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
1. A。 2.B。 3.C。 4.D。 5.B。6.A。7.B。8.C。9.B。10.D。
二、名词解释1、稀缺性: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而言有限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要求人们有效合理地使用资源,于是产生了经济学。
2、自由物品:自由物品是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3、资源配置:指社会上的生产资源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资源配置成了任何经济制度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4、经济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经济物品也是有限的。
4、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6、经济模型: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经济模型可以用文字语言或数学形式(包括几何图形和方程式等)来表示。一般来讲,经济模型是指经济理论的数学表达。经济模型是一种分析方法,它极其简单地描述现实世界的情况。经济模型主要用来研究经济现象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反映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及其运动过程,帮助人们进行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
7、.实证经济学: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what is)?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8、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规范经济学不具有客观性。
9、局部均衡:指局部均衡分析,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10、一般均衡:指一般均衡分析,把整个经济体系视为一个整体,从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价格、供给和需求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前提出发,考察各种商品的价格、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下的价格决定。
三、问答题
1.机会成本概念与一般理解的成本概念有何联系和区别?生产一种有用物品的“机会成本”与“经济效率”(或称“效益”)的关系如何?
解答:在西方经济学中,成本一般是指厂商在组织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即为获取一定经济成果而支出的一切费用,它不仅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辅助材料、固定资产折旧、工人工资、企业管理人员薪金等费用,还包括资本的报酬----利息、土地租金-------地租、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利润(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利润,是生产成本中的“正常利润”)。这样的成本也称生产费用。而机会成本则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用于生产其他种产品时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一种资源既可以用于甲用途,又可用于其他用途。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如果用于甲用途,就必须放弃其他用途,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那个仅次于甲用途的或者说次好用途上可能得到的利益,就是资源用于甲用途的机会成本。例如,企业主用自己的资金办企业的机会成本等于他把这笔资金借给别人可能得到的利息。企业主自己当企业经理的机会成本是他到别处就业可能得到的报酬。生产A产品的机器转向生产B产品,B产品的机会成本是生产A产品时得到的利润收入。显然,生产费用所体现的成本与机会成本是有区别的,因为机会成本并不是生产中直接支出的生产费用。但两者又是有联系的,考虑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为了考察利润或者说经济活动的效率,如果B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费用)不变,生产A产品的成本上升从而获得的利润下降,则B产品的机会成本下降;相反,如果A产品生产上利润收入不变,而B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利润下降,则B产品的机会成本上升。由此可见,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越高,说明这种物品生产的效率或者说效益就越低。在这里,经济效率或者效益是用经济利润来表示的。所谓经济利润是指资源投于这一用途所得到的利润,比投于其他用途可能得到的利润将多多少。具体说来就是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机会成本。生产一种有用物品的机会成本越低,表明这种物品生产上的效率就越高。
2.简述资源稀缺性的含义。
答:从社会总体上看,人类的需要(或欲望)是无限的:有黑白电视机的人想得到彩色电视机,有了彩色电视机又想要家庭影院;步行人想得到自行车,骑自行车的人想驾驶摩托车,有了摩托车又想开汽车;居住在地球上的人希望有一天可以遨游太空。原有的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又产生了。
总之,人类的欲望无限多样,永无止境,而社会满足欲望的手段即资源又是稀缺的。可以给稀缺性下一个定义:在一定时期内,相对于人类无限多样性的欲望而言,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所谓资源就是用来生产能满足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资源又分为经济资源和自由取用资源。经济资源是稀缺的,必须付出代价才能获得,而自由取用的资源,如空气,其数量如此丰富以至人们不付分文便可以得到它。现代西方经济学家通常把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即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土地是一切自然资源的简称,它包括由大自然提供的一切,如土地本身、矿产、森林、水等。资本也叫做资本品,它是由劳动和土地生产出来,再用于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包括机器、厂房、设备、道路、原料和存货等。企业家才能是使其他经济资源组织起来并使之具有活力的另一种生产要素,它包括组织、经营、管理、创新、承担风险等活动。
在现实社会中,几乎没有什么资源丰富到可以使任何人无需付出什么代价就能得到,也许只有空气是一个例外。而相对于人的欲望来说,绝大多数资源都是数量有限的或稀缺的经济资源。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类的需要(欲望)只能得到部分的满足,而不可能完全满足。即使像美国那样拥有很丰富的资源的国家,要使每个公民达到他所期望的生活水平,也是不可能的。
3.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答:按是否提出价值判断,西方经济学把经济理论区分为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并分别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不同方法进行研究。
(1)实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事物如何运行的理论。它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验事实和客观存在的规律,主要描述、分析、解说和预测经济行为后果,就事论事,主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它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分析某一经济事物产生的原因,预测这一经济事物可能发生的后果。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主要采取实证分析方法。
(2)规范经济学是对经济或经济情况进行价值判断的理论。它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某些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评头品足,主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是对经济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分析方法,是对经济和经济行为的福利后果所作的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么样解决的”。它涉及伦理标准和价值判断,把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起来。制度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都是主要采取规范分析方法。
(3)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一是依据不同。实证经济学排斥一切价值判断,规范经济学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二是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三是结论不同。实证经济学的结论可以根据经验事实来检验,具有客观性;规范经济学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没有客观性。
(4)尽管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具有上述差异,但它们并非绝对互相排斥。规范经济学要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也不能离开规范经济学的指导。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就越有规范性。它们在实践中难于截然分开,往往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
4.试述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答:(1)微观经济学的含义和理论内容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作为考查对象,研究单个生产者或企业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利润,以及单个消费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满足的。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个量是指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相适应的经济变量,如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利润,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供给量、效用和价格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假设总量固定不变,又被称为个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由于这些理论均涉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因而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市场经济学。
(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理论。所谓资源配置,是指把现有资源用于生产可供人们消费的物品或劳务的过程。由于资源在任何经济社会中都是稀缺的,因而资源最优配置的机制必须决定资源用于何种物品的生产以及如何实现有效率的生产。另外,在资源的所有权既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资源将是获得产品的惟一途径。所以。资源配置问题就是决定经济社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从而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三大基本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既定的资源来生产哪些产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市场经济下,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也就是说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社会分配到用于生产该商品的资源就越多,市场上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
第二,“如何生产”取决于厂商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一种产品的生产可采用多种方法,但这些方法有效率高低之分。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所以采用效率高的方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利润最大化目标驱使下,理性的厂商将选择要素的最优组合,以实现产量既定时成本最小或成本定时产量最大。
第三,“为谁生产”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厂商使用要素所有者的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构成了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而这些收入又成为作为消费者的要素所有者获得消费品的基础。所以,决定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也就决定了社会产品的归属。
以上经济社会中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市场价格的自由波动来实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