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基本特征,对造园中的“叠山理水”原则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园林鉴赏的基本方法,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了解本地有代表性的园林及园林之美构成要素,能讲述要素对园林造景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任务引领,以具体的园林景色为对象,探讨园林意境和造景手法,探讨园林意境与绘画、文学之间的关系,交流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寓意,感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堂鉴赏,认识中国园林艺术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美感所在,增进文化自信,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情怀,深刻认识苏州园林产生的文化根源,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正确认知其在中国文化和生活中的地位,逐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树立能自觉维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意识,学会从审美角度进行评价和思考。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等因素的关系,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与基本的艺术素养,逐步建立自己的审美观。
教学难点:理解古典园林包含的自然观与意趣以及园林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是王维《桃源行》里的诗句,取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是古人对理想家园的描述。我们现代人居住在高楼大厦中,节假日我们会去公园附近甚至外出旅行拥抱自然,我们也会在家中摆放花卉盆景引入自然元素,同学们你们理想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呢?
出示课题: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观看图片,说说园林的组成要素有哪些呢?你们会写繁体的“园”吗?繁体的园都包含哪些内容呢?建筑、水池、山石和花。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有哪些共同之处和区别呢?
新课部分:
一、中国园林里的建筑
任务一:欣赏图片里的建筑,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呢?它们在园林里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解读:厅、堂、馆、——生活起居;楼、阁、亭、台、榭、轩、舫——游览、赏景;廊、桥——联系交通、联结景点;园墙、园窗、园门——围护、分割空间。
任务二:观赏寄畅园的亭子,请你说说亭子在园林中的作用?
教师解读:园林是开放性的艺术,亭子突破了建筑的封闭性。在调动观赏者的想像力时,也会达到空间意境的飞动之美。
任务三:观看拙政园、留园俯瞰图,说说园林建筑的布局有何特点?
教师解读:园林建筑根据周围的环境条件、园林总体布局、地形地貌等客观因素以及人在游憩中的功能需要和情感、精神追求来确定,是心灵、建筑、自然的融合。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技巧
任务一:叠山理水是中国园林的基本造园手法。观看环秀山庄假山、扬州个园说说古人造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叠山的?个园的假山采用的是什么石头?这个石头有什么特点?对比古代中国山水画,园林中的叠石与绘画中的石头有何相似之处?
任务二:观看图片古人造园理水的方法由哪些呢?请说一说以下园林图片分别使用了哪些手法?
教师解读:所谓理水,就是引水为池,在有限的空间里营建灵动的水系。理水的方法:
1、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水加以掩映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觉效果。
2、隔,或筑堤横断于水面之间,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由幽深之感。
3、破,水面很小时,可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错并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有深邃山野风致。
三、园林的意境
什么使意境?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往往笔如实描绘大自然的林木山川更加深远更加感人的境界就是意境。有人说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园林的要素在山水画中存在,正如宋郭熙《林泉高致》这样描述“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鱼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鱼钓而旷落”
(一)、园林与绘画的关系
任务一:中国人讲究内敛含蓄,这在园林中就有所体现,请看视频,感受留园中曲径通幽、自由曲折的构图。
任务二:园林使用了哪些取景、借景的手法?园林借景手法的使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借景、抑景、对景、夹景、框景、漏景、添景
教师解读: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技巧上讲究巧于因借,“因”主要是依据地理和内外风景特征,用人工设施来引导赏景。“借”是借景入园、纳景入室、取景入眼,用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的手法,将园林的空间无限扩展,让想像可以自由延伸。对景就如同诗人卞之琳作品《断章》的描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虽无刻意却各自成景。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园林与文学的关系
任务一:欣赏园林建筑上悬挂的对联、匾额,石上铭刻题咏,你能列举出拙政园、醉白池、狮子林有哪些著名的对联、匾额吗?它们出自哪一个典故或者哪一首诗吗?这些对联、匾额成为园林中的重要点缀品,对于观赏者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解读:拙政园与谁同坐轩出自苏轼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兰雪堂堂名取自李白的诗“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任务二:园林里都有哪些动植物,园林植物的选择有何寓意?动植物对于营造园林的诗情画意有何作用?
教师解读:山水画是借景抒情,花鸟画是托物言志,植物里的四君子、莲花等花木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代表原主人的文化背景和个人品格。《庄子 秋水篇》庄周、惠施同游濠梁观鱼的故事
任务三:我们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山水、花木、观看视频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网师园感受这座园林的自然美
空间美和人文美
任务拓展:一座园,若只有景而无境,顶多只能称得上是一件“工艺品”,而不是“有灵魂的艺术品”。境由情生,情从何起?古人通过“圆”的形式寄托人们的“无形”的情感,成为很多文人雅士的追求。请同学们查找本文涉及到的园林的主人是谁?背景如何?哪些画家、文人直接参与了园林的设计?园林的名称、楹联、石刻等出自那、哪个典故?
留园原刘氏所有称刘园,后取谐音为留园寓“长流天地之意”;拙政园建于明代御史王献臣,文征明参与了设计,名字取自晋代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退思园(苏州同里镇)取自《左转》“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三、中外园林相互影响
任务一:西方古典园林是什么样子?和中国古典园林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 类别 | 中国古典园林 | 西方古典园林 |
| 指导思想 | 讲究自然美,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 | 体现人工美,体现征服自然的哲学思想 |
| 造园态度 | 自然拟人化 | 人化自然 |
| 审美观念 | 注重“景”和“情”的融合,追求意境美 | 追求轴线对称、均衡布局、几何图案、韵律节奏的形式美 |
通过古典园林艺术的鉴赏,同学们感受到了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和人文美,理解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古人通过山石花木将美好的希冀化为园、结为林,园林便成了一首首凝固的诗,一幅幅流动的画。当我们行走在古典园林中,才明白什么是古人的“诗和远方”。
课后拓展:
1、中国古代四大名园分别是什么?能否说说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2、你身边的公园是否引入古典园林的元素,请你找一找并拍摄下来和同学们分享。
