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上海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0:34:42
文档

上海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上海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一、句子默写(共1题;共4分)1.(4分)(2019八上·西安期末)经典诗文默写。[在第(1)-(6)题中,任选五题:在第(7)-(9)题中,任选一题](1)岂不罹凝寒?________。(2)剧哉边海民,________。(3)________,路远莫致之。(4)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5)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6)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7)_______
推荐度:
导读上海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一、句子默写(共1题;共4分)1.(4分)(2019八上·西安期末)经典诗文默写。[在第(1)-(6)题中,任选五题:在第(7)-(9)题中,任选一题](1)岂不罹凝寒?________。(2)剧哉边海民,________。(3)________,路远莫致之。(4)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5)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6)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7)_______
上海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句子默写 (共1题;共4分)

1. (4分) (2019八上·西安期末) 经典诗文默写。[在第(1)-(6)题中,任选五题:在第(7)-(9)题中,任选一题] 

(1) 岂不罹凝寒?________。 

(2) 剧哉边海民,________。 

(3) ________,路远莫致之。 

(4) 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 

(5) 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6) 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 

(7) 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 ________,望峰息心; 

(9) 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________? 

二、 诗歌鉴赏 (共1题;共3分)

2. (3分) (2016七上·南京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句,回答问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 

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2)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3) 

这首诗借物喻人,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三、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4分)

3. (8分) (2013·义乌) 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计日以还/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乃悟前狼假寐    

C . 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所不为也    

D . 或遇其叱咄/或以钱币乞之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辍耕之垄上    

B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 . 肉食者谋之    

D . 无丝竹之乱耳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4) 

请你从选文内容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并拟好参。

4. (6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

①略无阙处:                       ②沿溯阻绝:                    ③良多趣味:                        ④哀转久绝:        

(2) 

翻译下列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填空:文中用“______                   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__                       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4) 

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结合文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0分)

5. (7分) (2016·广州模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圣坛

曹文轩

一九七七年秋,我北大毕业留校。

要上讲坛了。半个月前,我还无动于衷,全不当回事。可是在上讲坛的头一天,我忽然紧张起来:也就是说,明天,我将开始教学生涯了。教师的责任感似乎与生俱来,不做教师,你一辈子感觉不到,而你只要一做教师,它就会自动跳出来抓住你的灵魂。晚上,我敲开一位先生的门,问:怎么讲课?他像很深的禅师面对未悟的弟子,头微微向上,少顷,说出四个字来:目中无人。我退出门外。

我记得我的第一次课就没有失败。下面安静极了,我能清楚地听见台下动人的喘息声,这全靠那四个字给我撑着。从那以后到现在,我一直信那四个字。我对“目中无人”似乎有所悟:目中无人非牛气哄哄,非内荏而色厉,非蔑视,非倨傲,非轻浮,非盛气凌人。无就是有,有却是无。是一种境界吧?人格上的、精神上的、气势上的?是对学术观点的诚实和对真理的自信吧?……此言似乎只可意会而不可细说。但有一点,似乎又是可以说的:所谓无人,就是没有具体的人,而只有抽象的人﹣﹣具体的人则无。因此缘故,即使只给二十人的一个班上一年课,在课堂上我也往往难记住一个具体的面孔。似无人,但恰恰是把听课者看得很高的。

敢目中无人,却不敢再掉以轻心。我很景仰一位先生,既为他的人格又为他的学识。然而我想像不出,就是这样一位先生﹣﹣一位凭他的学识,上课玩儿一样的先生,却在上课之前竟对明明认识的字一个个怀疑起来,然后像小学生一样,去查字典,把字音一一校对,标注。我敢说,他的这种心理,完全是因为他对讲坛的高度神圣感引起的。这件小事使我不禁对他又景仰三分。我喜欢这份严肃,这份认真。当然,我并不排斥“名士风度”。我很钦佩有人不用讲稿,竟然雄辩滔滔,口若悬河,一泻千里。我曾见过一位先生,他空着手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然后从口袋里摸索出一张缺了角的香烟壳来。那上面写着提纲要领。他将它铺在台子上,用手抹平它,紧接着开讲,竟三节课不够他讲的,并把一个个讲得目瞪口呆,连连感慨:妙,妙!而我只能向其仰慕。我这人缺这份好脑子。我得老老实实地备课,然后一个一个字毫不含糊地全都写在稿纸上。有时看样子离开讲稿了,但所云,却几乎无一句是讲稿以外的突发灵感。我有数,像我这样做教员,是很累的。可我笨伯一个,无奈何。时间一久,我退化了,离开讲稿竟不能讲话,一讲,八成是语无伦次,不知其所云。

我何尝不想来点名士风度,来一张香烟壳儿就侃它个三四个小时,好好潇洒它一番?可我不敢。

讲坛是圣洁的。我认识一位外系教员,此公平素浪漫成性,情之所至,捞衣卷袖,把衣领一一扯开,直露出白得让人害臊的胸脯来,有时还口出一两个脏字,以示感叹,以助情绪。然而有一次我去听他的课,却见他将中山装的风纪扣都扣得严严实实,一举一动全在分寸上,表情冷峻、严肃得让人难以置信。课后我跟他开心:何不带一二感叹词耳?他一笑:“一走进教室,一望那讲坛,我顿时有一种神圣感。在上面站了一辈子,我从没说过一个脏字,并非有意,而是自然而然。”

我有同感。我高兴起来,放浪形骸,并有许多顽童的淘气和丑恶。然而,在临上讲台前一刻,却完全沉浸到一种庄严的情感之中,完全是“自然而然”。我不能有一点亵渎的行为,甚至苛刻地要求我的听众。生活中的嬉皮士,我无意管他,因为人家也是一种活法。可在课堂上,我绝不容忍其混杂于我庄重的听众之中。①曾有那么一位(我估计是社会上来偷听的),穿着一件极短的短裤,一件极敞的汗衫,光着大脚丫,脚蹬一双拖鞋,“叭嗒叭嗒”就来听我讲课,我像受了侮辱似的走过去:“对不起,请出去!”他大概从我的目光中看出什么来了,便很听话地提着书包出去了。后来我又从听众席上发现了他。他穿着很整洁,极稳重地坐着。我不禁朝他感激地点了点头。

既为圣坛,就得布道。占住讲坛者,岂敢忘记布道!既给知识,也给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

②其实,没有后者,一个人怕也是很难获得多少知识的。再说,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但全然无人之骨气,又有何用?我们何必讳言布道呢?别忘了布道。当年的鲁迅不敢忘,闻一多不敢忘,我们敢忘?

既布道,布道者自己就要有正气。他应当坚决捍卫知识的纯粹性。他应善恶分明。他只承认以自己的感受为原则。他不能油滑,见风使舵,像捏面团一般把讲稿随政治风潮变来变去。③他给他的听众是一个助教,一个讲师,一个教授的形象,也是一个人的形象。我走到教室门口,总觉得那讲坛很远,很高。我朝它走去,有一种攀登的感觉。我曾有过幻象:我被抛进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了,就像走进一座深邃的教堂。我静静地站到讲坛上,等待着铃声,宛如在聆听那雄浑的令人灵魂颤索的钟声。我喜欢这种肃穆,这种净化了的安宁。我曾多次体味到莫斯科大学一位教授先生的感觉:

“我走上讲坛,我有一种上帝的教士的神圣感。”

也许有一天,我会厌倦北大的讲坛,但至少现在还恋着。恋它一天,就会有一天的神圣感。

(1) 

“圣坛”是什么意思?题目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2) 

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提到的三位先生上课的事例。(每个事例不超过25个字)

(3) 

阅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①“曾有那么一位(我估计是社会上来偷听的),穿着一件极短的短裤,一件极敞的汗衫,光着大脚丫,脚蹬一双拖鞋,“叭嗒叭嗒”就来听我讲课。”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的什么个性特点?

②“其实,没有后者,一个人怕也是很难获得多少知识的。”这里的“后者”指的是什么?

(4) 

“他给他的听众是一个助教,一个讲师,一个教授的形象,也是一个人的形象。”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 

“目中无人”这一成语在文中是贬词褒用。你认同老师这种上课态度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6. (3分) (2018·宁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帽子

【波兰】格罗津斯卡

(A)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B)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C)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 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 

(2)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3) 文中(C)处画横线的每个句子都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妙处? 

(4) 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

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3·天津) 今年4月23日是第十八个“世界读书日”。某学校开展了“好读书,读好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照要求,回答小题。

材料一:数学家华罗庚读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材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学识渊博,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的读,就能读透全书。

材料三:西汉时期匡衡,年轻时非常喜欢读书,但因家里贫穷,点不起灯烛,见邻家灯烛明亮,匡衡便在墙上穿一个孔洞,在洞前映着光刻苦读书。

材料四:爱因斯坦读书时,分成三个步骤,他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

材料五:范仲淹青年求学时期,过着人不能堪的苦读生活,五年间未曾脱衣而眠,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便以水沃面。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

(1) 

上面是某同学为“名人读书方法”主题演讲搜集的一组材料,不符合这一主题的两则是________,________

(2) 

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名言: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仿写:________。

六、 作文 (共1题;共5分)

8. (5分) (2017八上·扬州期末) 童年走了,其实快乐却常在;旅游结束了,其实美景却长留;朋友远离了,其实友谊却不曾疏远;好书读完了,其实感受却不曾消失……

请以“其实不曾消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个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工整、规范、美观。

一、 句子默写 (共1题;共4分)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二、 诗歌鉴赏 (共1题;共3分)

2-1、

2-2、

2-3、

三、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4分)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0分)

5-1、

5-2、

5-3、

5-4、

5-5、

6-1、

6-2、

6-3、

6-4、

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3分)

7-1、

7-2、

六、 作文 (共1题;共5分)

8-1、

文档

上海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上海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一、句子默写(共1题;共4分)1.(4分)(2019八上·西安期末)经典诗文默写。[在第(1)-(6)题中,任选五题:在第(7)-(9)题中,任选一题](1)岂不罹凝寒?________。(2)剧哉边海民,________。(3)________,路远莫致之。(4)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5)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6)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7)_______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