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06:42:05
文档

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引言:世界上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类的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它是人类社会对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地域进行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我们可以把文化看作是“环境的人为部分”。今天我们学习第五章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在一定要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其中自然环境是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基底,社会文化环境是文化系统演进的动力。文化与环境的双向关系是地域文化系统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本章以
推荐度:
导读引言:世界上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类的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它是人类社会对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地域进行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我们可以把文化看作是“环境的人为部分”。今天我们学习第五章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在一定要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其中自然环境是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基底,社会文化环境是文化系统演进的动力。文化与环境的双向关系是地域文化系统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本章以
引言:世界上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类的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它是人类社会对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地域进行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我们可以把文化看作是“环境的人为部分”。今天我们学习

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在一定要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其中自然环境是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基底,社会文化环境是文化系统演进的动力。文化与环境的双向关系是地域文化系统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系。

本章以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对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发展机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生态关系的生态过程。(文化与自然)

2、文化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整合关系的整合过程。(文化与文化)

3、地域文化系统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文化扩散—时间动态过程。

4、文化分布与文化区的空间性质特点和空间作用机制。(文化区—空间过程)

5、地域文化系统的环境综合表现——文化景观。

看书第126页图5.1文化地域系统结构图。(解释四个过程一个景观)

总之,我们的分析文化地域系统时,要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用空间、时间、生态的观点综合分析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拉关系。

第一节 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

什么叫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的概念纷繁复杂,从当代多数文化地理学著作来看,大都是以广义的文化领域为研究对象。

二、文化的类型

文化类型的分类标准很多:

(1)从时间上可分为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和当代文化。

(2)从空间上可分为文化和海洋文化,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还可以划分为更小单元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可以划分为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朝鲜文化、日本文化等。一个民族的文化还可以分成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

(3)从文化的内涵看,若以生产工具为标准,可以划分为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等;若以文化与生产方式的联系而论,则可以分为农业文化、游牧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等;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分析,还可以分为佛教文化、儒教文化、教文化和教文化等。

三、文化的结构

关于文化结构也有很多学说:

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层次说;

有物质、制度(社会)、精神文化三层次说;

有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

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

但多数学者赞同三层次说,即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层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文化的内在机制。其中,物质文化是文化的表层,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深层,制度文化介于表层和深层之间。精神文化是制度文化的内化产物,又反过来指导、支配、发展和制约人类行为。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化产物,它反过来又要求制度文化与其相适应。

(1)物质文化

所谓物质文化是指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那部分文化产物,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其它各种物质产品。

小至一片彩陶,大至高楼大厦,都是物质文化。

   

独轮车、汽车代表着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独轮车是低层次的交通工具文化,汔车是高层次的交通工业具文化。

  

蒙古包、傣族竹楼是从物质形态上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蒙古包是蒙古族的特色房屋,傣族竹子是傣族的特色房屋。

物质文化具有物质性,这是物质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关键所在。一方面,物质文化来自于对自然的改造,物质文化的内容是物质的。大厦、桥梁虽然凝结着人们的意识,但它的内容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精神文化的产品虽具有物质性,但它们的内容却是精神的。另一方面,精神文化的产品虽是物化了的产品,但它们并不必然表现为对自然客体的现实改造,而物质文化则一定是对自然客体的现实改造。即精神文化天然不是物质的,而物质文化却天然是物质的。

(2)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交往活动缔结而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及其成果。

从内容上看,社会文化相当复杂,不仅包括经济制度、家庭制度、婚姻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还包括礼仪制度、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因此,有的书上也称为制度文化。)

相当多的社会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有时甚至成为民族的独特品质,在潜隐层充当人们行为的准则。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形成于上古,内容广泛,涉及社会文化的许多层面,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礼”的地位的确立,固然与统治者有关,但又不像政权、法律、制度等强制推行,而更主要的是来自于民族成员的心理认同。

(3)精神文化

人类在精神需求驱动下形成的精神活动的方式及其对象化产品的总和称为精神文化,包括思维方式、理想信念、思想观点、科学知识、价值观念、认知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

精神文化分为四个层面:即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和心理文化。书面文化是以书面形式而凝固了的精神文化。书面文化主要存在于各种文献典籍、报刊著述之中,部分地体现于图例、符号(如图表)等其他形式中。书面文化是精神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比较确定的内容和外在形态。行为文化包括言语、服饰、仪容、动作等。书面文化是精神文化固定的外在形态,而行为文化则是精神文化活动的外在形态。艺术文化是指人类艺术活动方式及其产品的总和。艺术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艺术活动中创造的艺术产品,主要分布5类:造型艺术(绘画、雕塑等),声乐艺术(音乐、歌唱等),表演艺术(舞蹈、电影等),文学艺术(小说、诗歌等),建筑艺术(园林、建筑等)。    

心理文化指的是凝聚于大脑中的精神活动的方式、取向的总和,包括认识方式、创造力、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

四、文化系统

文化具有系统性,可分为文化因子、文化丛、文化系统、文化区、文化圈五个层次。

文化因子是地域文化中最小的要素,文化因子具有相对性,它既可以指某个行为因素,也可以指某种生产工具、思想、观念等。相互联系的文化因子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这就是文化丛。如耕地是一个文化因子,耕地、播种、锄草、施肥、灌溉、收割、晾晒、储藏等则构成耕作业文化丛。在一个地域内,各种具有地域特性的文化丛集合成一个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系统拥有数目不等的文化丛,每个文化丛又拥有数目不等的文化因子。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在一定地域条件下进行的,从属于某一文化系统的人们所居住的特定地域称为文化区。一组相关或相似的文化区在空间上组合在一起就构成的文化圈。

五、人类—文化系统—环境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系统。

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人类、文化系统、环境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在此系统中,人类—文化—环境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文化系统是人与环境联系的纽带,人通过文化系统对环境产生作用,环境又通过文化系统对人产生作用。地域文化系统的层次关系表现为:文化因子—文化丛—文化系统—文化区—文化圈。其中地域的文化因子、文化丛是形成地域文化特性的关键因素。

什么是地域文化系统?

地域文化系统研究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的文化系统的不同组合、形成机制和特征,综合研究文化与环境、文化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在地域文化系统有什么特性呢?

对自然地理环境而言,它是地域文化系统形成的基础。无论地域文化系统发展到何种状态,自然地理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发展。如原始人对图腾的依赖,现代人类征服自然环境而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及现代人强调与环境和谐共处,都从不同层面上说明文化与自然环境是休戚相关的。

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地域文化系统对个人的信念和知觉、价值观和准则以及行为有塑造作用。地域文化系统通过群体或社会意识影响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判断,使人体按照一定的群体意识,认识环境、塑造地理景观,从而使个人适应其生活与环境。

对于社会而言,地域文化系统对社会起着整合或非整合的作用。所谓文化的社会整合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共同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和行事方式。他们拥有一致的认同核心,构成了一定的社会价值、社会规范和社会结构。文化的社会整合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文化的社会整合保持社会体系的均衡和稳定;文化的社会非整合则会破坏社会系统的均衡和稳定,导致社会和动荡。

第二节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文化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互动关系。

一、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

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文化生态关系。文化生态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要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环境决定论学派认为:人基本是自然环境的消极产物,人是可以由自然塑造的泥土。环境决定论把自然对人类文化的关系看成是单向的、人类的文化完全由自然来决定。J.W.贝里所称的“强”式文化生态关系说认为:环境(自然环境)现象对所研究的文化行为的起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导作用。环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地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有环境的因就有文化的果,即:A-B-C……。

如在炎热多雨的非洲,男孩在青春发育期要施行割礼,就是割去男孩阴茎上的包皮。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认为:在热带气候条件下,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人们常患有蛋白质缺乏症—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为了保证喂奶期,禁止性生活(否则第一个孩子还在喝奶,第二个孩子又要生下来喝奶了)—一夫多妻,减少同一个妻子的怀孕机会—男性进入青春期,开始男性角色认同—发育期施行割礼风俗,强化男性角色。

2. 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

与环境决定论不同,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只是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在人的选择下,在特定的环境下创造出最佳文化。自然环境仅仅提供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或在某些方面着人类的文化活动。J.W.贝里称其为“弱”式文化环境关系,即网络式文化环境关系。它的观点是:在环境与文化的变因之间存在着“作用的相互依赖性”,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并没有确定确切的原因与结果。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即:A-B,A-C,B-C……。

如非洲扎伊尔的俾格米人生活在热带雨林中,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不同的俾格米人狩猎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大群体狩猎,用大网捕捉动物;有的是小群体狩猎,用弓箭射杀动物。两种狩猎方式所处的环境完全相同,但不同的俾格米人选择了不同的狩猎方式,但这两种方式都可以生存。

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看书第131页图5-4社会体系研究方法,每一个变因与任何另外一个变因都可能是原因也可能是后果。在变因网络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对整体体系产生影响。变因之间是多方向因果关系。其原因与后果可在任何地方发生。欧·奥尔特曼、马·切默斯在《文化与环境》论著中称为“社会体系的研究方法”。

  

如在西双版纳,人的生存以环境为基础,在环境中森林是基础,它为水稻文化涵养水源;水是水稻文化不可缺少的自然条件,有水才会有水稻田。此外,水稻的耕种还需要丰富的土地资源。因此,他们的生存环境就是:森林—水—田(土地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下,傣族人的村寨就是干栏式的竹楼。傣族人的主要活动领域就是:家庭—村寨—农田。次要活动领域就是:森林地域。傣族人的地域就是:家庭—村寨—农田—山林。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这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论,战后以来,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懂得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科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下面举一个例子,看埃及阿斯旺水坝带来的环境问题。

   

阿斯旺大坝是尼罗河上的一个大坝,建筑大坝的目的是为埃及提供电力,同时通过灌溉运河把丰沛的水源引到沙漠,使沙漠变良田。但是阿斯旺大坝破坏了尼罗河的生态关系。阿斯旺水坝使尼罗河上游肥沃的泥沙淤积于水库内,使水库完全失去了蓄水的功能。由于缺乏由上游提供的沉积物,下游的农地及海堤逐渐受到侵蚀,尼罗河三角洲的土地沉降,土地不再肥沃,使稻米种植受到很大的影响。不仅如此,下游农地还由于尼罗河河水流量减少海水倒流,产生土壤盐渍化。同时,随着坝区的扩大及灌溉渠道的延伸,导致吸血虫病蔓延, 3000万埃及人中有1400万人感染了吸血虫病。阿斯旺水坝还拦截了近海鱼儿的饵料,使近海鱼类减少,产量下降。生态环境破坏了,即使付出很大的代价在很长时期内也难以恢复。

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作为地球改造者的人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在日益加强,自然对人类文化活动的影响也日益明显。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协调论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这是文化与环境关系研究的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在实际研究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综合运用。

    二、文化与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就是地域文化系统中的文化与文化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文化整合的过程。

什么叫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是指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的谐调平衡关系。

各种文化因子、文化丛之间如果是谐调的,就实现了文化整合,如果不谐调就没有实现文化整合。各种文化因素或文化丛的整合关系就构成了文化系统。

地域文化系统的文化整合有两层含义:一是内整合,一是外整合。

所谓内整合就是地域文化系统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整合。在地域文化系统中,三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这样才能促进地域文化系统的和谐发展,否则就会不和谐,不平衡,就会带来危害。例如,世界各国都在走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路,现代技术和现代生产的发展需要上层建筑的推动,也就是需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的管理与市场,甚至还需要有与之相关的意识形态。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相应协调,才能形成整合,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如果这三种文化不能相互协调,甚至出现矛盾,就不能实现整合,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就会出现曲折或失败。

所谓外整合就是地域文化系统与新文化的整合关系,一般说来,接受外来物质文化较容易,而接受外来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就比较慢,并且需要一个与当地文化融合的过程。只有实现与新文化的整合,才能促进地域文化系统的发展。

如西双版纳傣族人原来信仰原始宗教,中唐以后,小乘佛教传入。但在小乘佛教传入的初期,受到傣文化的抵制。随后,小乘佛教根据傣文化进行发调整,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傣族文化的傣族佛教文化体系,小乘佛教与傣文化相整合,从而使傣族佛教文化越来越为傣族人所接受,成为傣族人固有的心理意识和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再如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原先用湖北话演唱。后来黄梅戏传入安庆,并在安庆发扬广大。安庆成为黄梅戏的中心以后,则以安庆话为基础进行演唱。这就是外整合。

第三节 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特征

某种文化一旦形成以后,便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周围地区扩散或传播,人类早期的文化扩散主要是通过士兵、商队、船队、使者等向外传播,因而速度缓慢。而现在的文化扩散可通过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其速度十分迅速。

一、文化扩散

所谓文化扩散就是文化现象的空间移动过程和时间发展过程。其中文化源地是文化移动的起点,文化分布是文化移动的结果,文化扩散把文化起源和文化分布联系起来,三者在域上的关系是:文化起源中心—文化扩散过程—文化分布地域。

1、文化扩散的类型

扩展扩散

文化扩散类型:

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又称膨胀型扩散)

所谓扩展扩散就是指某种文化现象通过一地居民为中介,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这样连续不断地传下去,使其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

如教从其发源地阿拉伯半岛向埃及、北非、西亚北部、印度、东南亚及西非的传播,就是扩展扩散。                    

扩展扩散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有的速度慢,有的很快。例如,我国在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在民间生产的麻纸基础上,生产出更好的植物纤维纸。唐时,造纸方法传到了阿拉伯。到二十世纪时才由阿拉伯传到欧洲。也就是说,造纸术从中国传到西欧花了近千年时间。相比之下,英国1830年出现的铁路,不到一百年就传到中国,二战后出现的电视,不到半个世纪就已在中国城乡普及。现在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各种信息传播速度与过去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美国一位人文地理学家泽伦斯基(F.Zelinsky)曾对美呼拉圈的传播速度做了生动描述。在1958年8月一天,他从加州的圣·摩尼卡开车前往底特律,每天平均开车走4 kin(400英里)。沿途,他看到几乎每个杂货铺的橱窗中都匆忙地把刚从加州送货卡车上卸下的呼拉圈放进去。这种呼拉圈热,泽伦斯基也只是在一周前的全美电视节目中才知道的。

                                           传染扩散

根据具体传播方式的不同,扩展扩散又可分为: 等级扩散

刺激扩散

①传染扩散就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如同传染病一样,不分对象和等级,凡接触到的地域均受其影响,即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受影响,几乎能够传染给集体中的每一个人。

如电视机的传播就属于这种类型。在电视机未出现之前,收音机是大众传播的媒介。收音机只能听到声音,看不到画面,看不到人物,也看不到山水风光。电视机既有声音又有画面,它能转播电影、戏曲、舞蹈等各种娱乐节目,它能介绍各地的旅游景观,它能报导人物、灾害、战争等新闻。电视逼真的形象使观众能受到感染,人类不管性别、年龄或文化水平高低,都喜欢电视,电视机在世界各地的传播速度相当快。

②等级扩散就是指某种文化或思想,在传播过程中有一种等级现象。即在传播过程中,只影响一个社会的某些人而不是每个人。例如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说汉语的情况,在城市汉语的普及程度高;在镇上公共场合也多用汉语,但在在土著居民家里,特别是妇女间,汉语的使用就很少少;在乡村,部门的干部及服务部门人员使用汉语,农民中则很少使用汉语。可见,汉语的普及程度存在着一种等级现象。

③刺激扩散就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因某种原因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如居住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土著人,因温度低无法经营农业,只靠狩猎为生。后受南部草原上驯养牛、羊的刺激,开始驯化只能在当地生存的驯鹿,结果获得成功,当地土著人就由狩猎转向放牧驯鹿为生。

(2)迁移扩散

迁移扩散是指具有某种思想、技术的人或集团,由于某种原因迁移到另一地,将其原有的文化带到新的地区,并在新的居住地传播开来。人是文化的载体,随着世界人口的迁移,很多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这种迁移扩散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扩散速度比较快,因为它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带去的,比扩展扩散要快,二是带去的是地道的原本文化。

如我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就是迁移扩散,随着华人移居世界各地,华人餐馆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带去的是地道的中国饮食文化。这种饮食文化的技术是在中国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不易为其他文化的人掌握,其地道的技艺只能在中华饮食源地去寻找。所以尽管华人餐馆遍布世界各地,但技艺高的厨师则只能来自中国。

由于迁移扩散是随人迁移的,特别是迁移到比较远的地方,因此,这种迁移的文化现象分布表现为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是不连续。如美国的唐人街。

     

这是波士顿唐人街和旧金山唐人街。

2、文化扩散过程

   文化扩散是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扩散的动因是什么呢?

(1)扩散的动因

首先一种文化、乃至一个文化因子、一个文化系统,只要它有价值,有意义,就会被人学习,被人仿效和接受。其次,人类对幸福的不懈追求,是文化扩散的原动力。第三,每一次具体的文化扩散都有具体的原因。新发现后,欧洲移民把欧洲文化带到了新,它扩散的原因就是要开发新。

(2)文化扩散的阻滞

文化在扩散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阻滞,主要有自然阻滞和文化阻滞两类。

所谓自然阻滞就是指在文化扩散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而造成的阻滞。如山地、海洋、沙漠、气候等自然要素的阻滞。不仅在古代,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山地、海洋、沙漠等仍然是文化的天然界线。如在喜马拉雅山和撒哈拉沙漠两侧,文化差异很大,就是由于喜马拉雅山和撒哈拉沙漠的阻滞。再如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差异就是由于气候的阻滞。但是,恶劣的气候对文化也具有保护作用。

如在爱斯基摩人居住区,恶劣的极地气候能有效地阻止其他文化向北冰洋沿海地区扩散,使爱斯基摩人的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阻隔中得以生存和延续。

所谓文化阻滞就是两种文化群体之间的差异导致文化扩散的阻滞。两种文化群体之间的距离越小,相似性越大,联系越紧密,越容易产生交流,文化扩散容易。反之,文化距离越大,相似性越小,越不容易产生交流,文化扩散就会形成阻滞。

如以谦恭的方式为人处世,在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却被认为是一种言不由衷的虚伪,因此谦恭在西方受到冷落、轻视,甚至招致意想不到的耻辱。谦恭这种文化美德就难以在西方扩散。

再如早在1 000多年前,吉普赛人就乘坐大篷车离开了印度,四处流浪,至今仍散居在世界各地,但吉普赛人正是依靠自己的民族语言依然保持着鲜明的民族个性。

(3)文化扩散过程中的文化接触

所谓文化接触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接触,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二者相互采借、适应,最后彼此都发生了改变。但文化涵化的这种改变是不对称的,一般是文化态势强的文化影响改变着文化态势弱的文化。

人文地理学在研究任何人文现象时,总是着眼于它的空间分布,文化区就是从地理学空间分布的角度研究文化现象。

二、文化区

什么叫文化区呢?

1、文化区的概念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一文化系统的人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是客观存在的地理实体,一个文化区必须有共同的文化和地理空间。一般来说,一个文化区必须具有一套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价值观念、道德系统、审美情趣、情感方式等,在每一个文化区中有许多小文化区,在一个小文化区中又有许多更小的文化空间单位,从而形成复杂的文化区的等级系统,全球可以看作是一个巨系统的文化区。

为了研究文化区的空间位置,分析文化空间结构,我们有必要对文化区进行分类。

2、文化区的类型

文化区一般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职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通常所说的文化区是指形式文化区。

(1)形式文化区

    所谓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文化因子或文化丛或文化系统)分布的地理范围。如某种服饰在地理上的分布范围,就是该种服饰的形式文化区。

各种文化特征在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分布区,但没有两种文化特征在空间上具有完全一致的分布区,因此,一个地区属于一个形式文化区,还是两个或更多的形式文化区,主要取决于人们所确定的文化特征。选择不同的文化特征就有不同的文化区。例如,关于阿拉伯文化区的划分,如以讲阿拉伯语、信仰教的白种人为依据,则主要包括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如以信仰教的白种人为依据,则阿拉伯文化区的范围要大得多。

又如,希腊人和土耳其宗教与语言都不同,希腊人说希腊语,信仰东正教,土耳其人说土耳其语,信仰教,如果按照语言和宗教划分文化区,希腊、土耳其分别属于两个形式文化区。但是,希腊人和土耳其空间距离很近,而且历史上还同处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陆帝国的长期统治下,如果从都是信仰一神教看,则它们又属于一个形式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①在同一文化区内,文化特征具有大致的均质性,但又不完全等质,中心区和边缘区文化特征的性质有一定的差异。

    ②形式文化区包括核心区和边缘区两部分。在核心区,文化特征最为明显、典型;在边缘区,文化特征的典型性随着距核心区距离的增大而逐渐衰减,符合距离衰减原理,直至最后消失。文化特征消失的地方就是文化区的边界。

    ③形式文化区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形式文化区的划分标准和依据是根据研究者设定的指标划分的。

    ④形式文化区的边界具有过渡性。某一文化特征减弱或消失是渐变的,边界不明显。

    ⑤两种形式文化区的交汇地带为文化的共存带。在文化共存带,往往会出现属于两文化的亚文化,文化特征更加复杂多样。如在城乡结合部的郊区,既有城市的文化特征,又有乡村的文化特征,既不完全等同于城市,又不完全等同于乡村,亦城亦乡。

   (2)职能文化区

所谓职能文化区是指某一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社会等职能影响的空间范围。

职能文化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①职能文化区的文化特征在空间上是均匀的。如以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划分文化区,一个国家就是一个职能文化区,世界政区图就是一种世界职能文化区图。

    ②每个职能文化区都有一个中心点(节点)。如首都就是国家的中心点。

    ③一般来说,每个职能文化区具有明显的边界和执行机构。如国界和。但不是每个职能文化区都有明显的边界。如一种报纸的职能文化区,其中心点是印刷厂或办报单位,它的边界应该是该报纸的读者空间分布范围或发行范围,但是容易确定报纸的发行量和销售点,却很难确定读者的空间分布范围。

④职能文化区有时是相互重叠的。如不同报纸的发行范围往往是重叠的。

3、乡土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又称感性文化区,是在居民头脑中存在的一种区域意识,是对某一区域的文化心理认同,而且这一区域名称也被人们广泛接受和使用。

乡土文化区是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含义的地区,如我国习惯称呼的“老少边穷”,就是一种乡土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和职能文化区的区别: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边界,文化特征并不完全一致。有时候,乡土文化区和职能文化区的中心点落在同一个城市,但该城市对于职能文化区具有组织上的功能,对乡土文化区却不具备这种功能。

引言:

地球上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景象,海南岛是一派热带风光,哈尔滨是北国风光。

  

不仅表现在山川、河流、森林、雪原等自然风光不同外,还表现为建筑、人物、服饰、交通工具等文化景象的差异。

人类文化群体在各自的区域,依托自然环境,在文化与自然环境,文化与文化的综合作用中,创造出各种人文景象,这就是文化景观,它是人类文化综合作用的地域表现。今天我们学习

第四节 地域文化系统的综合表现——文化景观

一、文化景观及其构成

1、文化景观的概念

景观一词原意是指风景,但在地理学中,景观一词具有特殊的学术含义,一般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

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或人文景观)两大类。自然景观是指完全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程度极小的自然综合体。文化景观则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的自己所创造的景观。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产生的基础、背景和烘托。如果说原始森林是自然景观的话,那么园林就是文化景观。

   

    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创造出来的文化景观各具特征。因此。有人说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了该文化集团人的物质文化特征,也反映了该文化集团的非物质文化特征。所以,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美国地理学家索尔(Carl Ortwin Sauer,18—1975)就主张以解释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主张以实际观察的地面景观来研究地理特征。

    观察和研究某一地域历史遗留下来的片断文化景观及其遗迹,可以从中了解该地域历史上重要的地理特征。由此,利用历史遗留下来的片断文化景观及其遗迹来探索某一地区文化景观历史发展过程成为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D.S.Whittlesey)称此为“文化史层”研究(sequent occupance)。

2、文化景观特征        

①文化景观是客观存在的人文现象的总特征,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如农区文化和牧区文化反应了农区和牧区完全不同的地理特征。

        

    这是农区梯田文化,这是农区水稻文化。这是牧区文化。

②文化景观反映了人文现象与环境的特定关系。如传统民居建筑材料存在着就地取材的现象。如山区房屋的材料多为石料,黄土高原房屋的材料是黄土,林区房屋的材料是木材。

  

       ③文化景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人类按自身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改造成文化景观。每个时代都会对文化景观有所发展,有所贡献,都是有自己时代特征的文化景观。

④文化景观能够直接反映一定的景观内涵,具有易读性的特点。如豪华居所——有钱人的住宅,高楼大厦——现代建筑。

   

这是迈克尔·杰克逊生前的豪华居所--梦幻庄园。

    这是的高楼大厦。

⑤文化与景观的关系:文化创造了景观,同时景观又巩固了文化。

    ⑥文化景观的发展方向既受制于自然规律,又受制于文化。

    3、文化景观的构成

    文化景观由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构成。

    所谓物质文化景观是指具有色彩和形态,可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文化景观。如聚落、建筑、服饰、人物、街道等。物质文化景观较为具体,人们比较容易观察到。如美国的地块多为方格状,法国的地块多为长条状,东亚的水稻梯田多弯弯曲曲。

    所谓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不被人们直接感知的、无形的,但对景观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文化景观。如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关系等。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景观还包括一种人们可以感受到却难以表达出来的“氛围”。这种氛围只有文化特征相同的人群才能感受到。如有些影视观众被影视剧目氛围所感染,其心情和表情随影视剧目的发展而变化。

   文化地理学家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聚落的布局、土地利用的格局和建筑风格。它们是文化景观中最显而易见的,是一个地区文化景观的主体。

4、重要的文化景观

    (1)聚落的布局

聚落布局是聚落中各种形式的房屋、道路及其他特殊建筑物在空间上的分布。聚落具有时代特征,中国明清聚落与现代聚落明显不同。

  

聚落具有地方特征,不同自然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

  

通过聚落人们可以观察到该聚落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风貌等。聚落中最主要的差异是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景观给人的印象深刻。但是,同属于工业社会的西欧和北美,城市景观也大不相同。

  

美国大城市的中心多摩天大厦,从中心向四周,房屋的高度急剧下降;而西欧各城市的房屋高度则比较均匀和谐,摩天大楼相对较少。

(2)土地利用格局

土地利用格局反映了人们为经济和社会目的利用土地的状态,从中可以了解社会经济状况。

如在美国,每块耕地的面积都很大,大面积的耕地种植着同一种作物,大型农业机械代替了原始的手工劳动,反映了现代大农业的基本特征。

种植水稻的梯田反映了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征,水稻梯田景观也成为亚洲重要的文化景观。

    (3)建筑风格 

建筑是人类思想观念的物质外化。建筑风格是形象最为鲜明的文化景观,建筑风格客观反映和记录了居住地的文化特征。

如中国宫殿式建筑红墙、黄瓦、飞檐、斗拱。

寺庙建筑山门、大殿、宝塔、禅房等。

园林建筑台、亭、楼、阁, “虽为人作,宛若天成”,“小中见大”,以曲为美,师法自然,强调写意。

西方园林多绿篱、草地、喷泉、雕塑,强调对称、规整等。

二、文化景观的研究

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斯宾塞和霍华斯在《农业的起源》一书中对三个近代农业区的农业文化景观的研究以及惠特尔斯在1929年提出的“人类相继占有说”。

   

这是美国玉米带、

这是菲律宾椰棕区、

这是马来西亚橡胶区。斯宾塞和霍华斯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提出了形成农业景观的六大要素:

心理要素(对环境的感应与反映)

政治要素(对土地的配置与区划)

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习俗)

技术要素(利用土地与工具的能力)()

农艺要素(品种和耕作方法的改良)

经济要素(供求规律与利润)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综合分析,就可以划分出农业文化区。

1929年惠特尔西提出“人类相继占有说”,也称“文化史层说”。这个学说认为:地理学应该描述和解释人类的居住空间,研究一个地区人类社会占用的历史演变过程。

具体地说,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每个历史时期的人都会按照各自的文化去感知、认识、评价景观并对景观施加影响,创造文化景观。同时,由于文化景观具有强烈的继承性,各文化按照时间序列不断沉积与融合,使文化景观形成多层文化重叠、具有多重文化属性和特征。我们把文化的这种历史过程称为文化的“沉积过程”。

这是大连的城市建筑,它具有中传统文化的特色,同时,由于日本人曾经占领过,这里又有日本建筑的风格。

  

这是大连的日本风情一条街。

这是青岛的城市建筑,除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外,由于这里曾经被割让德国,因此,又具有德国式建筑的特征。

这是青岛的德国风情街,

这是上海的城市建筑,这里集古今中外各种建筑于一域。

因此,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在地域上留下文化沉积的痕迹,文化创造了景观,景观又巩固着文化。“文化史层说”可以通过文化层位对比方法和文化层层位再构的方法再现各时代文化沉积的特征。

第五节 民族地域文化系统与地理环境

所谓民族地域文化系统就是把地域民族文化作为系统,把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以一定空间范围内民族体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也就是以民族体人地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

什么叫民族体呢?

一、民族体

民族体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和心理特点的人们的总体。

从概念可知它有两大特征:共同的文化特征和共同的心理素质。

所谓文化特征就是民族体在语言、宗教、风俗、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文化综合的外在表现。从这个层面上看,民族体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综合体。

所谓共同的心理素质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和民族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人们在心理上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意识。它是一种无形的、强有力的、存在于民族意识之中,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独特的民族性格体现出来。

二、民族体形成的源地与迁移

民族体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形成一定的文化特征和心理素质,并形成要对稳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民族体形成的源地

在民族体的特征上总是带有源地地理环境综合作用的的“烙印”,因为民族体的形成总是离不开源地的地理环境。

2、民族体的迁移

民族体在源地形成以后,并不是稳定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常常出现规模不等的空间迁移,而且在迁移的过程中总是以对原居住环境的环境感知来选择新的居住地。

影响民族体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呢?

(1)影响民族体迁移的因素

①经济因素

民族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生活需要的提高,总是在不断地向新的地域探求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从而促进民族体的迁移。如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

    据研究,在2万~3万年前,当时处于气候较寒冷的小冰川时期,亚洲与北美洲两块中间的白令海峡,由于冰冻而相连,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亚洲的印弟安人通过冰上通道向美洲迁移。

②战争因素

顾名思义,就是由于战争导致民族体迁移。如在汉代,我国西南地区频繁发生战争,我国西南地区的百越族开始南迁至云南南部,形成了傣族。

③环境恶化导致民族体大规模迁移

如在19世纪40年代末期,在爱尔兰由于降雨过多,马铃薯减产,造成了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户不得不从爱尔兰迁往美国。

此外,还有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等等,总之,多种因素促使民族体迁移,民族体的迁移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民族体空间迁移的环境感知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的人们,对其生活的环境都有一个观察、观赏和感应等认识过程的映像感应,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往往就依赖这些映像感应,而不是依赖客观存在的现实环境。因此,民族体在迁移过程中,选择新定居地时,总是选择外表景观与其原居住地环境相似的地方。

如福建有一个地方叫洛阳,我们知道洛阳明明是河南的省会,怎么跑到福建去了呢?据有关资料记载,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洛水一带的人士,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

尽管他们的外表景观是相似的,但有时也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影响其生产和生活。有的民族体在新的居住地不得不改变其原有的感知,调整其生产生活方式以适应新的环境。甚至还会出现有些民族体迁移后,不能适应新的居住于环境,而重新迁移到其它地区。

如摩梭人原来生活在青藏高原水草丰荗的地方,他们逐水草游牧。后来由于战争被迫南迁至泸沽湖地区,这里也有丰茂的水草,与青藏高原环境相似,摩梭人根据自己对原有环境的环境感知选择在此定居,但这里和原有的环境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为了适应新的环境,由原来的牧业转为农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摩梭文化。

(3)民族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民族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以一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民族地理景观表现出来。

①民族体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是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组合而成的整体。民族体在其生存和发展中必然同自然环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如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民族,其生产方式是游牧,生活方式是喝羊奶、吃羊肉;生活在水热条件良好的平原地区的民族,他们的生产方式是农耕,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吃米饭,吃面食。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体,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民族体的传统文化和心理素质具有保护作用,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也造成了民族体文化的多样性。

②民族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一定地域内的民族体,不可能长期处于孤立状态,不可避免地会与其它民族发生碰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新的整合体。不同民族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在经济、文化、语言、宗教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会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而出现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自然同化一般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同化,落后民族更多的是向先进民族学习,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文化等方面,落后民族的特征逐渐消失,与先进民族融为一体,其中,落后民族保留的民族特征少,先进民族保留的民族特征多。

美国是由多个民族移民形成的一个具有多样性文化的国家,1790年美国刚不久,其居民来源的比例构成是英格兰人占60%,苏格兰人占8%,爱尔兰人占3 %,其他欧洲人占9%(其中德国人占第1位),黑人占21%。说明当时美国是以英格兰人后裔为主,他们集中居住于新英格兰。语言上,说英语的占71%,由于黑人当时处于奴隶地位,语言受农场主影响。说欧洲其他语言的总共只占9%,这就必然使得美国在殖民地时代确立了英语的主导地位。由于美国各民族分布格局宏观上相互混杂,微观上相对集中,尽管后来其他语言的移民大量增加,但已无法改变英语的主导地位,只能逐渐放弃其原语言,纳入美国英语这一流行语言中去。

这种在来源上各不相同的民族,语言、宗教以及生活习俗上存在差异,迁移到美国后,混居在一起,通过交流、汇合、融合,形成一个某种程度上的共同文化,也有人称其为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

民族体之间除了自然同化外,还有强制同化,这是一种人为的过程,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用强制手段强迫被统治民族改变其民族特征,使之融合于统治民族之中。如强迫被统治民族接受统治民族的语言、宗教等,从而使被统治民族逐渐失去本民族原有的语言、文化等特征,最后被统治民族同化。这种民族同化是民族压迫和民族统治的表现。

历史上,当西班牙人征服拉丁美洲时,在文化方面,他们将西班牙语言和文字带到其殖民地,由于当地印第安人的文化发展程度低,没有统一的语言和文字,在西班牙人统治时,西班牙语和西班牙文字不仅存在于官方或上层社会,而且普遍流行于其殖民地区。在宗教方面,西班牙人的天主教在政权支持下,取代了当地原始宗教,天主教教堂遍及城乡,在精神上居于主导地位。其它方面如城市建筑、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服装式样都受西班牙文化的影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甚至作为西班牙典型文化特征的斗牛也传到了墨西哥。

    (4)民族体地理景观

民族体地理景观是民族体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民族体在其居住区所创造的人为景观,是采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塑造的。

民族地理景观既有物质景观如民族聚落、地地利用方式等等。也有非物质景观,如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等所营造的文化氛围。

在民族地理景观中,民族体聚落是民族体文化综合特征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民族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外在反映。

①在聚落位置的选择上,不同的民族体会选择不同的位置。

如傣族的聚落多分布在靠水的坝区,彝族的聚落多分布在高山上,蒙古族的聚落蒙古包多分布在水草丰盛的地方。

②在聚落类型上,生活在大平原上以种植业为主的民族,聚落大而集中,呈团块状;生活在江河两岸的民族,聚落多沿江河呈长条型;生活在山区的民族,聚落小而分散;生活在高原上的牧民族,一般不大,而且相距较远。

③在聚落建筑形式上,西北的黄土高原,其聚落建筑是窑洞;

西南的摩梭人,其聚落建筑是木椤子;

西双版纳的傣族人,其聚落建筑是干栏式的竹楼。

(5)民族体分布区

民族体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占据一定的地域空间并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结构,民族体的分布大致有三种类型。

①分散型

一个民族穿插分布在其它民族之间。

②隔离型

一个或多个民族体集中分布在一起,但空间上是不连接的。

③集中型

一个民族体集中分布在一起。

无论哪一种聚居类型,总有一个最能代表民族体综合文化特征的地区,这就是民族体文化的核心区,由此向外为边缘区、融合区。由核心区—边缘区—融合区,民族体的综合文化特征逐渐递减。

(6)民族体自然资源的利用及生态经济效益

我们在制定民族时,既要尊重民族文化、又要引导其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追求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自身的文化。

小结:略

作业:P114页,1、2

文档

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引言:世界上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类的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它是人类社会对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地域进行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我们可以把文化看作是“环境的人为部分”。今天我们学习第五章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在一定要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其中自然环境是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基底,社会文化环境是文化系统演进的动力。文化与环境的双向关系是地域文化系统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本章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