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答疑导师高德 发布时间:2013-10-28 11:19:01
总理在北京郊区中小学校看望师生时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做法非常好。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要成才,就要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思维。”。而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了依赖老师的习惯,学生不知道发问的角度和方法,也不知道如何表述所要提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提问呢?
当前已有431条评论
杨继才 (学员) 发表于:2013-11-06 20:49:21 |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提问,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再次、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回复 |
王萍 (学员) 发表于:2013-11-06 20:32:05 |
1陈学云(学员) 发表于:2013-11-06 16:16:30 回复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气氛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把握提问的明确指向,引导学生准确回答。提问的问题应当具体、明确,学生听后能找到思维的方向和目标,从而使学生快速地组织思维,顺利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重视提问的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多方面地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把问题引向纵深,并最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提问不能基于简单的判断,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要具有思考价值。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课堂提问的难度应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另外教师在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时,还应具有机敏的应变能力,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意外”,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前预设,不断教学程序,灵活恰当地进行追问,使问题问得明白,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参与数学学习。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说得太好了,值得学习,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一点看看。 回复 |
王萍 (学员) 发表于:2013-11-06 20:16:08 |
首先我们要友善地和蔼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之间先讨论,再找人提问。学生就会先有准备,才能有说的,也才会积极参加。 回复 |
吴丽娜 (学员) 发表于:2013-11-06 20:11:54 |
1、从“自我发问”入手 2、鼓励学生“不懂就问” 3、教师要善于“导问” 回复 |
张金欢 (学员) 发表于:2013-11-06 17:31:17 |
多让学生提出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回复 |
郭凯模 (学员) 发表于:2013-11-06 17:18:12 |
学习就是学生的一个生疑、解疑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提问在学习上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讲解时要向问题的边缘过度,懂得学生的心理活动,给他们留下一定的空间,不要讲解完,让他们有提问题的空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持鼓励的态度加以肯定,提高他们提问题的信心和兴趣,以达到师生、生生互动解疑。 回复 |
罗明霜 (学员) 发表于:2013-11-06 16:35:44 |
在设置问题是,设置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问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 回复 |
陈学云 (学员) 发表于:2013-11-06 16:16:30 |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气氛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把握提问的明确指向,引导学生准确回答。提问的问题应当具体、明确,学生听后能找到思维的方向和目标,从而使学生快速地组织思维,顺利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重视提问的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多方面地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把问题引向纵深,并最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提问不能基于简单的判断,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要具有思考价值。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课堂提问的难度应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另外教师在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时,还应具有机敏的应变能力,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意外”,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前预设,不断教学程序,灵活恰当地进行追问,使问题问得明白,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参与数学学习。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回复 |
周小力 (学员) 发表于:2013-11-06 15:47:51 |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有了这些问题的引领,学生就会顺势而上,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老师要保护好提问者的好奇心、帮助学生表达、鼓励学生有价值的问题等。 回复 |
陈杰 (学员) 发表于:2013-11-06 15:24:05 |
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提问.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多给学生以鼓励。 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