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课题称号 |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 备课时间 | ||
教材 分析 | 物质构成的奇妙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此后学习化学的重要实际基础与必不成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布局实际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外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在学习原子布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布局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更的奇妙打开了一个微观范畴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迷信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并先容相对原子质量. | |||
学情 分析 | 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历,而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讲授的难点. | |||
讲授 方针 | 1、知识与才能: 懂得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认识原子的布局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分析原子外部各粒子的带电情况.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懂得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懂得原子布局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懂得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据信息的分析比较,对获取的信息停止加工处理,提炼规律. 通过想象、猜测→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布局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懂得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对学生停止爱国主义思想教导. 通过原子构成的认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才能和抽象思维才能. 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迷信的好奇与向往. | |||
讲授重点 | 原子的布局,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相对原子质量 | |||
讲授难点 | 对原子布局的微观认识形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求算相对原子质量. | |||
讲授 流程 | 一、 原子的构成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末分子和原子主要的分歧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更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克不及再分.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更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更中无法再分了.那末原子是不是不成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 3.教员大比方帮学生建立原子形象. 4.学生阅读讲义,懂得原子的构成,交流归纳. 并试着画出原子构成的简单网络 5.学生阅读讲义,找出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交流归纳,并得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学生分析表3-1,获取一些有用信息.交流小结.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教员大比方帮学生建立原子构型形象.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学生想象、汇报,教员小结. 3.教员讲解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4.学生试着画出质子数为8的原子布局示意图,并与讲义对比、学会. 5.教员引导学生分析讲义上1-18号的原子布局示意图,归纳出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6.根据上面的分析得出离子的定义,教员教给学生离子的暗示方法,讲授生体会离子符号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离子与原子的分歧(尤其是从原子布局示意图上分析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通过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获知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三、相对原子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