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学期
一、指导思想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和实施、学生必修的国家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课程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组织领导
(1)成立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张继凡
副组长:孙炳照 熊燕 李启新 毛栋才 余荣华
组员:方勇军 季芳 钟伟 陈艳红 王智
(2)成立综合实践课程工作小组。
组长:孙炳照 副组长:熊燕
组员:方勇军 钟伟 陈艳红
四、课程规划
每周活动总时间:各年级每周5课时,分别是周二下午2课时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周四下午1课时校本(诵读)课,1课时礼仪或主题活动,周五下午1课时班队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1、信息技术教育:5—6年级每周1课时,地点在电脑教室。
2、研究性学习:4—6年级每周1课时。
⑴课题研究是以认识或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有调查、实验和文献研究等方式。
⑵项目设计是以解决一个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科技项目设计等。
3、社会实践:每学期4课时。开展社会生产劳动、远足、参观和调查等活动。
⑴社会生产劳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打扫卫生等。
⑵远足:观赏本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
⑶参观:可以是配合教育专题进行的参观考察活动,例如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到德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等;也可以是配合研究性学习进行的专项考察和实地参观活动。
⑷调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或探究性的调查。
4、 社区服务活动:每学期4—6课时。由德育处具体组织实施。
⑴开展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
⑵居民小区公共卫生、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
⑶其他适合学生完成的社区志愿者活动。
5、环保行动:每学期4—6课时。开展“爱鸟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绿色9·15行动”等传统的环境教育活动的同时,开展以“学守则,讲规范”、“争创文明校园”、“环保,我能行”等为主题的活动月。
6、兴趣小组活动:每周2课时。包括文学、艺术、娱乐、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等内容。
7、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以经典诵读内容为主,开展演、说、唱、画、班级竞赛等活动。
8、安全教育:每学期4课时。由德育处组织集体教育与班级开展主题班会结合,同时制作安全教育宣传栏。
9、节日主题活动:6课时。上学期开展植树、爱鸟、清明祭扫、劳动节、庆六一系列活动。下学期开展教师节、读书节、国庆节、元旦节的系列活动
10、主题教育:利用班会课开展国防、礼仪、法制、安全、健康、科普等主题教育,合计12课时。
五、课程实施
1、信息技术课程。五、六年级采用统一教材,由专业能力强的老师任教,安排进课表,每周1课时,授课地点在电脑教室。
2、校本特色课程。每周1课时,周四下午第一节,由各班语文老师授课。
3、学生成长课程。生命健康课:3—6年级每周1课时,1—2年在班队课内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活动,每学期4课时。安全教育:每学期4课时,由德育处组织集体教育与班级开展主题班会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由德育处安排心理健康讲座或辅导课,每学期2课时。科普、法制、礼仪教育由教导处、德育处安排专题讲座,每学期6课时。
4、实践体验课程。环保教育:每学期4课时,开展“爱鸟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无烟日”、“关灯1小时活动”、创建卫生文明县城在行动活动。社区服务:每学期4—6课时,由德育处组织开展卫生、交通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活动等。参观活动:每学期4课时,祭扫烈士陵园,参观博物馆,参观工业园等。
学生成长课程成实践体验课程本学期集体活动安排表
时间 | 活动形式 | 活动内容 | 活动地点 | 组织人 |
第一周 | 集中讲座 | 安全教育 | 操场 | 钟伟 |
第二周 | 集中讲座 | 礼仪教育 | 操场 | 钟伟 |
第三周 | 志愿服务 | 学雷锋活动 | 街道 | 钟伟 |
第四周 | 体验活动 | 扶困捐助 | 操场 | 熊燕 |
第五周 | 班队活动 | 学雷锋 | 各班教室 | 钟伟 |
第六周 | 讲座、观看视频 | 心理健康 | 各班 | 钟伟、夏芳 |
第七周 | 参观 | 祭扫烈士陵园 | 烈士陵园 | 熊燕、钟伟 |
第八周 | 志愿服务 | 环保、文明宣传 | 街道 | 钟伟 |
第九周 | 集中讲座 | 防病、防溺水讲座 | 操场 | 古正水 |
第十周 | 集中讲座 | 法制与安全 | 教室 | 钟伟 |
十一周 | 集中讲座 | 科普与创新 | 操场 | 陈艳红 |
十二周 | 生活体验 | 母亲节活动 | 自由安排 | 钟伟、古正水 |
十三周 | 班队活动 | 心理健康:怎样让自己快乐起来 | 教室 | 钟伟 |
十四周 | 集体讲座 | 礼仪教育 | 操场 | 王智 |
十五周 | 志愿服务 | 访问英雄模范人物 | 社区 | 钟伟 |
十六周 | 集体活动 | 才艺展示 | 操场 | 方勇军 |
十七周 | 班队活动 | 乡土文化 | 教室 | 班主任 |
十八周 | 班队活动 | 感恩母校 | 教室、操场 | 钟伟 |
乒乓球组、篮球组、跳绳组、羽毛球组、合唱组、舞蹈组、小主持与说话小组、毛笔书法组、棋类组、课本剧组、英语小组、手抄报组、刺绣组、魔方悠悠球组、手工与创意、绘画、语言表演组、电脑小组等19个拔尖组和以阅读、绘画、诵读、卡拉OK、手工、书法为活动内容的11个普通组。具体安排如下:
类别 | 班级 | 兴趣小组 名称 | 活动地点 | 辅导教师 | 下班人员 | 学生人数 安排 |
拔尖组 | 1 | 田径组 | 校门通道 | 刘琼、高金莲 | 孙炳照 | 20 |
2 | 乒乓球组 | 乒乓球台 | 蔡德桢、刘四红 | 毛栋才 | 37 | |
3 | 篮球组 | 北球场 | 古正水 | 钟伟 余荣华 | 40 | |
4 | 跳绳组 | 南球场 | 周艳、段丽莎 | 李启新 | 47 | |
5 | 羽毛球组 | 羽毛球场 | 严彩梅、毛小玲 | 王智 | 30 | |
6 | 合唱组 | 班教室 | 胡红、张琼 | 李艳芳 | 60 | |
7 | 舞蹈组 | 音乐教室 | 王平、邓引兰 | 32 | ||
8 | 小主持与说话小组 | 班教室 | 刘琴、詹利民 | 熊燕 | 31 | |
9 | 毛笔书法组 | 班教室 | 程青山、王敏 | 42 | ||
10 | 棋类组 | 旧综合楼四楼小教室 | 吴淑华 | 陈艳红 张继凡 | 12 | |
11 | 课本剧组 | 旧综合楼五楼会议室 | 夏芳、陈淑云 | 30 | ||
12 | 英语小组 | 班教室 | 胡艳萍、臧红霞 | 18 | ||
13 | 手抄报组 | 班教室 | 谭宇、张惠 | 49 | ||
14 | 刺绣组 | 班教室 | 赵喜华、张淑君 | 38 | ||
15 | 魔方悠悠球组 | 班教室 | 张丽君、董凤姣 | 36 | ||
16 | 手工与创意 | 班教室 | 徐海鸿、李燕 | 51 | ||
17 | 绘画 | 班教室 | 王小利、王四萍 | 54 | ||
18 | 语言表演组 | 班教室 | 刘爱君、董梨 | 52 | ||
19 | 电脑小组 | 电脑教室 | 白朝树、罗蓉 | 35 |
普通组 | 经典、绘画 | 本班教室 | 晏虹、郭艳辉 | 54 | ||
阅读、书法 | 本班教室 | 张娟、华丽萍 | 54 | |||
绘画、讲故事 | 本班教室 | 喻杨、竺利平 | 55 | |||
书法、讲故事 | 本班教室 | 王立娥、江帆 | 54 | |||
绘画、讲故事 | 本班教室 | 杨小玉、李小娟 | 67 | |||
阅读、书法 | 本班教室 | 周哲、胡珊 | 66 | |||
绘画、阅读 | 本班教室 | 李竞、卢淑芳 | 67 | |||
绘画、讲故事 | 本班教室 | 柴春艳、易丽秀 | 50 | |||
手工、讲故事 | 本班教室 | 蔡未芳、李卓 | 50 | |||
卡拉OK组 | 本班教室 | 曾雪芬、段国荣 | 52 | |||
阅读、绘画 | 本班教室 | 杨剑英、肖侣妹 | 52 | |||
合计 | 1321 |
1、组织制度保障。学校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组”,由孙炳照、熊分别任正副组长,方勇军、钟伟、陈艳红为组员,负责安排、协调、督查、讲评、宣传和资料收集整理。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具体负责课程实施、活动组织、资料准备、展示安排、学生评价等。
2、师资队伍保障。学校根据校委、教师分管工作、兴趣特长等安排专兼职指导教师,学校安排适当学习与培训,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创造性,开展集体协作,逐步开发适用的校本教材、活动模块、活动范例,将综合实践活动推向常态化。根据实际需要引进社会志愿者加盟。
3、硬件设施保障。学校保障场地充足,空间合理,器材适用,建设好教育基地,适当引入校外资源。
4、经费保障。学校每期安排每生不少于10元的材料费、校外活动经费,安排每位老师不少于400元的课程开发经费、下班补助费等,同时安排一定的预算资金作为活动保障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