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4000多年前 起源,八卦说,初:结绳和契刻(记录数目),仓颉造字说
仓颉结绳记事符号造字 以前叫法:书,文,字,文字 甲骨文河南安阳
汉字的定义: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扩大汉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能的辅助工具。原先只称“文字学”,更早时候称为“小学”。
广义的“小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个部分,最初是为适应解释经典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实质上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位一体的一门学科。
《说文解字》既分析字形,又解释字义,同时还兼及字音。如:财,人所宝也,从贝,才声。
鲁迅:汉字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汉字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往往可以从汉字的构造中窥视到古代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
二、汉字与汉语文学
上引作品、塔状的诗歌,就有李白的《三五七言》:
楹联完全是充分地利用了汉字的形、音、义以构思的文学体裁。例一、氷凉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
例二、戊戌同体,腹中只欠一点;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
例三、江河湖海清波浪,道达逍遥远近遊
中文的“双关”,可以利用文字的同音或同形的关系,使语句产生双重的意义效果。例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更有晴”,“晴”字就是“谐音双关”,既指“晴朗”的“晴”,又指“情意”的“情”。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
这里的“史”,既可指官名的“史”,又可指姓氏的“史”;“王”既可指王侯的“王”,又可指姓氏的“王”;“雪”,表面意思是指气象现象,实际谐音姓氏的“薛”。前二句是同形异义的双关(音形双关),末一句是同音异字的双关(即谐音双关)。
《说文解字》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首立了部首排列法,开创后世字典编排、查检之先河;它保存了上古丰富的文字资料,是我们今人研究甲骨文、金文不可缺少的阶梯,是研究家小篆体的直接样本;它阐发了前人的六书说,并首先运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形体构造,释义以形为主,因形说义,说义以明本义为主,旁及引申义与假借义,通过以形索义、因声求源的义训和声训两种方法,训古语,释方言,明典章,因为这部字典,又是人们系统认识、掌握上古语音、词汇和读通先秦两汉古籍的重要工具书。它的出现,不仅使文字学正成为一门科学,而且对音韵学、训诂学、词汇学的萌芽或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经历两千年悠悠岁月,至今仍被千千万万的读书人翻检、捧读、背诵、临摹和钻研
《说文解字》的局限性:其对汉字的分析基本上是依据小篆,而小篆的一些形体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讹变,所以,其对一些字形的分析甚至字义的理解是错误的。
第三节 汉字的构造
《周礼· 地官· 保氏》所见“六书”
1.关于“六书”的不同说法1.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2.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3.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4.今六书通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掌握六书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准字形,防止发现错别字,同时,还有助于我们根据字形,推知字的本义,了解该字字义的引申规律,从而掌握这个字的多种义项。
“六书”内容 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汉字构造的类别问题)5.转注6.假借(使用问题)
1.象形。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构造字形来体现词义的造字法。按照物体的轮廓而曲折宛转,画成一定物体的样子。1、象形源于图画,表具体概念,必为名词。2、象形,指描写事物轮廓,抓住特征,不一定很像。3、象形与图画有根本区别——与语言中的词发生了联系,有了一定的读音,线条简明,已为符号。如:“鹿”,甲骨文形体一看就知道是鹿、小篆中已经变成一个符号、隶书中就彻底失去象形的意味。局限性 1、多半是名词,不能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2、一些物体的局部不易用象形表现,如要画刀口,不画刀背是很难显出刀口来的。
3、一些抽象的意思无形可象,看不见的东西无法描绘。4、形近事物易生混淆。如“狗”与“狼”,“虎”与“猫”。
2.指事。用指示性笔画构造形体,来表示无法指画的事物或抽象概念的造字法。看了就能识别形体,仔细查看体会才能领会意义。局限性:创造新字十分有限。分类:(1)纯体指事,即用符号(不是字)造指事字。如:上、下。(2)依物标事,即在象形上加符号。如:亦(腋)(小篆)、寸(小篆)。(3)借物明事,即用具体事物表抽象意思。如:高
3.会意指联合几个意义相关的字共同表达一个意思而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会意字多为动词、形容词、抽象名词。休,酿,鸣。解,兵,北,步,友,男,妇,看,国
判定会意字的条件(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有关联的字组成。(2)必须有新义。
会意与象形、指事的区别:象形和指事,是独体;会意是合体。局限性:仍从形体着眼,未能借助语言的声音去区别事物,象形造字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形近事物易于混淆,只有语法意义而无词汇意义的虚词难以表达等,它也为力。
4.形声形声字是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的汉字,形旁表示这个字的意义范畴,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形声字是最能产新字的一种造字法。现代汉字里的形声字达到90%以上。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有三种组合方式:
左形右声:指、诗、估、格
左声右形:救、歉、剑、钦
上形下声:空、露、花、崭
上声下形:盂、货、娶、基
内形外声:闻、问、闷、瓣、辫、辩
内声外形:园、囤、病、衷、阁、匣
意符(形旁的提示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字义)
“页”的本义是头,故以“页”作意符的字都和头、面的意义有关:如“顶、颊、颈、颔”等;“斤”的本义是一种锐利的砍伐工具,故以“斤”作意符的字大多和砍伐、截断的意思有关,如“斫、斩、断”等;“手”旁的字大多同手的行为动作有关,如“拉、扯、推、按、提、拔”等。
用“人”作形旁的字,大都与人的类别(俊、伯),德行(倔、傲),动作行为(仰、住、传)
用“ 冫”作形旁的字,大都与寒冷(寒、冷、冻、凋、冬)有关,但有的是写法变误,如“冲、决、次”等原来是从水的。
用“宀”作形旁的字,大都与居处(宅、宝、家、寓、宿、寄、窗)有关。
用“广”作形旁的字,大都与建筑物或居处(府、庐、庭、库、)有关。
用“心”作形旁的字,大都与心理活动,思维,情绪,感情,德行(思、念、恩、怨、慈、愁、性、情、愤、恨、惭、慕)有关。
用“贝”作形旁的字,大都与财物,钱财,贵重,交易(财、赁、贺、贷、赠、赏、赊、贪、费、贱、货)有关,但“则、贞、员”等是“鼎”旁的变误。
用“王”作形旁的字,不都是与本义为一种大斧(有这种斧的人有之权,多与君主,天子有关)的王(皇、闰)有关,而绝大多数是与玉石或玉器(理、琢、环、珍)有关。
用“示”作形旁的字,不是与看有关,而是与祭祀,祝愿,崇拜(神、祗、社、视、祈、祖)有关。“示”的本义是贡献祭品的灵石,是名词。 灵石上放置祭品。给鬼神看并享受,后来又引申为动词“给人看。
但“礻”是“示”的左偏旁变形,以“示”为意符的字大都与鬼神、祭祀、祸福有关,如“祈、社、神、祝”等;“衤”是“衣”的左偏旁变形,“衤”旁的字都与衣物有关,如“裤、袖、衫”等。又如“欠”和“夂”形体也相似,但“欠”旁的字与口有关,也就是和口中出气有关,如“歌、歇”等;“攵”旁的字与手的动作或人的行为有关,如“收、改、教、救”等。
理本义冶玉,笨本义竹裹,蛾,虹意符不科学
声旁的表音作用
古人造字的时候,声旁的表音效率是比较高的。然而,汉语由古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到现代读音系统有了变化,这样的形声字和读音往往与声旁单独成字时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如用“台”作声旁的字,有“抬、胎、怠、殆、笞、始、治、冶、怡”;用“寿”作声旁的字“筹、帱、畴、踌、俦、铸、涛、焘、祷”等;用“勺”作声旁的字“芍、灼、酌、妁(shuò)、趵、豹、约、钓等。
声旁的表音有以下八种情况:
① 声韵调完全相同:态(tài)爆(bào)佯(yáng)芭(bā)
② 只声母相同:酗(xù—xiōng)婢(bì—bēi)杠(gàng—gōng)驼(tuó—tā)
③ 只韵母相同:洞(dòng—tóng)绕(rào—yáo)爬(pá—bā)
声旁的表音有以下八种情况:
① 声韵调完全相同:态(tài)爆(bào)佯(yáng)芭(bā)
② 只声母相同:酗(xù—xiōng)婢(bì—bēi)杠(gàng—gōng)驼(tuó—tā)
③ 只韵母相同:洞(dòng—tóng)绕(rào—yáo)爬(pá—bā)
⑦ 只声调不同:审(shěn—shēn)阁(gé—gè)喻(yù—yú)艇(tǐng—tíng)
⑧ 声韵调全不同:祈(qí—jīn)涸(hé—gù)括(kuò—shé)宣(xuān—gèn)
形声字的缺陷:(1)义符表义不具体。
(2)声符标音不准确。
《新华字典》:声旁有效率(声、韵、调全同)的占39%。
(3)形体上义符和声符的位置有时难辨认。
5.转注,即由一个已造的字,通过加注不同音符的办法,派生出另一个(组)义同形近的新字。如“爹”、“爸”都有共同的部首“父”,彼此可以互相注释,“爸”就是“爹”,“爹”就是“爸”
6.假借本来没有这个字,是借助另一个同音字来寄托所要表示的词。以不造字喂造字的方法,汉字造字向表音发展的重要表现。四体二用:转注和假借只是一种汉字的使用问题,前面四种是汉字构造的类别问题。转注使得汉字形体中的数量增加,假借节制了汉字内部数量的增加。转注和假借一起对汉字的数量进行调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繁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
甲骨文, 王懿荣发现,中药“龙骨”,商代甲骨文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成熟汉字。
时代和命名:殷商文字,距今约4000年,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简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
2、出土及研究:河南安阳小屯村,刘鹗据之印《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辑录甲骨文字的书。1904年孙诒让《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后来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还有: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于省吾、徐中舒等)
3、内容:占卜(年成、风雨、征伐、疾病、祭祀、出入等) 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甲骨文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4、形体特点:(1)笔划瘦、细长,为刻写方便,常改曲笔为直笔。仍有较强的图画性。(2)字体尚未定形,不拘笔画,不拘向背,不论形象。(3)异字同形,用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既无孳乳关系也无假借关系的字。
金文:毛公鼎,西周宣王,现存铭文最多的青铜器。大盂鼎,西周康王,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散氏盘,西周晚期,散国与矢国两个诸侯国之间移付田地的契约,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
1、时代与命名:金文始于夏商,盛于西周,延续至秦汉。金文作为一个时代风格的字体,主要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
金文,源于甲骨文,代表周朝文字。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古代人用钟鼎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文”。 2、制作:以粘土为模,晒干、刻字、浇铜水,凸字为阳文,凹字为阴文。3、内容:记事:铜器名称、制作人、重要事件4、特点:(1)笔划较粗,多繁笔、圆笔。(2)夸张区别特征,增加区别符号(3)笔划结构简单,与甲骨文没有大的区别。(4)形声字比甲骨文多(形声字在甲骨文中占20%左右,在金文中占50%左右),异体字比甲骨文少。
大篆,又称“籀文”、“籀书”。旧说这种文字命名源于周宣王时太史籀《史籀篇》第一句:“太史籀书”。
与大篆同时的战国文字还有“六国古文”,主要刻写在简帛、金石、泉布、陶胚、金印上。
因为附着物多样,故以时代命名。
1、时代与命名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1、时代与命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规定以小篆为统一
书体在全国推行,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各种文字。为推
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书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以及皇权巨大的影响,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来,而纷繁复杂的“六国文字”也随即退出历史的舞台。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如果小篆的确是在短时期内整理出来的,则在秦国国内必然有一个主动推广小篆和主动摒斥包括大篆在内的古字的改革过程。2、特点:(1)线条化(2)简单化(3)定型化:出现固定的偏旁部首。如:《说文解字》分540部排列,就是用小篆
3、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李斯造,李阳冰 ,徐铉
隶书:隶书,是小篆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在秦代又称“佐书”。字型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1、产生与命名:隶书,是汉朝通用的文字。始于秦未,沿至三国。又称“汉隶”、“佐书、“八分”等。
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方便些的隶书。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
隶书的出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楷书汉字字体的楷模——汉朝末年,文字形体又由隶书演变成了现在使用的“楷书”。 钟繇。创始人:“楷”是楷模的意思,“楷书”就是可以作为楷模的字体。字型方正,规矩严整。楷书——又称“正书”、“真书”,萌芽于汉代,兴于魏晋,盛于六朝。晋代称其为“楷书”(取可作楷模之义)。当时的人称之为“今隶”
草书:在隶书成为汉代通行的主要字体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种写得简便、潦草的字体,叫做“草书” 。“草”是潦草、快捷的意思,主要是用来起草文稿和写信。由于写得比较快,所以在书写过程中有的省去了字形的一部分,有的把一些笔画连在一起。早期的草书是书写隶书时的快捷变体,称为“草隶”,后来又叫“章草”。汉末以后,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的痕迹,形成一种笔势连绵回绕、偏旁相互假借的“今草”。 到唐朝以后的“狂草”,则更是难以辨认。“狂”就是漫无章法,随心所欲。这种几乎无法辨识的“狂草”实际上不再是一种实用的书写字体了,而只是一种艺术观赏形式罢了。
行书:在楷书和草书产生之际,楷草之间还有一种字体也在流行,就是“行书”。行书的字体既不像楷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呆立着,又不像草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在奔跑,而是像云、像水那样慢悠悠地不停地流动着,所以,叫“行书”。工整清晰,飞洒活泼,实用性很高。最擅长写行书的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称“书圣”。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三国和晋朝以来流行。这种字体写起来比楷书便捷,又比草书易于辨认,所以很受群众喜爱,行书中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但是很难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王羲之《兰亭序》 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
汉字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
简化 1把图画式的符号线条化、笔画化2删去字中重复的或不重要的部分3、替换繁复的偏旁 (汉,灯,怜)
声化 1、假借的普遍使用 (来,白)2、形声字的创造和大量增加3、纯表意字向形声的转化
规范化 1、偏旁形体的划一(车)2、偏旁构成的划一3、偏旁位置的划一
讹变:文字演变过程中,由于使用文字的人误解了某些字的字形与原义的关系,而将这些字的某些部件误写成与它意义不同的其他部件,以至造成字形结构上的错误的现象。同“写错字”不同,它发生错误的只是字中的某些部件,就一个字的整体来说,并不跟别的字相混淆。 讹变字实际上就是发生了讹误变化的异体字。1、因省简造成的讹变 2、因偏旁同化造成的讹变 3、因受汉字表音化趋势影响而造成的讹变 4、因割裂图画式结构造成的讹变 5、因一个字内相邻部件的笔画相交形成与别的偏旁相似的形象造成的讹变6、因装饰性笔画造成的讹变(保) 7、以文字形体附会变化了的字义造成的讹变8、因时代写刻条件和习惯影响造成的讹变
第三章 汉字的特点
(一) 独特的表意性
1、生动直观的象形表意法
形声字的意符一般都能标注意义类别,具有概括、笼统的表意作用,有助于了解整个字义,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因如下:
(1)造字之初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加上汉字造字法本身的某些缺陷,致使意符的表意体系一开始就显得有些混乱。例如,“蛾”是一种昆虫,“虹”是一种自然现象,“蛟”是龙的一种。
(2)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文字相对稳定,有些意符的表意度由强到弱。如,“驾”、“驶”。
此外,“嫉”、“妒”、“妖”、“奸”等字用“女”作意符,是进入复习男权社会以后,古代统治阶级歧视女性的原因。
一、 古今字的定义
古代漢語中同一個詞或同一個語素因文獻時代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字,先出現的叫古字,後出現的叫今字,合稱古今字。
术语 :“某,后来写作某”。如《齐晋鞌之战》“旦辟左右”下注:“辟,避开,后来写作‘避’。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凡讀經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無定時,周爲古則漢爲今,漢爲古則晉、宋爲今,隨時異用者謂之古今字。”
二、 今字産生的原因
(一) 詞義分化。 1、新造一個字來表示古字所表示的某個詞的一種引申意義。
2、古字表示引申義,而造一個新字來表示其本義。
(二) 古字被假借表示其他詞或語素,又另造一字來表示其本義。
(三) 古字是假借字,後在假借字上增加或改換偏旁形成今字
(四) 古字形體表达的義類性不強,因此在古字的基礎上增加表示義類的形旁,形成今字。
三、 今字产生的方式
1、 以古字为基础,增加形符
2、 以古字为基础,增加声符
网罔 自鼻 食饲
3、 改变古字的形符
说悦 赴讣 错措 振赈 张脹
4、改变古字的声符
邪耶 蕃藩 挥撝
5、完全改变字形
战颤 身娠 辠罪
6、对古字略加增损
大太 不丕 陈阵
二、异体字
1.狭义的异体字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广义的异体则还包读音相同而意义只部分相同的几个字 。
二、异体字产生的原因
文字之制,出由众手,在形体方面不可能那么划一,同一个词早出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是难免的。
四、 异体字的形体类型
1、造字方法不同,如泪涙、嵩崧。
2、意符不同(最多),如遍徧、逼偪。
3、声符不同,如粮糧、线缐。
4、意符声符都不同(较少),如村邨、猿蝯。
5、偏旁位置变换峰峯、鞍鞌。
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 异体字是一个共时的概念,指同一个词在同一历史平面的不同写法,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读音和意义都不发生变化。古今字是一个历时的概念,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古字与今字所代表的词的意义并不完全对等。
三、繁简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也是异体字的关系。
(一)簡體字由一个繁體字簡化而成
(二) 簡體字由兩個繁體字簡化而成
(三) 簡體字不是由繁體字簡化而成
1、所選擇的字與被取代的字同音,意義也相關聯:
2、所選擇的字與被取代的字只是音同或音近,意義上並沒有關聯。
四、通假字
“通假”是古书上出现的字形临时借用的现象。一个汉字记录一个或几个词,通常是固定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人在写文章时,弃本字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通融替代。这种现象就叫做通假。通假是古代的用字现象,所以又叫做古音通假。
2、通假字的类型
(1)偶然出现的通假
(2)一段时间内惯用的假借
(3)取代本字的假借
3、通假字同假借字的关系
“假借”是“本无其字,是借用同音字来记录意义抽象,难以造字的词,是造字过程中的借用,借用关系确定之后,基本上就固定不变,人们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去读书,一般不会发生误解。而“通假”是“本有其字”,是用字过程中的借用,借用关系往往不固定,读书时容易造成误解或困难。
4 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1、古今字是历史发展中的异时现象,用古字的时候,今字尚未产生,今字产生以后,今字分担的意义不再用古字;通假字是同一历史平面上的共时现象,通假之时,本字与借字并存,在同一时期的作品中相替代。
2、古今字是在文字制定上有目的的分化,联系确定;通假字本字与借字之间属同音字的临时借用,联系是非固定的。
3、古字与今字在字义上有集成关系,通假字中的本字与借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联系。
5、异体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两者都是共时个概念,但在通假关系中,本字与借字不必有意义上的联系,只要音同或音近即可,而异体字必须音、义全同。
五、 同形字
(1) 同形字是指字形结构相同而表示的却不是一个词,也就是为不同的词造出的形体结构相同的字。
(2) 同形字的产生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造字而造成字形混同;第二,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趋简(包括字数的减少和每一个字笔画的减少),这种趋简的发展造成了字形的变化和字形的混同。
(3) 同形字与假借字不同,同形字是造字问题,假借字是借用问题。
六、 同源字
「青」是「清、情、晴、睛、請」的同源字,所以他們都是「青字家族」。
幕、墓、慕、募、暮 都有一個「莫」。
幕、墓、慕、募、暮 的注音都是「ㄇㄨˋ」。
幕、墓、慕、募、暮在字義上有相近的脈絡可循—莫有「黃昏」的意思。
第四章 汉字与文学艺术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诗经》开创中国古典诗歌反映民生,关注现实的思想传统。
对后世的诗人重视民歌,从民歌中中吸取思想和艺术营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朦胧的意象,纯美的语言
楚辞不仅在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情操上给后人以极大的激励和感召,而且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传统。
汉赋(主要指大赋)产生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前强大的统一帝国-汉,汉赋的恢宏气度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汉赋对汉帝国的国土之广阔、水陆物产之丰盛、宫苑建筑之壮丽、京城都邑之繁华以及文治武功之隆盛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歌颂,表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对自己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肯定,也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热爱。
汉赋是弘伟的,是光彩辉煌的,但内容却是相当空虚的。我们远远地看见了一片霞彩,一道金光,却把握不到什么。他们没有什么深挚的性灵,也没有什么真实的诗的隽美;他们只是一具五彩斑斓的中空的画漆的立柜。他们不是什么伟大的创作;他们的作者们也不是什么伟大的诗人们。从贾谊、枚乘以来,汉代辞赋家便紧跟着屈原、宋玉们走去。但获得的不是屈、宋的真实的诗思,却是他们的糟粕。我们可以说,两汉的时代,乃是一个诗思消歇,诗人寥寞的时代。
二、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诗流派纷呈,风格众多。流派方面,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得到英雄气概等。
而从创作方法看,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李白的诗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形成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一座高峰。
杜甫被尊为“诗圣”,一是指他其崇高的品格;二是指他在诗艺上是一位集大成者。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其补了历史之阕。
白居易:借诗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三、宋词与元散曲
宋词在总体上具有以下特征: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的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风格倾向上偏嗜阴柔和婉而不是阳刚雄豪。……宋词委婉含蓄的美学特征时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的典型体现。宋词虽然不如西方爱情诗那样热情奔放,但自有深情缅邈、低回往复的特殊魅力,因为那是一代词人心曲深处的沉吟。
苏辛豪放派词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它是在宋、金俚曲俗谣基础上经后世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散曲是元代文学的瑰宝,有两种风格:一是雅,继承了词;二是俗,继承了民歌。雅中有俗,俗中含雅,雅俗共赏。
一、传奇与话本
唐传奇:使中国古典小说走向了成熟。
说话:适应宋代市民业余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娱乐形式。
话本:说话人的底本,发展为后来的白话小说。
二、明清小说
数量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第二节 汉字与书法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书同文字。 ——《秦琅邪刻石》
#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社会动荡,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隋唐一统,国家繁盛,是中国君主社会发展的巅峰,书法也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或意绪狂放,极尽张扬个性之能事;或雍容大度,力求建立新的法度。宋代时文化极为繁荣,文风很盛,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书法也是重视个性而忽略法度。明代则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生活丰富,一方面思想控制严密,所以书法更世俗化、平民化,强调个性化创造。
#中国古代在封缄公文或书信时,在竹简外再加一“检”(即刻有横向小木槽的木片),用绳索将检捆缚起来,在槽内捺上一块湿泥将绳结盖住,再用印章在泥上打出印文,称作“封泥”或“泥封”、“艺泥”。
初学治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方得使(印章)成上品。——清?陈鸿寿
第三节 对联与谜语
对联的一般特点
1、 它可长可短,但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2、 上下联相同的位置词性应该相同。
3、 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语法结构也应该相同
4、 上下联平仄相谐,仄起平落。
5、 内容关联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反映出句和对句的意思相连贯,对句补充出句之意,二者不可颠倒。
6、 上下联尽量避免出现重复的字
七、 汉字与字谜
拼音文字也有所谓“字谜”,称之为“logogriph” “logomuchy” 。还有一种“puzzle”,形式很简单:根据谜面的提示,然后在纵横交错的格子里填上适当的字母以构成单词据戴维?克里斯特尔的介绍,纵横字谜的“起源不详,于1913年传播开来,……”(戴维?克里斯特尔:1995:94页)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它起源于何时,都晚于汉字字谜的产生时代。大概受其影响,现在汉字字谜也采纵横字谜的形式。
真正离析汉字以制作的字谜,最早的记录当数东汉袁康、吴平辑录的《越绝书》了。第十五卷<叙外传记>载有作者制作的几则谜语
第五章 必也正乎名
第一节 汉字与年号、谥号、庙号
郑伯:公、侯、伯、子、男
隐公:鲁君谥号。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所以以鲁国十二个国君的时间为序:
隐、桓、庄、闵、僖、文
宣、成、襄、昭、定、哀
谥号是封建时代在帝王公卿诸侯死后根据其生前的事迹而给予的评定褒贬的一种称号。谥号起源于周代。上古有号无谥,到了周朝,生有名,死有谥,帝王死了之后,一定要避讳他的名号,所以谥号产生之初,主要是用来避讳的。因为是死后加的名,所以谥号又是盖棺定论,总结一个人生前的行为,用一两个字评定褒贬。比如姬昌谥为文王,姬发谥为武王。“经纬天地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刚强里直曰武,威疆睿德曰武”,以文、武颂扬他们的功绩;姬胡谥为厉王,姬宫谥为幽王,“杀戮无辜曰厉”,“动祭乱常为幽”,以厉、幽贬斥他们的作为。
除了秦朝短暂地废除了谥法外,从周代产生到清代退出历史舞台,谥法一直延续了3000多年,谥法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评定一个人的行为,比如表彰有德的有恭(尊贤敬让曰恭)、定(纯行不二曰定)、德(谏争不威曰德)、襄(甲胄有劳曰襄)、成(安民立政曰成)等。贬斥失德的有缪(名与实爽曰缪)、戾(不悔前过曰戾)、丑(怙威肆行曰丑)、夸(华言无实曰夸)、炀(好内怠政曰炀)等。
第二,评定一个人的际遇,比如际遇好的有夷(安心好静曰夷)、静(宽乐令终曰静)、康(丰年号乐曰康)等;际遇坏的有怀(慈仁短折曰怀)、愍(在国逢难曰愍)、悼(恐惧从处曰悼)等。
上面讲的都是公谥,除了公谥之外,还有私谥。所谓私谥就是不经过朝廷的议定而由乡里亲属或门人好友所定的谥号。私谥起源很早,春秋时展禽死后由妻子定谥为惠(爱民好与日惠,柔质慈民日惠),因为居于柳下,所以展禽被称为柳下惠。再比如陶渊明去世后由好友颜延之定谥为“靖节征士”。
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进以某祖某宗的名号。
庙号始于殷代,汉承其制,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景帝尊文帝庙为太宗庙,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为高祖、太祖或世祖,以后为太宗、世宗等。
年号: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即位,称为建元元年,是采用年号的开始.
在此之前,既不改元,又无年号,一元到底,概称某某王某某年,如周武王元年、汉高祖二年等。
从汉武帝开始,新君即位总是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个皇帝也可以多次改元。
从汉武到宣统延续不绝,一般是有了国号就有年号。
到了明清,除个别皇帝外,一个皇帝是一个年号,不管在位时间多长。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了。
如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唐以前多称谥号,唐以后称庙号,明清称年号。
第二节 汉字与姓、氏、名、字
姓氏
传说中远古帝王的姓都是女字旁,比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虞舜姚姓,古姓多从女字旁,说明了姓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反映了“知母不知父”的事实。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人类按照母系血缘分成不同的氏族,这个族号就是“姓”。《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氏的产生晚于姓,先有姓,后有氏。随着属于同一氏族的子孙的繁衍,同一母族往往分出若干支族,每个氏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支族的名称,这个称就是“氏”。所以《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也。”
进入夏商周三代后,姓氏逐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和宗法色彩,《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意思是说,周天子分封有德的人为诸侯,根据他们始祖出生的情况给他们赐姓,赏赐给他们土地。并因此而确定他们的氏。就是说,这时的姓氏都是天子赏赐的,是非同一般的,姓氏已经成了贵族的标记。
到了秦汉时代,维系周王室宗法制度的姓、氏制度土崩瓦解,姓、氏合二为一。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而五帝以来之姓亡矣。”又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从此之后,姓就是氏,氏就是姓,不仅贵族有姓,普通老百姓也有了姓。
2、姓氏的来历及种类
我们现代的姓,绝大多数可以上溯到几千年前,可谓源远流长。姓氏的来历,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来源于远古母系氏族的族号。姓本来是族属标记,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这类姓氏多为女字旁,主要有:姚、妫、姜、姬、姒、等。
第二,以国名为氏。以此命氏的都是受封的诸侯国国君及其后裔。
第三,以邑名为氏。邑是各诸侯国分给卿、大夫的封地,卿、大夫就以邑名为氏
第四,以乡亭之名为氏。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5种,相应的封地为国、邑、关、乡、亭5等,以乡亭为氏的有裴、陆、庞、郝、麋、采、欧阳等。
第五,以居住地为氏,例如傅、桥、东郭、南宫、西闾、北丘、百里等。
第六,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不能再称公孙,而以祖父的字为氏。如果祖父没有字,就以名为氏。
第七,以官职为氏,例如:司马、司徒。史、帅、钱、校、军等。
第八,以次第为氏,例如:伯、仲、叔、季、丁、癸、第二、第八等。
第九,以技艺为氏,例如:巫、屠、卜、陶、匠第十,以谥为氏,例如:敬、庄、康、武、文、幽、昭、厉等。
第十一,以事为氏
第十二、来自少数民族
汉族姓氏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研究表明,最常见的100个姓氏总计约占汉族人口的87%
(二)、名
1、小名
小名,也叫乳名、奶名。
2、大名与字
小名不登大雅之堂,长大后大多要更换一个正式的名字,这个名字就是大名。大名和小名有明显的区别,小名是昵称,所以随便、亲切,大名是一个人正式的名字,所以比较庄重、严肃,具有丰富的含义。大名的命取丰富多彩。
有的寄托着父母长辈的希望,比如自立、有为、昌乐、昌来、维贤、慎行、崇理、理嘉、福义、世英、祥明、瑞敏、瑞民、建华、志伟、克勤、达仁、贤纯、英哲、行健等,这一类占绝大多数。
有的是纪念某一时刻、某个地方
还有的是以父母的原籍命名的,比如。
有的父母就用两人的姓氏给孩子取名,以作纪念
有的父母文学修养比较高,往往从古典诗词中摘选字词,给孩子取一个隽美的名字
还有的是以抓周的习俗来给孩子命名的
有些大名是自己改动而成的
(三)、字
古人不仅有姓有名,而且还有字。现在所说的名字,对应于古代的名,古人除了有一个正式的名之外,还要有一个字。字是由名演化而来的,因而现在统称名字。
1、名与字意义相同或相近。屈原本名平,原是字;诸葛亮字孔明;张辽字文远。陆游字务观,秦观字少游,司空曙字文明
2、名与字意义相反。韩愈字退之,公孙黑字子皙,晏殊字同叔。
3、名与字意义相关。孔丘字仲尼。周瑜字公瑾。赵云字子龙,苏轼字子瞻
4、名、字取自古语、成语。钱谦益字受之,取自“谦受益”;高明字则诚,取自“明则诚”;薛玉壶字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5、以伯、仲、叔、季为字。晋苟林父字伯,鲁公子庆父字仲,秦范雎字叔,鲁公子友字季。伯仲叔季还常常加在一言字之前构成二言字,比如鲁孔鲤字伯鱼,孙权字仲谋,晋张翰字季鹰,班固字孟坚。
6、拆名为字。宋玫字文玉,明刘侗字同人,清舒位字立人,其他如姚椿字春木,蒋伊字尹人,毛奇龄字大可。
7、表示仰慕。颜之推字介,字和名合起来就是介之推,表示对介之推操守的敬仰,
(四)、号
古人在名、字之外的往往又自命一个别号,比如李白号青莲居士,陆游号放翁。如果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话,那么号就是寄托心声,是古人用来抒发自由意志的一种方式。号起源很早,春秋时已经有了称号的现象,但直到唐宋以后,号才开始流行,明清时达到鼎盛,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爱取号。
古人取号,形式自由,少的有两字,多的可达十几字,不过以两字、三字和四字最为常见。用字也很自由,不过也并非无迹可循,萧遥天把取号的用字分别归类,可见古人取号的大端。
1、 表示称谓的有叟、老、翁、子、生、人、民、客、土、主、公、君、长、友、夫、臣、郎、史、父、徒、先生等。
2、 表示身份的有布衣、僧、和尚、仙、道、隐、逸等。
3、表示百业的有渔、农、耕、樵等。
4、表示居处的有斋、堂、庵、阁、庄、室、屋、舍、庐、房、馆等。
5、表示山川河海的有山、峰、谷、溪、池等。
6、表示园林的有园、林、墅、榭等。
7、表示器物的有轩、窗、船、舟、衣、瓢等
(五)、地望名、宦地名和官爵名
地望名是用出生地称人的一种名号,比如李鸿章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称李合肥;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世人称之为王临川。地望名大致始于唐宋,首先在知识分子中使用,一般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地望名的格式为“姓+地名”
宦地名足以某人的任职地相称的一种名号,格式也是“姓+地名”。宦地名中的地名,一般来说,是对一个人来说比较重要的地点。
官爵名是指以某人的官衔、爵位称呼的一种名号,格式是“姓+官衔”或“姓+爵位”。
(六)、笔名
所谓笔名,就是发表文章时所署的别名。笔名大约起源于元末明初。从明代开始,话本小说等通俗文学样式开始兴起,这些作品被看作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所以文人们在署名时就不愿意签署真实的姓名,而是另外取一个化名来刊行。
“五四运动”后,使用笔名蔚然成风,取代了古代的字号别名,发展为现代知识分子主要是作家的习用别名。现代作家的笔名形形色色、丰富多彩。
三、中国人名的基本特点
中国人名形式繁多,内容丰富,概而言之,中国人名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汉语讲究韵律的和谐。这些特点使得汉语人名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第二,多名制度。在当代社会,中国姓名制度大大简化了,一个人一般只有一个名字。但是,在古代中国,实行的是多名制度。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人名,所谓幼有名,长有字,死有谥。除了名和字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为自己所取,体现了不同的追求和个性。进入社会后,由于社会地位的原因,又有了地望名、官爵名;由于所从事的职业,艺人又有了艺名,僧道也有法名和道号。此外,封建帝王还有庙号、年号、尊号等称呼。所以,古代中国的人名制度相当复杂。
第三,从文化内涵上看,中国人名具有浓厚的礼教色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礼教渗透到人名系统的各个角落,重姓轻名,讲究辈分,为尊亲避讳等等人名现象都体现了这一点。可以说,人名系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
第四,从时代特征上来看,人名往往带有厚重的时代烙印。
(三)、人名的用字
1、崇祖观念。
2、崇儒观念。汉民族长期受孔孟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伦理道德观念
3、建功立业观念。汉族自古提供“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4、汉民族自古崇尚纯洁、典雅、坚毅、公正、光明等品格和情操,也反映在人名用字上。多用具有这样品性的事物或形容词命名。
5、吉祥观念。汉民族自古向往吉祥、福寿、安康、兴旺发达等理想
6、崇玉观念。因“玉”性质晶莹坚硬,出产稀少,价值昂贵,玉成为古代统治阶级重要佩饰物。玉又是古代政治权力的象征,如玉玺是传国之宝。因此历来人们视玉为珍宝
7、爱马的观念。汉民族自古也爱马。因为马有跑得快、跑得远的特性,人们称这种跑得快的好马为“骏马”,更有一日千里之称的“千里马”千里驹”。因此,历来人们常用“马”来象征人的“前程远大”
8、名字中的宗族观念。姓是宗族的标志,在名字中也体现宗族观念。首先表现在名字排行字辈上.,一个大的宗族不同辈分的宗亲的名字,用不同的汉字来区别,这个汉字便称为字辈。最有代表性的是孔氏
第三节、汉字和避讳
所谓避讳,可以这样理解:避,回避、规避、避开;讳,有所顾忌的事情。那么,避讳就是避免触犯有所顾忌的事情。关于避讳,《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1、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2、不愿意说出或听到的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儿。3、相当于“回避”。
文字上所反映的古代的避讳,大致有三种情形:1、因权威的需要。2、因宜忌的心理。3、因谐谑的心态。下面分述之。
1、因权威的需要
既有等级的权威,便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维护等级之法则。在文字上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即其一。这里有两种情况:①使用专字。②改变常用字,使之变成专字或他字。
2、 因宜忌的心理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了某些心理习惯:厌恶什么,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尽管会因社会背景、民族、文化、地域等等因素而异,但都有着其共性。譬如西方人忌讳数字“13”,源于耶苏和十三门徒的故事,以致有些大厦没有“13”号房;粤人忌讳数字“四”,则因为四、死音近,以致有些电梯上用“M”代替“4”
3、 因谐谑的心态
与上述情况不同,因谐谑的心态而避讳,纯属游戏性质。大概源于幽默、逗趣的心态。
第六章汉字与汉民族文化
1988年1月,世界各地75位诺贝尔奖得者在巴黎集会通过的《巴黎宣言》开宗明义地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思想。
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
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汉字的字体不断演变,但始终没改变“方块字”的特色,至今仍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第一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词典—《尔雅》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第一部学术史—《明儒学案》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文化的统一性
汉字对汉民族文化的记录,是通过对汉语的记录来实现的。汉字和汉民族文化的统一,实际上包括了两种一致性,第一种是语言与文化的一致性,第二种是语言与文字的一致性。为了将文化成果记录下来并传承下去,汉字、汉语和汉民族文化之间产生了一种系统的对应关系。
汉字与文化的矛盾性
在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中,文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文化的进步,可以导致汉字的发展;文化的停滞,可以导致汉字演变的停滞。
第一节 汉字与传统意识
1、 天无二日,地无二王
2、 爱好和平,筑城自保
3、 勤劳耕耘,崇尚朴素
4、 君贵民轻,男尊女卑
5、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第二节 汉字与神话
在西方,对希腊和罗马神话了解的多少曾一度被视为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因为在西方,古典神话在过去的两千年中遍布于各类文学和艺术的领域。而在中国,古典神话的影响尽管不象欧洲那样明朗、强烈。但它作为先民们对天地人生最初阐释的故事,是后世一切政治、宗教、艺术、文化的源头,它的影响也是深刻细微的。
造成中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一是中华民族祖居黄河流域,早熟的占主导地位的周文化重视理性,重视政治与道德的作用,而排斥富于玄想的神话;二是先民受儒家思想影响大,讳言怪力乱神;三是中国古代史家整理古代遗产,注重考信于“六艺”,对神话或者不讲,或者改为实有的人的历史。
在各民族最初的神话中,初民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于天地的开辟,人类的起源--
创世神话的产生,是人类思维的一大进步,是先民们对宇宙的本源,人的本源的积极探索。
开天辟地 万物起源 万物之灵--人的起源
第三节、汉字与中国古代数学
史前数学的水平,可以从四个方面认识:(1)数目字的认知。(2)数算。(3)计量单位的使用。(4)计量工具的应用。
(1)数目字的认识
甲骨文中,最大的数位是“万”,最大的数目是“三万”。“亿”的概念要到西周晚期才出现。
(2)数算
甲骨文的材料表明,商人们“数”的进位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有“二进制”、“十进制”、“十二进制”和“六十进制”。“二进制”应用于“卦爻”的演算上。不过,商代的这类演算使用偶数“六”、“八”和奇数“一”、“五”、“七”、“九”以构成“卦数”,而不是像后世那样使用“—”和“--”。现代计算机正是使用“二进制”的。历史和现实竟然是如此巧合!无怪乎十七世纪德国的大数学家莱布尼兹在创造了“二进制”后,得知《周易》以及有关“伏羲画八卦”的传说,兴奋异常。
(3) 计量单位的使用
甲骨文有“步”字。古人说,“倍跬成步”,就甲骨文看来,两个“止(趾的本字,即“跬”)”一前一后跨出,正是这么个意思。后来的“步”成为较为确切的长度单位,当然也是由此而来。甲骨文还有一个“丈”字,似乎是从又(手的形状)从一,一当是后世尺一类的量度工具。
(4) 计量工具的应用
甲骨文的“用”字,形体非常像后世的算盘,尽管我们现在还难以证明这一点。
甲骨文中有“斗”、“升”等字,形状像器皿。众所周知,这两种器皿后来成为标准的量具。现在我们还缺乏证据证明它们在当初即成为标准量具,不过,也同样缺乏证据证明它们不是量具。一个精确的量具的制造,当然少不了复杂的数算。
第三节 汉字与翻译
一、“翻译之事,由来已久”
在我国有史料可考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中提到“行人”,即负责接待四方使节与宾客任务的职称,他的职责就是“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书中还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将诸侯国的翻译人员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练习。这是关于我国翻译人员培训的最早记载,也可看出古代就对翻译活动的重视。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后,翻译活动更是达到一个繁荣时期,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层出不穷,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优秀的译作,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往往最能集中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活动,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翻译,人们得以了解该民族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精神。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一个民族的语言的体会与理解是有差异的,在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会有许多困难和障碍。现撷取数例,分别从数量词、地理名词和典故这三个方面来浅探唐诗英译中经常碰到的一些文化障碍
许多典故来自于民间传说、经典名著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形象性,比如我们在谈到情人分居两地时常用“牛郎织女”来形容,这一典故来自与我国的民间传说,再比如说“阿Q”精神,指的是精神胜利法,出自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这些典故深入人心,几乎妇孺皆知。事实上典故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民族心理,熟知典故的读者就能轻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反之真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第九章 汉字与现代流行语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
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
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触网、黑客、短信息、第四媒体、基准网民、电子商务、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
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斑竹、恐龙、菜鸟、东东、酱紫、瘟都死等。
本节所要讨论的主要是网络语言中的第三类,是指网民们在网上聊天,在网上论坛(BBS)发表意见,以及利用互联网发送手机短信时所使用的语言,而非一般网页上使用的记叙性或描述性文字。
二、网络语言的产生背景和使用状况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书叭CNNIC) 2000年第一期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国上网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国上网人数中的75 . 6%来于青壮年人口;从学历结构来看,我国网民中52%具备本科以上学历,32%具备大专学历,高中以下学历的人数不足20。
可以看出,中国上网人口的主体是具备高学历的青壮年。“网虫”群体的这一年龄和学历结构使其具备了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特征。借用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提出的概念,我们可以说,“网虫”文化是一种后塑文化(Post figurative),即前辈向后辈学习的文化。
三、当前网络语言使用的范围:
1、电子公告牌
2、电子邮件
3、聊天室
4、网络即时通讯工具:OICQ、ICQ、网易泡泡、MSN。
5、在一些消闲杂志潮流副刊及电脑期刊上,“网络化”了的语言开始驶入。
四、中国网络语言的构成要素
中国网络语言不同于我们一般的汉语,尤其是它的书面语,不是由单一的汉字这一种形式来表达,它包含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汉字:汉字词语在中国的网络语言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它是网络书面聊天的主要表达形式,它的作用是其他表达形式所不能企及的,它既是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但网络语言中的汉字词语有一些是不能用词典义去理解的,只是借用了旧有的字词,词义完全是网民新赋予的。
2、汉语拼音
在网络语言中,汉语拼音也是一种表达形式,主要是用汉语拼音声母简写的方式来表达简单的词语
3、 英文:网络语言中出现的英文,有的是单词,更多的是缩写
4、 数字
5、 符号:本身无任何意义的符号叠加在一起,居然表达出各种各样的实在意义,成为情感符号。
五、网络词语的造词法
网络词语从构成理据看大部分属于修辞学构词,词汇学造词的方式很少,有些修辞手段是交叉的,不同角度看是不同的手段。这些词语不像主体语言那样容易领会,但是仍然含有理据性,一旦领悟就会产生一种妙不可言的快感,因此广受网民们的欢迎。
1. 比喻构词。
2.夸张构词。
3、节缩构词。
4、谐音构词。
5.飞白构词。飞白是一种故意运用白字示错的修辞方式。网上可谓是错别字的天下,错别字横行,但这些错别字很多是网民有意为之的,以求新奇独特,或标榜新潮时尚
6、仿词派生。在网络流行语中,可以从别的词语中把某些语素(字)抽取出来,随心所欲地创造各种新词。
7、别解:对旧有词语作新的解释。
8、符号模拟利用各种各样的键盘符号构成新词,这是汉字系统以外的形式,很像是新生的象形字,形象色彩十分突出,与传统的象形汉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显示了创造者惊人的想象力。
六、网络语言语词的特点
网络语言反映了网上人们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需求,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性
互联网是一个高科技集散地,它上面的大量专业术语带有浓厚的科技色彩。上网的人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网络语言的发展。
2、构成材料的多样性。
3、简约性
为了节约传送时间,快速交流,大都采用简化用字,使用对方能看懂就行的缩写形式。
3、随意性
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流时,因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动作,听不到对方的声音,这就使人们在用语时,不太注意自己的身份去讲究选择语言。再加上为了追求快速的交流,在选词用字时,没有充分时间考虑,因此,网络用语呈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有的用语庄重,有的诙谐,有的严肃,有的戏谑。在表现形式上,有用汉语拼音的,有用英汉夹杂的,有数字符号混用的等。
4、创新性:创新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完全创新。如称刚上网的新手为“菜鸟”(“菜”在北京口语中是“差劲”的意思) 。
(2)旧词新意。如称妹妹为“美眉”,称丑女为“恐龙”(所说起源于大学校园,类似的说法还有“食肉动物”“食肉性恐龙”) 。这些词语在网上使用时又赋予了其新的意义。
(3)派生词。用源生的方式创新,这是创新词的方法之一。
5、粗俗性
网上交流不必署真名,没有人知道使用者的真实面目,因此,有些人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之情而使用一些粗俗、低级的语言,攻击、谩骂别人。尽管许多网站规定了不准使用不健康的语言,但这种使用粗俗语言的风气却一直没有被刹住。
八、 网络词语的产生原因
第一, 交际时间的紧迫性。网络交际是要付出代价的:登录网络按时计费,时间非常紧迫。为了节省费用,求得高效率,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的信息,于是网民就采用了种种超乎常规语言的手段
第二, 交际场景的分隔性。网络交际的双方虽然打破了传统交际的时空局限,但是毕竟不是面对面的交流,与现实交际相比,交际双方的姿势表情等就无法表现出来,于是妙用多种手段组合镶嵌的表情符号就应运而生了,从而消除了网络交际方式的沉闷枯燥,增强了趣味性。
第三, 语言使用的自由性。网上交际是对常规交际的一次大突破,传统语言的规范权威性在这里遭遇了最大的挑战。网民们完全不受任何约束,把传统规范抛在一边,为了追求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而自由创造,随意改造语言结构表达自己的思想。从目前看,由于网民相互并不了解,具有隐匿性,而且显示的注册身份资料往往具有虚假性,所以网民才敢于在网上背离传统,出语惊人,放纵表达而无所顾忌,突破传统的语言规范及语言道德。
第四, 从众心理。很多网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网民,看到别人使用网络词语,觉得好玩,盲目跟进,乐此不疲,以使用网络词语为时髦,且在网上特殊环境中不使用网络词语会被对方认为落伍,不时尚,不合群。于是不但在网络交际中使用这些新词,而且在日常生活、甚至作文中也使用,以此为荣,并作为一种时尚加以炫耀
第五, 崇洋心理。以使用英语表达为时髦,而且在网络环境中产生了很多类洋径派词语。
九、 网络用语的规范化
1、对网络语言提出尖锐批评,完全持否定态度。认为网络语言是语言垃圾、语言污染,是档次极低的胡言乱语。譬如,2000年第10期《语文建设》上就发表了一篇标题为《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的文章。
2、完全肯定网络语言。或认定网络语言是“新新人类”的“新新话语”,要加以推广和应用,是网络时代语言发展的标志之一。或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称赞其简约性、丰富性、开放性、形象性等等。
3、承认网络语言存在的合理性,但要分清楚运用的环境。认为网络与现实还是有区别的,现实中还是严肃一点、正规一点好,免得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承认网络语言存在的合理性,对待网络语言要采取宽容态度,要用柔性原则去规范。譬如,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张德鑫先生认为:对新生词语的产生和“入境”首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5、承认网络语言存在的合理性,对待网络语言不强调规范,而更相信语言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语言的自我排污能力。譬如,南京大学王希杰先生曾说过:“语言的规范化工作并不是一点儿作用也没有,但是同词语自身的矛盾运动相比较,则是微乎其微。”
6、给网络语言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不是说放任自流,而是要适当地规范引导。规范时应针对不同语体提出不同的要求。
聊天室口语:这一部分用语比较混乱,规范时应倡导用语要符合汉语造词及语法规范,养成正确的用语习惯。
网络文学语言:文章内容要健康,有可读性,语言通顺、流畅,不低级下流。
网络新闻用语:符合新闻语体用语的基本规范,内容简明扼要,语言简洁明了
十、 网络词语的发展趋势
首先,网络词语已走进了大众媒体。网络词语走进大众媒体是一个“逐步渗透”的过程,它首先进入的是一些大众化的电脑类刊物和一些综合刊物的电脑版
其次,网络词语已经开始渗透到一些年轻人的日常交际用语中。开始,网络词语被使用在交谈中,多是用来叙说网络上发生的事情
再次,网络词语已引起了一些语言学家的关注。
十一、 网络语言需要研究的课题
(1)如何看待网络语言?应该正视网络语言,承认网络语言,毕竟网络语言是有5910万之多网民群落使用的交流语言,这个数目远比一些欧洲、美洲、非洲和一些亚洲国家的人数要得多;
(4)网络语言要不要规范?若要,如何去规范?若不要,会有什么问题?肯定不能用平时的标准去要求网络语言,但也不能把特定环境的网络词汇拿到大众生活里来。
(5)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语言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和冲击有哪些?如何取之利去之弊?
#为了充分发挥媒体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我认为应该努力提高媒体语言的六个“度”。
第一是正确度。
第二是规范度。语言是发展的,变化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同时语言表达必须符合规范的要求
第三是清晰度。当前影响媒体语言清晰度的,一是词语缩略不当。
第四是文明度。某些媒体有意迎合低俗的阅读趣味,制造具有挑逗性的语言效果。利用词语的别解便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第五是亲和度。语言暴力不时有所表现。比较常见的,一是用语生硬、冷漠,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如在报道矿难事件时,冷冰冰地把遇难者的遗体说成“尸体”;二是嘲弄、戏谑别人的痛苦,只求表达的快感而不顾读者的感受。
最后一点是诚信度。为了吸引眼球,虚张声势、夸大其词,仍是媒体语言的通病,一不调查,二不研究,往往用上最高级的形容词:最高,最大,或者是“第一次发现”、“第一次提出”。只要唱过几首歌,便是“歌唱家”,只要画过几幅画,便是“大师”,“著名”已不足为奇,连“泰斗”也是廉价乱套。当年“最”字的价值一落千丈;而今“大师”、“权威”难免会重蹈覆辙。媒体语言缺乏诚信度,最后必然会使媒体内容缺乏可信度。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是不应等闲视之的。
第九章 广告语言文化
第一节 广告文案的语言与修辞
文案的含义
广义的广告文案(Advertising Copy)是泛指广告作品的全部,包括广告的文字、图片、编排等内容。这是因为最初的广告作品,主要是平面广告作品。
狭义的广告文案是指广告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部分。
广告的标题
(一)直接标题
( 二)间接标题
(四) 复合式标题
复合标题通常由引题、正题、副题等三种标题组成
也有的复合式标题是由两种标题组成,如引题与正题,或正题与副题等。
第二节 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把句子视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同时考虑语篇和语境的制约,保留原文句子结构和原文修辞,努力再现原文的形式、内容和风格.
二.意译法
如果采用直译法处理,译文不忠于原文,或不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或诘屈聱牙,难读难懂, 在这样的情况下,译者不得不舍弃或改变原文的形式或修辞,使用目的语习惯表达法,或运用目的语读者易懂的切合原文意思的词语,并选用恰当句式来传达原文的涵义和精神。广告修辞翻译有时必须采用意译法。
三.活 译 法
这里所谓的活译法包括直译加意译法和传
神的巧妙的表达法。无庸质疑,活译法必须以
忠于原文为前提。有时,一个词、一个词组或
一个句子的翻译,既要使用直译法,又要采用
意译法,以确保译文忠实、顺畅、明朗。直译
加意译法较多地运用于广告修辞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