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王维禅诗的心理解析内容摘要 王维后期的诗歌代表了他的成就.他在亦官亦隐中在禅宗的影响下,写出了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禅诗.王维之所以在艺术境界这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就是因为他在禅修中,能以静穆的观照感受到宇宙万物与自己那清寂而又灵动的生命.也是在禅修中达到了心理自性的,从无意识的海洋中汲取了无尽的历史财富.
关键词 王维;禅诗;心理分析;自性;无意识
-- 作者:木头疙瘩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极富禅趣的诗歌而著名,他的诗,特别是后期的诗歌,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悠然自得的情趣,清·王士祯说王维的诗"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由此可见王维诗歌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但是王维诗中所寓的禅意究竟是一种样的佛家境界呢?王维的诗歌为什么能达到如此深遂玄冥、空灵清妙的境界呢?
下面我们就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对王维的诗歌主要是禅诗进行一番解析.
一、王维的生平、思想
王维生于武后长安元年( 701 ),卒于肃宗上元二年( 761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王维少年时代即有才名.唐玄宗开元七年( 719 ), 19 岁的王维赴京兆府试,中了第一名解头. 21 岁中进士,作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违制事受连累,被贬为济州(治所在今山东长清西南)司库参军.王维希望有所作为,他干谒当时作宰相的张九龄,终于在 34 岁那年,被提拔为右拾遗,重返长安.后来,王维改任监察御史,曾奉命出使塞上,到边疆作过一个时期的兼职判官.回京后,于开元二十八年 40 岁时,转为殿中侍御史.从此,王维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来.此间他多次升官,最后做到给事中.较之从前的右拾遗,官职已由从八品上升到了正五品上.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755 ),安史之乱爆发.王维时年 55 岁,第二年六月,安禄山攻陷长安,唐玄宗奔蜀,王维追随玄宗不及,为叛军俘获.安禄山素知王维的才华,强迫他作伪给事中.王维作了一首《凝碧池》诗,表明了他不愿作伪官的心迹.至德二载( 757 ),两京相继收复,唐肃宗自凤翔还长安,诏示凡作过伪官者,以六等定罪.王维被囚禁.肃宗鉴于王维曾作有《凝碧池》一诗,也就从宽发落,仅降王维为太子中允.
自从免罪后,王维心灰意冷,尽管他不久官复原职, 59 岁时竟升为尚书右丞(世称他为王右丞即原于此).他更笃志奉佛, " 以玄谈为乐 " , "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 上元二年( 761 )七月,王维卒,年61 岁.葬于辋川清源寺.
以天宝初年即王维 40 岁左右为界,王维的思想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抱负,热情,开朗,雄心勃勃.他在这时期创作的政治诗和边塞游侠诗,洋溢着青春朝气和理想光芒,饱含情韵.他的《从军行》、《少年行》、《燕支行》等就写得意气风发、轩昂飒爽,活脱脱的一个极端昂扬自信的盛唐人的典型风貌.
后期的王维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来.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就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时写的一组小诗.王维《山居即事》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这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由于生性好静 , 把独往独来的归隐生活写得很美,其《酬张少府》说: "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 无心于世事而归隐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不仅没有丝毫不堪孤独的感觉,反而流露出自得和闲适.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和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这类诗歌才是代表了他的艺术成就.
二、仕与隐的心理探究
王维在仕途中有三次大的挫折,第一次,开元九年因伶人舞黄狮子违制事受连累,被贬为济州;第二次,在开元二十四年王维的知音、恩相张九龄罢相,他也再次遭贬.王维"亦官亦隐"的生存状态,就始于这个时候,这大大影响了他的生活状态,艺术态度.第三次即"安史之乱"所遭际的"陷贼""伪职"事件.
在第二次遭贬时王维曾作了一首《赠从弟司库员外絿》诗来表明自已心迹.
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 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即事岂徒言,累官非不试;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皓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惠连素清赏,夙语尘外事;欲缓携手期,流年一何驶!
诗的前八句直接抒写人生感慨,可谓是诗人前半生仕途经历的总结.诗人在仕途跋涉中,是多么的勉为其难,疲惫不堪,身心俱瘁.诗人低首徘徊,处在了何去何从、无可奈何的人生十字路口.
我们看到尘世的罗网,矛盾交错,束缚着诗人的身心,使诗人的精神世界变得如此沉重、压抑、惨淡、灰暗,而诗人内心的自我,却是真力弥满,蓬勃生发,渴望着超脱自在,在广阔的宇宙空间里逍遥神游.因而正当诗人游心拘促、郁闷难遣、低首踯蹰之际,蓦地引颈远眺:"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一个多么心旷神怡的寥阔世界扑入眼帘,光被四表,直射人心!故尔诗人要"皓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兴高采烈地迈进这个理想的光明的人生境界 , 从而要 徜徉于大自然中,悠游山水之中 , 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要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
这首诗清晰的表明了王维心路的历程,从对仕途的失落到对隐于山林的向往,然而如此王维也没有真正做到完全的隐居, 王维曾自我表白说:"世纲婴我故,小妹日长成.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
王维这样做却是有着深刻心理和思想根源的.
-- 作者:木头疙瘩
王维的这种妥协以至圆滑的处世态度,是有一套自觉的理论体系,他 认为在山林可以清高,在朝廷也可以清高. 他在晚年所写的《与魏居士书》一文中,指出: " 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 " , 这种"无可无不可"、随遇而安的思想,既是王维的自我辩解,也是他的人生观.它成了王维后期亦官亦隐生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据.
因而,便连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够超然的陶潜,他都以为很不潇洒,在其诗文中言及陶令时,多不太恭维、其中讥讽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一是陶令不该这么执著功名,三番五次地在仕隐间作拉锯式的徘徊,而有不识时务的迟迟期待,王维诗云: " 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 (《早秋山中作》);
二是陶令不该这么自渐斯文而叩门乞食,而且不谙韬晦不识圆达而自取其辱,王维讥诮说: " 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鞭其后之累也 " (《与魏居士书》);
三是陶令不该这么作践自我也作践家小,毫无家庭责任感, " 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 "" 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 " (《偶然作六首》)
由此也被人批评为"中国封建社会即清高又软弱的仕大夫的典型".①
近代心理分析学家荣格博士认为,一个人"只有当他适应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当他同自己保持和谐的时候,他才能以一种理想的方式去适应外部世界所提出的需要;同样,也只有当他适应了环境的需要,他才能够适应他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一种种内心的和谐."②
这种妥协在心理学中可以认为是一种心理的退行,退行简单的说就是,放弃追求,返回内心从无意识中获取能量以适应生活的一种方式.退行能够激活了无意识中拥有丰富种族智慧的原型.这种种族智慧往往保证了一个人能够成功地解决他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迫切问题.每个人开始踏入肩负一定责任的社会生活时,都怀着某种希望,这种希望有时候会破灭,其原因往往由于它与个人的实际生活处境不相适应.
王维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放弃在官场上的执着,从而转向在大自然中寻求在心灵上的安慰.所以王维选择了亦官亦隐.王维既不愿与李林甫那种人同流合污,却又不敢斗争;想归隐,但又不愿过清贫的生活.自然,亦官亦隐,既与统治者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可以避免政治上的实际冲突,保持自己的"高洁又能过舒适优裕的生活,不失为一种解决人生矛盾的妙法,从而达到了一种"内心的和谐".
仕途淹迟使王维受尽精神上的煎熬,苦痛不堪.纵观几次重大变故中的王维,不难发现他内心深处所竭力掩饰的游移和矛盾之情.王维早期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抱负,但经历了几次挫折与失败后不得不重新调整他的生活.在这之后王维通过静观、沉思和反省与大自然融合来获得人的自性的完善.为了懂得人体生命和人个生活的意义,就需要体验自己的内心存在,以此达到最终的解脱.
对比王维的生平轨迹,我们可以发现王维在不断亦官亦隐中,寻求心灵地解脱,寻求与大自然最亲密的结合,在禅修中最终达到了体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形成"亦官亦隐"的生存状态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佛教的影响.
王维早年即相信佛教.他在《叹白发》诗中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又在《山中示弟》诗中说:"山林吾丧我."而《饭覆釜山僧》诗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可见他是有意将自己一生的烦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的.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
王维的这个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维摩诘所说经》是禅宗的大典,维摩诘更是一位得到释氏称许的大居士.他与释迦牟尼同时代,极善于应机化导.他曾经以称病为由,向释迦牟尼遣来问病的舍利弗、文殊等阐扬大乘佛教的深奥义理.为佛典中现身说法,辨才无碍的代表人物.《维摩经》称,维摩诘居家学道,号称维摩居士.它还着重描写达到解脱境界不一定要过严格的出家修行生活,关键在于主观修行,并以维摩诘的默然来表示对这一道理的体会.而维摩诘还游戏人间,享尽人间富贵,但他又精悉禅理,以世间为出世间,是中国大乘佛教在家信徒的理想形象.自六朝以来《维摩经》在文人中广为流传,维居士被广大士大夫当成了思想、行为的榜样.
王维精通佛教,又自号摩诘,当然会受到《维摩经》的深刻影响.在家修行,"亦官亦隐"并不影响心灵的解脱与自由,在禅修中,能以静穆的观照感受到宇宙万物与自己那清寂而又灵动的生命.身心个体在禅修悟境之中得以超越、解脱与自在,也开拓出极为优美深邃的诗歌美学境界,为人类文明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三、自性与禅诗
在分析心理学中,荣格认为"……自性是我们生命的目标,它是那种我们称之为个性的命中注定的组合的最完整的表现." ③
人的精神或人格,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体.它叫做自性.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把所有别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结中的显现,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是充分的自性完美和自性实现.自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我的合作.对于自性的认识才是获得自性完善的途径.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分,因为许多人一方面的渴望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对自己又缺乏起码的了解.他们想一跃而就,立地成佛,渴望有什么奇迹发生,使他们能够转瞬间就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在佛教中,通过那些静观、凝神沉思,使人们更加容易知觉和把握自己.王维正是通过禅修,从而体悟到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挂无牵、无缚无累的自我之性的.经由自性的发展,人会更加自觉地发展自己的感觉、知觉、理解力和生命的向度.
可以这么说,达到了自性的,就能体悟到一种解脱、自由、轻松、愉悦、和谐的感受,这种轻安和悦宁静自在的感受能消除身心各种的矛盾和痛苦,也得到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的感受.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返回到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自性,把握到了生命.明心见性,就是即事而真.诗人就在这种将自性、物性、佛性都融合到澄明寂静之美之自性的体验中,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渐于涅槃寂静的妙境.
正因如此王维才能写出如下几首诗辋川诗的深遂意境与禅境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
这些诗仅借写一物、一景、一机,就创造了一个"空、寂 、闲、静"的意境.这种意境是诗人在孤独与寂寞中,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他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无心而有意地观照自然界云生云起,花开花落的种种纷纭变幻的色相.虽然是人闲、夜静、山空,但花开花落,鸟鸣水流,大自然依然演化着它本来的一切生动.然而自然即便极动,它本质上也是极静,万物即便是万物,它实质上也不是万物.一切物境都生灭无常,而诗人的心性也是虚空无常.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法身.诗人在山水中证悟得自然,证悟了本心.从而"心"与"自然"之间获得一种不可间离的融汇.于是,"随缘任运,我心即佛,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