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中国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现状
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的委托,2001年底,我国志愿服务工作计量课题组对全国六省市-北京、上海、、四川、黑龙江和广东的志愿服务工作状况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样本2000个,用自填问卷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和城市社区居民的老年人进行入户访谈,由调查员根据问卷提问,其余的对象则自填问卷。这是在我国开展的第一次大规模志愿活动调查。这次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志愿资源丰富,活动领域广阔。
根据这次抽样调查估计,我国2001年共有7.69亿年满18岁以上的居民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工作参与率为85.2%,他们总共贡献时间为1亿小时,人均年志愿服务工作时间为77小时,相当于2980万个全日劳动力,其贡献值折合人民币1968亿人民币(表-1)。
表-1 我国18岁或以上公民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情况
项 目 | |
总人口 (百万) 参加志愿活动总人数 (百万) 志愿服务工作参与率 (%) | 903.04 (2001年1月) 769.57 85.2 |
总志愿服务工作时间 (亿小时) 相当于全职劳动力
人均年服务工作时间(小时) | 1 29800320 66(被总人口除) 77(被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总人数除) |
课题组把志愿者分为不同组来计算他们的贡献时间发现,几乎66%的志愿者每年贡献19小时或以下,18.1%的志愿者贡献20-27小时,8.7%的志愿者贡献72-187小时,7.7%的志愿者贡献188小时或以上。这意味着,我国少部分人贡献了绝大部分志愿时间 (表-2)。
表-2 我国18岁或以上公民贡献每年服务工作时间情况
时间分配 | 占总志愿时间的% | 占总人口的 % |
19 小时或少于 | 6.0 | 66.5 |
20-71 小时 | 9.7 | 18.1 |
72-187 小时 | 18.0 | 8.7 |
188 小时或高于 | 66.3 | 7.7 |
调查发现,51.3%的人一年只参加一次志愿活动,5.4%的人只有在特殊时间或节日参加,1.7%的一周或二周一次,1.31%的每月或二月参加一次(表-3)。
表-3 我国18岁或以上公民每年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频率
频 率 | 志愿者(百万) | 占志愿者的% |
一次,偶而 | 394.8 | 51.3 |
只有在一年的特定时间或节日 | 41.6 | 5.4 |
每周一次或双周一次 | 13.1 | 1.7 |
每月一次或每两月一次 | 10.0 | 1.3 |
只有单位组织时才参加 | 187.8 | 24.4 |
经常参加 | 83.9 | 10.9 |
其 他 | 39.2 | 5.1 |
从城乡来看,农村(85.7%)志愿服务工作参与率略高于城市(84.5%),但是城市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时间高于农村。
表-4 我国志愿服务工作的城乡差别
地区 | 志愿服务工作参与率 | 人均每年贡献时间 |
城市 | 84.5 | 104 |
农村 | 85.7 | 62 |
妇女的参与率(85.4%)高于男性(85.2%),但是男性的平均时间(94小时)高于女性(60小时) (表-5)。
表-5 我国18岁或以上公民不同群体每年贡献服务工作时间
类别特征 | % | 占同类人口的% | 平均贡献时间 |
年龄 18-24 25-34 35-44 45-54 55- 65 或以上 | 7.5 28.0 24.8 17.5 8.3 3.9 | 90.6 86.4 85.2 82.3 82.5 73.2
| 80 82 66 70 99 80
|
性别 男 女 | 49.8 50.2 | 85.2 85.4 | 94 61 |
教育程度 小学或以下 初中 高中 大学 研究生 | 14.5 32.5 27.2 24.5 1.3 | 76.9 78.7 83.7 91.1 86.5 | 58 55 82 107 123 |
从年龄上看(表-5),18-24岁的公民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比率较高(90.6%),其次是25-34岁的公民(86.4%)。从教育程度来看,受教育越多,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时间也越多。
我国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域主要包括互相帮助(参与率76.3%)、社会公益事业(48.8%)、慈善事业(47.6%)、社会救助(46.1%),社区发展(39.5)、知识传播(24.2%)、社团活动(23.9%)、紧急援助(23.3%),维护社会治安(18.4%)、免费专业服务工作(13.4%)、国际合作(2.4%)以及其他(2.4%) (表-6)。
表-6 我国公民参与志愿活动的领域
志愿活动领域 | 志愿者(百万人) | 参与率 |
社区发展 知识传播 公共福利 帮助他人 社会援助 社会治安 紧急援助 青年工作 慈 善 社团活动 无偿专业服务工作 文化艺术 国际合作 其 他 | 282.0 190.2 386.9 606.3 351.1 141.4 218.6 125.2 359.2 149.5 92.7 117.0 13.0 21.1 | 39.5 24.2 48.8 76.3 46.1 18.4 23.3 17.9 47.6 23.9 13.4 17.5 2.4 2.4 |
二、中国志愿组织的发展
(一)发展回顾
中国志愿精神和志愿活动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出于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世界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主义义务,中国曾经对亚洲、非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大量的国际援助,内容包括军事、经济等。伴随着这些援助活动,中国曾经派遣了大量的志愿人员到国外参与相应的项目。
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当时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向中国派遣了包括地理、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志愿者来中国工作。后来国外的其他组织也陆续派遣志愿者到中国来。
中国在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自己的志愿活动和志愿者。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最早的志愿者产生在社区服务工作的层次上,并逐步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90年代初期,另外一支志愿者队伍在共青团系统中形成,并产生了他们的全国性志愿者组织。目前,在中国最为活跃、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是这两支志愿者队伍,他们都有自己的组织体系,都与一定的组织联系在一起。
(二)社区志愿者
社区志愿者组织从属于民政部系统,它的各级组织都与相应的民政部门联系在一起,但是它的最基层是与街道居民委员会联系在一起的,并接受相应组织的领导与指导。事处在行政上属于城市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居委会属于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从中国全国来看,社区志愿者队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分别建立了社区服务工作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形成了有组织、有章程的志愿者队伍。许多城市的区、街道、居委会成立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指导委员会”、“社区服务工作志愿者协会”、“社区服务工作志愿者分会”、“志愿服务工作楼院”、“志愿服务工作保护组”等组织。根据国家民政部的最新统计数字,目前中国全国社区服务工作志愿者组织已有6600多个,社区服务工作志愿者人数达600多万人。
2、目前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志愿者活动的地方,大都制定了有关章程和管理办法。如,天津市和平区社区服务工作志愿者协会管理办法规定:“会员应履行志愿无偿为社区成员服务工作,每月至少两次,无特殊情况连续三个月不履行会员志愿的即视为自动退会”(《 天津市和平区社区服务工作志愿者协会章程》);上海市南京东路事处社区服务工作志愿者队伍及服务工作项目的管理制度规定:“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工作,帮助解决突发性问题,做到一般问题及时解决,疑难问题一般不超过三天答复”。
3、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区服务工作志愿者活动。从服务工作对象看,面对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工作;面对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工作;面对社区内企业单位和机构团体提供后勤服务工作。
4、吸收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工作活动。自1994年共青团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这支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围绕文明城市创建、推进城市公益服务工作,开展了扎实的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服务工作社会、锻炼青年的可喜进步。由于青年志愿者行动与社区服务工作志愿者活动宗旨一致,许多地方的青年志愿者积极参加了当地的扶贫济困、帮孤助残、社区服务工作活动。
5、帮助有困难的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问题。上海市在社区服务工作中为七万多老人解决了就医难的问题,为四千多老人提供搭伙或送饭上门,为二千多独居老人安装了求助电铃,为二千多位社会孤老建立了家庭敬老室。北京市90%以上的居委会成立了志愿者协会,每年为群众提供志愿抚养、康复医疗、心理咨询、家庭服务工作等各种服务工作近600万人次。
6、中国城市的社区服务工作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事物,是在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体,以居委会为依托,动员社区居民为本社区内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工作群众性的服务工作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通常被列为改善街道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也被列入社区服务工作的议事议程,街道管理部门帮助社区志愿者组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
(三)青年志愿者
中国青年志愿者从属于中国主义青年团委员会下属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它所组织的活动,往往以项目为主。在组织大规模的项目方面,青年志愿者有自己的优势。共青团专门设立了领导青年志愿者的志愿者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志愿组织,它的特点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利用共青团和各级共青团的地方组织开展活动。目前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地方已经产生了各级组织,甚至在县一级的地方已经产生了青年志愿者组织。因此,中国青年志愿者具有非常大的组织力量,可以动员全国的青年参加志愿活动。据初步统计,全国有1000万青年参加了2000年3月5日“全国学习雷锋日”的志愿活动。
(四)其他志愿者组织
另外中国的其他社会团体也有自己的志愿者和志愿者活动,包括中华全国慈善总会及其地方组织、中国老龄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等。中国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也定期向国外派遣志愿者开展援外工作。目前中国的社区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工会志愿者、妇女志愿者、科技志愿者、医疗志愿者、扶贫志愿者和环保志愿者已经达到1000多万人。另外一些国外来中国访问的国际友人也积极参与中国的志愿者活动,如外国友人经常参与中国的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等等。
民间环保组织的志愿者仅统计“自然之友”、“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北京大学爱心社”等就有近万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视,中国国内产生了一批以保护环境、提高公民环境意识为宗旨的非组织。这些非的环境保护组织通过会员制等方式组织志愿者活动。他们本着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追求,旨在于谋求民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和环境状况的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北京、广州、重庆、福州等地的环境保护非组织比较活跃,仅北京市就有自然之友、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绿色大学生论坛、大学生绿色营等等。
除了环境保护,一些民间团体也介入了社会发展,并使用志愿者推进社会服务工作。目前统计到的大约在300人左右,实际数字肯定要大得多。它们包括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红枫妇女服务工作中心等。
另外国外在中国的志愿者大约在1000人以上。目前在中国活跃着一批国际组织、一些外国志愿者组织派出的志愿人员,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不同的地区,活动内容包括教育、卫生、科学技术、环境保护、扶贫等等。中国与国际非组织的合作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是国际发展援助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1987年4月14日批准原外经贸部、外交部和财政部关于发展中国国际民间事业的请示以来,这项事业逐步发展,截至到1998年底,仅通过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进入中国的国外非组织就有30多个,援助项目达200多个,分布于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县。项目包括农业生产、饮水、创收活动、综合社区发展、医疗卫生、扶贫项目、救灾以及灾后重建、教育能力建设、实用技术培训,以妇女为中心的项目、南南交流等等。
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与中国的合作起始于1981年,并通过原对外经济贸易部下属的中国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管理和执行项目。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接受了来自不同国家的200多位联合国志愿人员。
(五)地区的志愿者
地区大约有200万志愿者,占其人口的20%。为探索志愿工作的发展方向,社会服务工作联会于1968年成立服务工作咨询委员会及属下志愿者服务工作部。1970年,在社会福利署的资助下,一个专责发展志愿工作的性机构----志愿工作协会正式成立。其宗旨是为志愿者建立稳固的基础,在推动志愿工作协调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自此,志愿工作开始较有系统地开展工作。1981年7月,“志愿工作协会”正式改名为“志愿工作发展局”(Agency for Volunteer Service),本着以往的工作宗旨,全力发展及推动志愿工作,鼓励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为建设社会贡献力量。社会经济非常发达,在推动志愿工作方面同时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一些人努力为生活工作或追求物质享乐,认为没有空余时间投入志愿者服务工作;但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富裕,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一些人会追求另一层次的心理满足。参与志愿工作,是追寻满足感的途径。既可从助人历程中与他人分享快乐,又可发挥自我的才能,追求工作以外的成功感,贡献社会。随着公民教育的灌输及大众传媒的推动,志愿工作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广泛流传。社会各界人士例如儿童、老人、青少年、妇女及家庭、工商企业员工、学生、伤残、弱能人士等,都能够纷纷响应加入志愿者行列;其服务工作范围从福利工作拓展到其他改善环境、医疗及文娱康体的活动等。※
※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三、当前中国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次调查还发现,当前我国志愿服务工作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表-7):
目前公众对于志愿者的了解还不广泛,也不深刻。由于缺乏对志愿者活动的认可制度,因而不能有效地激励全社会的参与。
表-7 影响我国公民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原因
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困难 | 占志愿者的% |
社会缺乏认知 缺乏资金 缺乏管理 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 缺乏培训 | 71.5 63.4 57.0 50.3 31.4 |
调查还发现,居民对于志愿者的了解主要通过电台和电视、海报和报纸杂志。这一方面说明,为了把志愿者工作推向深入,必须通过广泛的宣传;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广大市民对于志愿者和志愿活动的了解主要还停留在“听说”或者“认知”的层次。由于缺乏对志愿者活动的认可制度,因而不能有效地激励全社会的参与。在中国大量的志愿者并不属于某个志愿者组织,他们的参与是个人的道义行为。所以必须创建各类活动,为广大市民创造各种参与社会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的机会,这是扩大志愿者活动的必须的途径。
第二、缺乏健全的法律和法规保障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由于目前民政部的规定没有区分不同形式和性质的志愿者组织,不少机构在无章可循的情况下采取了方便自己的注册形式,因而形成了性质不同的志愿组织。过去中国大部分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是在共青团领导之下的。近年来,建立相对的志愿者或公民社会组织、机构成了不可忽视的趋势。在这些机构当中有的为了注册和运行上的方便采取了“挂靠”的形式,有些由于不清楚报批手续并为了保持经济上的性在当地工商局登记注册成了企业,也有一些经过民政部的批准成了在现行条件下的“正宗”民间机构。虽然都是志愿者,但由于机构的性质不同,在社会上的运行方式也不同。这给志愿者组织带来了很多不便甚至是困难,也因此很多组织不能享受的优惠鼓励。不同的注册、管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和阻碍了志愿者组织的发展。
第三、资金的短缺是国内志愿者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很多志愿者协会要求加大对志愿者组织的财政支持。国力现状固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但即使是在现有的财力物力的条件下,调查表明还有相当的资金渠道没有调动起来。前面提到,的在解决志愿者活动资金短缺中能起到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鼓励社会各界解囊支持志愿者的公益活动。资金缺乏的另一个原因是志愿者组织筹集资金和财务管理的能力有限。
第四、目前中国志愿者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由和半机构创办的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活动,大多与活动和有着密切的关系,或多或少受到的影响。如社区服务工作和社区建设基本上是在民政部门的管理和支持下成立的,许多地区的社会服务工作中心是民政部门的直属单位或直属事业单位,由民政部门的领导担任社区服务工作中心的领导,社区服务工作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来源:《志愿服务工作论坛》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