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考《论语》(选读)比较题答题策略)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2:32:35
文档

高考《论语》(选读)比较题答题策略)

假如“诸子”遇见“孔子”——高考《选读》比较题答题策略大家好!我是来自浙江省黄华伟名师工作室的朱瑜冬,这一讲的的题目是《假如“诸子”遇见“孔子”——高考《选读》比较题答题策略》。一、我们在哪见过“孔子”和“诸子”——源于课内必修一《劝学》荀子必修三《秋水》庄子 《非攻》墨子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论语》选读《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
推荐度:
导读假如“诸子”遇见“孔子”——高考《选读》比较题答题策略大家好!我是来自浙江省黄华伟名师工作室的朱瑜冬,这一讲的的题目是《假如“诸子”遇见“孔子”——高考《选读》比较题答题策略》。一、我们在哪见过“孔子”和“诸子”——源于课内必修一《劝学》荀子必修三《秋水》庄子 《非攻》墨子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论语》选读《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
假如“诸子”遇见“孔子”

——高考《<论语>选读》比较题答题策略

大家好!我是来自浙江省黄华伟名师工作室的朱瑜冬,这一讲的的题目是《假如“诸子”遇见“孔子”——高考《<论语>选读》比较题答题策略》。

一、我们在哪见过“孔子”和“诸子”——源于课内

必修一《劝学》 荀子

必修三《 秋水》 庄子 《非攻》 墨子

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二、历年高考题中的“孔子”

《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2011

《克己复礼》:2018

《知其不可而为之》:?

《仁者爱人》:2012

《君子之风》:2010、2013、2019

《周而不比》:2014

《诲人不倦》:2009、2017

《高山仰止》:2017

《沂水春风》:?

《中庸之道》:?

为什么“孔子”不见了

2015?朱熹关于《孟子》的一段注释

2016?《墨子·节用》中的一段话

《考试说明》相关内容解读

三、假如“诸子”遇见“孔子”——比较题答题策略

《论语》思想与其他诸子的思想进行横向比较:如课本P25,见后页。 (本课)

《论语》思想与后代儒学继承者思想进行纵向比较 :如课文P10、P30。(另一课《假如“后人”遇见“孔子”》)(这里的“后人”是指除了“诸子”之外的后人)

如:P10宋儒对“克己复礼”的理解。

P30朱熹《论语精义》中对“患得之”的理解。

策略一:升级同主题下的“翻译”功能

读懂的基础上先翻译,再概括,升级你的“翻译”功能。怎么读懂,读不懂怎么办?回顾课内所学;结合所给注释;结合上下文推断;根据诸子主张特点猜测。

例:(2019年浙江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是       的说法。(2分)

2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

【答案】21. 先生在说自己    自谦    

22. 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21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义、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自”做“道”宾语,属于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孔子说自己做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却认为“仁、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谦虚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是自谦的说法。

22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察对人物观点的概括。此题的共同主题是“忧”,为什么“忧”?为什么不“忧”?要读懂选文,在翻译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概括,就是我们策略一讲的“升级翻译功能“。孔子之言的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所说的“君子道”指的是君子所具有的品格,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忧、不惑、不惧”三个方面,这是君子的终极追求,因而孔子说君子应该做到“不忧”。而孟子那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去理解很重要。这里指: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策略二:寻求特点,定位各自“出发点”。

(如:有没有等级差别)

例:(《〈论语〉选读》教材《仁者爱人》“课文解读”二P25页)

 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答:“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根据远近亲疏,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有等级差别的爱,有先后厚薄之分。

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策略三:循章摘句,探寻不同的“落脚点” 

策略四:辩证分析,表达“我”的“观点”

例:(2011年浙江高考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提示:孔子:以德治国;韩非子:依法治国。

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以法治国 

 

提示:法、德都有优缺点,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用,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完善社会主义法律。

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百姓会没有羞耻心,不心悦诚服,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采用对大多数人有关键有效的方法才是明智的。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 

  23题考查学生对经典的文化的正确解读。经典文化名著阅读,首先是读懂原文,也可结合作者的生平作答。

】第一段文字选自《以德治国》里的篇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显然孔子提倡的的以德、礼治国。第二段文字从最后一句“故不务德而务法”看,韩非子强调治国必须“务法”,即“以法治国”。 

24题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他却忽视了刑罚在治理国家的作用。这也体现孔子思想的局限性。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十个中不能有一个,就认为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忽视了圣人在治国中的表率模范作用,他的为政观也是有所偏颇。 

  这里考查学生对经典的文化的批判继承。要评析孔子与韩非子两种为政观,先要陈述文段中孔子与韩非子各自的的观点,然后指出他们观点的优劣。对于本题一是要注意对内容的理解,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认识。

小结:

策略一:升级同主题下的“翻译”功能。

策略二:寻求特点,定位各自“出发点”。

策略三:循章摘句,探寻不同的“落脚点” 

策略四:辩证分析,表达“我”的“观点”

可见,答好这类题,我们要了解《论语》篇章内容,掌握孔子思想的基本内涵。另外,对诸子学说有自己的认识,并能有条理地阐发自己的观点。评判思想,要符合逻辑、符合普遍价值观,言之有据。

四、作业

(见后页)

高考《<论语>选读》比较题课后练习

                               班级        姓名          

1、2019.12 绍兴高三(上)期末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6分)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

21.材料①表现出孔子          的精神。材料②中“恒心”的含义是          。(2分)

22.孟子的观点与孔子有何不同?(4分)

2、2017年浙江省样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6分)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论语 微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孟子  梁惠王上》)

 二

 义,利也。《墨子 经说上》

 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

2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

2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

3、(选做)2019.1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6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孔子之去齐,接淅①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万章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注释】①接淅:捧着已经淘湿的米,指行色匆忙。

22.阅读前两则材料,用一个短语概括孔子的处世态度。(1分)

22.结合上面材料中孔子的言行,写一段关于孔子的评语,80字左右。(5分)

21.①安贫乐道    ②坚定的仁义之心 (答出一点得1分,共2分)

22.①孔子认为能否坚守道义与无关,坚守道义是一种主观精神。②孟子肯定了士这一阶层在坚守道义上的杰出表现,但认为对于平民而言,如果没有物质财富作客观保障,是很难做到坚守道义的。(答出一点得2分,共4分)

21 儒家认为“义”是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或礼法),可以维系社会的纲常秩序。墨家认为义即利,可以利人利民。

21.“义”因为书本有注释,所以只写表面的长幼君臣孝悌的只给1分,写到规范等才有2分。墨家的基本都答到“利”。

22.示例:我更欣赏儒家之“义”,讲君臣之义,其中臣子应该尽臣子的责任,即辅佐君王;孝悌之义,指尊敬父母、师长,都强调各司其职,各行其道,进而弘扬礼仪之德,仁政之风。我认为这很有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需要这种责任意识。(观点1分,解释2分,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现在用义在国家施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稷必然安定。之所以贵重良宝的原因,是它们能利人民,而义可以使人民得利,所以说:义是天下的良宝。)

21.知权达变(顺势而为、顺时而动、与世推移、用行舍藏、用舍行藏。1分)

22.孔子坚持理想又处事灵活。(2分)他坚持“仁政”、恢复周礼,坚忍不拔。(1分)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他能顺势而为,顺时而动。(1分)这种处世、处事的态度和原则给后人以积极的影响。(1分)(共5分)

补充资料:诸子思想简介

老子: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达观,顺天忘我,主张遁世 

庄子:主张返璞归真,顺乎自然,清静无为,垂拱而治 

文档

高考《论语》(选读)比较题答题策略)

假如“诸子”遇见“孔子”——高考《选读》比较题答题策略大家好!我是来自浙江省黄华伟名师工作室的朱瑜冬,这一讲的的题目是《假如“诸子”遇见“孔子”——高考《选读》比较题答题策略》。一、我们在哪见过“孔子”和“诸子”——源于课内必修一《劝学》荀子必修三《秋水》庄子 《非攻》墨子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论语》选读《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