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微型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
本节微课是课文的结尾部分(11——13自然段)的教学环节,突出以“爱”的情感为主线索,理解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唤起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真爱。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课文结尾部分,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主动解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爱的教育。
三、教学方法
质疑法、讨论法、朗读体验法
四、学情分析
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质疑能力,也掌握了从文字中寻找答案的阅读技能。因此,在教学中,重点通过引发质疑,自主释疑,生生碰撞,师生交流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爱的教育。
2、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六、课前准备
带有鸟鸣的大自然音乐 制作教学ppt
七、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启发质疑。
(多媒体动画:列宁和男孩在看三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唱歌。)
1、谈话,激发兴趣:灰雀真的会飞回来吗?一起去看看。是的,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了。列宁的身边又多了一位真正爱鸟的小伙伴。(多媒体字幕: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师叙述12自然段。)
2、引导质疑:看到这幅温暖的画面,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理念】采取质疑问难的方式,激励学生探究问题。]
3、提出话题:是啊,老师也弄不明白,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大家打开课本,联系课文11、13段,讨论讨论吧。
【设计理念】[老师用假装糊涂的方式把学生的质疑引导到有深度、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上,激起学生主动解疑的欲望。并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给学生留出的时空恰到好处。
(二)品读字句,讨论释疑。
1、活动:生同桌讨论,师巡视并加入讨论。
2、汇报: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你从哪些地方知道的?像男孩这样知错并改错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孩子?结合课文说说吧。
【设计理念】随着问题的解决,既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又为进一步解决前面的疑问打下了基础。
3、讨论:可是刚才那个问题老师还是没弄明白。为什么知道男孩诚实就不问了呢?不问男孩说明什么呢?
【设计理念】老师继续“糊涂”,把释疑引向深入。疑问也将随着孩子的解答自行解决。
4、小结:你多了解列宁的心啊!是啊,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板书:列宁爱灰雀,但他更爱孩子,爱这个有错能改的诚实的孩子!也正是这种爱,让男孩也懂得了怎样才是真正的爱鸟!
【设计理念】爱的教育,至此水到渠成。没有采取说教,而是通过课文中人物(列宁)形象的魅力感染学生,在老师一次次的激励下学生自己解决了疑难。
(三)延展话题,感悟大爱
1、导读:列宁爱孩子,幽默的话里含着多么深的爱,请你像列宁那样微笑着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12自然段,字幕中“微笑”一词闪动。)
【设计理念】抓住含义深刻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去贴近人物(列宁)的情感。]
2、讨论:列宁为什么而微笑?
3、小结:同学们,爱的力量多大啊,爱让灰雀回到了大自然,让这片树林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勃勃;爱使一个小孩子变得诚实、可爱。
4、说话训练:你能围绕板书用“爱”说一句话吗?
【设计理念】围绕板书,用爱说一句话,是对课文内容的另一种形式的复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5、说话训练:我们生活在爱的怀抱中,大声说出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爱吧。
【设计理念】联系实际,延展关于爱的话题,旨在引发孩子们的行动,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实践“大语文”的理念。
6、小结并导读:说得真好,让爱永驻我们心中!相信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理念】激励学生美滋滋地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灰雀》微型课教学反思】
质疑启思,感悟大爱
——《灰雀》微课教学反思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
本节微课是课文的结尾部分(11——13自然段)的教学环节,突出以“爱”的情感为主线索,理解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唤起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真爱。
围绕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创新。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开课伊始,我由一个悬念引入:灰雀真的会如男孩保证的那样,“一定会飞回来”吗?接着舒缓的音乐声中,画面出现了三只可爱的灰雀嬉闹枝头,鸟鸣啾啾,树下,列宁的身边多了一位爱鸟的小伙伴……教师引读第12自然段列宁微笑着向男孩打招呼的句子,引发学生的质疑: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画面和音乐、教师的语言描述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深深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
二、质疑启思,引发探讨
教师是服务者,成功的教学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针对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12自然段,(即局部)质疑问题,由列宁对灰雀的一句有趣的问候谈起,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而问灰雀?” 接着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到课文的第11、13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通过读书自己解疑,通过生生交流碰撞解疑,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共同解疑。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在学习中,还采用了讨论式教学,给学生留出了相互启发,交流探讨的时间。生生之间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真正理解了列宁对孩子的良苦用心。
三、延展话题,引发行动
谈论汇报后,再次把目光聚焦到12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微笑”,联系上下文理解列宁为什么微笑?并由此小结课文,理解列宁“爱灰雀,更爱孩子。”这个主题。同时辅以板书,引发话题。在板书的设计及出示上,从中年级儿童的心理出发,采用简洁、凝练、美观的图文结合形式,不仅准确地揭示出本课育人的主旨,而且在辅佐教学,启迪思维,发展想象上起到了“激发”的作用。引导孩子由板书说起,说说对课文的感悟。进而由此延展开去,说说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爱,将爱表达出来。孩子们由家人、师长、伙伴,甚至祖国、地球……将爱升华。联系实际的做法,旨在引发孩子们的行动,将课堂延伸到生活,实践“大语文”的理念。
整个教学用一条情感的线索贯穿始终,以爱的感染和体验,把语文知识的、技能的、审美的、品德的育人因素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爱的熏陶感染中通过“内化”,接受素质教育。在教学程序上安排了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递进方式,把教学要求由低到高地逐步落实。
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学生发言的面不广,学生的思维没有最大限度的激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