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 规划的编制背景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临城县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构建全县生态安全新格局,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平台,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范围与规模
本次规划编制范围:以临城县行政范围为界限,总面积797平方公里。
第三条 规划依据与年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绿化条例》(1992 年)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 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临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临城县城绿地系统规划(2009-2020年)》
规划年限:根据国家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结合临城实际,确定规划年限。
近期:2013~2015年;
远期:2015~2020年。
第四条 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通达便捷原则
3、生态先行原则
4、彰显特色原则
5、以人为本原则
第五条 规划目标
从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区的目标出发,突出绿道绿廊网的生态和旅游休闲功能,达到绿量和布局的优化。规划将临城县内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通过绿带连接起来,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整体空间形态。充分发挥临城县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使绿道成网、景观相连、景随步移、人景交融,打造生态、休闲、宜游、宜行的绿色廊道,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
近期目标:完成首期规划绿道线以及示范段的建设,构建绿道的主体框架,使人们认识绿道、了解绿道、使用绿道。为居民提供休闲锻炼、绿色出行旅游的场所。
中期目标:完成次要绿道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使绿道形成初步网状,更加便捷通达。加强宣传力度,使绿道观念深入人心;绿道沿线的商贸服务业更加成熟,对乡村经济起到带动促进作用;创建属于临城独特的旅游品牌,将临城打造成为邢台市旅游的新亮点。
远期目标:完成绿道连接线和部分偏远绿道建设工作,使绿道网更加完善合理。最终建设集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绿道,创造安居、康居、乐居的人居环境,提升临城在邢台市的竞争力,成为邢台市旅游的中心点。
第二章 绿道绿廊总体规划
第6条 绿道绿廊规划原则
(1)必须与周边城市绿道绿廊空间对接。
(2)必须与河流水系整治相结合:绿道与水系相结合是临城地域特色的体现,绿道建设可以利用和依托河流水系进行,同时绿道绿廊也就具备极为明显的水质改善功能。
(3)必须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绿道绿廊通过串联各种旅游资源点,增加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可观赏性和趣味性。
(4)必须体现生态化和本土化:绿道绿廊本身就是生态学中的生态廊道,是将区域生态斑块串连成“网”进而成“面”的重要手段。建设中尽可能以本土植物为主,保障本地生态安全。
第7条 规划布局理念
临城绿道绿廊规划布局,区域角度重点考虑融入石家庄市、邢台市发展和生态资源整合发展,城市角度重点考虑居民游憩休闲方式的改变和城市结构的优化提升。重点突出“融合、民享、生态、低碳”的理念:
融合——融入石家庄、邢台发展
民享——突显游憩休闲
生态——带动旅游繁荣
低碳——优化城市结构
第 总体布局结构
规划将以“四景两轴、三横三纵、五团一心”的布局结构,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衔接,逐层推进,做到点连线、线织面,不断完善和深化道路绿化建设,将临城县打造成为集生态、休闲、娱乐健身、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真正的宜居宜业的生态县。
(1) 四景两轴
根据临城县的资源特点,以郊野生态和风景名胜为两个主风景轴线,串联临城县的自然风景、园林风光、古村风情和历史风貌四种不同的旅游资源。
(2)三横三纵
东西向三条绿道和南北向三条主要绿道组成绿道网的主要骨架,再以次要线路连接起来,形成覆盖整个临城县的绿网。
(3)五团一心
将临城县分成五个风景组团,分别为临城主城区组团、小天池景区——蝎子沟国家森林公园组团、岐山湖片区组团、白云洞风景区组团、天台山景区组团,其中以岐山湖景区、白云洞景区形成的旅游风景区为中心,是绿道网最具旅游价值的景点,建设成为临城的旅游品牌。
临城主城区组团:该组团的主题是城市活力,核心旅游资源是城市游园、城镇新貌;包括的景点有蓝天生态园、花卉公园、百荟园、盘石丰乐园等。
小天池景区:包括的景点有莲花池松林区、驾游村民俗风情区、赵家沟野游区。
岐山湖片区组团:包括水上活动区、东西岸环湖游览区、露营活动区、鸟类观赏区、水生植物观赏区、渔家风情区等,是绿道建设的重点区域。
白云洞风景区组团:包括景点有溶洞科教区、溶洞游览区、山顶游览区,是绿道建设的重点区域。
天台山景区组团:登山石梯区、五谷仙顶区、天眼野游区、丹瀑溪流区。
第9条 绿廊系统规划
(1)绿廊系统规划内容
规划利用城市和城乡之间的道路、水道、等线状联系形成绿色廊道,串联公园(如郊野公园)、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农田、林区、水域等大面积的绿色斑块,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空间保护体系。
将岐山湖景区、小天池景区规划为生态型绿廊。其应满足动植物繁衍、迁徙和生存的生态环境,同时有效避免人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及动植物繁衍、迁徙和生存造成干扰,其控制宽度一般不小于 200 米;临城城区一号绿道线、二号绿道线及连接线规划为都市型绿廊。其应满足人的休闲游憩要求和营造景观的需要,控制宽度一般不宜小于 20 米,其中绿道慢行道路缘线与城镇建设区域的单侧距离不宜低于 8 米;上述两个规划类型除外的规划为郊野型绿廊。其应满足动植物迁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境,满足人们亲近大自然的需求,同时应有效避免人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及动植物的消极影响,其控制宽度一般不小于 100 米。
(2)绿化植被要求
①根据实际情况,郊野绿廊尽量使用原有绿化植被,保持原始的景观特色。
②无论是道路绿带还是河岸植被带, 都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 综合考虑休闲游憩功能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③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兼顾观赏性和景观。
④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 配置生态性强、群落稳定、景色优美的植被。
⑤可利用垂直绿化技术,增加空间的有效绿量,从而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增强美化、彩化的空间效果。在景观较好的区域提供一些视线通廊,确保视野可达绿道周边的人文及自然景观。
⑥在污染区域, 针对污染源的类别, 配置相应的抗性强、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
⑦紧邻慢行道的植物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乔木宜选用高大荫浓的种类,枝下净空应大于 2.2m;严禁选用危及游人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勿选用枝叶有硬刺或枝叶形状呈尖硬剑状、刺状的种类。
(3)水体廊道建设
①应根据河流的天然走向进行区域绿道的规划设计,避免随意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即不宜采用裁弯取直、渠化、固 化等方式破坏河流的生态环境。
②不宜在绿廊的河道水系中新建永久性的水工建筑物,包括混凝土坝、浆砌石坝、堆石坝、橡胶坝等。
③在规划和连通绿廊中水系时,应科学调查分析,严禁将高污染程度的水系引入洁净或低污染程度的水系。
④可采用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吸附、膜处理技术等水质生态恢复措施,有效恢复绿廊中已经遭到污染的河流水系,改善、提高水质。
⑤应根据不同河段的功能,保证河流两侧缓冲带的宽度,不得影响天然河流或人工沟渠行洪安全。
⑥除非基于绿道通达性的需要,否则,应避免在河岸上修建新的道路。
⑦严禁在绿廊开山取石。
第10条 绿道规划
绿道的建设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结合河流水系建设。利用河流、小溪、水渠、生态湿地等,在河流两侧留出足够绿地空间的基础上,对滨水空间进行进一步合理规划,协调人类活动与滨水区域的自然生态关系;第二,结合道路改造。利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城市交通道路、铁路、乡村道路等机动车道,根据景观需求及道路的性质和功能,在适当的位置及适当的尺度开辟出游人步行及活动的区域,通过选取适宜性高,资源连接丰富的道路,将其改造成绿道。
本次规划在道路选线上根据这两种情况及临城县的现状,选择如下绿道线路:
(1) 1号绿道线路
分为三段,107国道东镇县城北二环+白云洞、岐山湖景区+小天池景区,总长度约50 公里。设置 5个驿站,一级驿站 2 个,二级驿站 2 个,三级驿站1个。
(2) 2号绿道线路
鸭鸽营乡、北工业区、天台山景区+红旗大街南沿线、岐山湖景区+县城临城大道至107国道,总长度约60 公里。设置 8个驿站,一级驿站 2 个,二级驿站 5 个,三级驿站2个。
(3) 绿道连接线
为了绿道有更好的通达性,形成回形网状,规划了一些绿道连接线,使绿道网更加合理和完善。包括连接1 号线和2 号线的绿道线;红旗大街绿道线等。
(4) 中心城区绿道线
中心城区绿道除了上述的区域绿道和城市绿道外,均作为社区绿道,主要沿河沿路分布,以方便居民出入为出发点,生活区适度加大密度,使居民可以便捷地出入,中心城区社区绿道规划5条,总长度约15 公里。除中心城区社区绿道之外,县城外围的乡镇应编制相应的社区绿道网规划,与区域绿道相衔接,在县域内形成完整的绿道网络。
第11条 慢行系统规划
(1) 慢行道的横断面
本次规划根据不同线路和不同地段的实际情况和原有规划指引,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不同的横断面形式进行局部调整设计,使之与绿道建设的需要相吻合,宽度标准可参照下表。
各类慢行道的参考宽度标准
慢行道类型 | 慢行道宽度的参考标准(米) | 绿道类型 |
步行道 | 2 | 都市 |
1.5 | 郊野 | |
1.2 | 生态 | |
自行车道 | 3 | 都市 |
1.5 | 郊野 | |
1.5 | 生态 | |
无障碍道 | 3 | 都市 |
2 | 郊野 | |
1.5 | 生态 | |
综合慢行道 | 6 | 都市 |
3 | 郊野 | |
2 | 生态 |
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鼓励采用环保生态自然材料铺装慢行道路面,多采用软性铺装,常见的软性铺装和硬性铺装材料以 及其优缺点见下表。
常见的软性铺装和硬性铺装材料以及其优缺点
铺装分类 | 铺面材料 | 优点 | 缺点 |
软性铺装 | 裸土 | 自然材料,成本最低,维护较少,可塑性强 | 比较脏,天气适应性差,用途局限 |
碎木纤维 | 自然材料,表面柔软,方便行走,成本适中 | 易腐蚀(不耐高温、潮湿、阳光),后期维护较多 | |
颗粒石适中 | 自然材料,表面柔软,方便行走,成本适中 | 表面容易受到侵蚀、冲刷,日常维护多 | |
木料 | 自然材料,铺面柔韧性好,景观性和生态性好,用途多样 | 铺设造价高,易受损坏,维护费用高,潮湿易 滑并引起火灾 | |
硬性铺装 | 沥青 | 表面坚硬,用途多样,天气适应性强,抗腐蚀,维护费用低 | 铺设造价高,生态性差,容易造成污染 |
石块 | 自然材料,表面坚硬,用途多样,天气适应性强,抗腐蚀 | 铺设造价高,容易侵蚀,可能会存留坚硬的石角,对游人的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 |
混凝土 | 表面坚硬,用途多样,天气适应性强费用低 | 容易导致表面崎岖,铺设和维护费用均高,生态性差 |
应与现有自然条件下的横坡、纵坡相匹配。针对不同类型的慢行道,其坡度的设计范围可按照下表执行。 各类慢行道的坡度设计范围
慢行道类型 | 纵坡坡度参照标准 | 横坡坡度参照标准 |
自行车道 | 3%为宜,最大不宜超过 8% | 2%为宜,最大不宜超过 4% |
步行道 | 3%为宜,最大不宜超过 12%(当纵坡坡度大于 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 | 最大不宜超过 4% |
无障碍慢行道 | 2%为宜,最大不宜超过 8% | 2%为宜,最大不宜超过 4% |
(1) 规划原则
①各类标志牌按统一规范的要求清晰、简洁地设置,从而实现对绿道使用者的指引功能。其中道路交通等标志应按照国家规定 规范化设置;信息、指示等标识设计在统一的基础上,可体现区域特色和文化背景,应能明显区别于道路交通及其它标识。
②各种标志牌一般应设置在游客行进方向道路右侧或分隔带上,牌面下缘至地面高度宜为 1.8-2.5m。
③同类标示牌设置间距不应大于 500m。
④在危险路段、特殊路段(区域)的前方 1 公里范围内,以 500 米为间距,以国际通用的标识标牌提前设置。
⑤在驿站、景点景区、湖泊湿地、历史文化点位、产业项目等区域的前方 1 公里范围内,以 500 米为间距,以标牌、 信息墙为主要形式,提前设置相关介绍。
⑥绿道出入口 1 公里范围内,500 米为间距,以标牌、地面标识、标线为主要形式,提前设置。
⑦制作标志牌所采用的原材料应体现环保和节约的精神,也可就地取材,旧物改造,做出新意。
⑧宜采用现代、简洁等风格,采取施工简单,更换指示内容方便快捷的工艺。
⑨绿道沿线可布设主题雕塑、景观小品,并作为标识系统的一项内容。
⑩对于新建的标识,造型、风格上应与绿道理念相统一,形态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2) 标识系统内容
绿道标识系统包括有信息标志、指路标志、规章标志、警示标志、安全标志和教育标志等。
信息标志用于标明游客在绿道中的位置,并提供绿道设施、项目、活动,以及游览线路及时间等信息。 指示标志用于标明游览方向和线路的信息。大部分指路标志用图形并配以简单文字进行说明。
规章标志用于标明区域绿道法律、法规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绿道建设的。
警示标志用于标明可能存在的危险及其程度,且至少要在危险路段前 80- 100m 处设置。
安全标志用于明确标注游客所处的位置,以便为应急救助提供指导。凭借游人的绿道和所处区段编号,救助人员能快速地为其定位。
教育标志用于标注绿道所在地的独特品质或自然与文化特征,作为向普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地质、生态环保等知识的载体。
第13条 驿站及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1) 驿站分类
一级驿站:承担绿道管理、综合服务、交通换乘等方面
功能,宜依托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发展节点或绿道沿线城镇及较大型 村庄进行建设。可设置旅店、医疗、保安、自行车租赁、维修、餐饮、厕所、淋浴、更衣、小卖部、休憩、停车(可停放 10-20 小 汽车、5 辆大巴车)。
二级驿站:承担售卖、租赁、休憩和交通换乘等方面功能,宜依托绿道
沿线村庄、公园进行建设。可设置自行车租赁、维修、 餐饮、小卖部、厕所、休憩、停车(可停放 5-10 小汽车)。
三级驿站:承担休憩功能。可设置厕所、休憩场所。
(2) 驿站服务半径及规模
生态型、郊野型绿道在无现状设施可改造利用的情况下,应按下表的规定新建驿站。
表 驿站设置间隔要求
类型 | 生态型 | 郊野型 | ||
一级驿站 | 二级驿站 | 一级驿站 | 二级驿站 | |
间距(km) | ≥20, ≤30 | ≥10, ≤15 | ≥15, ≤20 | ≥8, ≤10 |
表 驿站建设规模控制
类型 | 生态型 | 郊野型 | 都市型 | |||
一级驿站 | 二级驿站 | 一级驿站 | 二级驿站 | 一级驿站 | 二级驿站 | |
建筑面积(㎡) | 100~150 | 50~100 | 100~200 | 100~150 | 50~100 | 30~50 |
表 绿道配套设施建设的控制要求
设施类型 | 允许建设项目 | 禁止建设项目和活动 | |
基本建设项目 | 其它允许建设项目 | ||
衔接设施 | 桥、摆渡码头等 | 划船道、栈道、游船码头等绿道穿梭巴士停靠站(场) | 开发类项目:如房地产开发、大型商业设施、宾馆、工厂、仓储等。 污染绿道环境项目,如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餐饮场等。 对绿道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如砍伐树木、伤害动物、拦河截溪、采土取石等。 |
停车设施 | 公共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点、公交站点等 | ||
管理设施 | 管理中心、游客服务中心、 | ||
商业服务 | 零售点、自行车租凭点、饮食点 | 流动售卖、露天茶座、户外运动用品租售点等 | |
游憩设施 | 游泳、水上竞速、漂流、攀岩、蹦极、 | 公园、露营设施、烧烤场、垂钓点、高尔夫练习场、滑草场、骑马场、马术表演场文体活动场地(儿童游憩场地、群众健身场地、篮球场等)、休憩点等。 | |
科普教育 | 科普宣教设施、解说设施、展示设施 | 宣教栏、纪念馆、展览馆、鸟类及野生动物观测点、天文气象观测点、特殊地质地貌考察点、生态景观观赏点、古树名木及珍稀植物观赏点等 | |
安全保障 | 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安全防护设施、无障碍设施 | 医疗保障点、水上救援站、救生岗塔等 | |
环境卫生 | 公厕、垃圾箱、污水收集设施 | 生态环保型污水处理设施、定点拦截设施 | |
其它基础设施 | 保障绿道使用的其它市政公用设施,如照明、给水、排水、电讯设施等 | 国家、省、市的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 |
类别 | 项目 | 生态型 | 郊野型 | 都市型 | 设置要求及服务内容 | |||
一级驿站 | 二级驿站 | 一级驿站 | 二级驿站 | 一级驿站 | 二级驿站 | |||
停车设施 | 公共停车场 | ● | ○ | ● | ○ | ● | ○ | 1、驿站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设施,严格控制新建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 2、自行车租赁点可包含户外运动用品等设施的租赁。 3、在观鸟点、古树名木及珍稀植物观赏点应设置科普及环境保护宣教设施;在历史文化遗迹、纪念地、岭南古村落等处应设置相应的解说设施和非物质文化遗4、主要景点应设置观景平台等设产展示设施。 5、垃圾收集应纳入绿道附近城市(镇)的垃圾收集系统。 |
出租车停靠点 | ● | ○ | ● | ○ | ● | ● | ||
公交站 | ○ | ○ | ○ | ○ | ● | ● | ||
管理设施 | 管理中心 | ● | —— | ● | —— | ● | —— | |
游客服务中心 | ● | ○ | ● | ○ | ● | —— | ||
商业服务设施 | 售卖点 | ● | ● | ● | ● | ● | ● | |
自行车租凭点 | ● | ● | ● | ● | ● | ● | ||
饮食点 | ○ | —— | ● | —— | —— | |||
游憩设施 | 文体活动场地 | ○ | ● | ○ | ● | ● | ||
休憩点 | ● | ● | ● | ● | ● | ● | ||
科普教育设施 | 科普宣教设施 | ● | ○ | ● | ○ | ● | ○ | |
解说设施 | ● | ○ | ● | ○ | ● | ○ | ||
展示设施 | ● | ○ | ● | ○ | ● | ○ | ||
安全保障设施 | 治安消防点 | ● | ● | ● | ● | ○ | ○ | |
医疗急救点 | ● | ● | ● | ● | ● | ● | ||
安全防护设施 | ● | ● | ● | ● | ● | ● | ||
无障碍设施 | ● | ● | ● | ● | ● | ● | ||
环境卫生设施 | 公厕 | ● | ● | ● | ● | ● | ● | |
垃圾箱 | ● | ● | ● | ● | ● | ● | ||
污水收集设施 | ● | ● | ● | ● | —— | —— |
(3) 驿站数量
根据临城县实际情况及驿站设置要求,本次绿道规划共设驿站 15个,其中一级驿站4个,二级驿站8个,三级驿站3 个。
第三章 绿道绿廊旅游策划
第14条 绿道旅游发展目标与战略
(1)发展目标
以“天蓝水清,魅力临城”为主体、以绿道为纽带整合临城自然山水、历史人文资源,构建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绿道旅游产品,打造临城旅游新品牌。
(2)发展战略
①创造“旅+游”一体化单一“目的地”式旅游方式
②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推进旅游业转型提质
③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业整体知名度
④保护地区生态环境,倡导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15条 绿道旅游产品及线路策划
(1) 一号绿道线
①主题——绿林傍水、奇山溶洞
一号线风景道主要以溶洞、岐山湖风景、自然森林、历史文化名村观光为主,其中临城岐山湖、白云洞自然景观区组成的套餐是该线最大亮点,该线是一条游走于碧湖、溶洞、密林、奇山的生态休闲绿道,沿途景观秀丽宜人,活动空间形式丰富,适合户外、探险、戏水、郊游、观光、休憩、避暑,是可以体现临城独特生态旅游的线路之一。
②主题景观区段
一号线主要包括白云洞地质观光径、岐山湖养生度假径、小天池森林观光径三大主体景观区段,由东向西依次为“地心之旅”、“山水对话”。
(2) 二号绿道线
①主题——古今如梭、锦绣临城
二号线主要以临城县内的古建筑遗址、泜河生态湿地以及天台山风景区为主所形成围绕临城的“环城游”。该线路游经古城、青山、绿水、工业区风貌等景区。是一条历史与现代交汇、田园与都市互溶的文化观光休闲风景道。
②主题景观区段:二号线是围绕临城进行的一次环绕旅行,主要包括临城历史文化径、郊野丘陵观光径、天台山观光。从始至终依次为“清明遗址”“水岸生活”“萃荫毓秀”“工业图画”。
第16条 绿道旅游营销推广策略
临城绿道旅游营销推广目标是:提高公众对绿道的认知和理解;增强社会对绿道建设的支持和参与;促进目标群体对绿道的使用和消费;展现绿道经济对的旅游业发展影响和推动
第17条 需求导向市场细分
冀中南地区重点目标市场:主要面向石家庄邢台周边地区,该市场经济基础条件好,客源旅游消费意识强、品位高,针对这一市场,需要将临城绿道网和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推出一体化绿色休闲旅游概念,形成品牌效应,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媒体加强宣传,出动目标客源的出游时机。
在巩固和提高以溶洞为代表的景区地质风光绿道游市场的同时,重点拓展民俗体验、户外运动、养生度假等专项绿道旅游市场,近期积极开发家庭出游和自驾车游市场,并大力培育徒步游和自行车游市场。
第1 媒介合作良性互动
在临城主要交通枢纽及城市繁华地段设置广告;在临城去各地的长途巴士、列车、宾馆酒店发放介绍绿道的宣传单和绿道旅游手册;利用电视台、广播台开辟旅游专栏,播放临城绿道的宣传片。
第19条 理念创新网络推介
以旅游者、消费者为导向,在营销过程中将临城绿道品牌与临城旅游品牌、临城城市品牌散着融为一体,实现大都市、大休闲、大旅游,三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绿道旅游的自然观光、人文体验、森林探秘、滨水休闲、户外运动等典型线路纳入旅行社的产品设计中,以此作为临城城市形象的新名牌整合营销。
同时绿道的推广要巧用绿色理念和网络媒介,借助绿色传播媒体(如关心生态、环境保护、健康运动的媒体)。以绿色品质、绿色风格等绿色信息,倡导低碳生活,引领生态休闲的风潮;借助网络之一新兴媒体,建立绿道旅游网站发布临城绿道游最新活动、精华线路、相关知识、旅游注意事项等信息,并以博客,微博、论坛等多种形式与大众进行沟通互动。
第20条 活动营销公众参与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绿道使用、建设和管理之中,可由牵头,各级绿道办公室积极组织以绿道为主题或背景的新闻推介会、主体大赛、民俗活动、国内外赛事等,利用节事的载体功能,全程策划绿道营销活动,引导群众主动了解绿道、感受绿道,形成公众话题,为绿道带来活力同时也起到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
第四章 绿道绿廊分期建设归划
第21条 建设推进原则
(1)统一部署 设定目标
(2)制定计划 分期实施
(3)特色鲜明 各显其能
第22条 规划建设时序
近期:2013 年—2015 年,1、2 号线为近期建设线路。依托岐山湖大道、红旗大街南延线、汦河水道建设,形成初具规模的环状绿道网。该线路串联了最多的景点,是临城县最具优势的生态、人文旅游资源。
远期:2016 年—2020 年,远期主要是建设绿道连接线,将比较偏远的景点加入绿道网,使绿道的网络更加发达和完善。
第23条 规划建设投资概算
本次规划绿道网规划为公益性项目,建设资金以投资为主,除了投资外,绿道上的经营性项目,如自行车租赁、商店、 旅店等可招标企业等社会投资实体建设,出台必要的扶持。规划特别强调公众参与绿道建设的理念,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捐助资金、认建、认养绿道。同时也强调,要避免绿道过度商业化,避免因个人的利益损害大众利益。
建设时序及投资估算表
建设时序 | 编号 | 位置 | 长度(米) | 投资造价(万元) | 驿站个数 | 投资造价(万元) | 总造价 |
2013-2015 | 一号绿道线 | 东镇镇区至县城 | 5911 | 15000 | 1 | 4 | 15012 |
县城岐山湖大道 | 5623 | 1 | 3 | ||||
白云洞、岐山湖 | 8253 | 1 | 5 | ||||
二号绿道线 | 临城大道 | 7852 | 7106 | 1 | 4 | 7114 | |
汦河水道 | 2300 | 1 | 4 | ||||
社区绿道 | 文化路 | 2000 | |||||
人民大街 | 3800 | ||||||
2016-2020 | 一号绿道线 | 岐山湖至小天池 | 15247 | 10673 | 2 | 9 | 10682 |
二号绿道线 | 鸭鸽营乡至天台山 | 17060 | 30436 | 3 | 11 | 30459 | |
石林高速沿线 | 17117 | 1 | 4 | ||||
东楼线 | 15018 | 2 | 8 | ||||
社区绿道 | 子龙路 | 3100 | |||||
朝阳路 | 4500 | ||||||
绿道 连接线 | 红旗大街南沿线 | 18209 | 12746 | 2 | 7 | 12753 | |
合计 | 125990 | 75961 | 15 | 54 | 76015 |
第24条 保障
(1)部门协调
(2)资金支持
(3)土地支持
(4)经营扶持
(5)行政审批
第25条 技术支持
(1) 统一标准 创新融合
(2)多方参与 集思广益
(3)经验借鉴 博采众长
第26条 运营管理
(1)建立绿道专门机构
临城县绿道网建设管理应构建县、镇二级管理机构。要加强绿道办公室的实际行政权限以便能够对绿道建设管理进行统一部署、协调和综合决策。
(2)施行领导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
明确责任领导的职责,施行领导亲自抓、总负责。同时,建立绿道建设综合考评结果与地方领导政绩考核直接挂钩机制,将绿道网规划建设进度和质量、运营管理成效纳入到各级领导班子工作绩效考核中,使其成为重要考评内容,并对考核先进的地区由市奖励一定资金作为绿道建设、管理和维护费用,以此监督各级单位落实责任、积极、有序、有效推进绿道项目建设。
(3)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种管理机制
(4)建立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三核驱动”运营模式
临城绿道网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应建立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工作机制。
第27条 维护管理
(1)明确维护管理的主体和对象
为保证绿道维护管理的全面覆盖与有效实施,应以县为责任主体。明确牵头部门并建立由多部门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绿道维护管理工作机制。
绿道维护管理的对象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设施既由自然人文景观、慢行道及其配套设施共同组成,而软件设施则包括网络系统、宣传系统等。
(2)制定运营管理的相关规定和工作计划
(3)建立维护管理专项资金
(4)倡导长效的公共维护机制
通过公众直接参与管理,加强公众对绿道的关注和认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有助于绿道的实施与运营、公众监管。
第2 实施监督
(1)加强宣传推广
和有关部门要将绿道网建设的科学知识、活动内容、使用须知等纳入宣传教育计划,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移动传媒等渠道,展开多层次、多渠道的绿道建设的宣传和科普宣传,使公众明白绿道建设的意义和知识。
(2)(强化检查督导
为保障绿道设施的正常运营和安全,防止日常维护工作的疏漏造成安全隐鼓励公众参与。绿道网在建设和管理中要充分体现,吸收人民群众的智慧,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组织现场咨询、公众论坛等公众咨询活动,了解公众的需求。
第29条 安全保障
临城绿道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最主要集中在旅游活动安全和交通形势安全方面在绿道建设和投入使用之处应建立一个完善的绿道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应该包括安全控制系统、安全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系统三大子系统。
(1)安全控制系统
安全建设:在绿道上(特别是危险区段)设置统一标准的安全警示标志,注释标识牌、安全防护栏、监控闭路电视、应急报警电话、医疗救护设施、水上救护人员与设备等等,保障绿道使用者人身安全。
安全检查:沿线及绿道各主要景区建立绿道安全巡查队伍,对整个绿道系统,特别是远离城镇与人口密集地区的绿道进行安全巡逻。
(2)安全预警系统
绿道安全预警系统是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及灾害的区域提前发出预警和预警信息,防止危险发生。
预警信息发布: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要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事件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 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 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 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发布工作。
(3)应急救援系统
应急救援主要是对突发紧急事件的处理,须建立旅游紧急救援体系,配备必要的救援人员和救援设备,提高绿道旅游安全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旅游安全事故的及时通报和快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