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
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传承新格局
孙 豪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北京 100012)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b.2016.09.069
摘 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人类带来记录、传递信息方式的改变,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化传承体系的变迁。信息化时代,迅猛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文化传承体系发生从“写”文化到“数字”文化的巨大变革。如何认识此种变革为人类带来的技术优势,并利用其为人类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服务,是当下文化学者应当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 科技进步 文化传承 巨大变革
On the New Situat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the Digital Era // Sun Hao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has changed people's ways of recording and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thus significantly influencing the change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system. In the information er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has great changed cultural inheritance system, transforming "writing" culture to "digitalizing" culture. How to learn about the technical advantages brought by the change and use to protect and develop hum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e present cultural scholars should consider.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cultural inheritance;great changes
1 从“写”文化到“数字”文化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文化的传承、传播方式经历了从语言到符号、文字、纸张、印刷、声音以及视觉传达的阶段。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不断地促使人类文化从传承方式到思想内容都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文化因数字化浪潮的席卷发生着巨大的根本性的变革。从利用刀笔书契“书写”文化到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文化,人类文化传承传播体系在形式、内容、速度等方面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又深刻而迅捷地影响着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
外在形式的变革显而易见。伴随着刀笔、石碑、纸张等记录信息的工具和载体向键盘、鼠标等现代计算机工具过渡,记录语言、数目、音乐等信息的符号变得更加简洁、明确,碑刻、书籍、图谱等实体资源逐渐被虚拟的数字化资源所取代。不仅如此,很多以往只能通过“口耳相传”且“转瞬即
逝”的信息,如今可以借助音频、视频、互动资源等形式的载体,实现对其快速而又完整的记录、保存和传播。文化资源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元,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立体。
思想内容的变革较为深刻。如果说,在“印刷资本主义”风靡之时,文化就走出贵族城堡进入大众生活的话,那么“数字主义”使当代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权力话语进入世界逻辑中,使文化价值更加多元化、世俗化、大众化、个性化。在倡导价值多元的文化语境中,数字文化在各主体之间,将个体差异性推到极端,逐渐割裂个人与他人的同一性。它极度地挑战着原有的文化霸权主义,对旧文化传播内容及价值体系均造成强烈的冲击。
传播速度的变革不言而喻。计算机技术使文化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获取变得更加便捷。人们轻松点击鼠标和敲击键盘,甚至通过语音与文字的转换,便可以轻而易举地表达和处理各类信息;计算机复制数字化代码的能力可以达到处于印刷术时代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程度。与此同时,网络技术使信息的传播得到飞速的发展。“千里眼”“顺风耳”已经不再是神话。
思维方式的变革相对隐性但更加内在。数字化从影响人们生产、生活、娱乐的方式开始,逐渐深入到影响人的思维方法。对知识扁平化、局域化、固态化、结构化的处理方式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是立体化、系统化、动态化、碎片化的信息处理方式。连接、混搭、演绎、重构成为人类思维的基本逻辑,开放性、虚拟性、超越性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知识系统所凸显的特征。
2 文化事象间复杂关联性的顺畅表达
正如学者们所一致认同的那样,“文化”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是一种包括社会建制、实践活动和观念形态等多个方面的社会存在。即便只考虑传统意义上所讲的作为观念形态存在的“文化”,它的体系也足以复杂到让人倾其一生都无法窥其全豹的地步。文化不是封闭系统。它是人对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开放的产物。文化对经济、政治、军事开放,文化对法律、宗教、民族开放,文化对物质、意识开放。可以说,文化对一切开放,它很难有边界。开放性使文化多样、丰富、复杂。
文化的多样性使其作为一个系统,在内部要素、结构、层
基金项目:本工作由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数字文化旅游资源云服务集成系统研发”(2013BAH67F01)课题支持。
次、功能等方面存在着极度的复杂性;这种往往表现为定义含糊、边界不清、逻辑多重的复杂性,导致文化体系内部组成各事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联性。由于文化的共享性、易变性、多义性,人们很难清晰、完整、全面地描述出某个文化事象所独有的特征、归属和功能。可以说,任何一个文化事象,都必然在结构属性、时空属性、社会属性、功能属性等方面,与其他文化事象发生多向交错的关系。如果牵涉到事象与系统及其各分层、分部之间,这种关联将更加复杂。
在以具有扁平化、单向化特征的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时代,想清楚描述文化事象间这种错综复杂的关联性,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文化持有人很难在一个文本中将所有需要描述的关联表达清楚,而使用多个文本描述又会对接受者快捷、全面地认识这张以关联织成的大网造成极大的障碍——至少观察到这张大网所耗费的时间成本极高,信息获取方式也只能停留在受众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弊端使人们认识文化事象间关联性的可能性概率变小,同时也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今,数字化技术为解决上述困难带来无限可能性。由于数字化信息在生产、传送、加工处理、存储、提取、控制、复制、消除等方面的快捷性,人们可以轻松地从数字平台中迅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文化内容。以往通过文本单向认识文化事象间复杂关联性的困难,在双向互动信息技术平台面前得到迎刃而解。同时,随着全新的语音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加入,人们改变了对形态较为单一的实体文本资源的依赖,转向通过从图文、音像、互动资源等虚拟化资源来获取信息。文化知识的整理和表达传播之路从此变得非常通畅。
3 文化数字化表达的核心语言“元数据”
元数据(Metadata),数字化时代文化表达的核心语言,是解决联接文化信息,表达文化事象之间复杂关联性的基本力量。这一被称为“中介数据”“中继数据”的数字化工具,可以用来描述一切数字化资源的结构化特征和属性,从而支持计算机实现一系列信息组织、管理功能,如指示数字化资源的存储位置、管理对数字化资源进行处理的历史数据、查找各类具体的数字化资源、对数字化资源文件进行记录等。在描述并收藏数字化资源内容和属性的前提下,达到协助计算机使用者对资源进行检索的目的。
在融通全球数字信息,规范数字化资源体系结构的道路上,都柏林核心元数据(简称DC)可以算作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元数据格式。这一由15个核心元数据元素构成的集合,已成为多个国际标准组织和许多国家的正式标准。围绕它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包括扩展元素、抽象模型、编码规范、应用指南、相关领域应用纲要的方和扩展规则,以及语义描述的“资源-属性-值”的三元组RDF结构和元数据“记录-描述-陈述”的信息模型单元结构,使得不同元数据方案之间获得共同的理解,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联接变成可能。
当以简易性、通用性、内在性为部分特征的都柏林元数据核心元素集遭遇到内容多元、类别繁复的文化资源时,便需要发挥其可重复、可修改、可选择的另一部分功能特性。因为文化本身是一种人类精神产物或精神活动,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仅是这种精神活动的物化形态,而此类物化形态又需要一定的介质进行传播。所谓文化数字化资源,实则仅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或媒介。因此,当对文化数字化资源进行系统描述时,数据库管理者便需将其与普通数字化资源区别对待,除对资源本身的物质形态进行基本描述以外,还应重点对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诸如文化艺术的本体特征、社会功能、介质形态等属性进行细致描述,否则便很难明确数字化资源的主题、性质,进而难以对其实现快速取用,数字化意义便会大打折扣。
具体到为此类资源设计元数据规范的问题时,数据库管理者应当都会照顾该类资源的特殊性,在原有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基础上,增加元素修饰词或元素项。如在处理文艺作品资源元数据时,管理者会在“主题”元素项增加“艺术门类”“本体形态”“社会功能”“民族属性”等修饰词;将“涵盖范围”元素项细分为“时间信息”“空间信息”两个元素项,并为细分的每个元素增加多个修饰词。仅以“时间信息”为例,该元素修饰词即可有“艺术作品创作时间”“艺术作品流传时间”“艺术作品采录时间”“艺术资源创制时间”“艺术资源翻录时间”等等。
在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基础上,为文化数字化资源量身定制元数据规范,目的是追求最大限度地共享人类文化成果,以具有国际通用性的标准化技术为基础,在不损害文化多样性的条件下,完成无限大量的数据集合与便捷交流的可能,为不同文化事象的描述提供了一种工作的技术框架。
4 文化信息获取、描述、记录、整理、表达的周期
文化信息从产生到传播,需要经过多步骤、多环节的技术链条才可以实现。首先是文化信息的收集描述环节。信息收集者会利用某种已经被系统化定义的编码规则,如语言、字符、图谱等,对需要传递的信息进行人为编码,事实上是对某种文化事象进行符号化的描述,目的是使该文化信息的传递成为可能。其次是记录整理环节。当单个文化信息被符号化后,人们便会利用技术工具,如刀笔书契等,将其成外化某种物理样态;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多个单独文化信息织成的信息网又需经过系统化整理将其结构关系进行清晰描述。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将文化信息运送到可传递的渠道。最后是信息传递表达环节。文化信息以编码、物化的状态被运送到接受者面前,再通过既定的编码规则解码,表达原有思想内容。
在传统传媒时代,想要完成文化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这一完整链条,将要耗费颇高的时间成本。人们从获取文化信息开始,便利用刀笔等书写工具,通过竹木、石土、布帛、纸张等载体,完成信息记录、整理的任务;为使信息的传递更有广度和速度,印刷技术以及书吏制度、邮馆设施等信息报送、分
152
153
发系统被发明出来。但即便如此,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传统传媒方式并不能满足信息快速传递的需要。如果没有一定方法和编目工具,人们想要在浩如烟海的文本资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犹如大海捞针。即便有完整的编目系统,如想通过人工检索方式获取所需信息也需耗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信息传递的周期明显拉长。
数字化时代,机器智能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文化信息传递的周期缩短成为可能。人们可能不再需要对文化事象进行“书写”式的描述,而是通过语音、图文转换的方式进行文本式的记录,抑或对文化信息直接进行图像、声音的采集,并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加工、整理、复制,再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广泛传播,最后又通过计算机检索工具进行提取、展示。整个链条的完成,是一个极速进行的过程。它的时间成本极低,大大地提高了文化资源整合的效率,为文化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5 融通的困难——“数字文化”对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呼唤
高速发展的数字化技术为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人所带来的便利愈来愈显而易见,但与此同时,新技术所带来的基本语言及其组织逻辑、运行规则的特殊性,外加数字化技术的处理对象“文化”在其基本要素及其内部组织关系和结构层次的复杂性,将导致文化数字化资源管理者和使用者在利用该项现代化技术工具来解决文化资源的管理、取用问题时,不得不面临必须融通二者的困难。只有努力攻克这些难
题,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利用才可能获得真正成果,文化“讲述”方式的革故鼎新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体系才会真正确立并实现其真正价值。
融通的困难,呼唤“数字化技术”与“文化讲述”复合型人才的出现。在数字化领域,亟须有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将目光移向文化艺术资源的数字化工程,考虑此类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问题;同时,在文化艺术理论和实践领域,也需要培养一大批既谙熟自有资源特性,又精通数字化技术的人才。两批人才的融合,将有力解决有关“数字文化”的诸多问题,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注入动力,为文化创新带来无限生机。
所幸,当下“文化数字化”或“数字文化”不仅已成为诸多数字化技术实践者的试验田,而且已经成为许多理论家新开辟的研究领域。国内外专业平台已出现有关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传承的大批实践与理论成果。期望在未来几年,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过硬、技术精湛的专业文化资源数字化技术创新人才队伍被组建起来,我国“数字文化”事业进入全面发展、快速向前推进的阶段。参考文献
[1] 刘俊熙,叶元芳.传统文献编目·元数据·都柏林核心集理论探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1(1).
[2] 王桂玲.网络资源学科导航与DC元数据[J].现代情报,2005(8).
编辑 李前锋
(上接第150页)
运用SWOT 分析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督促学生从大一就建立自己的生涯规划。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就业信心。开展就业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模拟面试。在找工作前,开展求职技巧课,进行专业的求职技巧训练。另外重视学生的职业心理辅导。3.3 学生自身层面
3.3.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正确的就业观有利于学生科学地对就业进行定位,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就业成功率。对就业单位的选择,要适合自身,要根据自身条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3.3.2 提高职业技能
护理专科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另外注重英语的学习,现在一些涉外医院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比较高。还要注重自身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树立团队合作意识。3.3.3 提高学习能力
护理专科生要明白就业归根结底是实力的较量,所以要抓住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和临床学习机会,使自己练就一身过硬的专业技能,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就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非常系统、现实、复杂并
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的理论课题,同时它也是困扰社会学
者、教育者、家长和学生本人的难题。就业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培养的人才质量高,符合社会需求,才能真正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所以将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升到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层面,是非常重要的,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因素。参考文献
[1] 王少华.基于SWOT分析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竞争策略[J].成人教育,2009(9):30-31.
[2] 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3] 周碧静.浅析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优势与不足和建议分析[J].时代教育,2010(11):158.[4] 华颖.从校企合作看大学生就业[J].才智,2011(16):235.
[5] 夏朝丰.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91.
[6] 谢军,颜晶晶,罗文雅.谈示范高职院校的就业竞争力——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5):36-38.[7] 赵志川,陈香兰.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8] 吴玉婷.影响专科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及提高就业的有效途径[J].职业,2009(35).
编辑 李前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