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请回答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生物因素⑴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⑵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二,干扰⑴自然干扰⑵人为干扰
三,空间异质性
四,岛屿效应
107,请简述生态系统的特点
答⑴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
⑵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能力.
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⑷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有限.
⑸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108,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包括哪三种类型,各个类型各代表什么含义
答:年龄锥体图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
⑴增长型种群: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⑵稳定型种群:锥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增长型和下降型种群之间.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⑶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110.简述陆地上水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要点:
(1)受纬度影响:低纬度多雨带-回归线沙漠带-中纬度湿润带-极地干燥带;
(2)受海陆位置影响:离海越远,降雨量越少;
(3)受山脉地形影响:朝向海的迎风坡降雨量多,背风坡降雨量少;
(4)季节变化:夏季降雨量多,冬季降雨量少;
(5)山地垂直变化:在一定高度内,随海拔增高,雨量增多。
111.种内与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要点:
主要的种内相互关系: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等。
主要的种间相互关系:(1)偏利;(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5)竞争;(6)偏害;(7)寄生;(8)捕食
112. 影响群落的因素有哪些
要点:
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有竞争、捕食、干扰、空间异质性、气候。
竞争使各生物的生态位分化,捕食使双方协同进货,干扰使生物群落具有多样性,空间异质性促使种的分化,气候使群落具有分布规律。
113,简述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要点: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它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虽然含量少,但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影响很大,同时它又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养分和能量的源泉。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
114, 怎样理解生物种的概念
生物种是由许多群体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他单元生殖上隔离),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 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生物通过种的间断和隔离发展,物种是生物进化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自然选择的历史产物。生物种是既连续、又间断的漫长生物进化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在生物界的漫长历史中,种的分化是生物对环境异质性的适应结果,一个种能代代相传,保存种性,取决于遗传物质或生化控制机制,没有这种控制机制,种就不会存在。但种又是适应环境的产物,它不能脱离其生存环境,由于环境的变动和一个种的分布区内环境的异质性,常常会引起物种性状的改变。
115,比较气体型和沉积型两类循环的特点
在气体型循环中,物质的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其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属于气体型循环的物质有O2、CO2、N、Cl、Br、F等。参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主要是通过岩石风化和沉积物的分解转变为可被生态系统利用的物质,它们的主要储存库是土壤、沉积物和岩石,循环的全球性不如气体型循环明显,循环性能一般也很不完善。属于沉积性循环的物质有P、K、Na、Ca、Ng、Fe、Mn、I、Cu、Si、Zn、Mo等,其中P是较典型的沉积型循环元素。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都受到能流的驱动,并都依赖于水循环。
116,主要顶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各是什么?
(1)单顶极:同一气候区内,无论其他生态条件如何,只有一个气候顶极群落。
(2)多顶极:同一气候区内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群落。
(3)顶极-格局:同一气候区内,可有多个顶极,但各顶极呈连续变化格局。
117,简述生态系统的特点。
(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
(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能力。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有限。
(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118,请论述森林生态系统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答题要点:
(1)森林是环境的净化器;
(2)森林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3)森林能防风固沙;
(4)森林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
(5)吸收二氧化碳,减轻温室效应。
各要点需论述。
119,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
(1)在不稳定的环境中,如存在周期性的局部地区气候灾变的温带地区,种群数量被压低,并在那个环境中种群维持在负荷量K的水平以下,因此自然选择的作用是使种群的繁殖能力r朝着最高水平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数量在受到损失后迅速得以升高。这样一种能量分配的结果,突出了种群的增值能力特性,相应地也使其他特征与之相符,这种选择因此被称为r选择。
(2)r-选择种类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
(3)典型的r对策种类一般为一年生植物、小型动物如鼠、兔和昆虫等。白桦、山杨等树种虽为高大乔木,但种子小,数量大,易飞散传播,具有典型的r对策特征。
(4)在稳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气候灾变比较罕见的地区,种群数量是在接近环境容纳量K的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适应竞争。
(5)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6)典型的K对策种类有大象、虎、大熊猫、鲸等大型哺乳动物,以及红松等树木。
(7)K对策种群竞争能力强,数量较稳定,一般稳定在K附近。大量死亡或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小。但是,一旦K对策种群受到危害,如稳定的生境受到破坏,或者个体死亡过多,造成种群数量下降,种群返回平衡的能力是比较低的(因为r值较小),甚至有可能灭绝。这类种群很容易成为濒危种。
(8)相反,r对策者所具有的栖息地生境是多变的和不稳定的。它们的密度是经常激烈变动的,常常会突然爆发并猛烈下降,因此又称为机会主义者。个体小和寿命短都有利于高r值。因为它们占有的生境常常是生态真空的,所以竞争能力不强,对捕食者的防御能力比较弱,死亡率较高,对后代的投资不注重其质量,更多的是考虑其数量。在植物界表现为种子小,结实量大,年年结实,种子有适于远距离传播的构造和重量。
生态学之单项选择题:
201,在___竞争方式下,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B)A.干扰性 B.利用性 C.种间 D.种内
202,竞争剧烈时,生物可通过___离开种群密度高的地区.(B)A.流动 B.扩散 C.死亡 D.隐藏
203,在温带生态系统中,热的主要储存位置是___.(B)A.空气 B.土壤 C.水 D.生物体
204,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___.(C)A.气候驯化 B.调节 C.驯化 D.适应
205,___陈述了来自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与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相比,趋向于具有更短的末端(耳朵和四肢).(B)A.比尔定律 B.阿伦法则 C.Hamilton定律 D.贝格曼规律
206,以下生物中,属于兼性互利共生的是___.(C)A.地衣 B.菌根 C.蜜蜂与月季 D.珊瑚
207,杜鹃将蛋下在别种鸟的巢中,让这种鸟饲育其幼鸟,这一现象称为___.(C)
A.社会性寄生 B.寄生 C.潜在寄生 D.真寄生
208,全球陆地的净初级生产力大约为___t/a干物质.(A)A.120×109 B.120×108 C.50×109 D.50×108
209,酸雨中含有的酸性化合物是___.(D)A.HCl与H2SO4 B.HNO3与HCl C.H3PO4与HNO3 D.H2SO4与HNO3
2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有害生物的是___.(D)A.鼠 B.蝗虫 C.红蜘蛛 D.麻雀
211,稳态的英文是___.(A)A.homeostasis B.homeotherm C.homogenons D.homologous
212,下面生物中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是___.(C)A.蜗牛 B.细菌 C.藻类 D.蚯蚓
213,雄孔雀美丽的尾巴形成的原因在于___.(C)A.竞争 B.攻击 C.性选择 D.适应环境
214,捕食者优先选择能使其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___的一定大小的猎物.(D)
A.质量 B.重量 C.体积 D.能量
215,白天,空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___.(B)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先降低后增加
216,___是将温度和时间相结合的一个测量,运用于外温动物可反应这些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依赖于环境温度及时间.(A)A.生理时间 B.物理时间 C.生物钟 D.温度时间
217,收获理论中,收获目标指的是___.(C)
A.收获最大产量 B.收获恒定产量 C.长期持续获得最大产量 D.收获种群所有个体
218,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每一年龄阶段个体数目的比率,通常用___表示.(B)
A.年龄结构图 B.年龄金字塔图 C.年龄分布图 D.年龄组成图
219,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一大致一样的方式起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会减少它;如果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___.(D)A.反馈 B.内调节 C.外调节 D.负反馈
220,对于植物,下面选项中___是可以被消耗掉的.(B)A.温度 B.太阳辐射 C.盐度 D.负反馈
221,生物体所处的物理环境称为其___.(A)A.栖息地(生境) B.生态为 C.位点 D.生存空间
222,夜间,空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___.(A)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先增加后降低
223,可见光穿过水体遵循一个称为___的负指数关系.(C)
A.阿伦法则 B.Hamilton定律 C.比尔定律 D.贝格曼规律
224,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___.(A)
A.380nm~700nm B.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
225,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辐射强度称为___.(B)
A.饱和点 B.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
226,___在湖泊中的营养物质循环中起关键作用.(C)A.鱼类 B.细菌 C.浮游动物 D.藻类
227,根据生物体个生活期死亡率的高低,年龄存活曲线一般可以分为___种形式.(B)A.2 B.3 C.4 D.5
228,___是生态学的一种主要影响力,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原因,并且是种群通过密度制约过程进行调节的重要原因.(B)A.种间竞争 B.种内竞争 C.个体竞争 D.竞争
229,雄鹿的叉角形成的原因在于___.(C)A.攻击 B.防御 C.性选择 D.捕食
230,生态位的英文是___.(B)A.habit B.niche C.site D.place
231,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全球气温上升了___.(D)
A.0.5~0.7℃ B.0.3~0.5℃ C.0.5~0.7℃ D.0.4~0.7℃
232,物质的热容量是1cm3物质上升___所需要的热量.(A)A.1℃ B.10℃ C.5℃ D.100℃
233,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量最高的是( B)A 温带常绿林 B 热带雨林 C 温带草原 D 落叶
234,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量最高的是( C )A 河口湾 B架 C 海藻床或珊瑚礁 D 大洋区
235,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的一个关键因子是( A )A 磷 B 碳 C 硫 D 钾
236, 下列同化效率最高的动物类群是( C )A 食草动物 B 杂食动物 C 肉食动物 D 碎食动物
237, 下列动物类群中,生产效率最高的是 (D )
A 无脊椎动物 B 外温性脊椎动物 C 内温性脊椎动物 D 原生动物
238, 下列各种初级生产量的因素中,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易成为因子的是( C )
A 二氧化碳 B 温度 C 水 D 营养物质
239,下列植物有机物质中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分解速率最快的是( C )A 木质素 B 纤维素 C 单糖 D 半纤维素
240,下列生态系统中,分解速率最高的是(B )A 温带森林 B 热带森林 C 草地 D 北方针叶林
241,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 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
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 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242,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
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
243,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 D.变动因子
244,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
A.气候因子 B.地球因子 C.非生物因子 D.外来因子
245,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D)。
A.季节性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
246,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A.热带 B.温带 C.寒温带 D.寒带
247,下列生态系统中,遭到破坏后最难恢复的是(D)A.热带雨林 B.北方针叶林 C.温带草原 D.极地冻原
248,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249,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A.岩石圈的上层 B.全部水圈C.大气圈的上层 D.大气圈的下层
250,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实验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行为生态学 D.草原生态学
251,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C)A.黏土 B.砂土 C.壤土 D.黄土
252,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体数量为(C)。
A.小于K/2 B.等于K C.等于K/2 D.大于K/2
253,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B)A.高等植物 B.哺乳动物 C.大型真菌 D.蓝绿藻
254,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A)。
A.能量越来越少 B.能量越来越多C.能量基本没有变 D.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
255,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A.250kg左右 B.350kg左右 C.500kg左右 D.大于500kg
25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57,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A.全球陆地 B.全球海洋 C.整个生物圈 D.整个宇宙
258,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A.通气组织发达 B.机械组织发达 C.叶面积小 D.根系发达
259,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
关系属于(D)A.原始合作 B.竞争 C.中性作用 D.偏利作用
260,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A.树木 B.鸟类 C.昆虫 D.蚯蚓
261按生产力高低排序,正确的答案是(A)。
A.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雨林>北方针叶林>冻原B.开阔大洋>河口>湖泊>架
C.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D.长江流域农田>黄河流域农田>黑龙江流域农田>热带雨林
262,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B)。A.2~3个 B.5~6个 C.8~10个 D.12~14个
263,生态系统组成是(D)
A.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B.由自养生物、异样生物、兼养生物、非生物环境组成
C.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D.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
2,生物群落是(B)A.生物偶然的组合 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 C.生物随意的组合 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
265,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 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266,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
A.黄化现象 B.白化现象 C.辐射效应 D.代谢效应
267,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C)。
A.人与饲养的家畜 B.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 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
268,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A)。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保持生态平衡
C.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D.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269,下列生态系统中,不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C)。A.农田B.果园C.被污染的湖泊D.养鱼池
270,水体富营养化的后果是(A)。
A.由于藻类大量繁殖,死后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渔类因缺氧而死亡,使渔业产量减少
B.由于藻类大量繁殖,使鱼类的食物增加,导致渔业产量增加C.对渔业产量没有影响
生态学之名词解释
140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141生态系统:是指包括生物群落和与之关联的,描述物理环境的各种理化因子联成的复合体.
142适合度:是指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
143基础生态位:在没有竞争和捕食调节下,有机体的生态位空间叫做基础生态位.
144栖息地(生境):指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145相对湿度:是指空气的水蒸气含量,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含量的比率来表示.
146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适应性反应.
147气候循环: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生理适应性反应.
148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地,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149生物量:指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150富养化: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养化.
151矿化: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中,无机的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的过程.
152异化: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进而成为矿物成分的过程.
153再循环:进入分解者亚系统的有机物质也通过营养级而传递,但未利用物质、排出物和一些次级产物,又可以成为营养级的输入再次被利用.
154自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来源中,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有机物质的输入量则属于自养生态系统.
155异养生态系统:现成有机物质的输入构成该系统能量的主流则是异养生态系统.
156腐殖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将简单的有机物重新聚合成相对稳定的复杂的多聚体化合物。
157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158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159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
160群落的排序: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相似度排定各样地的位序,并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61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62自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来源中,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有机物质能的输入量则属于自养生态系统。
163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要求。低于此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
1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65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的动物。如,人类和鸟类。
四、判断题
(√ )1. 树立系统观念,即是做到: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看问题;连续地,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灵活地,而不是呆板地看问题。
( √ )2. 对多个生态因子耐性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地理分布范围也很广。
( × )3. 动物按其栖息活动场所不同,可以分为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陆生地面动物、陆生地下动物、飞行动物等生态型。
( × )4. 早稻与晚稻主要是受栽培季节中日照长短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光照生活型。
( √ )5. 环境容纳量决定了种群的增长是不可能稳定地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的,即使出现短时间的超过,其结果必然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
( √ )6.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越复杂,调节机制就越多,越有利于种群的稳定。
( √ )7. 一般说来,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有较广泛的生境范围,利用较多的资源,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如果去除群落的优势种,必然导致群落发生重大变化。
( √ )8. 生物群落总是和无生命的环境的演替同时进行,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的演
( √ )9. 农业生态系统和各类撂荒地的演替属于典型的次生演替。
( × )10. 在有其他生物的情况下,即出现生态位重叠情况时,一种生物所占据的生态位称为基础生态位。
( √ )11. 系统内任一组分的变化,最终都将影响到系统其他组分,使系统的整体结构产生相应的变化。
( √ )12.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进行疾病诊断是一个典型的运用黑箱研究思路的例子。
( √ )13. 在三类生态金字塔中,能较好地反映营养级之间比例关系的是能量金字塔,而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在描述一些非常规形式食物链中个别营养级的比例关系时,就会出现生态金字塔倒置现象或畸形现象。
( √ )14. 地质大循环的特点是物质循环历时长、范围广,而且呈闭合式循环;生物小循环的特点是历时短、范围小,而且呈开放式循环。
( × )15. 环境因子即生态因子.
( √ )16.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存因子。
( √ )17. “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是我国控制固体废弃物的基本技术。
( √ )18. 目前所指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利用环境不当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与环境不相协调所造成的各类问题,而由于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等产生的问题,一般不列为环境问题的范围。
( × )19.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因为高温能杀死病菌。
( √ )20. 任何实体化的生产经营系统,都是一种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 √ )21. 生活型着重从外貌上进行区分,是一种种以上的分类单位,一种生活型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生物。
( × )22. 增长型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壶型,基部窄而中部宽。
( √ )23. 从种群长期存活和进化的观点来看,负相互作用可控制种群的过度增长,提高种群的适应性,有利于种群的进化。
( × )24. 一只动物、一株植物、一个人是一个系统,而一本书、一间教室则不是一个系统。
( √ )25. 系统的边界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为划定的。
( √ )26. 二氧化碳、氮、氧和水的循环都属于气相型循环。
( √ )27. 生物生态因子指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种群结构、密度、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 × )28. 某一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由于不能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了生物的生长,但它并不会其他处于良好状态的生态因子发挥其作用。
( × )29.环境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古代根本就不存在环境问题。
( √ )30. “生物入侵”主要是由于某些生物侵入新的地区后,失去了原有天敌的控制,其种群密度迅速增长并蔓延,从而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
( √ )31. 全球气温升高将会使生物因难以适应如此快速的温度变化而加速物种灭绝,破坏生态平衡。
( × )32. 生物入侵有自然入侵、无意引种和有意引种三种途径,入侵种随进口农产品、货物和旅游者带入属于有意引种。
( √ )33. 人类大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目前人类栽培、养殖的生物和基因,出现了转基因生物,这对于一个地区和全球生态系统是福是祸仍然是一个求知数。
( √ )34. 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中度水平的扰动会使生物多样性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而高、低强度的扰动都会使多样性下降。
( √ )35. 农林业生产中的间、混、套作,农业动物生产中的多层养殖、混养,以及稻田养鱼、莲鱼共生等都属于立体生产技术。
( √ )36. 有机食品,也叫纯天然食品,是目前世界上最推崇的一种安全消费食品。
( × )37. 森林中的鸟类和某些动物在植物上筑巢或以植物作为隐蔽场所,而对植物无害,这是种间的一种互利共生关系。
( × )38. 两个系统的组分相同,我们就说这是两个相同的系统。
( × )39. 系统的整体功能等于其各组分功能相加之和。
( √ )40. 生物的形态解剖研究一般运用白箱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