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为了确保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高效课堂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具体情况,准确把握新课程的要求,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高
一数学备课组全体教师具体工作计划制订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国家新课改的理念下,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化为现在的“大众”教育的要求下,由过去重理论转化为现在重实际应用的情况下。我组4位教师将全面推进高一新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法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力求尽可能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尽可能在三年后完成学校的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想、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措施
1、学习新课程,建构新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则创新的源泉,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面对高中新课程,我们只有改变旧传统,建构新理念,才能有效地实施新课程。
2、钻研新课程,掌握新内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是教师在具体实施新课程教学内容是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充分了解这一问题,设计出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
3、整体把握教材,准确找出新旧教材的异同。首先找出增加的知识典和删减的知识点,其次找出提高要求的部分和减低要求的部分。
4、不同层次班级要突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5、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多给学生“留白”。
6、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7、注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8、坚持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作用。
9、组织相关的教研活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10、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学习他人之长,吸引他人经验。
四、教学要求
整体把握新课程,理清贯穿教材的主要脉络,反映和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展示重要概念的来龙去脉。分层次完成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要渗透高考要求,倡导自主学习方式,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加深适应高考的要求,养成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具体工作
(一)开课前3天,及8月28日开始,组织本备课组教师开展新课标学习,明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并集体备课,完成第一章的具体备课内容,赶开学前完成第一模块的备课工作。由卢满琴主备第一章,吴研主备第二章,唐国群主备第三章,熊华山主备每章复习课。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下,由卢满琴负责制定本学期备课组具体活动。
(二)开学后,从第一周开始,就按每周周五下午7——8两节开展备课活动,按照教学进度的要求,探讨一周来的得与失,研讨下一周的知识体系与备好课程内容,完成学案。
(三)教学进度力求一致,每周出一次周练题,每月进行一次月测试。
(四)指导青年教师备课,本备课组有2位青年教师,因而各位老师应该尽可能的在平时的集体备课时多指导以适应教学要求。
(五)提倡互相学习,平时4位老师多交流听课,多交流科研。同时本组在每周全体交流听课、评课、总结得失,共同进步。
(六)组织好学生的扶优补偏工作,每位教师尽量在自己所带班级发现一些优秀生与困难生,力求尽可能的做扶优补偏。
(七)结合新课标要求,鼓励备课组的老师开展教学法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法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日常工作安排
(一)周练安排:每人一周出一份,集体确定统一,形成周过关练习,滚动进行。
(二)月测题:每四周一次
(三)集体备课时间:周二下午第8节,在综合楼三楼教研组室。
备课要求:对上一周的得与失进行总结,提出下一周内容的知识体系及教材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完成学案,课时分布,例题选讲,作业布置等。
(四)备课组要求:
1、练习尽量反映学生中易错知识点及重难点及题型。
2、集体备课:无迟到早退、缺席、老师要积极准备发言,力求发挥集体智慧。
3、练习安排,作业布置,备课组应尽可能统一行动。
4、老带新工作要认真,积极互评到位,听课多、评价硬。
5、严格以执行备课组的计划,精诚团结。
七、教学进度安排:附表:教学进度安排计划
教学进度安排计划
周次 | 起止日期 | 主要教学法内容 | 课时数 | 备注 |
1 | 9.1—9.6 | 集合 | 5 | 按每一小节内容先后顺序,确定备课人安排顺序为:卢满琴、唐国群、吴 研、熊华山 |
2 | 9.7—9.12 | 生活中的变量关系与函数进一步认识 | 5 | |
3 | 9.13—9.17 | 函数单调性、性质一幂函数 | 5 | |
4 | 9.18—9.22 | 正指数函数,指数扩充与性质 | 5 | |
5 | 9.22—9.27 | 指数函数 | 5 | |
6 | 9.28—9.30 | 对数与对数函数 | 3 | |
7 | 10.7—10.9 | 对数与对数函数 | 2 | |
8 | 10.10—10.15 | 指、幂、对三函数比较与小结 | 5 | |
9 | 10.16—10.20 | 函数与方程——建模 | 5 | |
10 | 10.21—10.27 | 建模小结 | 5 | |
11 | 10.28—11.6 | 小结复习,模块考试评价 | 5 | |
12 | 11.9—11.16 | 简单几何体 | 7 | |
13 | 11.16—11.24 |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 8 | |
14 | 11.25—11.30 | 空间几何体复习 | 5 | |
17 | 12.3—12.8 | 直线与直线方程 | 5 | |
18 | 12.9—12.15 | 圆与圆的方程 | 5 | |
19 | 12.16—12.17 | 空间直角坐标系 | 2 | |
20 | 12.18—12.22 | 解析几何初步小结 | 4 | |
21 | 12.23— | 模块小结与考试 | 5 |
周次 | 评估方式及内容 | 周次 | 评估方式及内容 |
1 | 单元测试 集合 | 9 | 模块考试 必修1 |
3 | 月考 集合 函数 | 12 | 月考 立体几何初步 |
5 | 单元测 函数 | 16 | 月考 解析几何初步 |
7 | 月考 函数 | 18 | 模块考试 必修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