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10:33:50
文档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淮安市博里镇新荡小学张士剑摘要: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在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和教师激励评价等方式探究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再提高。关键词:探究式欲望自主合作体验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课程实施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
推荐度:
导读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淮安市博里镇新荡小学张士剑摘要: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在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和教师激励评价等方式探究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再提高。关键词:探究式欲望自主合作体验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课程实施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淮安市博里镇新荡小学  张士剑

摘要: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在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和教师激励评价等方式探究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再提高。

关键词:探究式  欲望  自主  合作  体验  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课程实施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再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进一步落实上述要求,在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不断地对探究式教学方式进行研究。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在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和教师激励评价等方式探究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和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向学生提供各种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呢,我以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一环节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探究作铺垫,学生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潜力,发挥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学中我们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是充斥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提问,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究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什么是好的提问呢?我认为问题能直接给出的话最好,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探究学习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因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提要贴近学生自己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下册“3的倍数”一课时,我首先是以游戏的方式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我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随便写出一个较大的数,然后师生之间不用动笔来比一比,看谁最先能判断出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经过几次验证,老师的神速让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动力之源。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问题”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问题”的空间。通过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在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后,(探究问题:六(1)班的体育课上,张老师把28个实心球分配给男、女同学分两组练习,男、女同学人数之比是4∶3。男、女同学各分到实心球多少个?)教师不要急于规范学生的解题行为,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题的方法。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结果得出了多种解法:①从“份数”的角度来思考的解法是:28÷(4+3)×4=16(个),28-16=12(个);②从“分数乘法的意义”的角度来思考的解法是:4+3=7,28×4/7 =16(个),28-16=12(个);③从“用正比例解应用题”的角度来思考的解法是:设男同学分到实心球X个, X/28 = 4/(4+3) ,X=16,28-16=12(个);④从“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角度来思考的解法是:28÷(1+3/4 )=16(个),28-16=12(个)……

三、不断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究

弗赖登塔尔曾经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比较浅显的问题可以在自主探究中解决,而对于一些不易理解或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可采用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进行解决,这一步首先要给学生提供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看法,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的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意见,提出一到两个重点的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的形式一般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问题”的需要确定选用一种或多种并用的形式。这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对“问题”的看法,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以便能得出“问题”的答案;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一般可以是四至六个人为宜。合作探究就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开阔思路、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全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为学生的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交流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倍数和因数”一课时,让学生根据已找出的“3、2和5的倍数”进行探究“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我采用了以下三个步骤引导学生去探究。一是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3、2和5每个数的倍数”中的数的大小有何特征?二是让同桌学生合作探究“3、2和5每个数的倍数”中的个数有何特征?三是在学生在自主学习、同桌探究的基础上,再安排全班同学交流、讨论,从而得出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是: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巩固应用,体验探究成果

这一环节既是对探究成果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体验,其作用在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当然在这“巩固应用体验探究成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的习题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保证其正确率。二是在订正和交流中,要注意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注意发现有创造性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已有的认识。三是“提高、拓展性练习”作为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在处理“提高、拓展性练习”时既要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又要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让其感受自己有学习的必要。

五、激励评价,提高探究能力

    激励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动发展的动力和和主动发展的能力。激励评价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以下两点:一是对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做为新一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探究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 (荷兰)弗赖登塔尔著,陈昌平,唐瑞芬等译.作为教 育任务的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文档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淮安市博里镇新荡小学张士剑摘要: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在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和教师激励评价等方式探究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再提高。关键词:探究式欲望自主合作体验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课程实施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