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郎文孝
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03期
摘要:研究美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对学习、交流,以及翻译英汉语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地理位置、思维方式、宗教与文化、意识形态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语言;思维方式;宗教文化;意识形态
一、地理位置与思维方式结合
语言文化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的环境。正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渐渐形成。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
英国是一个海岛,渔业和航海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中国传统是内陆文化,农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因而在英语中很多习语与水有关,但在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同的对应。
气候同样也带有地域特色。中国人喜爱东风。因为东风象征着春天,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通常用来比喻地气势和力量。而西风是冬天的象征,给大地带来一片萧瑟和凄凉,通常用来比喻没落地腐朽势力。“东风压西风”(),如果不了解此中特殊涵义,外国人势不会明白其特殊含义。但在西方,英国是海洋性气候,西风代表着春天,象征着生气勃勃,大地复苏。
民族思维方式属于传统文化,这种观念文化的主要载体式语言的句法结构。汉语句子重“意合”,反映中国人重“综合”,英语句子重“形合”。反映西方人重“分析”。在中文的句子中多采用“流水句”,在叙述事实的过程和动作先后的句子里,可以包涵几个甚至十几个句子。譬如在《水浒传》中就多采用这样的“流水句”。但西方人注重逻辑分析,惯与“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到各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层层叠加,形成“树权形”的句式结构。所以在英文翻译中,译者通常用连词“and,but,or”等,并多用分句,从句来表达原文层层递加,有主到次的信息。此外,汉语多主动句,英语多被动句,反映了中国人不重本体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重本体的思维方式。汉语通常从已知到未知,从大到小的词序和英语从未知到已知,从小到大的词序,反映了中国人的顺向思维和西方人的逆向思维。譬如在地址和时间地顺序上,中国人先省份,后城市。再地方,而西方人则习惯与先小地方,再大地方。
二、宗教与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指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它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像道教中“玉帝”,佛教中“佛祖”“菩萨”。神话中的“老天爷”“龙王”等。而这些概念在欧美人的脑海里是不存在的,他们信仰教,希腊神话与《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泉。他们的心目中只有God(上帝),表示痛苦、悲哀或愤怒时,就说God!或My God。祝福时会说God bless you,表示,惊讶时就说God!bless me,关于这方面的习语还有God forbid!(苍天不容),Godforfend(绝无此事)。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以及He that serves God for money will serve the devilfor better wages,(为金钱侍奉上帝的人,为了更多的报酬也会给魔鬼卖力)等等。这些习语都生动地反映了God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样深受佛教、道教等影响的中国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也无处不在地感受到本族宗教这方面的影响,当他们表示痛苦、悲哀、绝望时会说“哦,天啦!老天爷呀!,当他们发誓时会说“老天作证”,在这方面的习语还有:三教九流,鬼斧神工,鬼使神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我们翻译时应予以注意。
三、意识形态文化的不同
中国传统信奉儒家学说。所以“孔孟”特指儒家学说。在美国,Martin Luther King是美国著名民权运动领袖,他的生日“马丁·路德·金日”是美国法定的节日,象征着民权,尤其是黑人的民权。以美国为例,“Nikkei Index”即我们常常听到的“日经指数”。它是由东京证券交易所根据美国道琼斯阿囡公司的股价修正计算方式计算出来的每日股价指数。列入计算表的股票有225种。它被经济学家们认为是亚洲经济状况的晴雨表。“Fed’(federal Reserve Bank)指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典故传说是历史的精髓,是文化的浓缩,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典故传说具有隐喻性。这一特点表明人们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典故传说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汉语中的“怒发冲冠”,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据说赵国大臣蔺相如带和氏璧去秦国换十五座城,献璧时秦王拒不给城,“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由于这个典故,汉语成语“怒发冲冠”形容头发竖立,表示非常愤怒。
有些典故本身就是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闻鸡起舞”等。
四、结 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翻译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翻译。“文化具有民族、地域、时代特征,因此不同地文化需要交流和沟通,而交流和沟通离不开语言地的翻译,文化及其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人员交往和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只有充分地了解民族文化和语言,才能领悟到文化负载的内涵和信息,才能进行有效的翻译。只有对民族特色文化深刻了解,才能做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