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公司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和对我国的启示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2:19:43
文档

公司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和对我国的启示

公司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和对我国的启示2013年08月13日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7月16日作者:宗芳宇近年来,公司发展迅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发展公司与世界公司大发展的背景是契合的。分析公司在投资量、投资作用和地位、投资区位、投资主体、投资领域方面的最新趋势以及战略行为特点,对于我国促进公司发展很有意义。公司发展的最新趋势——金融危机后国际化扩张呈增长趋势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危机后实现波动反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全球外国直接
推荐度:
导读公司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和对我国的启示2013年08月13日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7月16日作者:宗芳宇近年来,公司发展迅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发展公司与世界公司大发展的背景是契合的。分析公司在投资量、投资作用和地位、投资区位、投资主体、投资领域方面的最新趋势以及战略行为特点,对于我国促进公司发展很有意义。公司发展的最新趋势——金融危机后国际化扩张呈增长趋势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危机后实现波动反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全球外国直接
公司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和对我国的启示

2013年08月13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7月16日  作者:宗芳宇

近年来,公司发展迅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发展公司与世界公司大发展的背景是契合的。分析公司在投资量、投资作用和地位、投资区位、投资主体、投资领域方面的最新趋势以及战略行为特点,对于我国促进公司发展很有意义。

公司发展的最新趋势

——金融危机后国际化扩张呈增长趋势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危机后实现波动反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在危机后下降,2010年起反弹。受全球经济增长低迷、欧元区债务危机、美国财政“悬崖”及一些国家投资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复苏势头受挫,同比下降18%,降至1.31万亿美元,回到2009年低谷水平。今后两年预期实现温和地上升。

公司扩大国际生产,海外分支的逆势增长为公司控制全球经济和抵抗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全球公司海外分支的销售总额实现增长。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三年(2009—2011年,下同)销售总额均值(25.8万亿美元)比危机发生前三年(2005—2007年,下同)均值逆势增长了24.6%,达到2011年的27.9万亿美元。二是公司借危机大幅海外注资。全球公司海外分支总资产在危机发生后的三年均值(77.5万亿美元)比危机前的三年均值逆势大幅增长77.7%,2011年达到82.1万亿美元。

此外,全球公司利润额和盈利率在金融危机后大幅回落后大幅反弹。

——对全球经济的主导作用稳中增强

公司海外分支为全球创造价值和解决就业的作用稳中增强。据UNCTAD统计,公司海外分支危机发生前三年的销售额均值占全球GDP均值比重为40.2%,危机发生后的三年分别为41.2%、40.6%和40.0%。公司海外分支雇佣人数在危机后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6906.5万人,比危机发生前的三年均值增长了33.9%。

全球公司发展极不均衡,少数大型公司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全球有约8万家公司,仅规模前100家非金融公司在2010年的全球生产带来的增值就达到16万亿美元,占全球GDP1/4,海外分支产值占全球GDP10%以上和世界出口总额1/3。2011年,这100家公司对外投资项目价值为3700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约1/4;并购额为1940亿美元,占全球并购额36%;绿地投资额为1800亿美元,占全球绿地投资额20%;国内外共雇佣1538万人,是所有公司海外分支雇佣人数的约1/4。

——流入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投资增长迅速

流入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在金融危机后触底反弹,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格局持续演变。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在2011年同比增长11%,达到创纪录的7027亿美元,占全球44%,高于危机前的三年平均占比14个百分点。2012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虽然与上年相对下降3%,但在全球的比重却上升为52%,首次超过发达国家流入量。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18%、亚洲下降9.5%的背景下,中国2012年吸引外资约1200亿美元,同比仅下降3.4%,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表现突出。

流入转型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在2011年同比增长25%,达到937亿美元,比危机前三年流入量均值高出59%,占全球6%,2012年同比下降13%,降至814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保持增长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借金融危机继续在全球投资布局。据UNCTAD统计,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额在危机后呈上升趋势,占全球的比重在2007年稍微下降后继续增长,2010年达到35%的峰值,2011年降至约27%,投资额为4569亿美元。这些投资大部分来自亚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少部分来自非洲。其中,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外投资与吸引外资比例逐年上升,在2012年全球不乐观的投资环境下,同比增长28%,达到770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大型公司加快扩张。2010年,全球规模最大的100家非金融领域公司中,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公司总资产为3.71万亿美元,占100强企业总资产的31.1%;海外资产为1.1万亿美元,占自身总资产29%,低于100强企业比重(63%),但海外资产增长7.1%,比100家企业总体增长率高出2个百分点;国内外总销售额为2.4万亿美元,增长26.6%,高于100强企业增长率近17个百分点;海外销售额为1.1万亿美元,增长22.1%,比100强企业增长率高出16个百分点;海外雇佣员工数为372.6万人,增长9.6%,高于100强企业增长率8个百分点。

——基础产业投资增长最快,比重有所上升

危机后各产业接受的外国投资普遍下降后反弹,基础产业反弹比例最多。2008年至2011年,流向基础产业的FDI项目投资额从2300亿美元下降后回升至2011年的2000亿美元,高于危机前三年均值53.8%;占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8年的10%上升至2011年的14%,高于危机前三年均值6个百分点。2008年至2011年,流向制造业的FDI项目投资额由9800亿美元降低后略反弹至6600亿美元,低于危机前三年均值1.5%;占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8年的42%增至2011年的46%,高于危机前三年均值5个百分点。2008年至2011年,流向服务业的FDI项目投资额从1.13万亿美元大幅降低至2011年的5700亿美元,比危机前三年均值低30.5%;占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8年的48%降至2011年的40%,低于危机前三年均值10个百分点。

公司发展的最新特点

——重视本地化战略

公司本地化战略早已有之,如原材料和生产本地化,但近年来在更深层次的研发和人力资源本地化方面有较大发展。

为更好地服务海外市场,公司改变了将研发活动基本安排在母国的做法,逐步在市场地位重要并有一定研发条件的东道国设立研发中心。20世纪30年代美国和欧洲公司在海外开展的研发活动只有7%,到80年代跃至19%。如今公司海外研发比例大幅提高,仅以在中国的研发为例,随着1997年中国《鼓励设立中外合作合资研发中心办法》出台,以及2001年起对外资实施更开放的,公司加快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据商务部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3月,公司在华设立各类研发中心超过120家,宝洁、微软、IBM、三星电子、辉瑞等知名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从功能看,本地研发中心主要为当地服务,很少具备全球研发服务功能,对公司具有最重要作用的基础性实验室还较少见。

此外,高层次人力资源本地化是公司采取深层次本地化战略的重要体现。

——发展中国家公司加快并购投资

危机引发海外优质资源抄底热,全球并购额在危机后回落又波动反弹,并购成为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模式,尤其受到发展中国家企业青睐。金融危机发生前两年并购交易项目数量和交易额都较之前增幅显著。2009年触底后反弹,2011年热度继续回升,数量达到5769项,金额为5259亿美元,占当年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约35%。2012年,受经济环境影响,全球并购额大幅下挫41%,为3101亿美元,降至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

在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减持海外资产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加快了并购步伐,2012年并购额同比增长10.7%,增至1147亿美元,占全球并购额的37%。发达国家加快海外撤资,2012年并购额减少56%,降至1763亿美元。

大型公司危机后偏好并购。全球规模最大的前100家公司2011年并购交易额为1900亿美元,占其国内外交易总额72%,高于前两年20多个百分点。

绿地投资能帮助企业保证控制权,避免知识溢出,并能显著给东道国增收和解决就业,仍为公司设立海外子公司的主流模式。全球绿地投资流量自2008年达到历史峰值后回落并趋于稳定。2011年为9043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59%,2012年同比下降34%,仍占全球投资2/3。

——加速推进全球战略

公司更重视通过推进全球战略提高战略协同,加快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脱离发达国家掌控,实现从到全球公司的转变。一是通过迁址、并购等方式加速提高全球资源配置效率。金融危机后,东道国成本的变化促使很多公司转移产业链部分环节区位。大量公司通过并购,尤其是并购发达国家价值被低估的企业,获得生产和销售渠道、争夺全球市场,加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加强海外分支力量,提高资源共享。公司重视向海外分支增加投入,积极拓展本地和全球研发,转变由母国单一输出知识的模式,促进企业内知识、信息、资源的高效流动和共享。三是加快储备国际化人才。公司以其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氛围、治理模式、优厚待遇和发展空间等招揽人才,充分储备国际化人力资源。

——重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实践从最初遇到问题被动防御,逐渐发展到遵守规则、主动推广、将社会责任整合到经营战略的新阶段。社会责任关乎各国、媒体和消费者的评价,直接影响到企业品牌、声誉和竞争力,受到公司重视。随着气候变暖、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凸显,公司作为产业链布局全球、对世界经济和社会有重要作用的“企业公民”,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公司在解决当地就业、保护环境、提高供应链产品标准等方面有较大进展。公司通过提高社会责任履行标准,直接提高对供应商的要求,对全球各产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重视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是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体系,包括各种商业活动参与者及其扮演的角色,参与者的潜在利益及收入来源方式。在高新技术创新随时发生的今天,竞争加剧,客户议价能力增强,企业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盈利的空间不断缩小,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新的增长点。

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得到重视。大量公司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价值的快速增长。如苹果的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组合、Skype的免费电话和增值服务、Zara的极速时尚供应链等等。忽视商业模式导致很多企业痛失发展良机。例如日本部分企业一度追求技术和产品创新,被很多重视商业模式创新的韩国企业迎头赶超。

商业模式有易被复制的特点,保护商业模式得到更多认同。美国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推动者,其发明者保案有专门条款保护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接受企业为商业模式创新申请专利。

公司在全球发展迅速,对世界经济以及母国经济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发展公司与世界公司大发展的背景是契合的,总结公司的最新发展趋势与特点对我国发展公司有重要意义。本报告分析了公司在投资量、投资作用和地位、投资区位、投资主体、投资领域方面的最新趋势,归纳了公司在本地化战略、并购、全球战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战略和行为特点,并讨论了以上趋势和特点对我国促进公司发展的启示,提出我国公司应加速完善资源布局、加快培育和吸引国际化人才、推进本地化战略、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加快商业模式创新。

公司发展的最新趋势、特点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借危机加速完善资源布局

中国公司虽然发展快,但起步较晚,在全球资源配置上与发达国家企业差距还较大。一是中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11年占82%),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还不够。二是除了少数企业积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如联想、华为等),中国公司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附加值少,国际竞争力较弱。三是中国公司的经营水平远低于全球先进水平。2007年中国规模前十家的公司海外资产仅为全球前十家的不到10%。2011年全球规模最大100家非金融类公司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63%,海外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65%。而据中国贸促会的一项调查,中国企业海外资产只占总资产的22.7%,海外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21.9%,远低于全球先进水平。

随着危机后部分发达国家提出“再制造业化”、公司对供应链的调整,以及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公司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必须从全球战略出发,发挥后发优势,争取产业链的优势位置。一要形成统筹配置全球资源的视野和大局观。二要科学使用并购模式,借力并购具有优质资产的企业,获取知识产权、人力资源、销售渠道和市场。三要发挥能力优势和制度优势,积极应对发达国家公司战略调整,努力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国际竞争力。

——加快培育和吸引国际化人才

人才缺乏是中国公司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短板。缺乏懂技术、管理、外语又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情况的复合型人才,不仅阻碍了企业国际化开拓的步伐,而且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效率和竞争力。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化人才的原因:一是培养大量国际化人才需要长期积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时间还比较短。二是中国公司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在薪酬激励、晋升发展等方面的设计缺乏科学性。三是中国公司的文化体系还比较薄弱,治理结构还不够科学,未形成吸引高端人才加盟的氛围。

中国公司要科学设计人才制度,保障国际化的人力资源。一要优化人才培育体系,加快培养符合企业国际化需求的人才。二要科学设计人才成长体系,提供优厚条件和发展环境,吸引国际化人才加入,防止人才流失。三要提升软实力,打造有吸引力的文化环境,改善治理机制,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

——推进本地化战略,实现与东道国互利共赢

推进本地化战略、与东道国互利共赢对于中国公司具有提高合法性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意义。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本地化以及与当地的积极合作能够淡化政治色彩、减少东道国和当地居民对企业的敌对情绪并增加当地认同,对于很多中国国有企业很有意义。本地化战略还能提高海外分支的积极性,分散经营风险,有助于提高中国公司的国际化绩效。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与东道国和相关组织增进沟通,降低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二是通过与当地企业合资和研发等产业链环节的本地化,加强与当地联系,贴近东道国市场需求,服务好本地市场和区域市场;三是积极推进中高层人力资源本地化,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构建企业长期竞争力

中国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不断进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加入相关国际标准。但中国公司仍面临多项挑战:一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晚,往往被挤压到社会治理较差、风险较高的东道国谋求发展,履行社会责任困难较大;二是中国公司仍处于学习实践社会责任的初级阶段,责任报告缺乏实质性指标,也很难参与标准制定。

作为国际化的后来者,中国公司无法因为社会责任问题免责,反而倍受关注。特别是随着发达国家企业对供应链环节社会责任标准的提升,很多作为供应商的中国企业要更加努力。企业一要加强学习和实践,提高认识,明确社会责任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二要将社会责任纳入到长期发展战略,整合到构建企业长期核心竞争力的范畴;三要加强自我监督,杜绝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违背社会责任的短期行为。

——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创新对于中国公司意义重大。与产品和技术创新相比,商业模式创新对技术依赖稍低,这为技术创新优势不明显的中国企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思路。目前,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形成了特色较为鲜明的商业模式并取得成功。例如,华为的高性价比和大规模的市场营销模式、如家快捷的经济型酒店连锁模式、中粮的全产业链模式等。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还不够显著,还处在初级阶段。

应努力提高商业模式创新的层次和质量,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要重视对商业模式的学习和实践。商业模式是一个抽象、复合的概念,过去主要强调技术和产品创新,中国公司对商业模式重视不够,需借鉴成熟的公司的经验,加强理解和实践。其次,要加强商业模式与产品和技术的组合创新,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中国公司发展的商业模式。

作者单位: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对外投资与促进中国公司发展研究”课题组

文档

公司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和对我国的启示

公司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和对我国的启示2013年08月13日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7月16日作者:宗芳宇近年来,公司发展迅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发展公司与世界公司大发展的背景是契合的。分析公司在投资量、投资作用和地位、投资区位、投资主体、投资领域方面的最新趋势以及战略行为特点,对于我国促进公司发展很有意义。公司发展的最新趋势——金融危机后国际化扩张呈增长趋势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危机后实现波动反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全球外国直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