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出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4.“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这句话所表现的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2分)
15.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哪方面对赵州桥进行说明的? (2分)
16.根据你对第一段中划线句的理解,画一幅简单的赵州桥示意图。(3分)
17.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讲究用语的分寸。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并将关键词语用曲线标示出来。(2分)
18.选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抄写一个例句。(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9.请根据第三段文字概括一下什么是物候学。(2分)
20.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有何重要作用?(2分)
21.文中说明时间的推移,分别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3分)
22.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它的实际意义。请你从选文中摘抄一句农谚,然后再积累几句,好吗?(2分)
三、《故宫博物院》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 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 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1. 选文第二段按空间顺序来说明,请从中找出所有的方位词?
[正面、正中、上面、背后、两旁、、周围、下面]
2. 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重点?
[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它是皇帝的宝座所在,是举行重大典礼皇帝受朝贺的地方。]
3. 在这部分里,为什么对龙的描述有10次之多?
[故宫的建筑突出龙,因此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龙天子”,也是皇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4.强调太和殿建筑在中轴线上,用意是什么?
[用意在突出皇权这个核心。]
5.体现太和殿特点的语句是:[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6.第二段作者的立足点是:[朱漆方台]。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四)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给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将选定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D )
A.着力 B.着重 C.下手 D.考虑
(2)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 A )
A.单调 B.冷清 C.孤独 D.清闲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C )
A.曲折 B.缠绕 C.突兀 D.蔓延
2.这段话正确的层次划分应为( B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3.这段话说明中穿插的表达方式是( B )。
A.记叙和描写 B.描写和议论 C.描写、抒情和议论
4.这段话所说的事物的特征是:[苏州园林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5.这段话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B、D 、E )。
A.下定义 B.打比方 C.分类别 D.举例子 E.作比较 F.列数字
6.把本段中起描写作用的词句写在横线上:俯仰生姿 盘曲嶙峋的枝干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作用是:说明苏州园林的树木不讲究整齐划一,而讲究自然画意。
7. 本段说明的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8.“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 花树相间。]
9.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是:(从概括到具体)。
10.“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这句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11.文中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指:[讲究自然之美] ,用“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一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三.现代文阅读
(一)14.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15.是从赵州桥四个方面的特点来说明的。其中(一)(二)(三)着重说明了它的技术水平;(四)着重说明它的艺术价值。
16.示意图
17.示例: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或“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18.打比方、列数字。(例句略)
(二)19.物候学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20.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意对即可)
21.过后 再过 不久 于是转入 到了 准备迎接
22.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示例: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 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三) 23.不能(1分)。 “差不多”一词说明了那些浮游生物吸收海洋中的碳接近三分之二(或不到三分之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删去,就说明达到了三分之二,与实际情况不符(1分,从正面或反面作答均可)。24.(1)不仅坚如磐石,而且还具有自我修复功能(1分);(2)利用喷气原理飞行(1分)。25.(1)总——分——总(1分);(2)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答对两种计1分)。26.大自然是神奇高明的(1分),值得人类研究、学习和敬畏(1分,答对一点即可),我们要努力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