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说明
参考学分:1学分
参考学时数:24学时
适用专业:三年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前期课程:无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讲述了汽车史话、汽车外形和色彩、汽车公司和商标、汽车名人、汽车运动、汽车花絮、汽车公害、汽车未来和交通漫谈等内容。是一门集汽车历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课程。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汽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公路运输和综合交通体系,从而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汽车地位
2、了解汽车史话
3、了解汽车外形和色彩
4、了解了解汽车公司和商标
5、了解汽车名人
6、了解汽车运动
7、了解汽车花絮
8、了解汽车公害
9、了解汽车未来
10、了解其它交通形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对汽车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三)思想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汽车专业的热情和兴趣。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第一篇 绪论、汽车地位
内容要点:汽车工业、中国汽车工业、世界汽车工业
教学要求:了解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篇 汽车史话
内容要点:第一辆汽车;第一台柴油机;汽车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
教学要求:了解汽车萌芽阶段;了解第一辆汽车;第一台柴油机;汽车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
第三篇 汽车外形和色彩
内容要点:汽车外形和色彩
教学要求:了解汽车外形;了解汽车色彩。
第四篇 汽车公司和商标
内容要点:美国的著名汽车公司及其商标;德国的著名汽车公司及其商标;日本的著名汽车公司及其商标;法国的著名汽车公司及其商标;意大利的著名汽车公司及其商标;英国的著名汽车公司及其商标;中国的著名汽车公司及其商标;其他国家的著名汽车公司及其商标
教学要求:了解美国的著名汽车公司及其商标;德国的著名汽车公司及其商标;日本的著名汽车公司及其商标;法国的著名汽车公司及其商标;意大利的著名汽车公司及其商标;英国的著名汽车公司及其商标;中国的著名汽车公司及其商标;其他国家的著名汽车公司及其商标。
第五篇 汽车名人
内容要点:卡尔·本茨;戈特利布·戴姆勒;亨利·福特;威廉·杜兰特;阿尔弗莱德·斯隆;沃尔特·克莱斯勒;丰田喜一郎;费迪南德·波尔舍;安德烈·雪铁龙;恩佐·法拉利;饶斌;弗力斯·汪克尔。
教学要求:了解卡尔·本茨;戈特利布·戴姆勒;亨利·福特;威廉·杜兰特;阿尔弗莱德·斯隆;沃尔特·克莱斯勒;丰田喜一郎;费迪南德·波尔舍;安德烈·雪铁龙;恩佐·法拉利;饶斌;弗力斯·汪克尔。
第六篇 汽车运动
内容要点:汽车运动起源;汽车运动种类;汽车运动车手、赛车和车队;汽车运动魅力
教学要求:了解汽车运动起源;了解汽车运动种类;了解汽车运动车手、赛车和车队;了解汽车运动魅力。
第七篇 汽车花絮
内容要点:汽车史传说;汽车分类续谈;汽车命名典故
教学要求:了解汽车史传说;了解汽车分类续谈;了解汽车命名典故。
第八篇 汽车公害
内容要点:汽车排放污染;汽车噪声公害;道路交通事故
教学要求:了解汽车排放污染;了解汽车噪声公害;了解道路交通事故。
第九篇 汽车的未来
内容要点:汽车质量轻量化;汽车燃料多样化;汽车控制电子化智能化;汽车能源电动
教学要求:了解汽车质量轻量化;了解汽车燃料多样化;了解汽车控制电子化智能化;了解汽车能源电动化。
第十篇 交通漫谈
内容要点: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现代化交通运输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铁路运输;了解公路运输;了解水路运输;了解航空运输;了解管道运输;了解现代化交通运输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二)实践教学
项目:汽车欣赏
内容要点:汽车外形和色彩的欣赏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汽车外形
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或采用课外时间现场参观或知识竞赛。
五、学时分配建议
(1)理论教学学时分配
序号 | 理论教学提要 | 必讲/选讲 | 参考学时 |
1 | 绪论、汽车地位 | 必讲 | 2 |
2 | 汽车史话 | 必讲 | 2 |
3 | 汽车外形和色彩 | 必讲 | 2 |
4 | 汽车公司和商标 | 必讲 | 2 |
5 | 汽车名人 | 必讲 | 4 |
6 | 汽车运动 | 必讲 | 2 |
7 | 汽车花絮 | 必讲 | 2 |
8 | 汽车公害 | 必讲 | 2 |
9 | 汽车的未来 | 必讲 | 2 |
10 | 交通漫谈 | 必讲 | 2 |
合计 | 22 |
序号 | 实践课题(项目) | 必做/选做 | 参考 学时 |
1 | 汽车欣赏(多媒体教学或参观)* | 选做 | 2 |
合计 | 2 |
根据本课程和特点,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也参与到课程的准备中来,让学生根据所要掌握了解的知识到课外去多找素材,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七、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1、布置作业10-12次,以课堂讨论为主,其成绩占期评成绩30~50%;
2、期末考试采用开卷考试形式,其成绩占期评成绩50~70%。
编写:周婷
审定:温俊芳
时间: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