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浮力的概念及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
烧杯、水、酒精、木块、乒乓球、小石块、细线、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叙述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2.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3.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讲授新课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
1.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2.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3.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将木块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木块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探究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我们举特例来分析: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
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问: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相等)
问: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 =ρgh p =F/S S 一定,F =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 = F/S推出 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F向上 >F向下, 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原因:F向上 >F向下
而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F合 =F向上 -F向下 ,这就是浮力。
总结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探究三: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1.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有关?
研究浮力的关系时,要保持浸入液体中物体的体积不变,而物体浸没后深度变化时,体积并不改变。(生实验,师指导)
2.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提及有关?
把一个柱状固体竖直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若有变化,是增大还是减小?说明什么问题?
3.浮力的大小是否跟液体密度有关?
准备好不同的液体(如清水和盐水等),把这些液体按密度大小的顺序排列。再把悬挂在测力计下的同一物体先后浸没在这些液体当中,看看浮力的大小是否跟液体的密度有关。若有关,有怎样的定性关系?
4……还可以检验其他猜想。
生总结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他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三、练习
把可乐瓶去掉瓶底,倒放,如图所示,把一乒乓球放入,堵住瓶口,往瓶内倒水,乒乓球没有浮起来,猜想乒乓球是否受到浮力?
(五)小结
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你,对本节内容还有哪些疑惑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2、3、4
(七)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