物流枢纽区:依托武汉新港和武汉铁路枢纽等综合交通体系,大力发展期货市场、批发市场等高端市场;围绕国内市场枢纽建设,加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枢纽综合功能。

第四,抓自主创新。数据显示,湖北技术成果流出比例已经从前几年的75%下降到2008年的50%.,这表明,伴随内生优势的显现,湖北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正在提升,为湖北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要依托现有钢材等原材料、石油化工、盐化工、磷化工以及优质农产品和水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推进技术自主创新;抓紧制定低碳发展、生物产业等高端战略,集成整合科技和产业资源,占领技术创新的战略制高点。

第五,抓全民创业。推动一个地方发展的最大力量不是资本、资源,而是人的强烈致富欲望和创业激情。数据显示,全国每万人法人单位40个,浙江78个;全国每万人产业活动单位43.1个,浙江93.5个。因此,浙江虽然缺少大企业,但是通过全民创业形成了大产业。2008年,湖北每万人市场主体数和企业类市场主体数分别为258户和56户,低于全国平均294户和73户的水平。2008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湖北只有10家入选。2008年“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评选中,湖北无人入选。可见,当前湖北急需通过弘扬“企业家老大”理念,不断推进全民创业进程,提高湖北创业者密度,激活湖北创业活力。要将创业型省份建设作为发挥内生优势的战略基础。进一步降低创业的进入门槛,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扶持,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和创业型省份建设。

第六,抓结构升级。湖北有具有优势的产业,但是产业的体系化、有机化程度尚不够高,特别是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产业集聚程度和产业关联程度不高,制约了湖北产业发展的内生能力。因此,要在做大产业规模的同时,增强产业的体系化程度。要制定湖北产业结构战略;以产业升级和建立内生型与开放型结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在已经推进的烟草、钢铁、现代装备制造业、盐业等产业整合的基础上,在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盐化工产业、磷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领域继续推进产业集成。

第七,抓完善环境。当前,湖北的人文制度环境中存在诸多抵销、消解和弱化湖北内生优势的因素。因此,要将思想落实到建设发展文化基点上,以优化湖北发展文化为基点推进执行力和效能建设。

第八,抓优势培育。一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是具备可以延续的内生优势。可以预见,在宏观经济逐步好转后,宏观经济必然出现从扩张转向适度,从投资拉动转向市场驱动的转变,届时,湖北现有的内生优势可能相对衰减,因此,培育新的内生优势,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在战略上,要抢占市场和技术创新两个制高点;在产业发展上,要做好三个加法:即在发挥重工业优势的同时,在发展轻工业上做加法;在发挥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在发展服务业上做加法;在发挥现代工业优势的同时,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做加法,通过战略和产业的增量调整,培育潜在内生优势。

(作者系省经办(省农委办)副主任)

文档

湖北省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

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引领湖北科学发展赵凌云省九次党代会以来,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全面推进新一轮战略谋划,形成和提出了“两圈一带”战略。“两圈一带”战略,即以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为战略抓手和战略平台,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分为三大区域板块,通过圈圈互动,圈带互动,扩大各个区域资源配置空间,实现全省科学发展、联动发展、可持续发展。“两圈一带”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实现了湖北全省战略安排空间上全覆盖、时间上管长远,是湖北新的历史时期推进科学发展的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