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2:30:31
文档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祖国河山”为主题,安排了四篇精读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三首》中的《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分别赞颂了长江的雄伟气势、西湖的迷人风采和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海滨小城》描绘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美丽的小兴安岭》不仅描绘了小兴安岭各个季节的美丽景色,而且还介绍了那里丰富的物产。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话题和要求与本单元课文紧密
推荐度:
导读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祖国河山”为主题,安排了四篇精读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三首》中的《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分别赞颂了长江的雄伟气势、西湖的迷人风采和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海滨小城》描绘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美丽的小兴安岭》不仅描绘了小兴安岭各个季节的美丽景色,而且还介绍了那里丰富的物产。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话题和要求与本单元课文紧密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祖国河山”为主题,安排了四篇精读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三首》中的《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分别赞颂了长江的雄伟气势、西湖的迷人风采和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海滨小城》描绘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美丽的小兴安岭》不仅描绘了小兴安岭各个季节的美丽景色,而且还介绍了那里丰富的物产。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话题和要求与本单元课文紧密联系。语文园地共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话介绍文中的景物或场景。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望天门山》。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能说出由“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5.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6.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7.能通过看图片,写几句话。能用一段话写自己的家乡。能围绕一个意思写一篇习作。

8.摘抄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三、教学要点

重点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3.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难点

1.习作时能围绕一个意思写。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丰富语言的积累。

五、课时安排 

《古诗三首》3课时

《富饶的西沙群岛》2课时

《海滨小城》2课时

《美丽的小兴安岭》2课时

课题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会认5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

2.背诵三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古人对祖国河山的描写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想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图片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今天,我们举行一场小组背古诗比赛,看哪个小组背得最多。(生背)

2.看来,同学们会背的古诗还真不少。今天,老师又为你们准备了三首古诗,一起来听一听,读一读。然后说说你读完古诗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3.播放三首诗,学生跟读。(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这三首诗都是写景的。

5.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释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二、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1.生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指导学生书写:断、楚、至、孤、帆。

(3)在熟读诗句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或书中的注释,简要说说诗句的意思。

(4)圈画出自己不懂的诗句。

2.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说出自己不懂的词语、诗句,相互讨论。

三、强化诵读,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朗读,小组诵读。

2.教师示范读,课件播放并配上诗句的图象,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1)根据诗意,并结合课件画面,想象诗中的景色。(天门山隔江对峙,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而下,被峭壁阻隔回旋激荡。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2)指导学生想象,感受“断、开、回、出、来”等几个动词所描绘的意境。“断”“开”这两个动词可以让学生体会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回”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激荡,那气势不可阻挡。

4.把诗中所描绘的内容画出来。生画好后,让学生说一说,画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5.评画。通过互评、师评,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体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乐观豪迈的情感。

四、背诵默写,强化积累

1.生背诵。指名背、齐背。

2.默写《望天门山》。

(1)小组内互改。

(2)更正错误。

3.同学们还知道李白哪些描写祖国秀丽山河的古诗呢?(全班交流)

教学批注
第2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背古诗《望天门山》,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理解题意

1.《望天门山》写出了长江雄奇、壮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感。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泓含情的西湖水。(课件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相互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

3.先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4.指导学生写“饮、初”这两个字。

三、自学古诗,体会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诗效果,相机认识生字“亦、抹、宜”,着重指出“抹”是多音字,在诗中读“mǒ”。

3.生借助注释,简要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诵读,感受意境

1.引导想象:诗人坐在船上,欣赏着西湖的美景。想起了西施。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美丽的。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也都有其独特的美。因此,在诗人眼里,西湖与西子一样美。

2.说说西湖晴天与雨天不同的美。

晴天:水光潋滟,波光含情。

雨天:山色空蒙,细雨如丝。

3.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配乐读。

五、背诵古诗,比较异同

1.指名背诵,小组背、齐背。

2.出示《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自读这两首诗,和同桌说一说同是写景,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学生相互交流感受,教师点拨引导:《望天门山》描绘的是长江的雄壮,《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是西湖的柔美,这两种景色美得各具特色!

教学批注
第三课时
一、引入课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李白眼中的天门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西湖,今天这节课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认识“庭”字。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来理解古诗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读诗。(读准生字“镜、未、磨、遥、银、盘”的读音,其中“磨”是多音字,在诗中读“mó”。)

2.指导写字。

未:两横长短不一,上横短,下横长。

磨:半包围结构。

遥:注意走之的写法。

3.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1.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2.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句诗,抓住“和”字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①你从前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②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中的洞庭湖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 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共同评价)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全班齐读)

洞庭湖被淡淡的月光笼罩,银光点点……(指名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我们把诗的“眼睛”称作诗眼。

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品读后两句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①洞庭湖有着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②想象“白银盘里一青螺”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从哪里能突出“和”。(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③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④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小组交流,教师总结)

五、背诵古诗,比较异同

1.指名背诵,小组背、齐背。

2.与前两首诗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描写的是洞庭湖的夜景。

六、积累名句,布置作业

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请课后搜集一些写在摘抄本上。

教学批注
课后反思
课题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能发现第五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

3.能就自己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4.能选择一幅图,写几句话描述图上的景观。

教学重点1.会认11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教学难点能选择一幅图,写几句话描述图上的景观。

教学方法讲授、启发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风景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读课文,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见过大海吗?大海通常是什么颜色?(板画大海)这是海面,这是海底,海底高低不平。如果在大海中出现一小块四面环海的陆地,这叫什么?大的叫岛,小的叫屿,总称岛屿。如果不是一个,而是一群,这一群岛屿叫群岛。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的一个著名的群岛——西沙群岛。(板书: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2.多媒体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录像。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吧!(播放完)美吗?如果我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有更美妙的感受。(补全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质疑)

2.学生自由读课文。

(1)明确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边读边想刚才提出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教师帮助纠正读音。

提醒读准“瑰、参、划”,其中“参”是个多音字,在“海参”一词中读“shēn”。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3)课文是围绕哪几方面来描写西沙群岛可爱的呢?(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4)你发现课文中哪个句子概括了这两方面的内容?(指名回答)

 (5)出示句子: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6)这样的句子叫什么?

引导学生懂得这样的句子叫中心句。中心句可以概括整篇课文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第2~5自然段,理清顺序

师: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景和物产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2~5自然段,想一想:第几自然段写海水?第几自然段写海底?第几自然段写海岛?

学生默读后回答问题。

四、探究学习第3、4自然段

1.我们先看看西沙群岛的海底是什么样的。

师:谁来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段话共有几句,都写了海底的什么?

2.课文是怎样写这些物产的呢?我们一句一句地来学。谁来读写珊瑚的句子呢?

“绽开”的“绽”是什么意思?珊瑚还像什么?珊瑚不但很美,而且样子很多,课本上是用哪个词语来概括的?(各种各样)

3.读写海参的句子。

“蠕动”是什么样子?

4.大龙虾是什么样的?想想哪个词能概括它的特点。

想象大龙虾那威武的样子,轻声读好写大龙虾的这句话。

5.这个自然段共有三句话。请读一读,想想这三句话写了哪三种物产。(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

6.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7.学习第4自然段。

(1)海底真是个大宝库,数量最多的还要数什么呀?对——是鱼。指名读第4自然段。

(课件展示各种鱼)你觉得海底的鱼怎么样?(海底的鱼很多,不但数量多,而且品种也多。)

(2)请默读这一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是写鱼的数量多,哪些句子是讲鱼的种类多。

(3)“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出这一带海里所有的鱼了吗?(没有,这是举例说明。)

(4)为什么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真的一半水一半鱼吗?(不是,这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鱼多。)

(5)再默读这个自然段,看看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意思。(第一句话)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让学生观察。

2.师范写“浅、挺”,强调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4.听写生字,小组内相互检查更正。

教学批注
第2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西沙群岛的海底,下面请几位同学当一次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自由介绍。

3.大家也可以考考小导游,有什么问题尽管提。例如:

(1)西沙群岛的海底有哪些物产?

(2)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二、尝试自学第5和第2自然段

1.尝试自学第5自然段。

师:同学们小声读第5自然段,尝试着用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学习这一自然段,看看海岛上有哪些物产。(学生自学)

思考: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2)为什么说这里是鸟的天下?(因为这里树多、鸟多、鸟蛋多、鸟粪多。)

(3)谁来读这个自然段?我们体会一下海岛上物产的丰富。

2.自学第2自然段。

师:你看,西沙群岛的海底有珊瑚、海参、大龙虾和多得数不清的鱼,海岛上有海鸟,所以说西沙群岛是富饶的。西沙群岛不仅物产丰富,而且风景优美。现在请自读第2自然段,看看西沙群岛的海水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学。

(2)引导学生感受“五光十色”。

课件出示: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①你读到这段话时,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能把海水的美读出来吗?

②海水真美呀!说说看,为什么这么美?(学生读)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③这么美的海水,让人一看,就觉得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三、学习第6自然段

师: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么可爱的地方将来会怎样呢?(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生齐读第6自然段。

四、拓展训练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四幅图中任选一幅,写几句话。教师提示这四幅图中分别有哪些景物,它们在“颜色、样子、神态、动作”等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构思,完成练笔。

2.交流小练笔,师生评议。

五、布置作业

向亲朋好友介绍西沙群岛。

教学批注
教学反思
课题19 海滨小城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

3.能从文中找出第四至六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4.能摘抄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会认11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能从文中找出第四至六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字词。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刚刚告别《富饶的西沙群岛》,今天老师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小城。(板书课题:海滨小城)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在预习中,哪一自然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你就读哪一段。自由读,指名读。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教师正音,强调多音字“臂”在本课中的读音。

3.学生交流快速记忆字形的方法。

4.教师指导易写错的字。

夏:上面是“”,不要写成“百”。

洁:右部上边是“士”,不是“土”。

5.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第1自然段:蔚蓝色的浩瀚的大海上,许多船只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海鸥,飘着云朵。

第2自然段:早晨,海面上到处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第3自然段:沙滩上遍地是各种各样的贝壳。捕鱼的船队归来时,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第4自然段: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许多树。

第5自然段:写小城的公园很美。

第6自然段:写小城的街道也美。

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

四、理清文章思路

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滨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城的?

讨论分析:(1~3)海滨的景色

 (4~6)小城的景色

五、讲读“海滨”部分的课文

1.从这座小城看大海是什么样的?

2.这部分课文,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是怎么写的?

景物:大海、天、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沙滩、贝壳及船上的鱼、虾、蟹、海螺等。大海是蓝色的、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有许多机帆船和军舰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云朵。

3.大海什么时候景色最美?美在哪儿?

大海在早晨的时候景色最美。因为海面上的各种景物和人们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4.海滩有什么特点?

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安静

海滩上就喧闹起来→喧闹

教学批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学生“开火车”读。

2.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写“海滨”的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两个地方?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二、学习“小城”部分

1.默读课文第4~6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了小城的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小城的特点的句子来。

(作者写了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三个地方。“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这句话概括了小城的特点。)

2.小城的庭院有什么特点?请从第4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能概括庭院特点的句子来。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3.作者是怎样围绕总述句来写庭院的?

(作者围绕总述句先写树的种类多,然后列举了一些南方特有的树名,接着写桉树的香味满街,最后写凤凰树开的花像一片片红云。)

4.总结学法:先找这个自然段的总述句,再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总述句具体写的,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小城公园”和“小城街道”的内容。

(“小城的公园更美”和“小城的街道也美”这两句话分别写出了这两处地方的特点。其中,写小城的公园美,具体写了“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写小城的街道,具体写了街道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

三、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2.学完这篇课文后,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3.课文写的是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的,是抓住了每个地方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由远及近。先写海滨的美,再写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在课文中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抄在积累本上和同学交流。

教学批注

教学反思

课题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会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长句子。

3.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喜爱小兴安岭的理由。仿照本文学写家乡最美的季节。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能说出喜欢小兴安岭的理由。
教学方法朗读、想象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课件,准备一张中国地图。

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文字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积累词语。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8个词语宝宝。看,它们来了,你们认识吗?

课件出示:冰雪消融、溪水淙淙、万木葱茏、枝繁叶茂、落叶纷飞、层林尽染、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学生齐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都是描写一年四季景色的词语。)

师:对!这些都是描写景色的好词,我们比一比谁在一分钟内记得最多。你准备把这些词分别送给哪个季节?

课件出示图片,为图配词语,帮助学生记忆。

2.激趣导入,齐读课题。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地方,春天冰雪消融、溪水淙淙,夏天万木葱茏、枝繁叶茂,秋天落叶纷飞、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的北部就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小兴安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小兴安岭吧。(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2)指导记忆需注意的字:侧、乳、舍、临。

教师特别指出“兴”和“舍”是多音字,在黑板上标注这两个字的两种读音,并组词。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4.全班齐读课文。

三、归纳段意,整体感知

1.小组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什么?

2.学生概括自然段段意。

①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②小兴安岭春天的美景。③小兴安岭夏天的美景。④小兴安岭秋天的美景。⑤小兴安岭冬天的美景。⑥小兴安岭是大花园,也是宝库。

四、读中感悟,品味语言

1.学习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

(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抓住“数不清”“几百里”来体会小兴安岭森林的广阔。适时出示林海图片,让学生理解体会小兴安岭的树木之多。从“红松、白桦、栎树……”中体会小兴安岭的树种多,所以说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

2.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春天活力之美。

(1)指导感受“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一句中,“抽出”用得准确、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树木的活力。

“雪水汇成小溪”,重点感悟“汇”字用得生动形象,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之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写小鹿的句子。

课件出示:“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学生齐读)指导要点:加入动作演示,想象、体会小鹿愉快的心情。

五、回归整体,指导写字

1.请学生轻轻地合上书,看着黑板,试着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要求会写的字,提醒学生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

4.学生书写,教师要提醒并纠正书写姿势。

5.展评书写情况。

教学批注
第2课时
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

1.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

2.过渡:下面,我们来继续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

二、学习第3~6自然段,深入感悟

1.学习第3自然段——感受夏天葱茏之美。

(1)默读第3自然段,探究发现这段话与前一自然段在构段上的相同之处。(也是先写树木,再写树木周围的美丽景象。)

(2)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夏天草木葱茏的特点的。

第一步,品读:“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指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读时注意在合适的地方停顿。

第二步,默读,圈出能表现夏天树木特点的词。

第三步,交流读后的感受。

第四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夏季树木的葱茏之美。

2.分组自学第4、5自然段——感受秋冬美。

3.重点引导学生体会:

(1)这两个自然段的构段特点也是先写树木,再写周围美丽的景象。

(2)想象理解“献”和“刮”两个词的生动、形象。

3.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小兴安岭哪个季节及理由。

4.学习第6自然段。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你觉得小兴安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板书:大花园、宝库)齐读第6自然段。

三、回顾课文,理清思路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引导学生围绕观察感受分享心得。

教学批注
教学反思
课题习作:这儿真美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2.能自我修改习作。

3.能和同学分享自己笔下的美景。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与描写,尝试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某些写景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

教学难点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准备教师:本单元课文主要特色的课件。

学生:课前观察自己要写的地方,积累素材。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一、作文前:未成曲调先有情

1.话题交流,真情相融:吹面不寒杨柳风。

师:同学们,请你们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去过的一个美丽的地方吧。

2.学生自由交流。

3.激发情趣,游戏引路。 

(1)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几个神秘、好玩的地方。(边播放西沙群岛、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的录像,边生动介绍。)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观光了?(西沙群岛、小兴安岭、海滨小城)

师:对,你们觉得这些地方的风光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能具体说说吗?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指导回忆美的地方。

二、作文中:奇思妙想我能行

1.奇思妙想,开启心路:一语天然万古新。

师:同学们刚才有声有色地作了具体的介绍,真让我大开眼界。如果把它写下来,就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丽了!可是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从刚学过的课文中学到一些方法。

2.课件出示本组课文:柳暗花明又一村。

《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岛

《海滨小城》:海滨(海上、海滩)——小城(庭院、公园、街道)

《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

3.佳作引路,指导章法:要把金针度与人。

(1)师: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地方。(课件出示)节日里的天安门广场,是欢乐的世界。来到广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鲜花环绕的喷泉。喷泉不断地向上喷涌,喷出的水柱高达20多米,直冲云霄,像银色的瀑布从天而降。那飞溅的水花,像飞舞的轻纱,在微风中飘飘洒洒。哗哗的水声是喷泉唱出的欢乐的歌。在大喷泉的四周还有一圈小喷泉,它们争着抢着向上跳,好像跳跃的音符,美极了!

(2)师:谁能说说这段话哪里写得好?为什么好?

(3)教师小结:对,老师在介绍景物的时候把看到的景物的颜色、样子都说出来了,而且还用上了好词好句,还有打比方的句子,这样就把景物说清楚、说生动了。说清楚、说生动了就能够吸引人。(板书:吸引人——说清楚,说生动)

(4)老师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地方。读一读下面的段落,想一想:这段话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哪些句子写得好?(课件展示佳作片段)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板书:围绕一个意思写)

4.快速行文,一气呵成: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请大家拿起笔来,介绍一处自己周围最美的地方。写的时候,试着运用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方法。

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批注
第2课时
教学过程一、自我欣赏,同伴交流:大珠小珠落玉盘

1.拿出自己写好的习作,修改习作中错别字。

2.小组交流,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小伙伴听听,让他们评价、补充。

3.共评共议,评选优秀习作。

(1)小组长出示评选标准。(如:词语用得精妙、介绍得精彩、围绕一个意思写、用上了本单元课文中的词语,等等。)

(2)小组内评出写得最好的习作,小组长或本人上台读一读,介绍一下优秀习作的特点、长处。各小组汇报交流。

(3)其他小组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议一议,评一评。

二、集体会诊,创新行文:二月春风似剪刀

1.课件出示习作。

师:针对这篇习作,大家先读一读,看看这篇习作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提出修改建议。(教师简要提示修改标准。)

2.学生发表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修改。修改后再一起读一读。

3.将习作工整地誊写在作文本上,放在展示台上展示,一起欣赏。

三、佳作展览,评选最佳:回眸一笑百媚生

1.从学生的习作中评出“最佳开头”“最佳结尾”“最佳句子”“最佳段落”“最佳小作家”“最佳小编辑”等。

2.获得最佳的作文,入选班级优秀作文集。

四、美文赏析

这儿真美

郊外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天空是那么干净,透亮,好像一块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有时像一只只可爱的绵羊,有时像一团团的棉花糖,有时又像翩翩起舞的蝴蝶。一群群大雁飞往远方,有时排成“一”字形,有时排成“人”字形。

远处,有一座座大山,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山坡上,一棵棵松树好像坚强的士兵一样,守护着大山。

近处,绿油油的草地上还有几只小白兔在跳来跳去。小河里,鱼儿在欢快地游着。它们有时在水中吐泡泡,有时停下来,游着游着,好像发现了敌人一样,快速钻进水草里不见了。水中还有几只大螃蟹,举着威武的大钳子,好像在比武。

啊,这儿真美啊!

点评:文章开篇点题,用“郊外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引出下文,接着具体叙述了这儿怎么美,最后直接抒情。全文布局严谨,语言优美,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景物描写得形象、生动。

教学批注
教学反思
课题学习园地六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试着用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

2.发现汉字的特点,会认6个生字。

3.读词语想象画面,并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4.积累古诗《早发白帝城》。

教学重点1.选择词语写句子。

2.能用指定的句子开头,试着说一段话。

教学难点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梳理一下本单元的学习收获,预习《早发白帝城》。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课件,准备一张中国地图。

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文字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

1.出示文段,找出文段的关键句。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2.请学生找出这个语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3.结合上面的语段,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关键句的位置、作用等方面来谈。)

教师小结,板书。

关键句

位置——段首、段中、段尾

作用——表达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4.练一练。

(1)找出与关键句意思不相符的句子。

中山公园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门口有很多小摊贩在卖东西。公园里湖水清澈见底,湖里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惹人驻足观赏。湖底的水草婀娜多姿,像舞蹈家在翩翩起舞。微风吹来,镜子似的湖面上泛起条条波纹。

 “门口有很多小摊贩在卖东西。”这句话与风景优美这一中心词不相符。

(2)哪些句子符合关键句的意思?请打勾。

中心句:秋天的果园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①苹果羞红了脸。(√)

②高粱举起了燃烧的火把。( )

③那一串串紫葡萄,紫得那么晶莹,像一颗颗光亮的宝石。(√)

④稻谷笑弯了腰。( )

二、词句段运用

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试着说一段话。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会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来说一段话吗?

1.出示句子开头。

○车站的人可真多……

○我喜欢夏天的夜晚……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要说些什么呢?

2.学生交流要说的内容。

3.学生汇报。

4.教师总结。

围绕第一句话,要写出车站的人很多的情景。

围绕第二句话,要写出夏天夜晚的景色,突出喜欢的理由。

5.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发言。

6.小组选出说得好的一名同学在班中发言。

教学批注
第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蝌蚪、飞蛾、螃蟹、鲤鱼、鲫鱼、鲨鱼”的图片及词语,指名学生互相连一连。

2.请学生观察每行加点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这些加点的字都是形声字。

(2)第一行加点的字都含有“虫”(蝌、蚪、蛾、螃、蟹):与虫有关。(注意“虫”不是指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昆虫一类,在古代,“虫”是一个大类。)

(3)第二行加点的字都含有“鱼”(鲤、鲫、鲨):都属鱼类。

3.引导学生再说说带有“虫”“鱼”的字。

4.出示卡片识字,同桌互相检查。

二、词句段运用

读词语,想象画面,并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1.出示词语。

懒洋洋 慢腾腾 颤巍巍 兴冲冲

静悄悄 空荡荡 乱糟糟 闹哄哄

2.全班齐读词语。

3.小组内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都是ABB式的词语;第一组与动作有关,第二组与环境有关)

4.指名说看到这些词语眼前出现的画面。

5.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妈妈出差后,我感觉家里空荡荡的。

6.学生任选词语说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汇报各自的自学情况,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汇报自学情况。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2)从前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

(3)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早晨我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4)指导朗读前两句诗。

(5)你是怎么理解后两句诗的?

(6)这两句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3.指导朗读全诗,学生试读。

4.体会诗人的心情及诗歌意境。 

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师:刚才老师发现这首古诗同学们读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下面请所有会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

教学批注

教学反思

文档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祖国河山”为主题,安排了四篇精读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三首》中的《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分别赞颂了长江的雄伟气势、西湖的迷人风采和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海滨小城》描绘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美丽的小兴安岭》不仅描绘了小兴安岭各个季节的美丽景色,而且还介绍了那里丰富的物产。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话题和要求与本单元课文紧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