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1838年,林则徐在给道光帝得奏折中指出:“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这里提到对中国“危害甚巨”的是( )
A. 工业品 B. 鸦片 C. 炮 D. 船舰
2.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林则徐虎门销烟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D. 人民和平北平
3.历史遗址是对历史事实的无声的述说。如图中圆明园废墟上的残垣断壁无声地述说着哪些侵略者的罪行( )
A. 英法联军 B. 八国联军 C. 英俄联军 D. 法俄联军
4.浙江慈溪一带流行的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红头军”指的是( )
A. 太平军 B. 八国联军 C. 清军 D. 英法联军
5.“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以此为决心开展禁烟运动并取得重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 )
A. 林则徐 B. 关天培 C. 杨靖宇 D. 邓世昌
6.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下列各项中,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列强强迫清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 列强获得大量赔款 D. 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北京圆明园
7.(2015•江苏徐州)《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的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可见,清并不准备认真执行,但《南京条约》的签订却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表现在(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清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8.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京郊的一处废墟(如图)上,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林则徐虎门销烟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太平军抗击洋队 D. 洋务运动破产
9.在南京下关静海寺内悬挂了一警示钟,以此警示后人勿忘国耻,这与160多年前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0.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A. 作战双方没有变化 B. 性质一样 C. 原因一脉相承 D. 结果大同小异
11.中国近代史上,清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2.清同西方侵略势力公开勾结中国人民开始于(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太平天国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13.我国当代一位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京郊的一座废墟上,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是( )
A. 林则徐虎门销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太平军抗击洋队 D. 洋务运动破产
14.鸦片战争爆发的标志( )
A.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 虎门销烟 C. 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 D. 定海之战
15.下列对太平天国运动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①是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②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③在青浦打败曾国藩组织的洋队 ④1858年,再次攻破江北大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6.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指太平天国( )
A. 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B. 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C. 没有彻底的精神 D. 缺乏科学理论
17.《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 )
A. 中国须同英国协定关税 B. 赔款2100万银元 C. 割岛 D. 英国拥有领事裁判权
18.2015年5月18日的《黑龙江日报》提到“爱辉”地区的名字重新改为“瑷珲”,目的是铭记历史,与“惨痛历史”相关的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2017·河南)辛亥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并吸取其争取夺利导致的反面教训。这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 推动了近代的思想 B. 促成了辛亥的发生
C. 有益于近代的探索 D. 激起了国内反清的高潮
20.1841年12月,战事正酣,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亚当斯(J.Q.Adams)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争执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这只不过是争端中的一个偶然事故,而并不是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是磕头(马戛尔尼率来华被要求向乾隆皇帝行跪拜礼)。”……鸦片战争的发生是综合因素所致,但其中最重要的不是文化因素,而是经济原因,在于茶叶、白银、鸦片等。下列关于这场战争的起因,说法正确的有( )
A. 中英文化观念的差异 B. 偶然性因素往往其决定作用
C. 更深层次的是经济原因,为英国的工业品开拓市场 D. 是经济原因,为英国商人贩卖几箱鸦片而已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35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2年,当英军抵达南京江面时.道光帝“念江南数百万生灵.一经开仗,安危难保,既经该大臣等权宜应允。朕亦只可以民命为重”。
材料二:清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全权代表耆英上奏道光皇帝说:“该夷船坚炮猛.初尚得之传闻,今既亲上其船,目睹其炮.益知非兵力所制伏。”道光帝表示首肯。
请完成:
(1)结合教材和材料一的内容判断.当英军于1842年到达南京江面时,道光皇帝对鸦片战争的态度如何?他萌生这一想法有什么原因?他持这一想法的借口又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侵略者为什么要清的和谈代表到他的军舰上去谈判?这一做法最终达到怎样的效果?
(3)根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对清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何感想?
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法国大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联军的暴行,他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
材料二: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材料三:残垣断壁
(1)材料一中的夏宫指的是什么地方?两个强盗分别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2)材料一中所描述的强盗的暴行是什么事情?
(3)材料二中说“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何而言?
(4)面对材料三这段残垣断壁你最想说什么?
三、综合题(共1题;共25分)
23.图片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李宏同学用A、B、C三张照片为素材办了一份历史手抄报,请你为这份手抄报拟定一个主题名称。
(2)分别写出A、B两位人物的重大贡献。
(3)图D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4)小明同学想参观图E中的“一大会址”,请问他应前往哪一城市?一大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
(5)遵义会议上中国党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
答案
一、单选题
1. B 2. B 3. A 4. A 5. A 6. D 7. A 8. B 9. A 10. C 11. A 12. B 13. B 14. C
15. C 16.D 17. A 18.B 19. C 20.C
二、材料分析题
21. (1)态度:停战求和。原因:清军在战斗中节节失利,无法阻挡英军的进攻。借口:保护老百姓免受战火的侵扰。
(2)目的:向清代表炫耀武力,迫使清心悦诚服地向他求和。效果:事实证明英国的险恶用心得逞了,从耆英上奏给道光帝的话中即可看出
(3)清度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不平条约;同时,清朝上下又愚昧无知,在英国的)船利炮奏前完全丧失了斗志。
22.(1)圆明园。英国、法国。
(2)火烧圆明园。
(3)沙俄共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4)落后就会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
三、综合题
23. (1)中国人民的反抗。
(2)领导虎门销烟;收复。
(3)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4)上海;标志着中国党的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党,中国面貌焕然一新。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