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题目·······································
二、原始设计数据和设计要求························
三、运动方案选择····································
四、工艺动作分析····································
五、运动尺寸确定····································
六、机构布置示意图··································
七、参考资料········································
一、设计题目
轧机是由送料辊送进铸坯,由于工作辊将铸坯轧制成一定尺寸的方形、矩形或圆形截面坯料的初轧机。它在水平面内和钳垂面内的各布置一对轧辊。两对轧辊交替轧制。轧机中工作辊中心M应沿轨迹mm运动,以适应轧制工作的需要。坯料的截面形状右由轧辊的形状来保证。
二、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
根据轧制工艺,并考虑减轻设备的载荷,对轧辊中心点M的诡计可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1)在金属变形区末段,应是与轧制中心线平行的直线段,在此直线段内轧辊对轧件进行平整,以消除轧件表面因周期间歇轧制引起的波纹。因此,希望该平整段L尽可能长些。
(2)轧制是在铅垂面和水平面内交替进行的,当一个面内的一对轧辊在轧制时,另一面内的轧辊正处于空回行程中。从实际结构上考虑,轧辊的轴向尺寸总大于轧制品截面的宽度,所以,要防止两对轧辊在交错时发生碰撞。为此,轧辊中轨迹曲线mm除要有适当的形状外,还应有足够的开口度h,使轧辊在空行程中能让出足够的空间,保证与轧制行程中的轧辊不发生“拦路”相撞的情况。
(3)在轧制过程中,轧件要受到向后的推力,为使推力尽量小些,以减轻送料辊的载荷,故要求轧辊与轧件开始接触时的咬入角γ尽量小些。γ约取25°左右,坯料的单边最大压下量约50mm,从咬入到平整段结束的长度约270mm。
(4)为调整制造误差引起的轨迹变化或更换轧辊后要求开口度有稍许变化,所选机构应能便于调节轧辊中心的轨迹。
(5)要求在一个轧制周期中,轧辊的轧制时间尽可能长些。
三、运动方案选择
能实现给定平面轨迹要求的机构可以有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凸轮-连杆机构、齿轮-连杆机构等。下面列举其中的两个方案,如
1.双凸轮机构
双滑块构件3点点M的运动分别右凸轮1和5来控制。一般来说,点M可精确实现任意给定的轨迹。但由于凸轮加工比较困难,且易于磨损,可调性差,因此不宜采用
2.铰链四杆机构
利用构件BC上的点M可近似实现要求的轨迹,且调节AB与DE两构件间的相对位置即可调节点M的轨迹,故调节较方便。且由于本机器中机构的受力较大,考虑到工作寿命的要求,决定采用方案2。
四、机械运动循环图
送料辊 | 停止 | 送料 | 停止 | |||
铅垂面轧辊 | 轧制 | 平整 | 空回行程 | |||
水平面轧辊 | 空回行程 | 轧制 | 平整 |
五,运动尺寸确定
杆:(单位:cm)a=26 b=79 c=77 d=110
e=58 f=44
A轮半径 Ra=8 B轮半径 Rb=8
六, 机构布置示意图
七、参考资料
《机械运动放方案及机构设计》 姜琪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