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 采 总 结
矿 长:
安全矿长:
生产矿长:
编 制:
编写日期: 2012-12-31
跃龙煤矿101工作面回采总结
一、工作面概况
101工作面位于一水平西翼,西到我矿边界的隔水煤柱,东、南均为未采动区域,北面接近我矿的边界隔水煤柱。是我矿D煤层的首采工作面,下部为未开拓区,具体位置及井上下关系如表1所示。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 表1
| 水平名称 | 一水平 | 采区名称 | D煤层一采区 | ||
| 地面标高 | +1038-+1200m | 井下标高 | +830.8—+861 | ||
| 地面的相 对位置 | 该工作面布置在原垮岩组西边。 | ||||
| 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 | 本工作面对应地面为山岭地形,无建筑物。 | ||||
| 井下位置及与相邻关系 | 该工作面西靠近我矿井田边界的隔水煤柱,北面接近我矿井田边界的隔水煤柱。 | ||||
| 走向长度 | 300m | 倾斜长度 | 65-86/75m | 面 积 | 22500m2 |
煤 层 情 况 表 表2
煤层
| 厚度m | 1.2~2.0 | 煤层 结构 | 较简单 | 煤层倾角(度) | 15~25 | |||
| 开采 煤层 | 4 | 硬度 | 较硬 | 煤种 | 无烟煤 | 稳定程度 | 较稳定 | |
| 煤层情况描述 | 该工作面内煤层发育相对稳定,煤层厚度1.2-2m,平均1.6m,通过掘进巷道揭露情况看,煤层的厚度稳定,本面煤层属较稳定的煤层,煤层结构简单,煤层倾角15-20度。 本面煤层为D层煤,黑灰色,由暗淡型夹半亮煤组成,具条带状、线理状,参差不齐的阶梯状断口,属半暗~半亮型煤,摩氏硬度为4。属中灰、中硫、高发热量烟煤。 | |||||||
二、巷道布置优缺点
优点:
1、本工作面风巷沿南翼轨道大巷保护煤柱布置,机巷沿F4断层保护煤柱布置,并留有一定安全距离,比较合理。
2、工作面内断层发育,采面不能顺利推过,在断层处做改造切眼,加快回采进度,减少材料消耗。
缺点:
1、机巷调向多,增加了运输设备,不便于机电设备的管理。
2、面内巷道多,增加了采面过空巷次数。
三、回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该工作面内发育一条DFN大断层,落差2~10m,面内延伸长度大,为使采面顺利推进,面内共作2条改造巷,采面推过其中一条3m多时,因落差大,工作面采用了沿空留巷的方法进行回采。沿空留巷段使用3排支柱,其中一排紧贴煤壁,切顶线支柱加设密集柱和戗柱,该方式保证了采面通风和支护的要求。
在机巷中部上帮亦有一断层,其沿巷道走向方向延伸长度大,面内伸展长度不等,致使机头处一直过岩石,该处采用破顶底的方式确保其高度,全封闭支护顶板。
四、采煤方法的优缺点
该面煤层平均厚度2.44m,煤层倾角10°~17°,平均15°,选用炮采一次采全高的工艺回采。
优点:该面煤层赋存相对稳定,煤层时厚时薄,变化较快,选用不同型号的单体柱可适应这种变化。由于局部煤层倾角大,单体柱支护也更为方便。
缺点:柱梁调整频繁,工人劳动强度大。局部顶板破碎时,必须加强支护,接顶严实,防止漏顶。
五、矿压显现及顶板管理经验
本工作面断层落差,面内延伸长度大,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构造应力显现明显。工作面初采期间,采空侧空间达到8~10m左右时,在直接未见弯曲下沉趋势的情况下直接垮落,在垮落前液压支柱受压明显,支柱钻底严重,可达400~500mm。初采煤厚为2.7m,由于直接顶岩性破碎,跨落岩石基本能充填整个回采空间,垮落时未见冲击波。
工作面正常回采时矿压不明显。梁长1.2m,工作面前推一排,放一次顶,大多顶板随采随落,局部较硬的砂岩会形成小面积悬顶,但工作面前推两排后,随即垮落,则正常回采时放顶步距为1.2m。
当采面靠近17021内切眼以北的逆断层时,机巷有来压现象,巷道断面收缩,在采面靠近DFN9断层时,17021改造切眼调向段压力明显,巷道严重缩小,高宽度减小均达到0.5m以上。
在机巷与F4断层保护煤柱之间采用了巷采,原设计巷道间距10m,在回采的过程中发现在巷采范围内机巷受压明显,主要表现为巷道底鼓,巷道顶部网兜增多,故巷采间距加大。
六、工作面回采率
本工作面初采时,煤层厚度较大,根据我矿初采高度不超过2.6m的经验,丢底煤较多,后采取措施成功实现回采高度调制2.7m,采面局部调制更高,大大提高了煤炭回收率。在正常回采时,采面见顶见底,回收率高。
为撇过断层,采面做了改造切眼3,巷道掘通后,发现靠近断层侧煤柱过大,增加了丢煤量,在以后的生产中一定探准断层位置。
采煤队每月计划产量32500吨,实际产量为:2010年11月2.5万吨,12月3万吨,2011年1月23180吨,2月35127吨,3月24368吨,4月38256吨,5月35606吨。
工作面地质储量25.63吨,实际出煤21.16万吨,回收率82.65%,采出率96.5%。
七、技术经济指标
|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
| 序 号 | 名 称 | 单 位 | 指 标 | 备 注 |
| 1 | 容重 | t/m3 | 1.4 | |
| 2 | 煤厚 | m | 2.44 | |
| 3 | 走向长 | m | 550 | 平均 |
| 4 | 倾斜长 | m | 110 | 平均 |
| 5 | 采高 | m | 2.44 | 平均 |
| 6 | 倾角 | 度 | 15 | 平均 |
| 7 | 可采储量 | 万t | 25.6 | |
| 8 | 循环产量 | t | 745 | 平均 |
| 9 | 日循环数 | 个 | 2 | 平均 |
| 10 | 循环率 | % | 98 | |
| 11 | 平均日产 | t | 1490 | |
| 12 | 回采工效 | t/工 | 7.41 | |
| 13 | 小板万吨耗 | m3/万t | 30 | |
| 14 | 炸药万吨耗 | Kg/万t | 1100 | |
| 15 | 雷管万吨耗 | 发/万t | 4600 | |
| 16 | 支柱丢失率 | ‰ | 0.3 | |
| 17 | 顶梁丢失率 | ‰ | 0.3 | |
| 18 | 乳化液万吨耗 | Kg/万t | 200 | |
| 19 | 月产量 | 万t | 3 | |
| 20 | 可采期 | 月 | 7 | |
| 21 | 放顶步距 | m | 1.2 | |
| 22 | 作业方式 | 三八制 | ||
| 23 | 顶板管理方法 | 全部垮落法 |
17021机巷自G3点往北开始上坡后横跨17轨道下山,其岩柱高度约为2m,17轨道下山沿为煤巷,如不采取措施,采面从机巷下面过支柱势必会撑破该巷底板,为解决此问题,我矿提前在17轨道下山正上方的17021机巷底板上铺上锚网,在锚网上面打上木垛,直到接顶,从而使采面从17021机巷下面顺利推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