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语文版七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中考题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2:27:14
文档

语文版七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中考题集

七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班级:姓名:座号:(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
推荐度:
导读七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班级:姓名:座号:(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
七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5)为司隶校尉(         )    (6)君与仆有何亲(           )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用现代汉语句子。

期日中,过中不至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4.元方与孔文举都是怎样的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二)

比较《乘船》与《荀巨伯探友 》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胡贼攻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 ,子令吾去, 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 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 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值:适逢。②郡:城。③相视:看望。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 

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吾今死矣,子(你)可去(    )    (2)贼既至(    ) 

(3)遂班军而还(    )                (4)一郡并获全(    )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耶? 

译: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译:

7.荀巨伯的做法与《乘船》一文中哪个人物的做法有相同之处? 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

答:

8.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三)

比较《伤仲永》与《李贺作诗》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②。二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③,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④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注释】 ① 皇甫湜(shí):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参与者。著有《普察集》。 

②《高轩过》(xuān):题目名。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 

③奚奴(xī ):童仆,奴仆。 

④程课:固定的格式。

9.方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10.仲永最后的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1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一文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四)

比较《三峡》和《与朱元思书》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4分)

    (1)沿溯阻绝。沿:          

    (2)良多趣味。良:

    (3)直视无碍。碍:          

    (4)窥谷忘反。反: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15、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16、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4分)

(五)

比较《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与《子罕辞玉》

宋人或(有人)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献诸子罕__________________ (2)尔以玉为宝__________________

(3)敦风义                    (4)亡何,其人亡                 

18.翻译下列句子。

(1)券在心,不在纸。

(2)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9.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20.文章题目是“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哪里体现了“坚”字?

21.子罕弗受玉,献玉者做了解释,他解释的用意是什么?

22.子罕与蔡勉旃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

 

 

(六)

比较《戴震难师》和《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3.写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日数千言不肯休(         )(2)相去几何时矣(         )

(3)师无以应(          )(4)孔子不能决也 (         )

(5 )孰为汝多知乎(         )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5.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26. 怎样看待“孔子不能决也”和“师无以应”?

七上比较阅读答案

1.(1)约定(2)离开(3)丢下、舍弃(4)拉 (5)担任(6)我,古人的谦称

2.①太丘    友②家君    家君③君    君  

3.(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但长大后未必还是一样出色。”

4.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5.(1)离开    (2)已经    (3)于是    (4)一起 

6.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生命换朋友的命。 

7.华歆 示例: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8.胡贼受到教育和感动;突出荀巨伯舍生守义的精神。 

9.他们小时候都很聪明。

10.回答要点:(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能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也可。

11.(1)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

(2)那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一读的地方。

(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12. 援笔辄就如素构

13.(1)顺流而下(2)确实、实在(3)障碍(4)通返,返回

14.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迅疾。

(空中的)烟雾都已消散净尽,天与山连成一片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15.B

16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悔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17. (1)之于 (2)你 (3)重视(4)不久

18.(1)字据在心里,不在纸上。

(2)如果把它送给我,我们都丧失了自己的宝贝,不如我们都拥有自己的宝贝。

19. 一是“寄千金,不立券”,二是没有告诉自己的儿子。

20. 蔡勉旃在友人死后,召他儿子来取白银,友人之子“愕然不受”,但蔡勉旃仍“卒辇而致之”。

21.说明这玉是块真玉,劝子罕收下。

22.言之合理即可。

23.(1)每天(或:每日) (2)距(或:距离) (3)答应(或:回答)(4)判断,判定(5)通“智”,智慧。

24. 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25. 热爱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或:勤学好问)

26. ①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②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文档

语文版七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中考题集

七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班级:姓名:座号:(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